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G101平法钢筋总结大表
第一节 梁构件钢筋计算总结大表
一、抗震楼层框架梁
(一) 上部通长筋总结
上部通长筋总结,见表1-1
表1-1 抗震楼层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锚固与连接
情 况
出 处
上部通长钢筋锚固
端支座
直锚
Max(0.5hc+5d,laE)
03G101-1第54页
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4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梁顶有高差且c/h>1/6
高标高钢筋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1页
低标高钢筋直锚
laE
03G101-1第61页
梁顶有高差且c/h≥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03G101-1第61页
梁宽度不同
宽出的不断直通的钢筋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悬挑梁
跨内外无高差
上部通长筋伸至皮层挑端,下弯至梁底后回弯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98页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底,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变通过,不断开
03G101-1第66页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底,且c/hc>1/6
跨内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6页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直锚
Max(la,0.5hc+5d)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高,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进,不断开
悬挑梁比跨内顶面高,且c/hc>1/6
跨内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弯锚
Max(hc-c,0.4laE)+15d
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直锚
Max(la,0.5hc+5d)+5d
上部通长筋连接
直径相同
跨中1/3范围连接
03G101-1第54页
直径不同
两端与支座钢筋搭接
搭接长度L1E=1.6LaE,即接100%接头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86页
(二)侧钢筋总结
侧钢筋总结
表1-2 侧部钢筋总结大表
情 况
出 处
侧部构造钢筋
锚 固
12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5页
搭 接
150mm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99页
侧部受扭钢筋
锚固(同梁下部钢筋)
端支座
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4页
直锚
Max(laE,0.5hc+5d)
03G101-1第54页
中间支座
直锚
Max(laE,0.5hc+6d)
03G101-1第54页
连 接
同梁下部钢筋
接筋
长 度
勾住箍筋
Bb(梁宽)-c+箍筋直径+弯勾
03G101-1第35页
直 径
当梁宽≤350时
Φ6
03G101-1第61页
当梁宽﹥350时
Φ8
根 数
间距为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两倍
(三)下部钢筋总结
下部钢筋总结,见表1-3
表1-3 抗震楼层框架梁下部通长筋总结
情 况
出 处
下部通长筋锚固
端支座
直锚
Max(0.5hc+5d,laE)
03G101-1第54页
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4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低标高钢筋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1页
梁底有高差且c/bc>1/6
高标高钢筋直锚
laE
03G101-1第61页
梁顶有高差且c/bc≤1/6
下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03G101-1第66页
梁宽度不同
弯出的不能通过的钢筋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连接
跨端1/3范围,且避开箍筋加密区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0页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净长-2×0.1×ln(ln为本跨的净跨值)
(四) 支座负筋总结
支座负筋总结,见表1-4
表1-4 抗震楼层框架梁支座负筋总结
情 况
出 处
支
座
负
筋
延伸长度
第一排
Ln/3
若第一排全是通长筋,没有支座负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88页
第二排
Ln/4
Ln/3
第三排
Ln/5
Ln/4
超过三排,由设计者注明
端支座锚固
同上部通长筋
贯通小跨
小跨是指其净长小于左右两大跨净长之和的1/3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69页
支座两边配筋不同
多出的钢筋可直锚
Max(laE,0.5hc+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多出的钢筋可弯锚
Max(0.4laE,0.5hc+5d)+15d
(五)箍筋总结
箍筋总结,见表1-5
表1-5 箍筋总结
箍筋根数计算考虑的因素
出 处
加密区长度
一级抗震:2hb
03G101-1第62页
二级抗震:1.5hb
03G101-1第63页
起步距离
03G101-1第62页
加1减1
本例早,计算加密区根数时,加了1 根,计算非加密区根有选举权时要减1根
小数点的取值
本例彩的四舍五入
(六)吊筋总结
吊筋总结,见表1-6
