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_张迎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80936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_张迎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_张迎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_张迎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张迎宝(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讲师)2018 年 6 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9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 0 启动大会,进一步强调各高校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国家层面的一系列重要阐述,确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地位、方向,对高校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无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独特,教育资源丰富,语言文字形态多样,在高等

2、教育改革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语言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理想的氛围。近几年来,大湾区各高校依托湾区资源与学校实际,针对目前制约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瓶颈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比如语言学学科地位限制的突破、跨学科素养的培育、大湾区人才培养资源的利用等等,取得了成效。一、突破桎梏:基于现有学科体系框限的培养要素重组在我国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里,语言学尚未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这对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较多的限制。首先,目前的专业设置中,语言学与文学是绑定在一起的,这就容易造成(实际也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中重“文”轻“语”问题。相较于文学,语言学的各类课程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

3、、分析性,并且与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存在天然交叉。课程性质上的这种差异,使得很多文科背景的本科生自然而然地亲近“文学”而疏远“语言学”。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整体语言学素养的提升。其次,与跨学科、跨语种相关的专业课难以进入现有的课程网络系统。比如心理认知、数理统计、信息科学、机器学习等,受到培养目标与资源的限制,很难在现有的语言学课程体系中觅得一席之地。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不少学者都曾提出过相应的解决路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设计在短时间内似乎难以实现。留给我们的选择也仅有一个,也就是从现实出发,在目前学科体系、院系设置的框架之内,调整、重组、优化现有的

4、培养要素,为解决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创造尽可能有利的条件。就大湾区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以下两种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一是点面结合,盘活重组现有资源,多途径提升本科生的语言学素养,改善重“文”轻“语”的局面。“面”上,将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课堂教学之外庞杂无序的各类培养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比如,将各类讲座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设计与规划,形成基础类、专题类、前沿类等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讲座系列;将第二课堂、推普活动、语言调查、大创项目等,根据其特点、功能进行合理的组配,建立科学化的系统,最大化其培养效果。从部分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这种做法,对引导学生快速了解语言学

5、不同分支的概貌、功能、价值与学术前沿状态,加深其对语言学的体认,缩减与语言学之间的疏离感,进而从总体上提升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语言学素养,具有良好的效果。“点”上,就是采用“择优培优”的做法。各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遴选基础好、素养高、有志于从事语言学学术研究的本科生,对其进行重点培25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养,从而为语言学科输送后备科研人才。总体来看,以上这些做法既关注了现有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与瓶颈,也照顾到了培养过程的现实操作性;既考虑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素养提升问题,也兼顾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一条值得一试的路子。二是优化现有的语言学人才课程网

6、络体系。优化路径概括起来说有两条。一条是“增”,即依托现有的学术积累、师资队伍、培养资源,针对新兴的社会职业需求、跨学科语言学素质的培养取向,开设带有跨学科属性的专业课课程。比如,近年来不少大湾区高校的教学团队对已有语言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持续调整,在常规课程基础之上增设了心理语言学、网络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服务、社会调查方法等带有学科交叉性质的语言学类课程,使课程体系的结构得到了较大幅度的优化。另一条是“借”,即对于本专业暂时无法开设的重要专业课,鼓励学生通过选修、旁听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方式来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跨学科的理论、知识素养,为从事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研究、踏上相关

7、的语言学职业岗位以及考研深造夯实基础、准备条件。目前,大湾区的一些高校已在尝试或已经开通此类通道,语言学方向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统计学、概率学类课程,掌握数理统计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统计工具使用方法,也可以通过旁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经济学、信息科学方面的相关课程,拓展、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二、跨越藩篱:面向本科生跨学科创新素养的培育实践新的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5G 技术等不仅极大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而且对旧有的业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新文科”,其基本任务就是针对这种实际状况,培养“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增强

8、的新型人才”1。从各高校的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来看,现有的实践创新素养培养模式主要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课程体系内的系列实习课程来实现的。此种模式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本科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适应中文专业相关岗位的能力,但离“新文科”背景下培养跨学科实践创新素质的目标尚存差距。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大湾区各高校近几年沿着“新文科”“跨学科”的思路,依托本校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探索过程中一些可具操作性的培养路径也逐步浮现出来。下面,我们对其中一些培养思路作进一步阐述。一是问题引领,反向推进本科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传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多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路径。这种培养路径遵循了

