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总结
2014年9月,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我校音乐教师开始实施课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策略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分析,课题组成员对中年级的合唱教学进行了研究,完成了阶段性的总结。
一、根据课题确定研究对象、目标
我们通过在小学中段进行合唱教学的渗透性策略研究,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初步的感觉,从节奏、音准、和声感、声音优美度都有了系统的训练。为进入高段学习合唱歌曲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达到的目标:
1、以兴趣为主导,继续训练学生感受与表现音准、节奏、视唱等合唱基本技能的能力。
2.统一音色,矫正咬字、吐字习惯,合唱气息的训练。
3、好从低段到中高段合唱教学的良性过渡。让老师不怕教合唱,学生喜欢唱合唱。
4.适当开展形体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姿势,培养孩子良好的台风。
二、研究策略和方法
进入中年级后,大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唱,是歌唱的最高形式,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表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合唱训练能培养孩子从小具有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受和集体观念、协作精神。在合唱训练中,既能学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又能进行多声部演唱,使自身的歌唱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上述考虑,我制定了自己的课题:《中年级音乐合唱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三、根据课题确定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级是指小学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在这阶段进行合唱训练的较好时期。首先,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常见的节奏型、音乐记号、术语基本能看懂,不影响识谱;其次,在歌声的音量、力度方面能达到曲目要求;第三,对老师的讲解、示范容易理解、领会。比较有利的是,这届四年级有3个班,开展课题研究时可以多次检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实效性,并能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从中进行比较,找出最准确有效的训练途径。在确立研究对象之后,我制定了一系列研究计划:
1.统一音色,矫正咬字、吐字习惯。
2.先攻齐唱。
3.从视唱入手逐步进入二部合唱。
4.适当开展形体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台风。
四、实施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音色观念
音色问题是合唱训练中很关键也是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好的童声就是“天籁之声”,纯洁、清澈、美妙,令人心旷神怡,它“高、轻、柔、美”,如泉水丁冬、画眉歌唱。但困扰音乐教师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炼出这样的音质。
根据本校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色受发声方法的影响。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童声“清脆、甜美、稚柔”的特色,是塑造学生童声音色的重点。
1、 用“轻声”演唱,克服“喊唱”。
在普通课堂题音乐教学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唱得越响,嗓门越大就唱得越好。那种没有气息支持的,直着嗓子喊的声音叫做“白声”。“白声”的危害有以下几点:A、儿童声带娇嫩,长期用白声演唱,容易导致声带充血,造成嗓子真性嘶哑;B、演唱音域窄,不能形成统一的音色,严重破坏歌曲的美感┄┄克服“白声”,是学唱歌曲的最基本要求。
在学生演唱中,我们要求用“轻声”克服喊唱。告诉学生用“轻声”演唱其实并不难,可以用“小心打哈欠”、“说悄悄话”、“闻花香式的赞叹”等方式来感受,引导学生获得有气息支持的“轻声”,通过“轻声”与“白声”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白声”演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从而让学生彻底摈弃喊唱,和喉部挤压的演唱。
2、正确理解“轻声”,克服“虚声”
当学生学会用“轻声”演唱后,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了,那就是声音变“虚”了。这也是令音乐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一次,音乐教研员老师来听我所教班学生的演唱,他说,这班学生的声音太虚了,就让学生把声音喊出来吧。当然,这种喊不是“叫”,而是有气息支持的喉咙打开的唱,用适当的母音来支持,如“啊依恩”、连续的不断换气的“嘿”“哈”声等来发声。事实证明,这样的演唱方法,对于克服“虚”声具有较好的作用。
3、准确把握音色,克服“空声”“油声”
艺术节合唱专场上,有一个学校演唱一首艺术性非常强的歌曲,演唱者和指挥的自我感觉不错,但听到旁边有老师在点评,“声音太空了”。是的,有些自身学过美声唱法的老师,在教儿童合唱时,会不顾歌曲的风格和儿童的音色特点,把美声唱法的东西照搬到孩子身上,过分追求喉咙的打开,过分追求假声,致使声音变“空”,失去一些本色的东西。还有的教师把属于个性的油腔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两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应该避免的,我们要追求地是那种纯净、明亮、干净的声音。
(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声音练习
在通常情况下,学校只要有正常的音乐教学,学生就一定会相应地受到声音的训练。声音的训练需要有合适的素材,这种课堂素材的选用一般包括:教师自选声音训练材料和高质量地完成教材歌曲、练习曲的演唱。