表1-6 吊筋总结
下平直段
次梁宽度+2*50
斜 长
夹 角
主梁高>800
夹角为60°
主梁高≤800
夹角为45°
吊筋高度
次梁高度≤主梁高度的1/2时
吊筋下平直段距主梁底为h/2(h为次梁高)
次梁高度>主梁高度的1/2时
吊筋按主梁计算
上平直段
当次梁位于主梁跨端1/3时
20d
当次梁位于主梁跨中1/3时
10d
二、非抗震和楼层框架梁
(一)抗震和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的区别
抗震于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的区别,见表1-7
表1-7 抗震KL与非抗震KL的区别
抗震楼层框架梁
非抗震楼层框架梁
锚固长度
LaE
La
钢筋骨架
有上部通长筋
无上部通长筋,上部钢筋有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组成
箍筋加密区
有箍筋加密
无箍筋加密
变截面(梁顶或梁底有高差,或宽不同需要弯锚的钢筋)
锚固长度=max(0.4laE,0.5hc+5d)+15d
锚固长度=0.4la+15d
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
直锚(max(0.5hc+5d,laE))
有直锚(la)和弯锚(0.4la+15d)两种《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9、310页
(二)非抗震楼层框架梁总结
非抗震楼层框架梁总结,见表1-8
表1-8 非抗震楼层框架梁总结
情 况
出 处
上部支座筋锚固
端支座
直锚
Max(0.5hc+5d,la)
03G101-1第57页
弯锚
Max(0.5hc+5d,laE)+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4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高标高钢筋弯锚
0.4la+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2页
低标高钢筋弯锚
La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梁高度不同
弯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
0.4la+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架立筋
净长-2*支座负筋延伸长度+2*150
悬挑端
03G101-1第66页(悬挑端构造不区分抗震与非抗震)
下部钢筋
端支座
直锚
Max(0.5hc+5d,la)
03G101-1第54页
弯锚
Max(0.5hc+5d,0.4la)+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04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高标高钢筋弯锚
0.4la+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2页
低标高钢筋弯锚
La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梁宽度不同
弯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
0.4la+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三、抗震屋面框架梁
(一)楼层框架梁和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楼层框架梁和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见表1-9、 表1-10。
表1-9 抗震楼层框架梁和抗震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抗震楼层框架梁
抗震屋面框架梁
上下部纵筋锚固方式不同
有弯锚和直锚两种方式
只有弯锚(屋面框架梁纵筋没有直锚构造)
上部和下部纵筋钢筋锚固方式相同
上部和下部纵筋锚固方式不同
上下部纵筋具体的锚固长度不同
楼层框架上下部纵筋在端支座弯锚长度为:max(0.5hc+5d,0.4laE)+15d
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有弯至梁底与下弯1.7la两种构造
变截面梁顶高差时纵筋锚固不同
直锚laE
直锚1.6la
弯锚max(0.5hc+5d,0.4laE)+15d
弯锚0.4la+15d+c
表1-10 非抗震楼层框架梁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非抗震楼层框架梁
非抗震屋面框架梁
上下部纵筋锚固方式不同
有弯锚和直锚两种方式
只有弯锚(屋面框架梁纵筋没有直锚构造)
上部和下部纵筋钢筋锚固方式相同
上部和下部纵筋锚固方式不同
上下部纵筋具体的锚固长度不同
楼层框架上下部纵筋在端支座弯锚长度为:max(0.5hc+5d,0.4la)+15d
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有弯至梁底与下弯1.7la两种构造
变截面梁顶高差时纵筋锚固不同
直锚laE
直锚1.6la
弯锚max(0.5hc+5d,0.4la)+15d
弯锚0.4la+15d+c
(二) 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
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见表1-11
表1-11 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
情况
出处
上部钢筋(长筋、支座负筋)锚固
伸至柱边下弯到梁底
(hc-c)+(hb-c)
03G101-1第55页
伸至柱边下弯1.7laE
(hc-c)+1.7laE
03G101-1第56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高标高钢筋弯锚
0.4laE+(15d+c)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1页
低标高钢筋直锚
1.6laE
03G101-1第61页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03G101-1第61页
梁宽度不同
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
