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学传心录(方便打印学习).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823778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17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传心录(方便打印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医学传心录(方便打印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传心录 88 目录 修订说明 10 写在卷首 11 诊脉传心诀 14 诸脉主病 15 诊脉总要 16 诊脉六法 17 三部总看歌 17 发言须当理 18 引经药 18 用药传心赋 19 治病主药诀 21 四君汤加减歌 22 四物汤加减歌 23 二陈汤加减歌 24 小柴胡汤加减歌 25 平胃散加减歌 26 病因赋 26 诸症莫逃乎四因 28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28 太阳经证用药诀 28 阳明经证用药决 28 少阳经证用药诀 29 太阴经证用药诀 29 少阴经证用药诀 29 厥阴经证用药诀 29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30 麻黄汤 33 桂枝汤 33 香苏饮 33 葛根汤 34 升麻葛根杨 34 石膏知母汤 34 黄连泻心汤 34 黄芩汤 34 桂枝加大黄汤 34 大柴胡汤 34 小承气汤 34 大承气汤 34 理中汤 35 桂枝人参汤 35 四逆汤 35 麻黄附子细辛汤 35 桂枝附子汤 35 黄芪建中汤 35 小半夏加茯苓汤 35 附子泻心汤 35 小陷胸汤 36 大陷胸汤 36 黄连解毒汤 36 化斑汤 36 茵陈蒿汤 36 桃仁承气汤 36 枳实栀子汤 36 温胆汤 36 当归四逆汤 37 三黄石膏扬 37 五苓散 37 消斑青黛饮 37 回阳急救汤 37 羌活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见29页) 37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 37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38 人参败毒散 38 九味羌活汤 38 芩连消毒散 38 冰解散 38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39 补中益气汤 39 加味平胃散 39 葛花解酲①汤 39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39 十神汤 40 参苏饮 40 香苏饮见24页 40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40 小续命汤 42 附:古今录验续命汤 42 防风通圣散 42 三化汤 42 大秦艽汤 42 导痰汤见15页 42 羌活愈风汤 42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43 羌活防风汤。 43 玉真散 43 五虎追风汤 43 中暑有动静之异 43 人参石膏知母汤 44 香薷饮 44 十味香薷饮 44 六和汤 44 生脉散 44 清暑益气汤 44 受湿有内外之分 45 火有七说 46 痰有十因 46 二陈汤见15页 47 导痰汤见15页 47 滚痰丸 47 气有九论 47 郁有六名 48 六郁汤 48 越鞠丸 48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48 小柴胡汤见16页 49 清脾饮 49 石膏知母汤见25页 49 香薷饮见35页 50 柴胡石膏知母汤 50 蜀漆散 50 柴平汤 50 二陈汤见15页 50 平胃散见17页 50 大柴胡汤见25页 50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50 芍药汤 51 温六丸 51 清六丸 51 立效散 51 桃仁承气汤见27页 51 人参败毒散见29页 51 养脏汤 51 和中汤 51 葛根芩连汤 52 白头翁汤 52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52 二陈汤见15页 53 脾积丸 53 烧针丸 53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53 五苓散见28页 54 胃苓汤 54 薷苓汤 54 柴苓汤 54 参苓白术散 54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55 藿香正气散 55 烧盐汤 55 急救回阳汤 55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55 二陈汤见15页 56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56 承气汤见15页 56 丁香柿蒂汤 56 橘皮竹茹汤 56 木香调气散 