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药理论中比例关系的价值阐述_覃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8489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理论中比例关系的价值阐述_覃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药理论中比例关系的价值阐述_覃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药理论中比例关系的价值阐述_覃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摘要:比例是数学学科中的常见概念,不仅如此,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比例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比例关系在中国文化很早就有记载,在天文、地理以及人文文化中体现颇多。中医理论中也富含比例关系的运用,借以解释天地人的变化以及指导诊疗疾病。运用比例关系梳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资源,提炼出高效的治疗方案。文章旨在通过简单

2、梳理,为临床工作者诊疗疾病提供处方用药思路,发挥“简、便、优”的中医优势。关键词:比例;中医;道;高效;优势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23)010001-07中医药理论中比例关系的价值阐述*覃锦1,宗星煜2,李梓荣1,刘尚建3(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2019YFC1710101);北京中医药大学名医培养计划人才项目;2018 年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课题项目(32

3、0.6750.18387)。作者简介:覃锦(1996-),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肾病内分泌疾病。通讯作者:刘尚建,E-mail:。引用格式:覃锦,宗星煜,李梓荣,等.中医药理论中比例关系的价值阐述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1):1-7.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1.01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用比例的关系认识疾病,并将比例运用在诊疗疾病的方案中。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与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各种学科的应用范畴,其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然势力的最佳配合比。比例是指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是

4、在具备参考物下的两者或者多者之间数值上的联系。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人的生存环境的资源分配比例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体各部比例的协调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组织基础;方药、针灸的比例协调发挥着最佳的治愈效果,不同的比例配合形成不同的功效主治;药物选用和搭配的比例又产生了药性、药效的差异。因此笔者意在通过对中医药理论中的比例关系进行梳理整合,达到比例医学的运用,为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抛砖引玉。正如“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1,比例是“度”的合理把握,临床工作应该把握合适尺度,方有定式,药无定量,在当前重视比例这一“度”的概

5、念,是中医药传承工作者应该重视的一个方向。1基于人生存环境的比例运用古人崇敬天地,将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以比例的形式呈现出其变化特性。易 系辞下 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2天地之道即自然规律,体现出道的势能,因此在 黄帝内经 中,古人强调人若要养生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达到与天地同养的境界。这一切的基本目的即是人的气血阴阳变化随着天地阴阳变化而动,以天地之气养人身不足。而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就存在两者比例关系的变化。古人崇尚对整体的数字分割,以此来认识事物的运行变化,道德经 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数字比例关系等划分产生万物的

6、原始之气,世界是在相对应的匹配下维持运转。基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古人将一年等比划分为四季,四季之阴阳占比各有不同以示区别。素问 厥论 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1形成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 理论研究 1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变化,各占 3 个月。又根据阴阳比例不同,进一步在一年四季中取一点作为阴阳比例变化节点,即二十四节气,从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春种秋

7、收的农作生活。又或者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将一年等分为五行,其中以每季度的最后 18 d 作为土行所主,五行的划分又是对四季及脾王之时特性的总结。不仅如此,古人将一日也等比划分成十二时段,或是大体上阴阳占比划分的三阴三阳反映一日之阴阳盛衰变化。等比划分事物是古人根据生活总结出认识事物本质的手段,而阴阳的具体比例关系是划分等级的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是比例总结下的具体产物。人类运用比例在基于等比划分所处环境的时间、空间,以阴阳比例变化为依据,认识时空下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总结出五运六气学说,将五运六气理论以 60 年为观察单位3,探讨天体运动与自然气候和人体生命的规律,借此指导人们的养护摄生。在 素问 气交

8、变大论 中以五运六化的比例失衡作为解释造成疾病的灾祸及特殊疾病的原因。素问 六微旨大论 中黄帝问岐伯关于岁之六气始终的早晏评判,不同岁运之六气有着各自不同的比例,其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通过与水下刻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反映了六者占 1 年时间的长短,从而总结出六气所主导时节的特殊性。而这种比例的运用目的在于达到气交的目的,即所谓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1。方剂六一散的制备即是参考五运六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4。2比例与人体变化人体存在着比例的协调性。在数学领域存在的黄金比例,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关系,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各处。人体之所

9、以美,乃因为健康完美人体的对称性、均衡性、统一性、流转性等形式美表现与生命活力美的相映生辉,0.618 这个数字就是表达人体形式美规律的最精辟而又简约的要素5。从某种意义上讲,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恒定的比值,反映了相互间存在的势能,具有特殊的能量场次。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深刻体会到人的生命活动存在恒定的比值。2.1认识生命的外在工具基于度量概念的出现,人体各部之间有着恒定的比值。人有长短、大小、高低、胖瘦,这一切的标准即是人与人之间比例关系的判定。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臀宽与躯干长度之比、上肢长度与下肢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全身长度之比等,均接近 0.6185。在 针灸学 里讲述各个穴位的位置关系以

