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方案:依托“体验式”食育,开展大班幼儿饮食习惯的实践研究(优质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年度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名称:依托“体验式食育,开展大班幼儿饮食习惯的实践研究负责人:研究起讫时间:2021年3月2021年3月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幼儿期正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的供给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体验式”教育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幼儿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操作,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在食育活动中实施体验
2、式教育活动,就是让孩子参与田间的实践活动,从劳动中获得对食物形成牢固的印象,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园地处农村,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规划整齐的小区替代了曾经充满生机,充满田园气息的农田,孩子们因此接触田间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对蔬菜在田间的生长方式也知道的甚少。由此产生的对食物的不珍惜,不喜欢吃的就扔、就倒,造成了大量食物浪费.同时,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在饮食上的不良的言行举止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父母不良表率作用影响.父母有不喜欢吃的食物,无意中表露出来;在餐桌上挑剔食物。2。父母过于溺爱的承包式的喂养方法.生怕孩子进食少,为了让儿童食入固定量的食物而采取承包式的喂养。3.其他
3、不当的喂养方式。儿童吃零食,尤其是餐前吃零食;食过多的油腻食物;饮食过于单调等。要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提倡德智体美劳育同时,提倡食育。本课题是将幼儿教育活动置于自然背景,将饮食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体验式”的活动中建立起幼儿对食物的亲近感,培养孩子对食物的感情,逐渐改善大班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二)课题相关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完整的“食育” 教育致力于培养孩子们五方面的能力,包括选择食物的能力,了解什么食物有益于健康的能力,培养味觉的能力,了解食物生长方式的能力和烹调营养食品的能力。种植与吃饭有什么关系?从种子到食物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食物与营养价值间有何密切关系?这些看似毫无关联
4、的问题,其实都直指食育本身。而“体验式”食育,则是让幼儿亲身体验参与食物从田间到厨房再到餐桌的一系列过程.日本很早就掀起一股食育教养的风潮,他们认为由家长带着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厨房,不仅能培养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也能体会从采买食物,看见食材的原始模样,再从烹饪到餐桌上的过程,了解之后,更能体会煮食者的辛劳,也就更不容易挑食了。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1。食育:即饮食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观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2.“体验式”食育:即让孩子和家长或老师一起走
5、进菜场、厨房、农田,接触最本真的食物.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更多营养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孩子与“食物”的亲近感,培养孩子对食物的感情,逐渐改正一些挑食、偏食、浪费食物等不良习惯.三、研究指向与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预期成果等)研究指向通过实践研究, 基于当前孩子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基础上,从田间、厨房、餐桌三个层次入手,通过带领孩子种植蔬菜、烹饪蔬菜等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技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力求转变家长的教育行为与观念,使幼儿在家园共育中获得正确的饮食观念.研究内容1.幼儿的饮食习惯、家长对食育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2.依托蔬菜园与生活厨房,
6、运用种植、收获、烹饪等生活自理技能,开展合理有效的“体验式”食育活动。3.总结“体验式”食育活动的成效,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条件.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解决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应用性研究,通过理论学习、观察、评价反馈等检验研究成效,探讨研究的重点及方向。2.体验法: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制作,强化幼儿的体验过程,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3.激励法:在活动中通过鼓励和奖励的形式,对幼儿不断提高要求,培养幼儿饮食和劳动习惯。研究对象:课题以大六班38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研究内容:通过发放“幼儿饮食习惯”调查
7、表,整理并统计调查数据结果,依据数据结果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与内容。并制定食育教育活动内容。预期目标:正确认识食育对饮食习惯的影响,明确食育活动是改善幼儿饮食习惯的方法之一,在活动中以促进幼儿健康为主,将活动内容更多的放在了解食物生长和烹调营养食品等方面的能力。2.实践阶段(2021年4月-2021年12月)研究内容:明确食育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影响后,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寻求食育活动在幼儿饮食习惯中的作用.预设的实践策略:开辟蔬菜园,鼓励幼儿种植蔬菜、建立蔬菜成长档案,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开设生活厨房,通过带领幼儿亲自采摘,并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烹饪,让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种的蔬菜,使幼儿
8、对蔬菜产生兴趣。开展食育课,培养孩子了解什么食物有益于健康的能力,将食育的理念植入他们的脑中。预期目标:将动手体验与分享食物巧妙结合,提高幼儿对食育的兴趣。通过“体验式食育,能科学合理的搭配膳食。尝试多种形式的食育教育活动,改正不良饮食习惯。总结阶段(2021年1月-2021年3月)研究内容:整理资料、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预期目标: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归纳工作,并对成过进一步反思。预期成果幼儿层面:幼儿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相关膳食搭配知识。幼儿体验种植、记录、制作食物的全过程,培养对事物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体会食物的秘密,感受生命的奇妙与奥秘。教师层面:明确“体验式食育的作
9、用,科学评价,发挥多种形式食育活动各自的作用.“体验式食育活动中以幼儿亲身体验为主,家园结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对“食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幼儿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参考文献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2021年10月2沈志飞。农村小学依托校园农场,开展食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2021年(11)注:本方案一式6份。使用宋体5号字, 15倍行距,纸三页。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板)一、题目名称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二、
10、选题依据选题依据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三、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四、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五、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
11、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开展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等研究条件来保障和支撑。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对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设备、设施,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研究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七、课题研究前成果预期及其表现形式一切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明确了成果具体目标后,尽心努力,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沿着成果目标的既定方向前进. 成果形式可以为调研报告、论文、专著等形式。八、研
12、究成员的分工、指导力量配备 要明确成员任务,确定联络人、问卷人、资料收集人、撰稿人、指导人员等.附一:调研报告格式与要求(模板)封面1、课题名称2、单位3、课题组成员4、指导教师5、日期内文1、 文章题名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2、 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3、 摘要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不超过200字。4、 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6、 正文正文为调研报