56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57 苏沉九宝饮 57 导痰汤见15页 57 小胃丹 57 参苏饮见31页 57 知母茯苓汤 57 清肺饮 57 清离滋坎汤 58 嗳气皆由于痰火 58 咽酸尽为乎食停 58 咽酸尽为乎食停 58 附:嘈杂症 58 平胃散见17页 58 六郁汤见24页 59 越鞠丸见39页 59 二陈汤见15页 59 八珍汤见14页 59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59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59 分消汤 59 胃苓汤、薷苓汤见45页 60 附:浮肿 60 分心气饮 60 流气饮 60 五子十皮饮① 61 附:十皮五子饮(见《冯氏锦囊》) 61 调经散 61 败毒散见29页 61 补中益气汤见30页 61 藿香正气散见46页 61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61 五膈宽中散 62 二陈汤见15页 62 喘急有虚有实 62 苏子降气汤 62 痉症有阴有阳 63 小续命汤见19页 63 十全大补汤见13页 63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63 溃坚汤 63 溃坚丸 64 琥珀膏 64 三圣膏 64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64 四君汤见13页 65 四物汤见14页 65 八珍汤见14页 65 吐血出于胃腑 65 犀角地黄汤 65 衄血本乎肺经 65 痰涎血属于脾脏 66 咯唾血属于肾经 66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66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66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66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66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66 二陈汤见15页 67 八物定志丸 67 补心丹 67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67 归脾汤 67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67 宁志化痰汤 68 开迷散 68 防风通圣散见33页 68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68 安神丸 68 便浊有赤白之异 68 清心莲子饮 68 萆薢分清饮 69 汗出有自盗之名 69 当归六黄汤 69 独圣散 69 补中益气汤见30页 69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69 蟠葱散 70 藿香正气散见46页 70 滚痰丸见38页 70 二陈汤见15页 70 导痰汤见15页 70 平胃散见17页 70 四物汤见14页 70 桃仁承气汤见27页 71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71 三捷汤 71 胁痛有两边之别 71 头风有左右之分 71 川芎茶调散 72 都梁丸 72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72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72 平胃散见17页 73 痿症不足与湿热 73 起痿固真丸 73 清燥汤 74 痹症寒湿与风乘 74 通经止痛汤③ 74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75 九龙丹 75 白鹿丸 75 二陈汤见15页 75 八珍汤见14页 75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75 茵陈去疸汤 76 眩晕者无痰不作 76 六味地黄丸 76 二陈汤见15页 76 消渴者无火不生 76 四物汤见14页 77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77 温胆汤见15页 77 六君汤见13页 77 归脾汤见58页 77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77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77 润燥汤 77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78 清肺饮 78 通关丸(一名滋肾丸) 78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78 当归和血散 78 乌梅丸 79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79 犀角消毒饮 79 防风通圣散见33页 