10、及体表骨间的长短、宽窄,其判评标准除了固定的体表标志及简便方法外,多用的即是骨度折量定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来确定身体各穴位所在位置以及人体各部位长短、大小等度量范围6,此即是在长期的认识中以简单且易取得的定比关系认识人体的基本框架,从人体表面认识人体的气血阴阳盛衰情况。正如 灵枢经 骨度 所论述:“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7比例的运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而言是生命外在反映的层次体现。有形于外,必应之于内。古人在不曾有当前科学技术手段的条件下,无法认识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态,也就无法理解在时间层

11、次上的气血变化情况,因此在外的比例关系就显得尤为突出,能为判别机体气血变化提供物理模型。如在灵枢经 五十营 中以人的脉动作为基础量,与气的运行距离形成 13 的固定关系,进而得到“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的理论认识7。人体之间又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比例关系,故而会有体质的出现。气血阴阳间的多少反映在人体即是体质差异性。黄帝内经 从多个角度评判体质的不同,其标准即是在比例关系条件下的认识。如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即是气血之间在不同比例分配下产生的差异性。

12、而其他如胖瘦、高低、大小等体格表现皆因气血比例不同所致。不同于人体疾病产生的正常气血阴阳比例变化,这种人体特性上的比例是难以更改的。朱丽冰等8通过研究 20 513 例样本发现气虚质与肥胖之间呈正相关比例关系,阳虚质与超质量、肥胖之间呈负相关,与体质量偏轻呈正相关。痰湿质与肥胖之间呈正相关,与体质量偏轻呈负相关。血瘀质与体质量偏轻呈正相关,与肥胖呈负相关。气郁质与超质量、肥胖呈负相关。比例运用在人体体表则为反映其气血盛衰,为认识人体提供参考标准,从而为疾病的发生部位提供精准坐标。在 灵枢 禁服 中以人迎与寸口之间的大小倍数关系表明疾病所在部位。根据比例划分2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

13、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反映的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的变化,代表了疾病不同的易感性,可提供诊疗与养生参考,如 伤寒论 中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禁用发汗疗法9。不仅如此,在人的生命周期方面也需要比例来认识生理特点及疾病易感性,人之生老病死都是不同生命周期气血在比例变化下的外在体现,临床实践需要综合不同生命周期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特定的体象表现10,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及其气血精津的盛衰情况,是否吻合所处的年龄阶段,具体分析其属于

14、正常还是异常,从而比较确切地指导医学临床和实践。2.2反映人体病态下的失衡气血阴阳的比例失衡是疾病产生的内因。除了在人体体质方面的气血阴阳比例不同,作为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其正常的存在比例关系应该是 11 这一长久的动态比值。相互间平衡的打破将引起机体正气的变异,邪气或从外入,或由内生。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体冲气以为和,其向上、向前的生命态势方能正常发展。但阴阳比例的失衡会形成不同的疾病变化,在 黄帝内经 即告诫阴阳比例失衡的疾病属性变化,“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如在 素问 阴阳别论 中记载:“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

15、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1解释了从阴阳的比例从属描述疾病的特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又在 素问 阴阳类论 中描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阴阳皆壮,下至阴阳。”1通过阴阳的配数比例解释疾病所伤脏腑及临床表现。刘国云11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结合影像资料分析发现气虚血瘀组、痰瘀阻络组、阴虚阳亢组患者的病灶在大脑各区存在比例上的不同,认为脑梗死患者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的病灶性质及部位与标准证型具有显著相关性。比例的运用可以为人们区分疾病的严重程度。比例关系的深层含义是对度的把握,一旦打破这个比例关系,超过度的范围,就会产生新的变化,进而产生疾病。素问 五脏生成 从味道比例失调

16、的角度论述疾病的易感性,伤寒论 太阳篇中的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及桂枝二麻黄一汤就是在邪气体表与肌肉以及正气与邪气比例不同的体现,这种不同也就是度的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比例选方不一,度的变化又产生用方及药物剂量的变化。西医将甲状腺肿大分为 3 级,即在 3 个体表标志按比例进行划分,超出比例范围即进入下一阶段。不仅如此,在脾亢疾病中区分脾肿大,或是麦氏点的定位皆离不开比例关系的运用。3医理下的人气比例变化医理的比例从属关系告诫医者如何开展临床活动。黄帝内经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集大成者,对于医理也讲求比例上的专研,其目的在于配合人体的生命特性及天地正气的盛衰变化更快、更有效地恢复人体向上平

