收藏 分销(赏)

高中教学论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例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23779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学论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教学论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写相成,追求高效课堂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例谈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外国小说欣赏》中,我尝试着运用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挖掘读写结合点,在阅读课中穿插写作训练。通过增加学生的创作体验,来落实小说基本元素的教学,以短评的形式促使学生亲近文本,提高赏读能力,做到以写促读;让学生学习、借鉴文学大师的创造技法,从教材中寻找仿写点,进行片段仿写练习,做到以读促写。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 阅读 体验 写作 《外国小说欣赏》是一本富有特色与内涵的教材,而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不少的困惑和难题:一方面,对待小说阅读,学生普遍以轻松的姿态泛泛地读,大致地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谈不上深入地鉴赏,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被动地欣赏,课堂效率不高,学过之后也没有很深的印象,所以需要找到一种途径,能让学生亲近文本,细读文本,并留下深刻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在半个学期的《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一般都以阅读课的形式开展,作文教学基本上是空白的,而高二这个阶段应该是写作水平提升的一个关键期。有鉴于这两点,在本轮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挖掘读写结合点,在阅读课中穿插写作训练,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以写促读 1、增加学生的创作体验,落实小说基本元素的教学。 教科书分为八个单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或称为基本面)而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这些是理论性的知识,难免有些枯燥,学生没有创作小说的体验,很难能理解到位。因此,让学生自己尝试动笔写一写,可以对“话题”把握得更好。 以“叙述”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有更好的理解,我选取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前半段的情节,把它改编成全知视角叙述的故事: 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著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元钱,等赚到六百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单车。小贵为能早日拥有这辆漂亮的单车而努力工作。但就在小贵快要赚足六百块钱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行车不见了。几乎绝望的小贵亲眼看到一个年龄相仿的少年骑着自己的自行车,这个人是小坚…… 小坚也是17岁的少年,他是城里人,却生活在一个贫寒的重组家庭中,父亲承诺如果他考上职高就给他买辆单车,但三番五次没有履行承诺,最近一次是他后妈带来的妹妹考上了重点中学,家里的钱又要先给她交学费,小坚一气之下偷了父亲的钱去买了辆便宜的二手车。而这辆车正被他表现单车车技的车正是小贵被盗的那辆车。 我让学生采取“有限视角”来改写。学生对这个故事挺感兴趣,改写很积极,普遍采用的是“小坚的视角”和“小贵的视角”,有些比较独特的是以“快递公司经理的视角”、“公园里晨练老人的视角”、“妹妹的视角”来写,有个学生甚至以“自行车的视角”来写,富有创意。在叙述中他们能做到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故事中的世界,故意隐藏一些环节,而且能抓住叙述人的个性特征,模仿人物的腔调来叙述。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对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有了较深的认识,领悟到了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其实,书上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有实践活动环节,这个环节就与写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以及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 2、以短评促使学生亲近文本,提高赏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些要求强调了学生“个体”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习惯等着老师来作分析和解读,不会主动地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解读。长期下来,赏读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我提倡学生在预习小说的时候,写一则短评,一来促使他们细读文本,学会思考,二来让他们记录下自己阅读的原初感受、直觉的印象。以下是学生所写的《清兵卫与葫芦》短评,可作一例: 清兵卫可怜的遭遇,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1毛钱买的葫芦,最后被倒卖出600元的价格,这个数字可谓是对清兵卫在鉴赏葫芦天赋的一个肯定。而他的天赋却遭到了怎样的扼杀啊,大人们欣赏马琴的葫芦,那种又大又长,奇形怪状的葫芦,并毫不迟疑的否定清兵卫的审美眼光,“你懂什么,也来多嘴!”就因为是个孩子,他的意见就不被大人放在眼里。