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_李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840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_李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_李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_李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解读Research on Economics经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迎来了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然文/李延而,中国农业农村仍在现代化的征途中,城乡之间尚未实现融合发展,农业和农村仍然是现代化的短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能达到“四化同步”的目的,也无法实现现代化。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信

2、息化,是“四化同步”中的短板,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才能与其他产业同步实现 2035 年基本现代化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短板,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指引开创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道路。新征程上,这条新道路不仅有利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F303.3DOI:10.13784/ki.22-1299/d.2023.01.00424/20

3、23.1的目标任务。现阶段,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明确增加了“农村现代化”这一内容,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至此,我国将“三农”工作的总目标从“农业现代化”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力争到 2035 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工作。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抓住农业和农村发展,就抓住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牛鼻子”。新时代“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短板弱项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着力破解“三农”问题

5、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相统一的,“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我国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这就要求结合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指引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根源上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补齐中国式现代化“三农”问题这一最大的短

6、板。可以说,“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能得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依托我国特有优势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道路。可以说,这条新道路对于书写好新时代“三农”新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意义重大。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业强国必定是建设具有巨大人口规模的中国式农业强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

7、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可以说,没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农业强国。因此,推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曾指出,“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如何进入现代化,需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1。进入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我国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春天”,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粮食安全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据中国统计年鉴统 计 数 据 显 示,2015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 1.3 万亿斤,截至 202

8、1 年,长春市委党校JOURNAL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252023.1/学习解读Research on Economics经济研究我国粮食产量达 1.3657 万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比 2012年 增 加 1412 亿 斤,20132021 年 年 均 增 长 1.2%。分品种看,主要粮食品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稻谷4257 亿 斤,比 2012 年 增 加126 亿 斤,20132021 年 年均增长 0.3%;小麦 2739 亿斤,增加289亿斤,年均增长1.2%;玉米5451亿斤,增加8

9、60亿斤,年均增长 1.9%;大豆 328 亿斤,增加 59 亿斤,年均增长2.2%,我国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二是在农业经济方面,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基础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组合拳”,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1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013 万 亿 元,比 2012 年增 加 6.0671 万 亿 元,20132021 年年均增长 4.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得到稳步提升,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三是在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方面,农业机械装备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据统计,2

10、021 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0.8 亿千瓦,比 2012 年增加 0.5 亿千瓦,20132021年年均增长 0.6%。2021 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1%;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 36%和32%,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农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四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方面,形式和数量都迅速增加。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向前推进,农业生产服务分工更加精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式和数量迅速增加。截至 2021 年,全国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 100 万家,家庭农场近 89 万个。2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形式得

11、到进一步丰富拓展。总的来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成就,为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我国已经从脱贫攻坚阶段平稳过渡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农业农村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随之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在高度肯定伟大历史成就、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看到农业农村发展前进道路上存在的断点阻点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取得诸多成就,但是农业短板补不上,农业强国就谈不上。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突出瓶颈问题,集中表现在农业产业和人才两方面。具体来看,在农业产业方面,存

12、在三个突出矛盾问题。一是农村水土资源相对短缺。耕地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然而,目前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中低产田比重高,长期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后劲。二是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现阶段,我国粮食供给已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人们更加关注粮食质量安全,然而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仍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三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粗放。首先,在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水平方面仍面临“卡脖子”窘境。我国涉农前沿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

13、利用率较低,导致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力较低。其次,表现在土地产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尚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发展路径过窄、形式单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等,致使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不能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在人才方面,农业人才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小农户家庭经营将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这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实现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中之重。当前,留在农村务农的小农户存在老龄化、低学历化等突出特点。表现为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业人口老26/2023.1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人才素质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高学历、专业技术人

14、才较少且素质普遍偏低,自学能力不能满足知识的更新速度等。总的来说,诸多农业发展短板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进一步指出,必须立足国情农情特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是人口大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离不开“大国小农”的现实国情。在农业产业方面,要坚守“农田就是农田”的底线。面对耕地红线退无可退的形势,迫切需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做到既要保数量,又要提质量。在保数量方面,要立足严守 18亿亩

15、红线,做好“定线、定位、定责”,突出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在提质量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及整个农田的综合产能。从量和质两方面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要着力破解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就要求通过树立大粮食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支持粮食产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从而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以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能吃饱,而且更能吃得好,吃得安心。要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首先,要通过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战略科技

16、力量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解决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水平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不断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力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土地产权和经营权改革,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完善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以助力实现产业振兴。要大力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健全数字预警机制优化人口结构,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从而破解人口年龄和素质等人口结构性问题,推动实现农村人才振兴。总的来说,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引领,围绕优化粮食供给结构、完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破解人才结构矛

17、盾等方面突出问题,实施一系列重要举措,才能有效推动农业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实现。因此,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尽快补齐现代化农业产业和人才两大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农村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可以说,没有农业生态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推动实现农业生态现代化有利于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

18、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3。要实现“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4。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有效融合,绿色产业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新时代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措施最实、成效最显著的十年,我国乡村生态现代化发展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长春市委党校JOURNAL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

19、UN MUNICIPAL COMMITTEE272023.1/学习解读Research on Economics经济研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增强,截至 2021 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6%,比 2015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5秸秆农膜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综合利用率达到 87%以上。6可以说,以生态振兴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三是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截至 2021 年,森林覆盖率超过 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7总的来

20、说,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我国乡村生态领域取得诸多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良好条件。生态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现阶段,尽管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绿色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不可回避的瓶颈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部分农村水资源短缺且利用率较低,农村的水环境受到威胁。其中水污染主要来自居民生活、废水污染和工厂工业废水污染。一方面,居民生活废水乱排放,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残留农药和化肥等污物未及时处理流入河体,造成农村水体污染;另一方面,工厂工业废水不加处理地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水体的破坏。同时,部分农