17、和的生命状态。素问 五常政大论 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也。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1本篇的核心思想是应重视人之正气,外来药物终归只是弥补,疾病的痊愈应靠人体自身之气。疾病的强弱对应诊疗后人身之气排除余留病邪的多少。中医强调“生病起于过用”,重视“内外合邪”的疾病观,认为所有疾病的向愈性都决定于人体自身的自我修复、防御和调控能力,这正是元气激发、推动等功能所在12。伤寒论 第 10 条讲述太阳中风证表解而疾病尚未痊愈,通过人体自身之气的调养在“十二日”后自动痊愈。且同样的论述在

18、文中多有提及,如太阳证的自我消退,不顺经传变阳明、少阳。或是太阳伤寒自衄者愈、厥阴中风脉象微浮者的自我痊愈等。医理上的比例是在正邪 11 的分割线上,正气大于邪气,并能祛除邪气的尺度。刘喜明13-14总结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升降的 7 种方法,按照升降之比例分独升不降、九升一降、七升三降、五升五降、七降三升、九降一升、独降不升,其关键就是把握升降失调的程度,进而调理脾胃功能达到“中庸”。4药物选择的比例关系按比例选择药物部位体现天人相应的观点。对植物的部位选取关系其药性作用的发挥,如麻黄与麻黄根虽为一物,但两者接触的环境不同导致功效大为相反。郁金与姜黄也是如此,虽为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然

19、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是治疗“倒经”的常用药;而姜黄虽与其同株,但药性更猛,长于破血行气、通络止痛。正如李东垣在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中对植物的在土用药与出土用药进行等比划分,强调植物用药在自身比例划分下走行人体不同部位。“凡药之在土者,中半以上为根,其气上行,病在中上焦者用之。中半以下为梢,其气下行,病在下焦者用之。药之出土3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者,中半以上为苗,其气

20、味上升。中半以下为身为干,其气味中守下达咸宜。因其病而酌之,使弗悖乎阴阳也”15。药物的应用除了部位上的形体比拟划分,更在计量的选择上有大概的比尺。与中药根据体质、疾病强弱按大概比例选择用药类似,此种药物的大小比例在于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药用效力。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谈到用药比例的问题:“但分量或用四之一,或用四之二,量儿之壮弱大小加减之。”16伤寒论 中小柴胡汤之柴胡半斤意在发散,四逆散十分意在舒调,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二分在升阳17。西医临床也存在药物比例关系,如儿童与成年人患同一疾病,在同一治疗药物的使用剂量方面,儿童剂量只有成人的 1/31/2。而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药物剂量也存在一定

21、比例关系,如普通胰岛素的初始剂量为 0.10.2 U/(kg d),或是在糖化血红蛋白大于 8%后,给予 0.3 U/(kg d)进行起始治疗18。药物自身剂量大小比例的选择以及按比例划分部位选取的意义均在于发挥适应的药效。5药方组合的比例应用药方的比例是为使药方达到最大效力。药的比例运用在于与人相适、与(药)性相合,而方的比例取决于两种或几种药物之间的从属比例关系。黄煌19认为临床处方要注重方剂的相对剂量,即药量的比例,而不应拘泥于药物的绝对剂量,盲目跟从经验。5.1君臣佐使比值下的效用君臣佐使是药方之中对疾病精准把握的合理处方规则。君药是对疾病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效用的药物,体现方药的主

22、治范围,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佐药有3 种含义,一是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二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同作用的药物。使药一是引经药,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二是调和诸药,使其合力祛邪。君臣佐使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如在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中君臣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奇方偶方之别,此目的在于“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1。原因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所致为故也。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又在君臣佐使的

23、配比关系下有方之大小之别,清代医家余师愚所创清瘟败毒饮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药方相互配比,将方中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分大、中、小剂以达到对等治疗的目的20。疫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泻,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5.2药物的配比关系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选方用药中,最重要的是药物之间的配比关系,正因为存在人体生理、病理的比例,乃至于天地法则比例关系,故而才能指导临床正确处方施治。交泰丸中黄连与肉桂 61、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 11、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 51、左金丸中吴茱萸与黄连 16的关系都揭示出古人对药物配比关系的

