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新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822088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哲学引论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先秦哲学、 汉唐哲学、 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 先秦哲学1周易及其思想。周易本称易, 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奇书。它既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位列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之首, 又为各家各派所看重, 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易经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 其主体

2、是卦名、 卦象、 卦辞、 爻象、 爻辞等; 易传是对易经本文的解释和对其思想的发挥, 共有十篇, 故称十翼。周易的思想非常丰富, 它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2孔子与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等。儒家的经典有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荀子等。儒家哲学能够归结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关于仁学的内涵, 我们能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以”孝”释”仁”: 即孔子试图经过血缘纽带建立一套普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 这是仁学的出发点; 以”礼”释”仁”: 即仁的首要涵义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这就是孔子念念不

3、忘的周礼; ”仁者爱人”: 即将”孝悌”推而广之, 乃至于所有的人, 这是仁学的核心; ”推己及人”: 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即著名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 ”君子人格”: 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 以颜回的”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生活为最高典范。与此相关, 儒家特有的天人观( 如孔子所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和人性观( 如孟子所谓人之”四善端”) , 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老庄与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继承人是庄子, 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的经典有老子和庄子等。这一派侧重于探讨宇宙观、

4、 人生观问题, 倡”无为”和冀”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并主张以”道”为世界之根本, 以”合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故称”道家”。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几乎和儒家一样经久不衰, 并与儒家的理论互补而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4墨翟与墨家。墨家, 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两大”显学”, 但因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遂成绝学, 其传承亦绝。墨家的思想集中墨子一书中。在社会政治观上, 墨子有十大主张: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非乐、 非命、 兼爱、 非攻、 天志、 明鬼。其中核心的是”兼爱”和”非命”。在哲

5、学上, 墨子主要的贡献集中表现在认识论上, 即著名的”三表法”。在”三表法”中, 墨子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 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 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用。5韩非与法家。法家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 实际创始人为战国时期的李悝、 吴起、 商鞅、 慎到、 申不害等人,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她主张”法”( 法令) 、 ”术”( 权术) 、 ”势”( 政权) 三者密切结合, 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为辉煌成就的学派,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的理想建立起来的。法家的经典有管子

6、、 法经、 商君书和韩非子等。二、 汉唐哲学1两汉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 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正是在两汉时期, 儒家学说经过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而道家学说则成为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与此相应,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 前者以董仲舒为代表, 后者以王充为代表。2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 嵇康、 阮藉、 郭象等, 她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名教就是”名分教化”, 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 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 自然无为, 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从道家的观点来

7、说, 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 自然属于无为的范畴, 二者是相正确。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由”名教与自然之辨”, 后来又演化出”本末有无之辨”和”言意之辨”等。3道教的兴起。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 标志着道教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宗教。4隋唐佛学。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结、 评判、 选择的基础上, 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1) 法相宗。创始人是玄奘, 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玄奘信奉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学说, 特别注重对法相( 事物现象) 的分析, 而分析的结果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的变现, 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

8、 2) 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 其代表作有华严经探玄记、 华严经金师子章等。华严宗提出了诸如”四法界”、 ”六相义”和”十玄门”等学说, 主要是阐述一切差别的事物之间都是交互含容、 全息统一的, 真心与妄念、 本质与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即相入、 圆融无碍的关系。( 3) 中国禅宗。实际创始人是慧能, 主要经典是坛经。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实践派, 她们自我标榜为”教外别传”, 认为自己所传的是佛祖的心印, 亦即佛教的觉悟之心, 因此禅宗也被称为”心宗”。禅宗所关心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觉悟解脱的可能性或成佛的根据问题, 二是关于修行实践的方法问题, 三是觉悟解脱的实践问题。5儒学的发

9、展。唐代中期, 儒家学说终于经过几百年的沉睡而重新觉醒过来, 从思想理论的层面与佛道二教划清界限, 并开始自觉地吸收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充实自身。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就代表了这样一种新的思想动向。三、 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 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但理学家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是汉儒的继承者, 而是以直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 宋明理学主要有道学、 心学和气学三大流派。其中, 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 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

