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中CSSCI文献的计量分析_张晓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8926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8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中CSSCI文献的计量分析_张晓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中CSSCI文献的计量分析_张晓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中CSSCI文献的计量分析_张晓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运用Bibexcel、Cite Space、Excel等软件对中国知网498篇课程思政主题的CSSCI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包括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机构、期刊、作者、高频关键词聚类共现情况等,同时,基于科学统计和学科发展逻辑,明确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当前学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在内涵释义、理论探析、问题困境、价值意义、构建策略、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研究中存在着重实践应用、重人文社科、重逻辑推演等倾向,在接续的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需要加强理论支撑、聚焦自然科学、侧重实证借鉴,推动课程思政研究的纵深化、全面性、多维度发展。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计量分析;

2、研究热点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23)01-0024-10作者简介:张晓敏(1997-),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可追溯到21世纪初,最初以“学科德育”的理念体现在高校教育教学之中,随着上海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理念逐步形成。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开启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新阶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

3、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这些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随着党和国家愈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高校课程思政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归纳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现状,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一、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及筛选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来源,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前沿性,本文将时间区间限定为2006年(数据库中第一篇关于课程思政文章的发表时间)至2022年,具体检索条件设定见表1。本文将检索到的498条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表1研究数据检索情况(二)研究工具及方法本文利用

4、计量分析法开展计量综述,以求直观、科学把握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现状。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下载的数据样本,借助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Bibexcel、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 Space进行计量研究,对文献年发文、文献来源、文献作者、文献主题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的形式,客观、形象地展现该研究主题的动态与概况。首先,运用Bibexcel软件从样本题录中提取标题、作者、关键词、期刊、机构、年份和引用次数7个字段,进行年发文量、机构发文量、作者发文量、期刊发文量的频次排序以及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在此基础上添加引用次数,计算出机构、作者、期刊的h指数。其次,利用Cite Space分别对作者、关键

5、词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CNKI中CSSCI文献的计量分析张晓敏(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第26卷第1期2023年2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26,No.1Feb.202324DOI:10.13985/ki.34-1227/c.2023.01.010行共现、聚类分析,生成作者、关键词共现关系网,以及关键词的时间演变图谱进行分析。二、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整体概况(一)文献年度分析年度发文量的分析可以明晰在不同时间段内学界对相关主题的重视程度、研究发展速度,理顺该

6、主题整体研究态势,图1展示了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年度变化情况。由图1可知,课程思政研究最早始于2006年清华大学吴倬发表的 构建思政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整体看来,该领域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两个研究阶段:一是萌芽阶段(2006-2016年),二是迅速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萌芽阶段研究发展缓慢,十年总发文量仅21篇,通过文献阅读可知,该阶段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思政课与哲学社会学科学课程、通识课程等关系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课程育人实效性提升研究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如体验式教学法、慕课教学等,旨在促进思政课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合等。另外,学界还

7、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了一定创新研究。2017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教育部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力推动课程思政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生机勃勃,有一批高质量的、基础性期刊文章发表,为相关研究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者高德毅和宗爱东合作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论文阐明探索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主张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图1高校课程思政文献年度分布情况(二)文献来源分析1.期刊分布情况通过期刊分析,有助于

8、研究者了解该研究主题的主要学科分布,明确研究领域方向以及相关的高质量文献来源,便于其动态追踪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本文共统计到112个CSSCI期刊,数量较多,说明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优秀期刊的关注。表2展示了h指数大于5的期刊,其中中国高等教育的发文量和h指数均为第一,是课程思政研究的前沿阵地。此外,可以明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期刊占研究的绝大多数。表2高校课程思政期刊h指数排名(前7名)252.机构分布情况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分析可以明确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力量、学术重镇。通过Bibexcel提取统计“机构”字段相关数据,课程思政主题的发文机构一共有238个,发文

9、量前三的机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12篇)、东北师范大学(7篇)和河海大学(7篇),排名前十的机构均为高校,是研究的主要力量。表2是h指数大于4的机构,从研究空间来看,研究集中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各大高校,研究实力雄厚,学术氛围较好。2020年,上海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次推出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打造课程思政改革2.0升级版,领航国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从二级学院来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占总发文量的一半左右。表3高校课程思政机构h指数排名(前9名)3.文献作者分析作者分析主要在于探究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团体,判断当前该问题在