79 耳聋者肾虚之故 79 四物汤见14页 79 二陈汤见15页 79 九味羌活汤见29页 79 补中益气汤见30页 79 目疾者肝火之因 80 齿痛乃胃热气虚 80 清胃散 80 喉痹乃火动痰升 80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81 辛夷散 81 苍耳散 81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81 泻黄散 81 泻白散 82 滋肾丸(即通关丸)见42页 82 理中汤见15页 82 泻心汤见15页 82 补中益气汤见30页 82 归脾汤见58页 82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82 四物汤见14页 82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82 越鞠丸见39页 83 逍遥散 83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83 越鞠丸见39页 83 归脾汤见58页 83 补中益气汤见30页 83 崩漏下血为损任冲 83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85 胶艾四物汤 85 紫苏饮 85 子淋散 85 羚羊角散 85 竹叶汤 85 茯苓汤 85 李氏天仙藤散 86 有孕二月患恶阻 86 有孕三月患心痛 86 附:保产无忧汤 86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86 益气养营汤 87 黑神散 87 五积散 87 消食饮 87 通乳汤 87 猪肾饮(又名石子汤) 87 此版本为网络版本钱天乐版本(摘自中医世家网站)目前搜索到两个版本1.网络版本钱天乐版本2.莫 志 与 版 修订说明 《医学传心录》原是中医大夫钱乐天生前所得的秘本,原书写于清道光年间,封面上载有“上海刘一仁”五字,从内容看,似是刘一仁所著。一九五四年曾由原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定名《中医捷径》内部出版,作为中医会员的学习材料,一九五八年原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责成我们进行整理,并以原名——《医学传心录》正式出版。 本书内容为诊脉、汤头、本草、证治等。文多赋体歌决,简明扼要,便于诵记。其理论引证以经典为主,兼顾历代名家之长。取材简短,能使读者提纲挈领。但原本因传抄之故,差错很多,我们将论述引证,与原著进行了校对。书中古僻字句,或代以通俗字句,或加注解。汤头歌诀中的药名,用小字作了旁注。时方药味与原方有出入者,恐系作者临床经验,一律末加修改。有方无歌者,则补以汤头歌。当时我们虽然做了上述一些工作,但过于强调了保持原貌,对一些不妥的节段,末予删改。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目前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群众运动正蓬勃发展,为了便于广大医务人员学习参考,这次修订时,我们对一些不妥的节段,又作了一些删改,不便删改者,附加了按语。同时,对一九五八年版本的注释、按语,也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但是,因为原作者受其阶级地位、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有些观点,读者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地接受,作为临床和研究工作参考。我们由于受水平所限,修订工作也难免有错误之处,望读者予以指正。编者 写在卷首 一、先将抄本传心录一册(共计八十七章)开首十三章先读熟。 用药传心赋一篇,读之药性大概便知矣。 治病主要诀一篇,读之即知每病主药。 引经药二行,盖百病各有经络,药材众多,非所引药,则众药无所依归,反 致生害,譬如同众拜客,无人作引,终不能入其室中,所谓无针不引线也。 诊脉传心诀,读之则知脉之名体,轻重缓急虚实表里。 诊脉总要一条,读之举手按脉,即知其病症矣。 三部总看一条,读之则知三部相同之脉,便知犯何病症矣。 发言须当理一条,读之则知问病之法。 汤头歌要旨五章共五条,如脉息略明,病状已得,药性初知,而不知古人一定之方,随时加减,是舍绳墨而意裁曲直,弃权衡而手揣轻重,终于错谬,盖古人定方,必先诊脉,知系何脏腑何经络之病,即应用何经络之药,每方必有主药、辅助药、调和药以配合,而药味中一经炮炙,便尔更变原性,或方中之药,各有相犯相忌相助,岂可乱用,故必斟酌尽善,始定成方,以为加减,垂示后学,以为准绳,若使药性不熟,不知加减,诊脉而后,举目茫然,不知作何立方也。 病因赋一章最妙,人犯病症,一经外现,茫然不知其病因何而得,亦不知何脏腑何经络受伤,倘看脉后,人问因何而得,系何脏腑经络所致,如何答应,此篇一熟,一见便知,不独医人,而自己倘觉有病,亦知其何因,庶不为庸医所害耳。 以上自诊脉传心诀至病因赋,不过十三章,数日可熟,以下七十四章,皆以病因赋内每一句为题,分病原治法成为一章。其用药汤头犹恐人不能记忆,将一方各药练成五言绝句,亦甚便易;如能熟知更妙,或不能熟,常常读之,自能入腹。 药有三百余味,此本分寒热温平四种,共计一百四十六味,虽缺半未全,而首面上之药亦可足用,间有药性不能尽列,而药性之大概已具。 