10、理纲常的认识和内化; 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 在道德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 气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 但在哲学论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 张载、 程颢、 程颐、 朱熹和王阳明。其中, 以朱熹最为重要。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1)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为了建构儒家的形而上学, 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存在论上的先进成果, 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尽量挖掘其形而上学的因素, 如此一来, 儒家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2)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宋明理学直接以儒家的义理而非辞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

11、里所谓义理, 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 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因此然”和”所当然”的道理。其中, 心学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毫无兴趣, 而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 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虽有超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但其理论宗旨依然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 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 3) 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其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建构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 其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 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 其三则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过来, 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四、 清代实学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

12、阶段, 展现了传统哲学的新的特点。在自然观方面, 清代实学各家各派都以”气”为存在之根基, 进而确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 强调实践力行;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反对君主”私天下”成为一致呼声, 以”复古”为形式, 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 在人性论中, 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 推崇先秦儒学倡导的大同、 平等、 自由、 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与此同时, 在总结和批判宋明理学时, 她们还对”理气( 道器) ”关系、 ”心物( 知行) ”关系给出了新的、 适应现实的回答。清代实学还重视科学技术, 并予其历史层面上的解释, 要求弘扬传统的科学实践理性, 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重振华夏文明的雄

13、风。这些思想无疑具有厚重的文化哲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颜元和李塨等。清代实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很多方面都有超出古人的地方, 但它也有自己的的历史局限性, 比如: 它的”气本”自然观总体上依然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 民主民本政治理想也仅是提出问题, 尚不可能找出实现的途径; 它的人性理论也缺乏理论和历史的深度。可是, 清代实学”复古”以”开新”, 开放、 发展是其未来方向。第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所谓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在本节中, 我们将按照古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阶段对西方哲学做一简略的介绍。一、

14、古希腊哲学1自然哲学。希腊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 因为她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 一和多; 变与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出四种立场: 泰勒斯、 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分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气、 火, 但这个”一”是变化的, 正是其变化催生了这个世界;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说”, 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数当然是多的, 但它们是不变化的; 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是者”( being) 的概念, 这个”是者”是不生不灭的、 连续的和完满的, 因而是不变的”一”; 恩培多克勒、

15、 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里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着的”多”( 四根、 种子和原子) 。2”智者运动”。智者派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 这表现在它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一句名言上。这就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 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普遍的道德定义, 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或者对话。她把自己的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 4柏拉图。”理念论”是柏拉图主义的要旨, 即它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 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由此柏拉图设定了两个世界: 一个现象世界, 一个

16、理念世界; 前者是能够感觉的, 后者却只能思想到。5亚里士多德。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乃是一切科学的总汇, 包括理论科学、 实践科学和艺术三个大的门类。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了以往哲学的是非得失之后指出,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 也不是”理念型相”, 而是”是者”。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 但她反对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 独立存在的实体。她认为理念或她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独存, 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因此,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主要指的是个别事物, 此即”第一实体”。6亚里士多德之后。这个时期的哲学除了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

17、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之外, 又诞生了四个新的派别: 伊壁鸠鲁派、 斯多亚派、 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新学派区别于老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伦理化倾向。二、 中世纪哲学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 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 则属于中世纪, 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大约分为三个时期。1第一期: 公元 511世纪。公元 511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在这个时期, 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份更占优势。主要人物是意大利的波爱修和爱尔兰的爱留根纳。波爱修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爱留根纳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2第二期: 公元1114世纪初期。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

18、为至上权威, 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 而解释的方法又极其烦琐抽象。其所讨论的问题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这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重普遍概念还是重个别事物的思想分歧发展而来的。实在论以英国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安瑟尔谟( 一译安瑟伦) 为代表, 此派主张只有普遍是实在的, 普遍先于个别而独存; 唯名论以罗瑟林( 一译洛色林) 为代表, 此派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 个别先于普遍, 普遍不过是名称。一般认为, 托马斯主义不但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 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 最全面的体系。托马斯的哲学思想能够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哲学和神学。她一方面明确地区分了哲学

