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骨质酥松诊疗方案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酥松症。本病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病名:骨痿病;西医病名:骨质酥松。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 骨密度检T值表示所测定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正常年轻人骨密度平均值相差多少个标准差(SD),1个标准差相当于12%的骨密度值:T值-1SD,骨量正常。-2.5VT值-1,骨量减少。T值-2.5,骨质疏松症。T值-2.5同时伴有1处以上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症。2. 影像学检(1) X线典型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降低
2、、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和骨髓腔扩大子等,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存在骨折影像学表现。(3 ) CT/MRI CT能够准确显示骨皮质变薄及骨内空腔,对于骨折的粉碎程度及胸腰段椎体骨折在椎管内的压迫情况有清楚显示,另外,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或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3. 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二十五羟维生素D25(OH)VitD、甲状旁腺激素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中医辨证分型】1. 肾虚精亏型腰膝酸软,时或隐痛,足跟作痛,喜按喜揉,遇劳则甚,休息时减轻,神疲乏力,耳鸣,头昏,
3、齿摇,舌淡,苔薄白,脉沉弱。2. 正虚邪侵型腰背疼痛,肌肉枯萎瘦削,神疲倦怠,肢体无力,食少便溏,或久泄不止,虚浮无华,心悖无眠,甚至肢冷畏寒,舌质淡,脉细弱无力。3. 先天不足型腰背疼痛,足跟作痛,神疲倦怠,腰背痛喜按揉,肢体痿软无力,面色虚浮无华,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无力。三、治疗方案1. 西医治疗原则(1)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进行适度的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2) 药物:肾虚精亏者补肾填精,正虚邪侵者扶正祛邪,先天不足者填精养血、助阳益气。每天补充钙剂812mg,维生素D 2040pg。2. 中医辨
4、证施治(1)肾虚精亏型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左归丸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2 )正虚邪侵型治法:扶正驱邪;方药:鹿角胶丸鹿角胶,鹿角霜,熟地黄,当归,人参,川牛膝,菟丝子,白茯苓,白术,杜仲,虎胫骨)。(3)先天不足型治法:填精养血,助阳益气;方药:龟鹿二仙胶汤鹿角,龟甲,人参,枸杞子)。四、疗效评价在个体上,全身疼痛减轻、身高短缩减缓、复测骨密度T值升高,均可认为治疗有效;在群体上,腕部、椎体、髓部骨折发病率减少也被认为是治疗有效。目前,除骨密度测定外,骨代谢指标亦是一个能够较早反应骨质疏松治疗疗效的系列指标。它包括骨吸收标志物血清I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血清I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以及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