古人精义,为医学大纲,系属秘本,并无坊刻,熟此一本,给人诊治,不致错谬矣。 二、再看《图注难经脉诀》一部,计四小薄本。 医之一道,必先详知脉理,脏腑经络,五行生克,此书专讲脉络,其中有图、有注解,惟诊脉入式歌、五脏歌、七表八里九道、下指诊脉歌皆七言绝句,读之为妙。其余常读,便顺口入腹,至内中卷三 一本,《难经》有细注,可与第一卷《难经·图》,两本摊于案上对看自明。 按:《图法难经脉诀》唯心的东西较多。不如参考《濒湖脉学》或《金鉴.脉诀》。 三、再看汪讱蓭《本草备要》一部,四五薄本,专讲药性,后面附有《汤头歌诀》一薄本,方共三百有零,分为二十门,每一汤头仅数句,亦必须熟读。至于古方,岂能个个讲明,只就《伤寒》坏病内最难措手之方选四五个,以参悟其用药之方,则不烦而心得矣。 四、再看汪讱蓭所注《医方集解》一部,专载古人陈方,讲明古人因病立方,用药精义,而且分明补益、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日、痈疡、经产、救急,共二十二门。凡补益等名目下,各有细注,而各方亦有细注,虽不必读,不可不静心三复细看也。 至脉与所现之症侯,有相合者,为脉症相合,照“汤头”加减立方自易。至有脉如此,而所现之症如彼,是为脉症不符,凡脉与症不符者,病多难治。盖究不知所患何症,未便冒昧以投药,或舍脉从症,舍症从脉,必有依据,故此《医方集解》一部,不可不细玩也。 左手脉三部,心、肝、肾为脏。小肠、胆、膀脏为腑。脏属阴、腑属阳,此谓三阴三阳。 右手脉三部,肺、脾、命门为脏。大肠、胃、三焦为腑。 诊脉须将二三四指甲剪去,盖人之指尖最灵,指尖直督向下,按之则脉中动静虚实,无微不到。若用三指平按脉上,则不得脉中之细微矣。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 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 。 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 。 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 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① 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⑨ 诸脉主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 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 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① 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 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 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 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 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⑧ 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①,秋脉毛兮冬脉石,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① 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 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脉六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三部总看歌 三部俱浮肺脏风。恶寒发热鼻难通。沉迟冷积真元惫。弦数猖狂怒气冲。两手紧兮寒与食。二关缓作痹和癃。虚濡微涩阴阳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发言须当理 病人问所便(问所便者,问其居处、动静、阴阳、寒热性情之宜也)。如问其为病热,则便于用寒。问其为病寒,则便于用热。尝有居奥室之中、帷幔之内,甚则复以帛蒙首,不言所病,令人诊候,若细问因由,便谓医业不精。既不能望形色、闻声音,又不能问病情,只凭切脉,以决百病之死生,苟非通明之士,何能若是。故医者必须徐徐问其所苦何物,所思何物,所欲何物,所疑何物,年之少长,形之肥瘦,饮食起居若何,二便通塞若何,所发之始与今之方病。病经几日,曾服过何药。妇人室女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小儿但见憎寒壮热,须问曾经发斑疹否。凡诸病痛,须问曾跌扑损伤否。此为大法,务要一一详审,以彼所说,校吾所诊,或同或异,以折衷之,则万全之功,庶可收矣。 引经药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 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 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 肺(白)芷升(麻)葱(白)用。