19、与神学, 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 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 ( 2) 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这些证明无非是把世界作为一个因果链条, 分别依据事物的运动、 事物的动力因、 可能性与必然性之关系、 事物完善性的等级、 自然界的目的性等等, 由此从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法则上帝。 ( 3) 实体学说。她把实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作为最高实体的上帝; 第二类实体是精神实体; 第三类是物质实体。 ( 4) 感觉认识论。托马斯首先承认知识开始于感觉, 同时她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

20、源。 ( 5) 共相理论。托马斯肯定共相的实在, 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这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温和实在论的立场。 3第三期: 公元14世纪初期15世纪中叶。 公元14世纪初期15世纪中叶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在这个时期, 唯名论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重新盛行起来, 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 理性与信仰逐渐分离, 西方哲学史由中世纪哲学缓慢地转入了近代哲学。三、 近代哲学1第一期: 公元1516世纪。这是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 即公元1516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 时期。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这样两股思潮。2第二期: 公元1718世纪末期。真正的近代

21、哲学即开始于这个时期。近代科学的方法肇始于伽利略, 她同时也为近代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的方法的特点是,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进行经验的归纳和数学的演绎。她与培根同时, 她们都很重视归纳法, 但培根轻视演绎法, 而伽利略归纳法与演绎法同时并举。 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科学方法上的分歧, 在哲学认识论上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 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 知识只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西。经验论者都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 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 思维能够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重视玄学问题的研究。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是从两个相反的角度

22、去求得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经验论者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 重视多样性, 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 唯理论者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 重视统一性, 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经验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培根、 霍布斯、 洛克、 巴克莱和休谟,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是近代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3第三期: 公元1819世纪。这主要指以康德、 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时期。( 1)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她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 用”感性”、 ”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她的整个认识论的

23、体系。她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 又要有普遍性、 必然性的形式。她认为, 作为感觉经验之外部来源的”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 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的”自我”( 主体) 的”综合作用”: ”自我”靠自己的”综合作用”把多样性的东西统一于普遍性、 必然性之下, 从而构成科学知识。可是, 人心的综合绝对不会满足于此种统一, 人心还有比”知性”更高的”理性”阶段, ”理性”要求超出有条件的知识、 经验的范围之外, 以达到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理念。知识、 经验是现象界, 是可知的领域, 是必然王国; 理念是本体界, 是不可知的领域, 但却能够为信仰所把握, 是自由的王国和道德的领域。康

24、德认为, ”知性”的概念范畴总是非此即彼的, 只能应该于多样性的事物, 若用它们去规定超经验的最高统一体世界整体, 则必然出现”二律背反”。能够说, 康德为了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 维护人的主体性, 而有意地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了。( 2)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个集大成者。她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 第一个系统地自觉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认为, 多样性的东西, 彼此分离对立的东西, 都不是真实的, 只有普遍性、 统一性才是最真实的, 不过这种普遍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 而是包含特殊在内的普遍, 叫做具体普遍( 黑格尔又把普遍与特殊的这种有机结合叫做个体)

25、 。这种统一不是脱离矛盾, 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 叫做对立统一或者具体统一。具体普遍、 对立统一, 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但黑格尔认为单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可能有普遍性、 统一性, 因而也没有真实的存在, 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 统一性。脱离精神无真实性, 和脱离统一无真实性, 这两条原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 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绝对精神”, 又是对立的统一。黑格尔在继承前人特别是费希特、 谢林的”正、 反、 合”的思想的基础上, 将”绝对精神”这一最高统一体展开为逻辑、 自然、 精神三大阶段, 也就是从思维与存在、 从主体到客体又到二者统一的过程。能够说, ”绝对

26、精神”是人类精神和自由的发展的最高形态, 也是人的主体性的顶峰。四、 现代哲学1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家, 诸如, 逻辑实证( 经验) 主义、 语言分析哲学、 批判理性、 逻辑实用主义、 科学实在论等, 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 知识论) 和方法论的研究, 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2人本主义思潮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 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人格主义、 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她们大都认为, 哲学研究必须要超出认识论( 知识论) 的范围, 超出主客观或主客体的范围,

