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首先讨论一下当时中国为什么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3)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隔离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国。(4)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5)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6)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7)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然后讨论一下中国革命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农村包围城市到现在,不是一个具体的论断,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战略思维体系。毛泽东当年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不过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例,我们不能也无需真的从农村开始。中国革命之所以选择农村包围城市,它是受当时各种因素制约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因素变了,不能死搬硬套。但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这一战略思想内涵,灵活的应用于今天的社会之中。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这一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心,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同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不懈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这些特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1.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不可忽视农村这个重心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无论是发展繁荣经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村。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今取消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免费上学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对农民问题充分重视。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就一定能够使农村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富强。
2.其次,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 一贯立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重大成果。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坚持独立自主,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最后,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反对“左”、右倾错误。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13因此,我们必须既要反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领域里的陈旧保守观念,又要反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思潮,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 另外,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世界无产阶级革 命不可能按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各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 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已的革命和发展的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首先要忠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 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屉工作;就要 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深化改革;就要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其 次,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看得高于一 切。当个人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利益,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再次,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做到遇事同群众商量,虚心向群众请教;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勇于同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前特别要坚决反对和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取信于民。
三.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广大青年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把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青年人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潜力,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要勇于创新,带头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保持创新锐气,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善于创新,把创造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寻求突破和日积月累结合起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亿万青年的创新实践必将汇成奔涌的创新洪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