13、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5000字。根据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等部分。7、 注释 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8、 参考文献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著作:标注顺序:作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期刊:标注顺序:作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作者/文献标题
14、/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9、字体与字号题目:黑体 四号 居中 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小四号 加粗正文:宋体 小四号附二:如何写好调研报告?什么是调研报告?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
15、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如何写好调研报告? 第一,必须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
16、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第二,对于获得的大量直接和间接资料,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工作,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第三,用词力求准确,文风朴实。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调研报告一般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报告需要陈述问题发生发展的起
17、因、过程、趋势和影响。如果用词概念不清,读者就难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政策调研报告,用词准确有助于政策决策者迅速准确地理解调研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正确性.第四,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调研报告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结构上的创新只是形式问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报告的形式上。调研报告的结构可以不拘一格。 第五,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调研人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
18、识。一项政策往往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并且影响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只有具备很宽的知识面,才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判断政策所涉及的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看清复杂事物的真实面目.调研人员一定要具备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第六,要对人民有感情,对事业、对真理有追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调研报告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作者所处的立场决定了报告的主题和观点,也决定了报告素材选取的倾向性。深入实际搞调研,一定要有为老百姓、为国家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感情.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调研报告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索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报告的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
19、不是追随潮流,迎合某些群体的需要。这就需要调研人员非常敬业,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窗体顶端关于如何进行课堂朗读指导课题研究的活动方案-四年级语文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先人证明。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本.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但多数学生仍然读不到位.原
20、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本学期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来研究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附讲课名单及讲课题目:1. 张坤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陈晶送元二使安西3. 侯凤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何海霞观潮5。姬静静延安,我把给你追寻6。王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
21、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人人皆知的名言。唐代白居易早有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之说;南宋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书读得熟,则有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之道理.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先人证明。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只有几年的教学实践,但我深深懂得,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读历来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目前小
22、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但多数学生仍然读不到位。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长期从事语文和普通话的教学,就如何教给学生技巧,提高朗读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一、范读领悟,模仿入境小学生模仿性强,容易兴奋,激动。在教学中我用有声有色的范读来领路,让学生模拟入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我在教称赞一文时,就小獾称赞小刺猬时说的:“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
23、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我是这样指导的:先范读后问:“孩子们,你们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了吗?”孩子们说:“闻到了。“是啊,老师只是读书就让大家好像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看来,读书真好!你们也能像我这样读书吗?能让老师也闻闻苹果的香味吗?”有了老师的启发和示范,孩子们都能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气氛一下子就达到了高潮.二、读好语气,突出重音低年级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对话及人物心理叙述。然而正是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对话、心理描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比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这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狐狸说葡萄酸是因为它吃不着
24、也不想让别人吃的自私心态。而小兔和小松鼠的轻信让他们根本就不想尝试了,小猴子的好动聪明机灵从“迫不及待” 等词语中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了。这样再去根据人物的特点去朗读演绎,对孩子来说就生动容易多了.三、把握语速与语调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朗读时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激烈的场面描述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在教学中,我都会灵活地指导学生把握语速,掌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四、形式灵活,指导朗读在指导朗读中,我经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
25、,集体读,男生读,女生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要求学生认真读,读出感情,品出韵味,读后及时评价,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让其模仿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执教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我便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学生分角色来表演狮子大王,可爱的猴子,和猫头鹰袋鼠等角色,学生还会自己配上合适的动作,一个个兴趣盎然,朗读效果就很容易地达到了我追求的效果。现在的课堂上,多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不同感悟地朗读,但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而要想把课文读好,那是不可能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可见,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只有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才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