1、合唱的声音训练应该更多地立足于人声的基础表现能力,即从语言习惯的音区训练开始,向高、低两侧扩展。其具体办法如下:
与视唱练耳相结合,用固定唱名体系;训练同度到八度的旋律音程。声音的能力,实际是指人声所能发出具体音高以及音强的能力。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我们采取视唱法进行练习,变化音要求唱出变音记号。
A、同度练习6 6 |5 5| 4 4|--- (每条练习都包括上行与下行练习)B、二度练习 6 5 |5 4 |4 3|--- C、三度练习D、四度练习-------至八度练习
要求所有的音都要唱得均匀连贯流畅,每一小节最后音可以延长,并且运用良好的气息去支持它。每一唱名的元音都要唱得饱满圆润。开始时在a小调和C大调进行,慢慢地可以练习同名的旋律小调、和声小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练习时音域的扩展要循序渐进,采用连音与断音交替训练,对声音位置、气息能力都有益处。
2、教材上每一课的歌曲前后都可以设置针对歌曲表现的练声曲,有侧重于连音或断音唱法的,有侧重于多声部练唱的,有侧重于特殊音乐记号的,有侧重于某个母音练唱的------在练唱时,采取一些有趣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最初的双音开始,到创作两个固定音为一声部与歌曲旋律结合的和声训练。
如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就可以针对歌曲设置如下的练习:
A、1=F4/4
6 — | 3 — | 5 — |2 — |(两声部合唱)
3 — | 1 — | 2 — |6 — |
B、合唱部分的情趣练唱,当第一声部唱旋律时,第二声部可以唱小节的第一个音,当第二声部唱旋律时,第一声部唱小节首音,当两种演唱都较为稳定时,再进行合唱。在演唱时尽量做到少用伴奏,用清唱来提高学生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
此外,还可以创作一个主题句为一个声部与歌曲旋律结合的合唱曲,以此提高学生对自己创造声音的自信心。
3、认真扎实地演唱好每首教材歌曲是提高学生音乐课堂合唱能力的重中之重。教材上的每首歌曲都是编委会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无论艺术性和思想上,都是上乘之作。如果在小学阶段能扎扎实实地唱好这些歌曲,那么,对于提高课堂的合唱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学唱每首歌曲前,教师要对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织体、结构、声音的处理等作细致的分析,课前需要作好详尽的备课记录,在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学唱歌曲时,教学方法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好的方法能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牵引的作用。
2、先攻齐唱。
齐唱教学是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基础。齐唱能培养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和控制音高、音色等多种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良好的齐唱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唱合唱的信心。
3、从视唱入手逐步进入二部合唱。
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唱完整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可从短小的二部视唱着手。而且应从轮唱开始。这是合唱教学的过度。在唱好齐唱的基础上唱轮唱,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唱二声部歌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训练声部速度保持一致的良好手段。教师可选择一些旋律基本相同的轮唱练习曲,因为旋律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和声听觉能力,这是合唱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听力能帮助学生听清楚自己声部与其他声部层次分明的歌声,并时刻注意使自己声部的速度与其他声部保持一致。如:
4/4
5 3 1 3 | 5 — — — | 3 5 2 3 | 1 — — —|0 0 0 0 ‖
0 0 0 0 | 5 3 1 3 | 5 — — — | 3 5 2 3 |1 — — —‖
此类曲子应该没有音准问题,容易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避免产生唱合唱的恐惧心理。
在唱三度音程时,关键是音准,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原谱:4/4
5 3 5 —‖
3 1 3 —‖
改为:4/4
0 0 0 0 |5 3 5 —‖
P f
3 1 3 — |3 1 3 —‖
此外,还可以把歌曲中合唱部分的旋律提炼出来改编成发声练习曲,提前熟悉、学习。如:
歌曲《热爱地球妈妈》原谱
4/4
5 55 3 53 | 6 6 0 12 |3. 3 21 56 |3 — —
3 33 1 31 | 4 4 0 67 |1. 1 66 3 |1 — —
改为:
5 — 3 5 | 6 — — 12 |3 — 2 5 |3 — —
3 — 1 3 | 4 — — 67 |1 — 6 3 |1 — —
唱熟谱子后再用哼鸣演唱,要求内心还得想着谱子。
需要指出的是,合唱训练中,不一定以“唱”为唯一的训练途径,应该运用多种音乐手法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如开展多声部节奏练习、借助课堂乐器演奏等。关于节奏训练,不要局限于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配合,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一人完成多声部的节奏。如:
2/4
说: 小 鸟 小 鸟 飞呀 飞得 高。
拍手 ×× ×| ×× × | ×× ×× |× × ‖
跺脚 × ×| × × | × × |× × ‖
我校引进的课堂乐器是八孔竖笛。竖笛演奏避免了音准问题。许多优秀的竖笛曲都是合奏曲,让学生在合奏中锻炼如何与他人合作、协调是很有成效的。经常练习具有固定音高的器乐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准水平,练就一双灵敏的耳朵。这些能力都是唱好合唱的关键因素。
