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执业护士专业实务练习试卷19
(总分:2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佝偻病初期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骨骼改变
B.颅骨软化
C.肌肉松弛
D.神经、精神症状 √
E.0或X形腿
解析:佝偻病初期以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是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此期常无明显的骨骼改变。
2.佝偻病激期最突出的表现是
A.神经、精神症状
B.骨骼改变 √
C.头部多汗
D.易激惹
E.运动发育迟缓
解析:佝偻病激期除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外,最主要的是不同年龄段所出现的头部、胸部、四肢的骨骼改变及肌肉、韧带松弛。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明显升高的酶是
A.谷丙转氨酶
B.碱性磷酸酶 √
C.乳酸脱氢酶
D.淀粉酶
E.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
解析:
4.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实验室检查数据为
A.血清蛋白降低
B.血红蛋白降低
C.血钾降低
D.血碱性磷酸酶降低
E.钙磷乘积降低 √
解析:
5.预防佝偻病的维生素D的用量为
A.每天200U
B.每天400U √
C.每天4000U
D.每天5000U
E.每天10000U
解析:
6.护士为足月新生儿进行出院宣教时,指导家长应在患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的时间为
A.2周 √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E.半年
解析:
7.患儿,女,8个月。父母诉患儿夜间爱哭闹、多汗。查体患儿方颅、肋骨串珠,脚镯征阳性,诊断为佝偻病。护理该患儿的护理措施应除外
A.适当补充维生素D
B.口服钙剂
C.多抱患儿到户外晒太阳
D.针对性进行饮食指导
E.积极进行站立、行走锻炼 √
解析:避免久坐、久站和过早行走,预防骨骼畸形。
8.患儿,2岁半,自15个月开始出现方颅、鸡胸,O形腿,妈妈带他到医院门诊看病。护士为其饮食指导中,最好的食物是
A.动物肝脏
B.牛奶及乳制品 √
C.蘑菇
D.紫菜
E.蛋类
解析: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有人乳、蛋黄、肝等,但最好选用乳制品。
9.关于手足搐搦症的隐性体征正确的是
A.面神经征 √
B.查多克征
C.布氏征
D.巴宾斯基征
E.脑膜刺激征
解析:临床尚未出现上述症状时,通过诱发试验可出现以下隐性体征:面神经征、陶瑟征、腓神经征。
10.患儿,6个月,夜间睡眠不安,且爱哭闹,诊断为佝偻病。给予维生素D320万U肌内注射后突然发生全身抽搐2次,每次30~60秒,停止后精神无异常,有枕秃,血清钙1.61mmol/L。该患儿出现抽搐最可能是原因是
A.缺乏维生素D
B.血清钙减少 √
C.低血糖
D.癫痫发作
E.低血钾
解析:
11.患儿,8月。2天前突然双眼上翻,面肌和四肢抽动急诊入院,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该患儿出院时,护士对家长进行健康指导最重要的内容是
A.多抱患儿到户外晒太阳 √
B.提倡进行站立训练
C.遵医嘱补钙
D.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
E.处理惊厥和喉痉挛的方法
解析:
12.患儿女,11月龄,单纯配方奶喂养,添加少量米粉和蔬菜泥辅食,因突发惊厥和手足抽搐急诊入院,查血清钙离子浓度为0.75mmol/L。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下列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惊厥发作时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控制惊厥
B.加压吸氧
C.在上、下齿间放置牙垫
D.惊厥发作时保护患儿安全
E.10%葡萄糖酸钙10ml快速静脉推注 √
解析:
二、 A3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
患儿,3个月,人工喂养,未添加辅食。夜间多汗,爱哭闹。今突发惊厥,查血钙1.4mmol/L。(分数:4.00)
(1).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
A.流行性脑膜炎
B.新生儿破伤风
C.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
D.低血糖
E.癫痫发作
解析:患儿血钙低于正常,同时有人工喂养、未加辅食的因素,小儿惊厥首先考虑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2).最先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立即心肺复苏
B.静脉注射50%葡萄糖
C.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
D.肌内注射止痉药 √
E.肌内注射维生素D
解析:惊厥患儿除了预防窒息、外伤外,立即止痉非常重要。首选止惊药苯巴比妥钠,同时缓慢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