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_胡绍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80729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_胡绍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_胡绍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_胡绍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 年月 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胡绍宗 摘要中国农民画是 世纪 年代乡村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一种农民文化形式。此后七十多年的实践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农民的终结”“村落的终结”“离土中国”等话语情境中,它已经成为国家倡导的人民性文化实践的一种现实方案,其丰富的过程被包含在中国式农民文化现代化的逻辑之中。农民画的文化叙事实质是农民文化史书写的一种方式。农民画作者群体通过这个方式建构了自己作为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因而农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获得了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身份。这个结果标志着中国农民正在实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蕴含着城乡文化一体化融合

2、的历史性趋势。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向度是乡村文化现代化探索的结果,也是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关键词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人民性;文化向度 作者简介胡绍宗,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湖北黄冈,邮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国农民画是 世纪 年代初新中国乡村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一种农民文化形式。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乡村社会运动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保持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七十多年来,各时期的农民画创作与社会制度变迁之间形影相随,并逐步建构为国家、地方和个人在经济、文化与政治等领域中互动的话语途径,也成为一种亲近和认同农耕文化的乡村知识人的生存风格。农民画七十多年的文化实

3、践映射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一个侧面,被包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之中。因此,有关农民画的文化实践作为中国现代化这个普遍意识与观念中的一个现实实践方案,成为传统农业国家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性贡献。文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农民画作者群体为表征的中国农民社会阶层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农民画文化的本质内涵。一、农民画文化主体的历史建构作为一种脱胎于乡村社会建设中宣传动员的视觉表现形式,农民画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的乡村合作社、集体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社会改造运动的推进而发展,又随新时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全面复兴潮流而转型,直至推向全国,走出国门。它一路走来,经历了新中国七

4、十多年经济社会变迁的全过程。梳理近些年来学界关于农民画的研究,可归纳为农民画与宏观制度变迁以及农民画文化创造的微观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路径。其中学者郑土有及其团队基于全国 个省(区)市、个代表性的农民画画乡,以及 多位农民画创作者和专业辅导员的调研所发出的疑问引人注意。他们认识到:“农民画正徘徊在十字路口,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农民画作者群体的身份变化以及农民画文化价值取向决定着农民画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民画的作者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产劳动者兼业余宣传员身份,到改革开放后各地方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随后又在市场经济的大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

5、金项目“新中国七十年农民画文化主体性及现实价值研究”(项目编号:)。笔者曾提出,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画运动的出现及其丰富的实践过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解决“农民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另类的现代性贡献。参见胡绍宗:另类的现代性贡献: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叙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郑土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潮中成为文化市场的开拓者。那么,七十多年中国农民画作者社会身份变化身影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历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并又“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的定向”。中国农

6、民画的诞生和发展就是生长在这样一种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之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造就了农民的革命主体身份,作为革命实践的发展,农民革命主体又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责任。基于对这个历史性逻辑的把握,农民画的文化实践在许多地方被策略性地选择为建构和完善农民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主体身份的实践性方案。这个方案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双重目标。如今,全国有近 个省(市、区)的 多个县、区发展起了农民画活动。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实践并不只是基于哪个群体、哪个现成理论给予性的文化项目,也不是对哪个现成文化建设模式的套用翻版过来的。它是在中国农民作为革命主体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基础上,并

7、对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参与认同的历史性把握中,所开拓出的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农民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在“农民的终结”“村落的终结”“离土中国”等话语情境中,七十多年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实践与探索,实质是当代农民文化历史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以农民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书写之中。显然,作为中国现代化历史书写的一个篇章,农民画作者群体身份的社会历史本质不是指农民画家参与创作活动的历史,更不是指农民画家个体的艺术历史,而是指农民画文化持有者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命运的历史 以农民画文化实践的方式建构自己作为历史主体身份进行文化创造性实践的历史。在这种农民身份本质的认知意识中,关于农民画文

8、化实践的历史叙述是农民回归到历史叙述的主体位置上,并从文化生产与社会变革的内部逻辑中把握农民自己的历史身份。农民画作者的社会群体虽然只是农民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个群体的存在及其文化实践行为昭示着在农民文化现代化历史建构中农民作为历史的叙述者也一起成长起来了。这个认识对于今天我们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文化建设关于农民主体作用提供了帮助。二、新时期农民画创作者群体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农民画的创作传统及其组织形式来源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运动。农民画作者个体与县域行政组织机构之间的紧密协作,构成了农民画活动组织结构的超越乡镇、超越村落、超越家庭、超越行业的运作机制,使得农民画文化现象一开始

