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题目202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81816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目202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题目202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题目202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题目202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题目202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A. 提高土壤肥力B. 减轻水土流失C. 增加农民收入D. 降低种植成本2. 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A. 集水坡

2、面B. 崩壁C. 沟道D. 洪积扇3. 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A. 延长产业的链条B. 增加产品的产量C. 提高市场竞争力D. 提升产品的质量【答案】1 B 2. A 3. 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较多,必然会发生较明显的水土流失,可知,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B正确。种植杨梅对增加土壤肥力影响不大,A错误。种植杨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知,生态效益是主要目的,经济效

3、益是次要目的,C错误。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该地推广杨梅种植并不能降低种植成本,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据图可知,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集水坡面坡度相对较小,面积较大,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岗上部,杨梅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崩岗区水土流失,A正确。故选A。【3题详解】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并不能延长产业的链条,A错误。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BD错误。延迟杨梅成熟时间,避开杨梅集中采收时间,错峰上市,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C正确。故选C。【点睛】治理黄土高原

4、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

5、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植被B. 土壤C. 洋流D. 地形5. 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 120150天B. 150180天C. 210240天D. 310340天6. 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冻结期内( )A. 昼夜温差较小B. 气温波动较小C. 光照时间较短D. 地表反射较强【答案】4. D 5. C 6. B【解析】【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27N-3

6、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 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最后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该题选D。【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6题详解】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冻结

7、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与光照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该题选B。【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长)。规律: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2、海陆位置。规律:同纬度,冬季陆地的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3、大气环流。规律:从低纬来的气流增温,从高纬来的气流降温。4、洋流。规律: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海域气温高。5、地势高低。规律:同纬度地区,地势高的气温较低,地势低的气温较高。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

8、(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A. 6月29日前后B. 9月15日前后C. 10月16日前后D. 12月14日前后8. 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A. 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B. 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C. 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D. 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答案】7. B 8. D【解析】【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地区,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

9、度角相同,根据材料2月26日棚内出现遮阴带,此后遮阴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此日后遮阴带面积不变,6月22日(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由于3月29日为春分日后8天左右,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为秋分日前8天左右,因此9月15日前后遮阴带面积最大,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继续降低,遮阴带移至棚外,棚内遮阴带开始变小,故B正确,ACD错误。该题选B。【8题详解】根据材料棚内最大遮阴带面积和南北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南北保温被,宽度范围越大,最大遮阴带面积最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撑柱变高时,最大遮阴带面积不变,但遮阴带全部移动到保温棚底部(此时面积最大)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10、出现的日期应比之前推迟,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空间分布规律(同时间但不同纬度)(近大远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季节变化规律(同纬度但不同时间)(来增去减),当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当太阳直射点靠近某地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二、非选择题:共52分。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

11、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 (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

12、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某村寨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温及其

13、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水资源的补给较为便利,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来源充足。【小问2详解】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

14、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小问3详解】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

15、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

16、判断依据。(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 (3)先上升后下降。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

17、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珊瑚藻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8、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材料信息,左图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040N,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小问2详解】读左图,甲地位于该岛北侧,乙地位于该岛南侧,结合上题结论: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可知,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根据已学知识,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右图,甲地

19、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综上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和读右图,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又根据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

20、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

21、多,海平面下降。【小问4详解】根据已学知识,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对环境容量的管理:积极措施:分流,增强非饱和区的旅游吸引力;消极措施:限流,收付加费等;还有其他旅游环保措施:1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3旅游环境保护教育;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5提倡“绿色”旅游的六要素等。综上所述,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有: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等等。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为了

22、提高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下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其如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答案】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

23、辐射的分布规律、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详解】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着重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太阳辐射和新设计有何作用。由材料可知,试验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高原峡谷,虽然纬度较低,但是由于地形落差大,山高谷深,日照时间较短,且西南山区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少。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虽然降水条件较丰富,但是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使得地表水存续较少,可利用水资源并不充足。同时,由图可得,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有:反射镜面面板、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四个部件,作用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两方面。反射镜面面板通过将缝隙处漏下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阳能集热管,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将大气降水储存起来,供日常生活生产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