21、村仍存在耕地过度开垦,水域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等问题。二是农村的污染源不断增多。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致使耕地、土地质量下降,面源污染威胁土壤、水环境。三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处理运行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农村生态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现代化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进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入手,坚持环境正义原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基础,并“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

22、现代化。这就要求实现中国式农村生态现代化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着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8。具体来看,一是加强对农村污染源的治理。通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持续优化肥料投入品结构,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通过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快普及标准地膜,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和专业化回收,以此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有

23、效处理生活和生产垃圾,持续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加强对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的综合施治。通过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农业深度节水,以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依照当地区位特点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耕地资源。通过不断完善捕捞限额管理和休渔禁渔制度,加强乡村渔业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除此之外,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生态振兴为引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激发生态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尽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持续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更好协调人与自然二者关系。在推

24、动农村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农民在农村生态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广大的农民在参与农村生态现代化的建设中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不断增进农民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28/2023.1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9。人民群众是否有获得感、幸福感,是否满意是判断生态文明建设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不仅把生态价值纳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而且还强调全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目的出发,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确保“双碳”既

25、定目标如期实现,推动绿色发展和全球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这充分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性和人类性的辩证统一。总的来说,以中国式生态现代化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促进了乡村生活宜居和生态振兴的实现,有力推动了农村生态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

26、智慧和中国方案。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体农民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说,没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推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始终是党中央十分重视的重大课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共同富裕涉及

27、的领域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含精神层面。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在 物 质 层 面。一 是 城 乡差距持续缩小,收入比逐年下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 万元,比 2012 年增长125.7%。2013 年至 2021 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 民 快 1.7 个 百 分 点。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 2.50(农村居民收入为1),比 2012 年 下 降 0.3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二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5916万 元,比

28、 2012 年 累 计 名 义增长 138.7%,年均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实际增长 99.7%,年均实际增长8.0%。三是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 5200元,比 2012 年增长 117.2%,年均增长 9.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 2012 年的 35.9%下降至 2021 年的 32.7%,下降 3.2 个百分点。在精神层面。我们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人民精神世界。具体来看,一是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截至 2021 年,农村地区分别有

29、 99.9%、99.8%和 99.9%的户所在自然村实现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公 路,比 2013 年 提 高 1.3、10.6 和 1.6 个百分点。二是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水平提高。在医疗服务方面,截至 2021年,农 村 地 区 有 94.8%的 户所在自然村设有卫生站,分别比 2013 年提高 7.8 和 13.2 个百分点;在教育服务方面,截 至 2021 年,农 村 地 区 有90.1%的 户 所 在 自 然 村 可 以便利地上幼儿园或学前班,比2013 年提高 14.4 个百分点;长春市委党校JOURNAL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30、 MUNICIPAL COMMITTEE292023.1/学习解读Research on Economics经济研究有 91.3%的户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小学,比 2013 年提高 10.5 个百分点。总的来说,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指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取得诸多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农村承载着共同富裕最为艰巨和繁重的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看到充满希望的光明前景,又要认识到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难点和痛点。从难点来看,一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产业以农业为主,发展形

31、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品附加值较低。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未能有效增加农民收益。二是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资源流动受阻。这就致使城乡间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分配不合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影响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12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导致半城镇化现象明显,致使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放缓。从痛点来看,城乡发展仍然存在差距。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尚存,成为缩小城乡差距关键中的关键。其次,城乡在涉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仍存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再次,城乡就业差距依然存在,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

32、最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面临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未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等痛点问题。总的来说,如果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诸多难点痛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农村成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尽快弥补城乡发展短板,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然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返贫和新的致贫的风险仍然存在,通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途并不平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

33、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3具体来看,一是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通过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核心,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得到提升,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对于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资源流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围绕“钱、地、人”等核心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农户“三权”

34、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三农”信贷贴息等机制政策,确保城乡间“钱、地、人”等资源双向流动。三是对于城乡发展差距,通过统筹城乡财政支出,积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等措施,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大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供给等措施,推动城乡医疗一体化建设。通过发展乡村普惠性托育服务和互助式养老服务等措施,有效弥补农村养老短板。通过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以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对于乡村治理,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辅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参与,是中

35、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和组织保障,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农民精神富裕。要从中30/2023.1统 计 出 版 社,2021 年 版,96-99 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107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559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526页。参考文献1 孙贺,傅孝天.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J.求是学刊,2021,(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结构更优 方式更好 体系更顺J.农 村 工 作 通

36、 讯,2022,(20).3 易舒冉.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 N.人民日报,2021-10-21.4 张丽琴,纪志耿.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与创新性贡献 J.经济学家,2021,(7).5 农业绿色发展 山更青 水更绿 田园更美 J.农村工作通讯,2022,(20).6 牛震.这十年,看中国三农答卷中宣部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J.农村工作通讯,2022,(14).7 王浩.村庄换新颜 宜居又宜 业 N.人 民 日 报,2022-09-09.8 袁 为 海,侯 术 山.为 农业 农 村 现 代 化 按 下“快 进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J.党课参

37、考,2022,(6).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注释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241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234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233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年版,301页。参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生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9.10 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学刊,2022,(4).11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陈曦.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研究 J

38、.宏观经济研究,2022,(10).12 黄志海,刘琼豪.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的短板问题及对策研究 J.农业经济,2022,(10).13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J.求是,2021,(20).作者简介李延,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责任编辑解梅娟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宝库”中汲取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内涵和使命,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理念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农民广泛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总的来说,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引领,围绕农业农村痛点难点问题实施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促进了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有助于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长春市委党校JOURNAL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3120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