24、重视。盛志刚21开展动物实验分析中医同类药物的效力,发现确实存在一种定量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剂定量化假说的药力比值假设(中药同类药物的药效具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是基本成立的。药量配伍比例适当与否,对药效关系甚大,适当则增效,不当则效价降低或失效,甚或出现毒副作用22。处方中的药物配比关系更是有所讲究,除了君臣佐使配方规律下的药物剂量,古人更考虑药物之间特殊的比例,而非仅仅是药物剂量之大小。如在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转丹中升药与煅石膏根据病情变化研末外用的比例随着升药用量增加,拔毒去腐的能力更强23。伤寒论 中的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同由大黄、枳实、厚朴组成,

25、只因用量(指成年人 1 d 的用药量)比例存在差异,其主治就有攻下、除满、宽胸、泻饮的不同24。小承气汤以大黄为重,旨在除胃中实热;厚朴三物汤君在厚朴,以行胃肠胀气而开闭缓痛;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旨在行气泻饮。3 首方剂虽药味相同,但各方君臣佐使因药味比例相互转换,而所主病证不一。陈莹莹25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对大黄附子汤的配方比例进行研究,发现在 21、11、12 的配比中,大黄附子汤 21 组精神状态更佳。于龙等26在药对制备方法完备的基础上,取不同配伍比例的赤芍、大黄药对提取物,分析研究此药对的最佳配伍比例。以赤芍中芍药苷与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

26、、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出膏率、药效为指标,确定了赤芍、大黄药对的最佳配伍比例为 31。研究证实葛花、枳椇子及各配伍组(11、12、21)对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7,葛花-枳椇子 21 组在促进酒精代谢、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脏4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脂肪变性、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方面显现出积极作用,提示该配伍组对酒精诱导的肝脏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相同的药物组成中,随着药物

27、之间的比例配属关系发生变化,其治疗疾病的功效就更不相同。如枳术丸与枳术汤中枳实、白术的比例不同,则产生的功效不尽相同,枳术丸补虚大于消散,枳术汤消散大于补虚。5.3复方的比例效应复方是各种单方按照比例的合用。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临证处方中经常将已经明确有效的处方根据疾病、证型的兼杂相互配比,多按照原方剂量各取而用之,如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就是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的原比例合方。当然在临床上要根据病情变化,按疾病轻重缓急进行比例选取,如在 伤寒论 第 23 条关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合用,胡希恕认为该方证一半桂枝汤证,一半麻黄汤证,故而取 11 的比例驱除疾病邪气。而在后续条文中又出现桂枝二麻黄一汤,两者

28、的差距在于邪气在表与在卫的深浅差别,桂枝二麻黄一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28。正如胡希恕认为合方的应用即是具备两种证型但又不完全具备,要在辨证合理的基础上按比例采用单方组合29。6小结比例是数学领域常用的数值关系应用工具,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手段。在中医药文化中,比例的运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用来认识天、地、人的气血阴阳变化,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养护摄生,如在人体气血比例关系的认识下,可分析人体各个阶段的疾病偏颇性及气血阴阳变化。根据不同的生命阶段相应选择符合该阶段生理特性的用药,以幼者护其肝旺生长之

29、势,青壮者多健运脾胃、舒畅气机,年老者滋补肝肾,镇纳虚阳不足之态,为此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体自身的生势(即正常生命状态下,机体气血阴阳活动整体向上、向前的发展趋势)30-31及药物的药势,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当前在中药临床处方中时有量大味多的临床处境,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临床效用,但并不能体现中医药“简”“便”“优”“效”的临床优势。运用经典方剂时不可忽视原方中的药味比例,药量分配合理则各司其职,比例不适反有羁绊32。当然,正如诸多研究者提出当前药物受产地、栽培条件的影响,其药效可能不如以往,或是药性也产生了相应变化。当前处方之比例效用最大化需临床工作者自身对药物效力有自身体会,效仿前人如张锡纯的求

30、实精神,于临证中亲尝药物,体会其中性味,并发挥引申药物新的功效见解指导临床,而非依赖前人经验施治。又当学徐大椿“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之思维,发挥单味药物最大效用33。或是傅青主妇科用药精简,轻重有度,药多不过十二三,却能屡获奇效34。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 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Yellow emperor s internal classic questionsM.TIAN D H,edit.Beijing:People 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2周易M.余敦康,整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583.The b

31、ook of changesM.YU D K,edit.Beijing:National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2017:583.3邹勇.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理论的时空背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3):201-204.ZOU Y.The space-time background of five yun and six qi inYellow Emperor s Internal ClassicsJ.Journal of Zhejiang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2017,41(3):201-204.4王子接