9、由“虚”到“实”的学习规律,优点明显,但因为实践过程缺少清晰的问题、明确的指向与凸显的焦点,学生多数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实践任务,自主探索意识与跨学科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但“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思路则有所不同,学生进入到实践平台之后,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之下,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迅速锚定问题。有了问题,整个创新实践过程也就有了清晰的标靶,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调研与探索。而要想破解难题得到答案,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吃透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学会使用各种方法与工具,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必然会激发其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反向推动其跨越学科藩篱去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实践效果来

10、看,这种相对传统的实践方式,反向驱动的思路,其优势是明显的。二是平台支撑,构建创新实践管理机制与资源系统。良好的管理机制与充沛的实践资源是跨学科创新实践培养的基础与保障。从35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人才培养:优势与挑战具体的实践经验看,一个优秀的实践培养平台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是资源供给功能,可以向进入创新实践平台的本科生提供稳定、持续的各类实践项目供给;其次是学术资源聚拢与交流功能,具体表现为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定期就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提供赴外学术交流与实践的机会等;再次是组织与管理功能,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制度,比如层级化的能力提升机制、立体化的联动培

11、养机制、规约化的日常管理机制、系统化的反馈考核机制等,协调、管理整个培养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与质量。只有搭建起资源充沛、功能齐备的平台,跨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才具备实现的可能。三是项目驱动,构建跨学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适切的载体系统是实现“以问题为导向”实践模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得以落地的关键。项目制具有问题清晰、导向明确、管理便捷、利于培养合作能力等优点,极为契合“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培养思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可依托科研实践平台构建类型丰富、层次多样、持续性强、可用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项目集群载体系统,来匹配以上思路。比如,通过系列讲座项目,培养学术兴趣,

12、丰富知识储备,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打开学术视野,快速地将学生引导到学术前沿领域,激发其学术创新意识;通过社会实践类项目,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语言现象与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引导其树立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意识,形成观察社会、反思现实的学术品格;通过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独立组建科研团队,独立选题以及综合利用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情况来看,以项目集群为载体的语言学人才培养,操作性强,指向明晰,既能激发学生的跨学科独立创新意识,也能兼顾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易于对接“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培养效果良好。三、扎根湾区:立足大湾区资源的语言学人才培养一是立足大

13、湾区教育资源的人才培养。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高等教育资源展现出独特的气质。院校类型上,既有国际性名校、“双一流”大学,也有区域性重点大学、“双非”院校;运行模式上,既有政府为主导的内地式,也有以校董会为主的港澳式;学科体系上,既有传统模式,也有诸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样的“学域”模式。这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状态,为语言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可以在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学科设置等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而结合实际,摸索出适合院校实际的培养路径。另外,湾区语言学实力较强的一些院校,可以依托地缘、学缘优势,逐步建立语言学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通过优势资源的共享互补

14、,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粤港澳地区九所高校发起成立的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就是协作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一种积极尝试。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大湾区的很多高校事实上已实现了协作,比如广州大学在以国家语委“语言生活皮书”调研编写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吸纳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参与其中。这些实践中的经验、路径值得总结、提炼、推广,同时有待形成固定的机制。二是立足大湾区产业资源的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三地融通融合过程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语言服务需求与语言产业集群。伴随着新技术环境下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艺术等旧业态的升级,语言会展

15、、语言康复、语言技术、语言创意、语言测评等新业态的萌生,大量与语言学45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相关的新兴岗位被孵化出来。大湾区语言学人才的培养应重视产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并做出积极回应。一方面,各高校应针对大湾区的产业、行业需求,不断优化、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推进学校、产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推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融合。立足大湾区语言产业集群,探索并实践语言学人才培养产业、行业、学校结合的新路子,这代表了一种方向,未来可期。三是立足大湾区语言资源的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汇集了普通话、

16、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英语、葡语等,是国内语言、方言样态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这种复杂的语言文字使用环境,不仅蕴含了大量可持续挖掘的语言学课题,比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与价值、普通话的推广、方言的传承与保护、语言与国家认同、多语多方言环境下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大湾区发展与融合中的语言文字环境建设等,同时也为各高校的语言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依托大湾区丰富的语言资源,各高校通过设置各类社会实践项目、科研项目等,可将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学术志趣、社会服务意识、观察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等,融合至各类语言调查、实践、研究之中,从而实现社会服务、学

17、术研究、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路径上的创新与突破。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高教改革政策,这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湾区各高校应紧紧把握机会,依托大湾区独有的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结合本校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力争闯出一条适合新时代特点、适合大湾区人才需求的语言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经。无论是对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还是对国内其他高校的语言学人才培养来说,这种探索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均是巨大的。【参考文献】1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 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 13 责任编辑罗欢55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学人才培养:优势与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