9、就具有明显的社会开放性。但在农业集体化时代,农民作者主要是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管理者和辅导员也都来自从县级行政机构中委派的专业干部。此时创作队伍的单一性规定了农民画活动服务面向的针对性。而在新时期,伴随着农民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村社会流动的加快,农民画作者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也逐步加快。今天,农民画这个文化形式正朝着具有专业性艺术品格的方向迈进,成为国家展览机制中重要的展赛类型。同时,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特色项目,农民画的文化活动也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民生价值的城乡公共文化事业。至此,农民画作为中胡绍宗/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

10、随着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的 农民的终结的翻译出版,关于农民的终结、村落的终结在中国学界展开多层地讨论。农民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消失,而是指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农民大规模减少和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者的过程。参见李培林:农民的终结是选择还是命运,社会发展研究,年第期;李培林:村落的终结,北京:商务印书馆,年。自 世纪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释放出来,自此学界开始关注农民离土离乡的问题,如孙庆忠、童小溪等。参见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江海学刊,年第期;童小溪:离土中国:空间、生产与认同,探索与争鸣,年第期。近些年来,以中国美术家协

11、会这一官方的、专业机构作为主办方的全国性农民画学术性展每年都有举办,并且入展画家享受被吸纳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待遇。周星认为中国农民画具有作为公共艺术的可能性。参见周星:中国农民画的发展趋向与新的可能性,东方论坛,第期。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现象,其专业性发展和公共性价值内涵揭示了农民画文化事业的人民性品格。其实这个文化局面的到来,还伴随着农民画作者群体走向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群体这一社会事实。孟德拉斯说,农民身份是一种社会存在,这种身份是农民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整体性的、静态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之外而获得的其他职业和身份就应该是他们获得和占有的“所有物”了。农民画是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12、被选择和占有的“所有物”,而新中国农民的身份作为一种整体的规定性又为他们获得的这个“所有物”提供了政治和社会保障。而这个“所有物”的拥有机缘则是随着政治、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变化而变化。农民的职业选择是农民社会身份变迁的开始,是农民作为农业劳动者静态身份疏离的开始。因此,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农民的分化,都助推了农民画作者群体的社会化过程。有学者在研究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层问题时认为:纯务农向非农流动的转化机会和上升空间仍然存在,兼业农民成了明显的社会阶层现象。从整体来看,虽然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还没有完全定型。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仅仅是阶层内部的分层,并未能改变其社会经济地位。

13、这种农村社会结构的现状,暗含着农民画作者群体的社会开放性空间及其社会基础。从现在全国各地农民画作者来源成分看,他们包括“离土未离乡”的农业从业者、城市文化行业的经营者、艺术专业的各层次教师、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以及其他非农职业的兼业者等。近些年来,国家层面的农民画专业性展览不断举行。农民画展览被吸纳进国家级专业展览的机制中,这极大地激发了美术专业人员参与农民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农民画语言表现的艺术品格。这一展览机制的形成必将进一步推动农民画走向专业化道路。农民画创作者群体的开放性是社会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农民画文化价值开放性的体现。文化持有者群体的开放性和价值的开放性往往会带来群体的分化和价

14、值的分化。在今天农民画的创作活动中,至少可以划分以下几种目标的农民画创作行为:一是作为专业艺术形式,为专业性展览赛事而创作的农民画;二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为商业市场目的而创作的农民画;三是作为地方社会建设和管理手段,如通过宣传画、海报等传播方式,为公共事务提供视觉媒介的农民画;四是作为文化休闲方式在社区开展的农民画创作活动等。虽然这些创作行为彼此之间可能存在重叠的情况,但是基于农民画创作目标的组织机制的分化是显而易见的。农民画发展到今天,这个文化形式的持有者群体的结构和其文化价值的开放是其社会化的结果。其中包含的逻辑是:农民画群体的开放是伴随着农民走出乡村社会的过程,农民画文化创造机制以及其文