脾升(麻)白芍应。 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 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滑石利小便之结滞②。石膏泻胃火之炎蒸。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茵陈治黄疽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蒌仁降痰以清襟。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锁阳子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④。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瘀血之佳珍。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杏仁止风寒之嗽。五味敛肺气之升。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⑤,岂不悉举其平。常山使之截疟。阿魏用之消□(病去丙换征)。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获神。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青皮伐木。紫菀克金。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① 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象猛将一样。 ② 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 ③ 葶苈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 ④ 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 ⑤ 三者:指寒、热、温三性。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⑴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②。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① 晡:(bu1)(布、阴平)。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叫日晡。 ② 半夏性燥,口渴不宜用。 四君汤加减歌 四君(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诚如宝。加入陈皮名异功(散),气虚自汗黄芪好。方加橘(皮)半(夏)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香砂①配对食能消,呕吐胃寒丁(香)藿(香)使。十全②四物四君兼,芪桂生姜大枣煎,滋血气令脾胃壮,劳伤虚弱最为先。养荣汤③与十全同,五味远陈要去芎。倦瘦少颜潮有汗,梦遗龙骨(牡)蛎(莲)须逢。潮热无汗当归(白)芍,半夏柴胡葛粉着。自汗陈(皮)(黄)芪熟地当(归),牡蛎乌梅酸枣(白)芍。心窝有汗别处无,生地陈(皮)(当)归酸枣(仁)扶,麦冬白芍黄连炒,辰砂(乌)梅(大)枣四君(汤)符。劳倦辛苦身无热,麦(冬)(五)味陈(皮)(黄)芪除茯(苓)歇。痞满气壅正气虚,陈(皮)(当)归木香砂仁列。健忘(黄)芪远(志)木香菖(蒲),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良。头疼吐水六君汤,(当)归(黄)芪木香与炮姜。气虚短促喘无痰,(人)参橘(红)砂仁苏子添,桑皮当归姜(大)枣化,沉香磨水木香兼。霍乱止后头身痛,口干发热肢虚缠,五味当归柴(胡)白芍,乌梅栀子麦冬陈(皮)。体重酸疼兼嗜卧,口(淡)恶寒小便数,六君(汤)加上(白)芍(黄)连(黄)芪,泽泻柴胡羌(活)独(活)。肥人眩晕六君(汤)加,川芎(当)归(黄)芪桔(梗)(白)芷天麻。遗浊四君(汤)加益智(仁),陈(皮)(黄)芪熟地(当)归升麻。痞满槟榔枳实黄连.目赤血壅龙胆(草)添。头疼川芎蔓荆子。泻加(白)芍泽(泻)茯苓煎。汗多(黄)芪(白)术(当)归身好,以后加添俱不少,脑疼藁本细辛加,额疼升麻(白)芷葛(根)(甘)草。口渴咽干葛(根)(花)粉寻,有痰贝母最为尊,嗽加五味(子)桑皮是,不寐宜加酸枣仁。食伤食少加神曲,麦芽枳实山查炒。虚火上炎知(母)(黄)柏添,玄参加入服之好。内热(黄)芩(黄)连花粉施,下身无力(杜)仲牛膝。脚弱木瓜防己加,身热地黄生用之。惊悸怔仲远(志)茯神,石菖(蒲)柏子(仁)并煎吞,麦冬五味(子)同酸枣(仁),山药山萸总可寻。六君(汤)远志薏米(当)归,莲肉山查山药辉,桔(梗)(黄)连扁豆(黄)芪神曲,壮健元阳助脾胃。阴虚劳嗽去(人)参煎,小便如常白茯(苓)嫌,饮食恶餐宜服此,内伤劳役效通仙。脾为后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方之加减,多利于脾也。 ① 四君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药组成。