10、学界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本文共统计509位课程思政研究学者,研究力量坚实。研究成果方面,高德毅和宗爱东共计合作发文4篇,3篇被引近三千次,遥遥领先,是高校课程思政领域的奠基之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韩宪洲、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文献影响力也较大,文献引用量次于高德毅、宗爱东。与机构相似,高校课程思政学者主要分布于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者合作方面,还有一定欠缺,由三位以上作者组成的多边形合作关系网仅有三组,其中规模最大网络有5位核心作者。总而言之,当前课程思政研究的合作发文占比较小,实力强劲的大规模的学术合作团队尚未形成,在后续研究中应当注重学术团队的组建,加强不同学者、不同学科、不同机构之间的

11、合作联系,打造强有力的学术共同体。表4高校课程思政作者h指数排名(前8名)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的确立及依据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提炼,是研究问题的聚焦点,关键词的分析研究有助于锁定某一时期的研究热点、趋势。本部分通过Cite Space软件制作了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时区图谱,探索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中的热点和演变趋势。(一)高频关键词频次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498篇文献的关键词字段进行统计分析,共计获得713个关键词,总频次为1438,除“课程思政”外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思政课程”,131次。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主要呈现了中心性大于0.01的高频关键词,详见表5

12、。排名26前五的关键词分别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从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当前研究较重视教育机制创新,像“协同育人”“三全育人”“课程育人”,同时也比较重视教师层面的研究,包括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价值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等。(二)高频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表5高校课程思政高频关键词排名(前18名)为进一步掌握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结构和特点,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快速呈现国内学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热点主题,具体如图2所示。图2中圆圈代表关键词节点,圆圈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线条代表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一个关键词发出的连线

13、多少体现一个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不同关键词之间连线的数字反映他们之间关系共出现次数的多少及紧密程度。由图2可知,目前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主图2高校课程思政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要形成了13个聚类。分别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思政课程”“思政教育”“高校体育”“研究生”“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育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通过聚类及其内部子群关键词情况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同向同行的协同关系研究。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集中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研究,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

14、教育的有益补充、创新发展。三是课27程思政的路径探究,聚焦于教学改革、创新、融合、协同等方面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因势而新,探索新的思政元素,如慕课、微课、在线教学;高校体育、通识教育、公共艺术等专业思政研究。四是课程思政育人意蕴研究。研究主要着眼于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价值引领等维度,注重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意义,强调课程育人、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等。(三)高频关键词时间演进趋势分析不同时期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主题不一,在关键词共现聚类基础上,利用Timezone View绘制时区图谱,见图3,该图保留了自2006年以来研究频率大于1的关键词,清晰地展现了高校课程思政不同时间的研究内容及其

15、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由图3可知,课程思政研究首次出现于2006年,较为关注思政课程的德育机制、育人功能,初步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2006至2016的十年中,课程思政研究逐步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探索,红色资源、职业教育、慕课、网络平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途径都成为课程思政的研究范畴。自2017年开始,课程思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这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其中领导人的讲话,相关政策文献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通过分析可知该阶段研究主题以课程思政实践进路、应用研究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对理论研究有所忽视。图3高校课程思政关键词时区演进图谱四、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论域当

16、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遵循一定的逻辑要求和实践规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基于前文的计量分析,整体上可以将课程思政研究热点概括为三大领域:一是“是什么”的研究,主要为内涵释义、理论探析,属于前提性研究,具有奠基作用。二是“为什么”的研究,主要为问题困境、价值意义,属于关键性研究,具有桥梁纽带作用。三是“怎样做”的研究,主要为构建策略、实践路径,属于探索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一)高校课程思政基础理论研究1.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研究学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内涵的讨论较为充分,但尚未达成一致,对课程思政本质的认识还存在部分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索、厘清。整体看来,主要包括三种观点:第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

17、理念说。该类观点认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质为课程实施的观念或育人理念。高德毅等人3认为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课程观,在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隐性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邱伟光4、闵辉5等人认为课程思政并非一门专业的课程,它强调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指向的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升华6。目前该类观点在学界的认同度较高。第二类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8说。一些学者将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形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叠加,课程是载体,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各元素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

18、育形式7。学者何玉海8、刘承功9等人也认为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0。第三类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说。有些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因此通常将其与思政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成桂英11认为课程思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层次的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拓展深化,包括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等。部分学者虽未直接说明课程思政的课程属性,但在论文的具体阐述中暗含其中,特别是在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时,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包含关系”“补充关系”,其实质就是将课程思政作为某类课程,目前研究中该类学者并不多,且这一观点在学界存在争议,更多的