(三)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合唱教学,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利用歌声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让学生学会以歌抒情,以歌咏志,让歌声充满生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品共鸣,与教师的情感共鸣。
1、多听、多看: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人与音乐的最初接触就是听觉,所以,要引导学生多听音乐,多听高水平的合唱歌曲,多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演出,多看看这方面的音像资料,在头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比如说,在欣赏完《猜调》后,再来演唱此类的歌曲,学生在对歌曲的形象把握上就到位多了。此外,教师要用自己有感情地范唱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2、多思考:引导学生要作生活的有心人,把音乐当生活的一部分,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思考,能作适当的笔记,并能对好的声音进行积极的模仿,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对美的声音和音色形成自己的内心感受。
3、重视歌曲表现力的培养:歌曲的表现力就是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曲调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术水平的范围内,适当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演唱合唱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歌曲是F调的小调式,给人自然恬静的感觉,第一拍后半拍起拍给人一种水波荡漾的感觉,歌曲总体的艺术形象是要刻画一群在假日里尽情玩耍、愉快荡舟的少先队员形象,在演唱歌曲时,要引导学生揣摩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绪在表现这种艺术形象。由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的表现力。
四、适当开展形体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台风。
艺术修养包括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内容。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除勤修“内功”外,还应接受适当的形体训练。内外结合才能展现良好的艺术修养。对普通学生(相对于舞蹈特长生)而言,接受形体训练的途径不外乎于音乐课堂。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也包含了简单的舞蹈、形体教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的同时,也应加入必要的形体训练,让学生站有站像、坐有坐姿、唱有唱功、演有演技。训练的途径可以是特意安排专门的时间集中、定期训练,也可以与演唱歌曲相结合。我采用的是后者。遇到合适的曲目时我通常会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与演唱结合起来进行表演。虽然只是简单的动作,但每一个手势、眼神都要求准确、美观、到位。起先,学生不习惯表演,显得很羞怯,甚至觉得好玩,滑稽。但当他们从观众那里得知自己的表演很不错时,渐渐地改变了最初的观念,开始乐于表演了。当然,教师在设计动作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不要跨越年龄界线。
(四)研究情况反馈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此项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作为课题研究汇报,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若是小小鸟》。这是一首简单的三声部合唱歌曲。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歌曲教学感受合唱的艺术表现力,演唱时做到声部之间均衡、和谐。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把歌谱作为发声练习,在第一课时中就让学生熟悉各声部旋律。第二课时时,先复习各声部旋律,再单独训练三个声部如何准确进入到合唱中来。例:
原谱:
1 1 1 | 3 .2 1 | 3 3 3 |5 .4 3 | 5 4 3 | 2 -- |
0 0 0 |0 0 0 | 1 1 1 |3 .2 1 ︱ 3 2 1 | 7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5 | 5 - - ︱
2 - 17|1 2 3 |4 - 32 |3 4 5 | 54 3 2 ︱ 1 - - ‖
0 0 0 |0 0 0 |2 - 17 |1 2 3 | 32 1 7 ︱ 1 -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5 5 5 ︱ 1 - - ‖
练习时改为:
1 1 1 | 3 .2 1 | 0 0 0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0 0 0 | 1 1 1 |3 .2 1 ︱ 0 0 0 |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5 | 5 - - ︱
(第二行方法相同)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自声部的第一乐句的音准。课后,听课老师一致反应学生声音整齐、音色统一、三声部旋律线条明显,合唱效果好。这样的效果当然不是仅仅依靠这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取得的。这是长期坚持严格训练的结果。
由于制定研究计划时,我设想在三个平行班级中进行比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故意对某个别班级放松要求,不做过多指导。一阶段过后,事实证明,这些班级的合唱水平明显不如其他班级。因此,后阶段,我对三个班级一视同仁。当然,基于班级之间的基础差异,实际演唱水平肯定不同,这是客观规律,不能因此否定在这些班级开展合唱训练的必要性。
合唱教学是一门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积极学习科学的训练方法,相信大家会在这一领域取得宝贵经验和教学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