加陈皮名异功散。加橘皮、半夏名六君汤。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② 十全:十全大补汤。即四君汤和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再加黄芪、肉桂、生姜、大枣。 ③ 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远志、陈皮名人参养荣汤。 四物汤加减歌 四物芎归芍地黄,女科诸症最为良,调经养血医虚损,胎产无如用此方。参术茯甘号八珍,气虚血弱称功捷,十全加入桂黄芪,大补真元与血虚。弱加参苏(饮)号补心(汤)①,心虚血少梦中惊,产后感寒宜服此,不须加减妙如神。晡时发热本阴虚,方加知柏可全除②。骨蒸劳热柴(胡)(黄)芪鳖(甲),知母仍须地骨皮。妇人经水适然来,似疟原汤对小柴③。妊娠月水时时下,胶艾添之止漏胎④。经水过期为血少,倍加熟地酒黄芩。经因气阻先为疼,香附莪(术)(三)棱复自行。月经紫黑及先期,方入(黄)芩(黄)连共丹皮。受寒经瘀小腹痛,桃仁乌(药)(香)附莫迟疑。瘦人血枯经水闭,桃仁增入本方治。肥人色谈属瘀痰,配合二陈(汤)为一剂。经水行来太去多,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可同科,尤加荆芥(炒黑)升(麻)羌(活)独(活),升提其气自安和。方加(人)参(白)术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苏郁自开。腹大异常胎水病,心胸气逆如鼓硬,鲤鱼汤⑤煎术茯苓,减地芎加姜橘应。胎气不安胸膈胀,枳壳砂(仁)(紫)苏即宣畅。孕妇心烦称子烦,腹(皮)甘(草)栀(子)(黄)柏添为上。川芎(当)归二味佛手散,临产煎服可保生,若是难产生不下,草霜白芷一同行。姜炭善治产后热,辛甘大能补心血,汗多方内减川芎,急服(人)参(黄)芪防风捷。产后血迷成血晕,恶露过多精神困,泽兰(川)芎(人)参(当)归(荆)芥甘(草),散号清魂定血晕。黑神(散)减(川)芎入(官)桂(黑)姜,炙甘(草)炒(黑)豆生蒲黄,净露下胞除腹痛,酒煎童便效非常。产后如何恶露少,若无别病精神好,忽然寒热腹中痛,选用黑神(散)真个巧。产后须当四物汤,大凡初产备焦姜,产后用(白)芍伤生气,腻膈犹嫌熟地黄。肠滑地(黄)(当)归皆可忌,汗多须将川芎去。血虚腹痛(白)芍还加,加减四物(汤)深藏秘。 ① 四物汤合参苏饮(人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赤苓、枳壳、苦桔梗、陈皮、甘草)名补心汤。 ② 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四物汤。 ③ 即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④ 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名胶艾四物汤,治崩漏下血。 ⑤ 鲤鱼汤:鲤鱼、白术、茯苓、当归、芍药、橘红、生姜。 二陈汤加减歌 二陈橘半茯苓草①,清气化痰为至宝。膈上不宽加枳(实)桔(梗),火旺生痰(黄)芩(黄)连好。(人)参(白)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 ①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药组成。 中寒痰去了(人)参,香(附)砂(仁)炒用皆能止。饮食过飡①不克消,麦(芽)(神)曲山查厚朴调,再加枳实黄岑炒,何愁体虚胃脾弱。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黄)岑(黄)连并枳(壳)桔(梗),寒痰枳(壳)砂(仁)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汤)枳(壳)桔(梗)与前胡,苏(梗叶)葛(根)杏(仁)桑(皮)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饮)。二陈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四物汤中不必加②,贝母代之专夺效。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③。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汤)。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瓜萎香附桔(梗)(黄)连(枳)壳,少佐元明(粉)痰自灭。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胁间白芥(子)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温胆汤加竹茹(枳)实④,宁神豁痰为第一。若加枳实共南星,汤号导痰⑤能利膈。去(甘)草陈皮七气汤⑥,加添(紫)苏(厚)朴与(大)枣(生)姜,散郁消痰兼理气, ① 飡:与餐同。 ② 四句是说:血虚咳嗽,虽然有痰.但因口渴。不宜用辛燥药。用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合四物汤。 ③ 风痰,用二陈汤加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④ 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 ⑤ 二陈汤加枳实、南屋名导痰汤。 ⑥ 二陈汤去甘草、陈皮,加紫苏、厚朴、生姜、大枣名七气汤,也叫四七汤。 妊娠恶阻①用之良。呕血皆因胃火炽,脉来洪数呕连绵,急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姜汁炒黄连。若还药石难吞下,槟榔少许木香煎。五六日来呕不休,心中胀闷手难揉,多加枳(实)(厚)朴(黄)芩(黄)连(白)芍,便秘(芒)硝(大)黄一服瘳。嘈杂嗳气一般看,胸中积热与停痰,石膏香附并(南)星藿(香),二陈(汤)加减有何难。闷胀吞酸与吐酸,本方加入炒萸连。水停心下名为饮,枳(实)茯(苓)猪苓利二便。此是二陈(汤)加减方,休将浪与及轻传。 ①恶阻:怀孕后呕吐叫恶阻。 小柴胡汤加减歌 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少阳经病诚为宝,往来寒热日晡时,呕而胁痛用之好。本经合病在阳明,口渴而烦干呕频,目痛鼻干眠不得,葛根知(母)(白)芍炒黄芩。心中痞满热犹盛,枳(实)桔(梗)加之有功效。若还痞满不能宽,小陷胸汤②可兼并。汗少唇焦口干渴,饮水无休倚(黄)连(干)葛,若还不解却如何?竹茹石膏加一撮。汗后浑身壮热烦,妄言干呕更呻吟,黄连解毒(汤)同煎食,一服顷刻即太平。烦渴泻利热又增,却用原方配四苓(散),若是发黄小便赤,(黄)芩(黄)连知(母)(黄)柏再加增。 ③ 小陷胸汤见27页。 大便硬兮口渴涸,黄连厚朴瓜蒌(枳)壳;若还便结不通时,大柴胡汤①用无错。身热恶风口不干,本方须合桂枝汤②。若是唇焦烦渴甚,石膏知母(汤)③配原方④。胸烦不呕减(半)夏(人)参,本方倍入瓜蒌仁。渴除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加(白)芍去黄芩。胁热腹痛(黄)连(白)芍炒。痰多贝母瓜蒌保。呕加姜汁竹沥陈(皮)。咳嗽须加五味好。胁下硬痛加青(皮)(牡)蛎。茯(苓)主溺难心下悸。痞而胸胁胀满时,(牡)蛎及干姜书家秘。胸满而咳去(人)参(大)枣,须加五味(子)干姜好。津虚发热多饮水,麦(冬)(五)味(子)加之(人)参去了。胃虚不实大便溏,芍药猪苓两物帮。遗精不固阴虚弱,牡蛎还添知(母)(黄)柏良。潮热不渴欲近衣,减却人参用桂枝。春温发热嗽而渴,五味(子)瓜蒌去半(夏)宜。温病恶热不恶寒,柴(胡)(人)参去了茯苓攒,桂枝葛(根)(白)芍升麻(大)枣,咽疼还须甘(草)桔梗尝。过经⑤胸胁满呕潮,柴胡汤内加芒硝。温疟渴烦兼恶热,石膏知母(汤)(小)柴胡(汤)调。伤寒日久为过经,表里俱无用此行,若是邪多元气弱,重加麦(冬)(五)味及人参。 ① 大柴胡汤见25页。 ② 桂枝汤见24页。 ③ 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见25页。 ④ 原方;指小柴胡汤。 ⑤ 过经:《伤寒论》“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痊后又因劳食复,壮热心悸痰气促,还须温胆(汤)配原方①,急服令人愈最速。发热昼安而夜剧,名为邪热入血室,牡丹(皮)生地(黄)柏(黄)连栀(子),知母当归还可给。若还昼剧而夜安,知母(黄)连栀(子)地骨(皮)看。日夜潮热俱不退,方加四物(汤)共栀(子)(黄)连。汗后津枯二便秘,除却半夏加生地,(黄)芩(白)术陈(皮)(当)归(白)芍麦冬,若还燥甚烦他治。主方何以柴(胡)(黄)芩列?味苦以发转邪热,止呕除痰半夏宜,性能下气味辛烈。表不足兮缓以甘,人参甘草缓中央。调和营卫须姜枣,和解无如用此良。 ①原方:指小柴胡汤 平胃散加减歌 平胃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寻,健脾燥湿用调停,胸前饱闷如伤食,嘈杂吞酸总可行。饮食失节脾胃伤,香(附)砂(仁)枳实木香帮。食积麦芽神曲炒,肉积山查草果良。生冷瓜果如停滞,更入干姜青皮是。酒伤(黄)连葛(花)乌梅加。呕吐丁(香)(乌)海藿(香)半(夏)记。热积停兮便不通,槟榔枳实大黄攻。若还冷积难消化,(干)姜(肉)桂莪(术)三棱巴豆供。湿热相蒸口作酸,香(附)砂(仁)还要炒黄连,吴萸栀(子)枳(实)同煎入,嘈杂须加(川)芎(白)芍餐。异乡水土不相宜,加入香(附)砂(仁)藿(香)半(夏)奇,吐泻更添(茯)苓(白)术好,炒苡(仁)山药及乌梅。泄泻如逢谷不化,五苓①配合真无价。食停倒饱是脾虚,异功②更人香砂下。霍乱吐泻用何方?去苍(术)换白(术)二陈襄,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水煎尝③。转筋再用木瓜帮,腹痛还宜(白)芍木香.冷痛干姜加肉桂,痞满青皮枳实良。不吐不泻干霍乱.本方加入香(附)砂(仁)拌,木香枳(壳)(肉)桂藿(香)(干)姜(紫)苏,腹中硬痛槟(榔)(山)查验。胃寒呕吐入丁香,肉桂干姜用最良,虚汗唇青四肢冷,去除加附(子)及茴香。 ① 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与平胃散配合,名胃苓汤。 ② 异功散: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主要作用在温中和气;与平胃散、香附、砂仁配合,成为温中、补脾、燥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