在大人的顽固粗暴对待下,清兵卫的害怕和恐惧,让人不忍读下去,“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这比哭出来更让人难受:这种行为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啊。小说的结尾很耐人寻味,清兵卫有了新的寄托——绘画,他这个爱好能够走多远呢?在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清兵卫啊,孩子的眼光是最纯真的,最会追求自然的美的,请大人们多加怜惜和爱护吧! 通过写短评,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形成文字,对高考的小说鉴赏要求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且短评写作反馈及时,交流灵活,学生也较有兴趣参与,小说的赏读能力自然就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① 二、以读促写 教材中的16篇小说都是世界级大师的精品力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多值得借鉴、模仿的地方。从高考写作要求来看,学生一般要掌握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整篇的小说仿写训练,而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找一些仿写点进行单项训练。 例如,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场面描写,学生如果能够学习,应用到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会使文章增彩。例如,《安东诺夫卡苹果》里蒲宁用高超的笔法精心地描绘了一幅幅俄罗斯的风情画面,充满了诗意的氛围。在文本的鉴赏中,学生一致认为文章开头清晨果园的场面描写很优美,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作者是调动了多种感官印象——视觉印象、嗅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才把场面写得如此丰富而细腻,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趁机让学生模仿这一笔法写一个小片段——“丰收的桔园”,以下是一个学生的课堂练笔: 如果你在一个暖阳照耀的秋日午后来到桔园,满目所见的是浓浓淡淡的绿色和活泼跳跃的橙红,每棵树都有独特的风姿,早桔树疏朗明快,本地早树温婉蕴藉……空气里弥漫着桔子清甜的香味和泥土干爽的气息,穿梭在桔园里,低矮的桔树的枝叶会热情地挽留你,随手扯下个桔子,树上即留下个白白的桔蒂,你轻轻拨开桔皮,把莹透的桔瓣放进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 往桔园的深处走去,你也许会听到欢声笑语,这多半是桔农人家在摘果实呢,男主人高高地站在人字梯上摘着桔子,女主人负责搬运,接过递下来的小竹篮,把里面的桔子倒进大箩筐,小男孩爬在树梢顶,摘那个最红的桔子,他知道被小鸟啄了一口的桔子是最甜的,而女孩子们则在比较着谁的桔球又漂亮又可爱…… 这个学生借鉴蒲宁的创作手法,把场面描写得很真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又如,学生在写作中,表达情感往往因太过于直接而削弱了打动人的力量,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又会流于主观而显得偏激。在《外国小说欣赏》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大作家的笔法,对这些写作中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寓意含蓄深远,语言简约而富有张力;又如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对母爱这种情感的抒发很节制的却又饱满有力。曹文轩在“情感”这一话题中提到:“小说忌讳作者自顾自的抒情,而主张把情感包裹于扎实的内容中,交由人物之口去说或由情节的自然发展去显露。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而过度的情感则会令读者反感。”我让学生尝试以“分别”为主题写一个记叙文片段,做到在客观的呈现中表达情感。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星期天下午四点。我终于在枕头底下找着了MP3,打开背包,我发现原先放好的方便面少了一包,而多了两个苹果。 妈妈系着围裙走进来:“饭快好了,先吃了吧!”“还不饿,晚了坐不上车了。”我应道。 她匆匆地跑回厨房,又匆匆地回来,站在门边,看着我整理物品,说:“我后天就到外面去了。下个星期天你去大姨家,我跟她说好了的。” “哦。”我沉默了一下。 妈妈又说:“手机带上了没?” “学校不让带了。” “噢,那我以后打你寝室的电话。有事情你要给我打电话……” 我把要带到学校去的物品都整理好了,一个背包,一个手提袋。 “那件棉袄也带上,还会冷的。” “不用了,提着麻烦。” 妈妈在柜子里找了一番,还是拿出了棉袄,装到袋子里:“我送你去公交车站。” “不用……”我手里的手提袋已被妈妈提过去了。 薄暮已升起,在乡间的那条路上,我走在前面,妈妈跟在后面。远处有些人家已亮起了灯…… 这个片段写分别时刻母亲的不舍和眷恋以及自己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向往,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情感都蕴藏在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中,与同类的作文比起来,显得与众不同。 在以读促写的过程中,应该一次定1—2个仿写点,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否则学生印象不深刻,把握不好方向。另外,所选的仿写点必须是学生能达到的,或者是努力一下能达到的,不然,学生没信心,也没兴趣。②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外国小说欣赏》可谓是源头活水,在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① 时剑波《<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探略》《中学语文教学》2009 ② 魏跳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才之路》2009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