19、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本质并非课程,更倾向于育人理念的观点。2.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研究当前,学者基本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将思政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研究的出发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也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学界关于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的育人特性之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其中“同向”主要是指政治方向、育人方向(使命任务)、文化认同、内容功能、教师品德要求等方面的一致性;“同行”是指

20、两者步调一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发展121314。其次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有侧重。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内容、地位、载体、特点、优势、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1415,罗仲尤等人认为思政课程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强调价值引导;课程思政根本任务在于育德育智,强调教书育人的同步性16。高宁17等人就两个概念中的“思政”意蕴进行辨析,指出“思政课程”中的“思政”,注重理论导向,突出思想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注重理论内化,突出思想价值的导向性、引领性。再次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相呼应。学者认为“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拓展

21、“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18。唐德海认为其界域关系为“非思政课程必须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更要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取代思政课程”19。(二)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困境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论断,同时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新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课程思政研究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强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于课程思政问题困境研究与价值意义研究属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都是推动当前课程思政创新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和价值旨归。1.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研究首先,关于高校课程思政

22、研究的必要性。一是新时代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构“大思政”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21,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所在。二是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逻辑必然。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一个方向”“四个服务”的必然要求5,是新时代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因应22,是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共同选择23,是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发展之必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24,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25。其次,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研究。在学生层面,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最终价值

23、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课程思政对学生精神、道德、价值观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以“生”为根本,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62426。在高校层面,学者认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高校课程思政不仅使高校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育人的使命,实现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还有利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的现有问题,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21。在教育层面,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突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瓶颈,缓解思29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的现实困境5,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6,同时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

24、办学方向4。2.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问题研究第一,教学实践问题。一是教学中“两张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27。二是泛意识形态化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内容为王的要求,一方面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的融合度不够,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中思政元素的使用存在形式化、标签化2829。三是高校实践力度不一问题。不同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不同,实践方式不一,教育效果存在区域性失衡。另外,有的学校仍存在“重智轻德”问题28。四是学生本身问题,学者认为部分学生内生动力不足,“后真相”时代加大了学生的认同难度30。第二,队伍建设问题。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关键,目

25、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在育人理念上,从管理者到专业课老师未能达成普遍共识;在育人能力上,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方面缺乏理论基础和技巧,未能掌握适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教育方法;在协作育人上,各学院(系)到各专业课教师之间合作不够,课程思政整体建构存在障碍1731。第三,顶层设计问题。首先,教育机制问题。学者认为当前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32。其次,课程编制问题。一方面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18;另一方面对课程思政定位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29。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边界和互动是高校课程思政

26、推进面临的重要困境23。(三)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1.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多维探索一是聚焦于教育主客体。首先是教育主体教师角度的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学界主要从课程思政教师责任使命、育人能力、认知过程、存在问题、提升策略等方面开展具体研究,以期完善课程思政教师的发展体系,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还有学者着眼于高校党委,加强党委领导层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监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3。其次是教育客体学生角度的研究。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部分学者从微观视角开展研究,具体到某类专业学生,如体育专业学生、医学专业学生、工科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以及研究生群体34,大都结合

27、具体案例开展研究,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法对策。目前看来,此类研究相对而言较少,还有部分学者专门分析高职类学校课程思政建设3536。二是聚焦于学科与学院。首先是学科课程方面,众所周知,人文社科类与自然科学类相比课程思政的资源丰富,其在方式方法方面有细微差距,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研究较为关注公共英语课程、体育课程,还包括公共艺术类、就业指导类、法学类、心理学类、医学类、物理学类等。其次是学院教学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学院、艺术学院等,全面分析各学院的实践指向、落实路径。有学者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与社会科学课程、通识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的关系,并指出课程思政视野下课程

28、开展的具体路径。三是聚焦于新媒体技术。互联网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载体。学者分析了网络平台的课程思政价值意蕴、课程思政元素及开展路径,并分析新媒体背景下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改革路径37。随着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时代揭开序幕,部分学者探索了“智能+课程思政”的新的教学路径,构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体系38。四是聚焦于协同育人。学界有相当数量的课程思政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点位。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石丽艳总结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个下功夫”39。史巍认为阐述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大问题以及课