32、.绛雪园古方选注M.谷建军,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78.WANG Z J.Notes on ancient prescriptions of jiangxuegardenM.GUJJ,edit.Beijing:ChinaMedicalSciencePress,2019:78.5孙少宣,彭庆星.0.618人体美的“缩写”J.医学文选,1994,13(2):72-73.SUN S X,PENG Q X.0.618:“abbreviation”of humanbeautyJ.Anthology of Medicine,1994,13(2):72-73.6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3

33、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7-29.WANG H,DU Y H.AcupunctureM.3rd edition.Beijing: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House,2016:27-29.7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Miraculous pivot M.TIAN D H,LIU G S,edit.Beijing:People 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8朱丽冰,王济,朱燕波,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7

34、,10(2):164-169.ZHU L B,WANG J,ZHU Y B,et al.Explore and analyze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J.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10(2):164-169.9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35、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ZHANG Z J.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M.QIAN C C,edit.Beijing:People 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10 王平.黄帝内经 健康标准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7-21.WANG P.Analysis on the health standard of Yellow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sJ.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

36、l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2021,36(1):17-21.11 刘国云.辨证分型和 CT 影像学表现在脑梗死中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7):53-54.LIU G Y.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CT imaging in cerebral infarction J.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7,15(7):53-54.12 石和元,王平.中医元气理

37、论研究的意义及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018-1020.SHI H Y,WANG P.Signifi cance and thinking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2014,29(4):1018-1020.13 刘喜明.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上):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调升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

38、1):5-9.LIU X M.Research on Professor LU Zhizhengs academicthought of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part 5):professor LU Zhizhengs theoretical core of regulating thespleen and stomach:“regulating the rise and fall”J.World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12,7(1):5-9.14 刘喜明.

39、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下):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调升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00-103.LIU X M.Research on Professor LU Zhizheng s academicthought of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part 5):professor LU Zhizheng s theoretical core of regulating thespleen and stomach:“regulating the rise and fall”J.WorldJournal of

40、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12,7(2):100-103.15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李士材,编辑.2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LI D Y.Pearl capsule supplement medicinal property fuM.LI S C,edit.2nd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HealthPublishing House,1986:21.16 吴瑭.温病条辨M.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95.WU T.Differ

41、entiation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M.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Febrile Diseas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dit.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20:195.17 时文远,王正君,张晓云.关于处方中中药剂量的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9,51(1):70-72.SHI W Y,WANG Z J,ZHANG X Y.Thinking about thed

42、os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scription J.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9,51(1):70-72.1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Diabet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

43、-betes(2020 edition)J.Chinese Journal of Endocrine Meta-bolism,2021,37(4):311-398.19 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4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303.HUANG H.Manual of HUANG Huang scripture recipeM.4th edition.Beijing: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ess,2020:303.20 余师愚.疫疹一得M.郭谦亨,孙守才,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3-36.YUSY.Epidemic

44、rashM.GUO Q H,SUN S C,edit.Beijing:People 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6:33-36.21 盛志刚.中医方剂定量化问题研究及动物实验验证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SHENG Z G.The research on TCM prescription calculationtheory and an animal test verificationD.Beijing:Beijing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04.22 陆乾人.“药排”临床应用浅探J.陕西中医,1994,15(

45、8):358-359.LU Q R.Clinical application of“drug discharge”J.Shaanxi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4,15(8):358-359.23 陈蔚文.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CHENWW.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M.Beijing:Chin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House,2008.24中医杂志 编辑部.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2)J.中医杂志,2009,50(2):1

46、15-117.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Dosage of classic prescriptions and modernclinicalapplication(2)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50(2):115-117.25 陈莹莹.大黄附子汤不同比例配伍对 UUO 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0.CHEN Y Y.Study on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dif

47、ferentproportionsofdahuangfuzidecoctionofUUOratsD.Harbi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20.26 于龙,宫玉婷,牛笑怡.赤芍、大黄药对最佳配伍比例的6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42No1Feb2023On the value of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in tradit

48、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QIN Jin1,ZONG Xingyu2,LI Zirong1,LIU Shangjian3(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2 Institute of Clinical Basic Medicine of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3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of Chinese Medi

49、cine,Beijing 100700,China)Abstract:Proportion is a common concept in mathematics,not only that it also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physics,chemistry,b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In daily life,the use of proportions can be seen everywhere.The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has been recorded in Ch

50、inese culture for a long time,and it is reflected in astronomy,geography,and human culture.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also rich in the application ofproportional relations to explain the changes in the three Taos of heaven,earth and man and to guide the diagnosisand treat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