27、 一句话, 就是要超出理性的范围。她们认为, 不但具有理性而且还具有非理性, 才是完整的人或真正的人; 其中有的哲学家甚至认为, 即便如此, 理性也未必是构成人的本质最重要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曾一度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立。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一、 西方哲学的传入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源远流长, 但西方文化之正式传入中国, 其奠基工作一般认为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 ) 入华开始的。1耶酥会士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基于传教的目的, 来华耶酥会士所介绍的西方哲学主要是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也有一部分是奥古斯丁的哲学

28、。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就是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和李之藻合译了名理探一书, 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2天学与理学的论争。利玛窦的策略是”合儒”和”补儒”的结合。所谓”合儒”, 就是在儒教中努力寻找和基督教相合的地方, 以便说明基督教并不是和中国文化无关的或纯粹外来的。当然, ”合儒”主要是一种策略, ”补儒”才是最终目的, 即耶酥会士主张以基督教之天学对之加以改造和补充。3天学与佛学的论争。如果说耶酥会士对儒学所持的是一种”温和的批判”态度, 那么她们对佛学所持的就是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利玛窦等人对佛教的批判, 一是常识上的, 一是理论上的。这些辩论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的, 但中西文

29、化的差异在这种论争之中却是暴露得十分明显。二、 中国哲学的影响1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所谓礼仪之争, 主要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孔和祭祖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礼仪之争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在中国, 由于教廷不再遵守”利玛窦规矩”, 结果是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 而对于西方来说, 正是在礼仪之争中, 中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从而刺激了汉学的兴起和欧洲持续的中国热。2中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和基督教神学相比, 孔子的学说充满了世俗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精神, 而惟独没有基督教式的宗教形式和仪式, 这种明显带有自然神论色彩的学说深深地打动了欧洲的思想

30、界。在法国, 当时有三位哲学家曾对中国哲学情有独钟, 有过专门研究。一是以怀疑论批判基督教而闻名的哲学家培尔; 二是天主教士、 神学家和笛卡儿主义者马勒伯朗士; 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伏尔泰。3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 主要是指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马勒伯朗士等人相比要深刻得多。比如, 经过对孔子的鬼神观的分析,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泛神论问题就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 莱布尼茨和周易之间也有过密切的关系。三、 西方哲学的传播1严复的译著及其影响。她是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 是近代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在直接译

31、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 严复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从1896年到19 , 严复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 孟德斯鸠的法意、 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西方名著。2西方哲学的大量涌入。这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 内容相当地广泛。实际上, 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 内容涉及了19 之前的全部西方哲学。近代中国对西方哲学的译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不全面、 不系统; 二是所译介的西方哲学大多失真。近代许多思想家在译介西方哲学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太大。3西方哲学与近代中国的变革。西方哲学的输入,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

32、包括: 一是破除了传统思维对于人们的束缚; 二是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一批中坚力量; 三是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总的来看, 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西方哲学只有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情况才被引入中国并现实地发挥作用。四、 五四以降1中西方哲学的深入交会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次著名论战。和近代时期西方哲学的输入不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西方哲学的输入不但是全面的, 而且是系统的。随着中西哲学的交汇更加深入, 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大论战。一是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 二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三是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及其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

33、上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范畴。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强调近现代文化的连续性, 往往固守”西方中心主义”; 而人本主义思潮则从根本上否定西方近代文化, 甚至因而”走向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辩证综合, 本身具有这种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中国扎根的原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大致能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并尝试运用这一哲学去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时期; 第二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在城市文化界的思想斗争和农村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与中国实际进一步相结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步形成的时期; 第三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到40年代中期,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最终实现其中国化是时期, 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时期。3西方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流派 西方哲学的大规模传播和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汇, 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流派的诞生。中国现代哲学包括三大思潮: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科学哲学; 现代保守主义( 包括”现代新儒学”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哲学) 。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