29、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落实的三大进路4041,一部分学者比较关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机制建设,逻辑互构、协同共生,该部分在计量分析中有明显体现。五是聚焦于课程评估。课程评价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一环,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从课程思政评估机制构建的意义、原则,课程思政评估主客体、指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4243。有学者从教师主体、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三个维度确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44。佘双好等人分析了课程思政评价的特殊性、当前课程思政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课程思政评价改革的30基本路径45。2.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其他研究。首先高校课程思政

30、实施的实证研究。在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中,有少数学者基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调查问卷、具体案例,有针对性地分析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如陈磊等人利用调查问卷,分析了江苏省50所高校的课程思政实施状况,包括体制机制方面、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教学改革推进方面、教师能力发展方面、学校特色方面,明晰成效与问题,提出相应发展思路27。还有学者基于师生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明确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的收获及满意度,明确师生互动对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机理,提出师生互动的促进策略,以期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46。由于上海是课程思政最先发起者,不少学者以上海高校为例,阐述课程思政的实施机理,效果影响

31、,总结经验规律等324。其次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比较研究。学者分析了国外高校中的具有“课程思政”功能的教学实践,国外没有“课程思政”的说法,但其在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实,发挥着课程思政的功能,如美国将公民意识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像社会科学课程、通识课程、服务学习课程等,日本“教养教育”在各高校专业教育、各教科教育中的推行,在英国、新加坡也有类似做法。学者总体分析了国外“课程思政”的特征,汲取有益经验,创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创新优化的路径。五、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未来展望梳理发现,学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性、实

32、践性,同质化研究出现,针对性的对策研究缺乏,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深化,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多实践应用少理论支撑的问题,需要注重高校课程思政的纵深发展基于第三部分的热点分布可知,多数学者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最终都落脚于应用策略,实践路径探索是研究最为丰富的部分,强调党委、学院、学生、课程、思政等各个点位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回应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但研究中多为宏观架构,缺乏研究的问题性导向和针对性,以及深层次的机理分析,部分高质量期刊中的对策路径研究属于“换汤不换药”,更多为语言表述差异。在理论建构上,关于课程思政目的、内容、特点的整体性研究较为缺乏

33、,课程思政开展的理论、思想基础未得到应有重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横向拓展研究充足,但纵向理论、历史的考察有待深化,需要从中总结出有益经验和科学规律,使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兼顾深度与广度。(二)在研究视角上存在偏人文社科疏自然科学的问题,需要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建构高校课程思政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上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单一,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是对所有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不应仅局限于思政学科。从研究人员来看,思政课专业教师、思政学者居多,各级各类学院专业课老师研究相对较少。从学科专业来看,公共英语、体育、艺术类课程研究居多,其次是医学类、工程

34、类,少有理工类,也有学者对不同类型的学院进行分析,像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学院等,整体看来,还是人文社科类研究更多一些。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照自然科学类,平衡好各类研究的比重,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全面发展。(三)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重学理研究轻实证借鉴的问题,需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的多维探索综观高校课程思政的现有研究,理论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课程思政内涵本质、价值意蕴、历史逻辑、规律原则、途径策略等方面研究,一方面它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奠定了学理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研究成果,加之研究视角聚焦于人文学科类,导致研究很难突破现状,实现创新发展。对策应基于问题提出,问题现状研究不仅要

35、有理论层次的深入剖析,更应该有对现状问题的科学研判,所以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自国家层面倡导以来,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已有六年,但学界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落地成效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大多数对策的提出属于逻辑推演,难于具体落实。在借鉴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匮乏,但部分学者已有意识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研究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放眼世界,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具体研究中,切实加强实证调研,比较研究,充实深化现有研究,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科学发展。31参考文献:1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2中华人民

36、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3)2022-05-20.http:/ Research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Literature in CNKIZHANG Xiaomin(Research 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

37、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Abstract:Bibexcel,Cite Space,Excel and other software are used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CSSCI literature on 498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opics in CNKI,including the annual numberof published papers,institutions,journals,authors,and co-occ

38、urrence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At thesame time,based on scientific statistics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logic,the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trend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clarified.It isfound that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39、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theoretical analysis,problemdilemma,value significance,construction strategy,and practical path.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the research,such as focus

40、ing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emphasiz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nd em-phasizing logical deduction.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support,focus on natural science,and fo-cus on empirical reference,so as to promote the longitudinal deepening,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Key words:university;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research hotspot责任编辑:张宏志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