15、化价值的开放是社会对于农民画文化认同的表现。这是一个双向的社会过程,它蕴含着城乡文化一体化融合的历史性趋势。基于这个理解,这个结果也标志着农民画背后中国农民也正在实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农民文化正成为现代多元文化构成中的一员。这可被看作是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贡献,也是以农民画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三、农民画作为文化的人民性实践方案农民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在世界文化史中,农民文化一直就有,其广泛存在于各文化共同体之中。然而,在没有全球化、都市化等现代性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农民文化不会作为现代性文化的对立面而出现,也不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因素而变成一个“他者”的文化。其实,在

16、传统中国农耕社会中也并未表现出都市和乡村农民文化的二元分离。在政治语境中,农民画文化的实践活动其实就是新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文化艺术权力的一个象征。在持续的社会建设运动中,新中国赋予农民的政治身份,其实就标志着他们享有政治保障、组织资源、文化资源。“人民的、大众的”,是这个象征体最本质的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农民画的文化风格就一直顽强地定格在大众化、民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年第期 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王春光、赵玉峰、王玉琪: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层的新动向,社会学研究,年第期。性的语言方式之上。从农村社会运动中走

17、来的农民画文化活动逐渐推广壮大,并在乡村社会日常生活中显现出了丰富的社会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农民画的研究势必面临着来自研究对象自身的挑战。农民画的发生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的关系,农民画文化形式关于批判与反思理性力量的缺失,以及农民画作者群体在艺术史话语中苍白的身份等,都使农民画作为研究对象陷入多重失语的境地。这也是七十多年农民画的丰富实践与它的研究现状不相匹配的原因。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化研究学者托比米勒()认为,从历史上看,最佳的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都是通过“在文化持续性中所有联结点上相互重叠的权力和主体性进行的”。那么,结合上述中国农民画文化形式意识形态属性的分析,“权力”和“主体性”叠

18、加就凸显了农民画文化的人民性这个特点。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农民文化的结合,给出了农民文化发展的向度,也即是农民画的文化向度。新时期国家关于农民画文化的实践取向也充分印证这一文化建设方向的努力。年月 日,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政府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则关于举办“我们的小康生活 全国美术作品巡回展”的展览信息。这个展览是 年年底筹办的,年春节前后正式向国人亮相。展览以巡展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展出,以期达到生动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新风范的重要成果的目的。回顾这个巡展,它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首先,这次展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牵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专业协会主办,说明展览组织的级别高;其次,整个展览活动持

19、续近两年,说明展览周期长,走进基层的覆盖面广;再次,这次全国农民画的芜湖巡展是在芜湖区文化馆展厅举行,相较以前其他展览,说明展览走向了基层社会文化的第一现场;最后,展览作品多为反映乡村社会建设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的内容,形式喜庆吉祥,为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第二届“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作为 年新春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广州开展。元宵节期间,广州、上海、西安等地同步开展了“赏年画,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如今,以农民画为主体的这类展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举凡全国性重大纪念性节日,重大时间节点,时俗节庆,各地都有以农民画为主要内容的展览。这些展览内容均包含了农民画、新年画

20、 一种以农民画为主要风格的年画形式 在内的美术作品。农民画或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年画形式正在替代传统木版年画、风景照片、影视人物剧照年画,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文化消费中的重要形式。年 月,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正是通过这些展览机制,中国农民画以一种新的姿态,推动着优质文化资源走向基层,并在倡扬社会新风尚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和现实意义。四、认识农民画的实践价值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提出了共产党在落后的国家执政,以及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必然要面临文化制约的难题。“农民的

21、文化现代化是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这是列宁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在俄国,农民的文化现代化关涉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存亡,必须在多层面的合力作用下提升农民文化,实现农民文化现代化,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胡绍宗/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 美托比米勒:文化研究指南,王晓璐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我们的小康生活”全国美术作品巡回展在湾沚开展,芜湖市湾沚区人民政府网,:,年月 日。年月 日,“幸福小康美好生活全国农民画作品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员会和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主办,以在线的方式在浙江嘉兴市秀洲农民画艺术馆开幕。

22、参见“幸福小康 美好生活”全国 农 民 画 作 品 展 线 上 启 幕 ,浙 江 秀 洲 人 民 政 府 网,:,年月 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年 月 日。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 列宁文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奠定基础。他对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总结提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方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共产党领导的“左联”活动中,文艺服务于工农大众化的实践方向,就已经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以文

23、艺人民性的方向续写了文艺大众方向的历史任务。年,“左联”秘书处在新创办的一个服务工农大众小周刊的出刊宗旨中,曾明确指出了周刊的四项任务:改造工农大众的生活意识,鼓动和组织群众斗争,把文化运动的影响扩大到大众中去,培养工农出身的文化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探索和新中国七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中,对文化的重视从来是放在与革命并行的两条战线中来展开。其中关于农民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问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心中一直都是国家方案中的头等大事。“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很好地动员和组织了农民,变革了乡村。今天,这个逻辑依然决定着中国的发展。依此逻辑,中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

24、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在现代化的行动逻辑中组织乡村、发展乡村、提升农民。”这是一个历时性的中国逻辑。应该说,农民画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农民实际,顺应乡村社会建设需要而组织、推动的一场乡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典方案。农民画作者及其参与者群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其实就是新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文化艺术权力以及参与社会建设的双重价值体现。从农村社会运动中走来的农民画创作群体逐渐稳固和壮大,在日常的生活中显现出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农民画文化主体的丰富实践过程,契合了中国现代化探索中的多重逻辑。第一,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和农民文化发展的逻辑。农民文化的现代性需要

25、是一个诱发性而非内生性结果。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农民社会身份的认同,以及农民文化主体身份的建构是统一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大国,推行以工业化、都市化作为现代化标志,使得中国的乡村问题、农民问题复杂化。百年来中国主流社会有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无不给中国农民文化投射了比任何历史时期更为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含义。也就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社会阶层成为农民画文化发生发展的原生性基础。农民画文化主体的实践照映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和农民文化的发展逻辑。第二,契合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县域空间逻辑。社会需要基于人们日常所共知的事实的叙

26、事。农民画在特定文化空间下进行的关于日常事实的社会性叙事,为区域社会认同提供基础。一定区域内的农民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象化”的视觉显现,承担着农民文化持有者、创造者这个文化群体及其个体所依赖的并得以表达认同的文化载体。七十多年中国农民画在县域行政区域内的实践与探索,留下了宝贵经验。当前,无论是从居民的经济方式、居住形态、文化消费习惯等,城乡差别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城乡二元矛盾仍然突出。在县域空间内,有效推动以农民画文化活动为代表的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打造农民文化形式作为城乡文化二元化构成一方的替代性措施,为逐步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矛盾提供过渡性方案。因此在县域文化空间逻辑下推

27、进以农民画文化为代表的公共文化供给,是适应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现实需要。第三,契合了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逻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城乡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一些学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年第期来庆立:列宁农民文化现代化思想再研究,现代哲学,年第期。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第页。林尚立:革命与乡村:中国的逻辑 读 革命与乡村,丛书,中共党史研究,年第期,第 页。指出,“乡村的

28、建设就是文化的建设”。就当前而言,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形式成为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对接、地方建设与国家建设协同等问题的具有时代胎记的整合性文化现象。它的文化价值为农民画未来健康发展提供可能。五、结语有学者在探讨 世纪 年代农村民间文化实践主体性问题时提出疑问,当我们重返农民主体的实践和农民主体话语叙事的历史现场时,“是否会探索出一种引导中国未来文化走向的可能性?”这里的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答案。中国农民画终究是一个历史现象,就中国农民画的七十多年

29、文化实践而言,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性价值的历时性属性和农民画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叙事,使农民获得了自身的历史的本质身份。七十多年中国农民画文化的实践成果,是中国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贡献,可看作中国农民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人民性作为农民画文化主体性的核心价值和农民文化发生发展的县域性空间经验是新中国七十多年农民画文化实践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个也标志着农民画背后中国农民也正在实现社会化的现代转型,农民文化正成为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构成中的一员。责任编辑陈彪(上接第 页)创造了新的民族志影像消费环境,也改变了传统人类学对媒体影像的选择性忽略。可以说,随着众多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的深度参与,一场场基

30、于学术规范性的影音实践在不同领域展开,掀起了影视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新浪潮。而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展映和日益多元的媒体传播则将这一股浪潮推向最广阔的中国大地,这不仅拓展了民族志影像的学术可见度,沟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各美其美,也实现了不同媒介领域的合作可能性,使得个体实现了最朴实的主体表达自由,使得民族志影像获得了更宽广的生存空间。责任编辑李青蓓胡绍宗/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贺雪峰:乡村建设的重点就是文化建设,载于温铁军、张孝德:乡村振兴十人谈: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解读,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沙垚: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基于 世纪 年代关中农村皮影戏的实证研究,开放时代,年第期,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