上部钢筋:0.4laE+15d 下部钢筋: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悬挑梁
悬挑端钢筋
锚入跨内
03G101-1第66页
跨内钢筋
按屋面框架梁端节点(弯到梁底或下弯1.7laE),注:03G101-1第66页不适用屋面框架梁带悬挑
下部钢筋
端支座
max(0.5hc+5d,0.4laE)+15d
《钢筋混凝土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同抗震楼层框架梁
四、非抗震屋面框架梁
(一) 抗震屋面框架梁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抗震屋面框架梁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见表1-12
表1-12 抗震WKL与非抗震WKL的区别
抗震屋面框架梁
非抗震屋面框架梁
锚固长度
laE
La
钢筋骨架
有上部通长筋
无上部通长筋,上部钢筋由架立筋与支座负筋组成
箍筋加密区
有箍筋加密
无箍筋加密
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
直锚(max(laE,0.5hc+5d)
有直锚(la)和弯锚(0.4la+15d)两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0页
(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
非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见表1-13
表1-13 非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
情 况
出 处
支座负筋锚固
端支座
伸至柱边下弯到梁底
(hc-c)+(hb-c)
03G101-1第55页
伸至柱边下弯1.7laE
(hc-c)+1.7la
03G101-1第56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高标高钢筋弯锚
0.4la+(15d+c)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1页
低标高钢筋直锚
1.6la
03G101-1第61页
梁顶有高差 且c/hc≤1/6
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03G101-1第61页
梁宽度不同
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
0.4la+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3页
悬挑端
悬挑端钢筋
锚入跨内
03G101-1第66页
跨内钢筋
按屋面框架梁端节点(弯到梁底或下弯1.7la),注:03G101-1第66页不适用屋面框架梁带悬挑
下部钢筋
端支座
max(0.5hc+5d,0.4la)+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1页
中间支座变截面
非同抗震楼层框架梁
五、抗震框架梁钢筋计算总结
抗震框支梁钢筋计算总结,见表1-14
表1-14 抗震框支梁总结
锚 固
出 处
上部通长筋及第一排支座负筋
hc-c+hb-c+laE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4页
以下各排支座负筋
hc-c+15d
各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
lc/3
侧部钢筋
hc-c+15d
拉筋直径
梁宽≤350:Φ6
03G101-1第67页
梁宽>350:Φ8
拉筋根数
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2倍
拉筋排数
沿梁高≤200
下部钢筋
Hc-c+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4页
箍筋加密区
Max(0.2la,1.5hb)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93页
六、非框架梁钢筋计算总结
非框架梁钢筋计算总结,见表1-15。
表1-15 非框架梁及井字梁钢筋总结
情 况
出 版
上部支座钢筋
端支座
0.4la+15d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
中间支座
梁顶有高差,且c/(b-50)>1/6
高标高钢筋
Max(b-c,0.41la)+15d(b-支座宽;c-保护层)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
低标高钢筋
0.4la+15d
梁宽度不同或钢筋根数不同
多出或宽出的钢筋弯筋
0.4la+15d
延伸长度
直形梁
Ln/5
03G101-1第65页
弧形梁
Ln/3
架立筋
与负筋搭接
直形梁
150mm
弧形梁
L1
下部钢筋
支座锚固
直形梁
12d
弧形梁
La
箍筋根数
弧形梁
间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79页
井字梁
井字梁相交处,只有一个方向箍筋贯通布置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22页
七、悬挑梁计算总结
悬挑梁计算总结,见表1-16
表1-16 悬挑梁钢筋总结
情 况
出 处
上部钢筋悬挑梁
第一排
1<4hb,全部伸至远端
伸至远端下弯再回弯5d(hb-2c+5d)
03G101-1第66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98页
1≥4hb除角筋外,第一排总根数的1/2不伸至悬挑远端即下弯
按45°角下弯后平伸至远端
第二排
伸至0.75 1位置
下部钢筋
锚固12d
箍筋
长度
悬挑远端变截面时按平均高度计算
根数
与边梁垂直相交时,不上到边梁边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22页
纯悬挑梁锚固
弯锚
Max(hc-c,0.4la)+5d
《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设计与施工规则》第316页
直锚
Max(la,0.5hc+5d)+5d
八、04G101-3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总结
04G101-3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总结,见表1-17。
表1-17 04G101-3 基础梁钢筋总结
情 况
出 处
基础主梁JZL
上部和下部贯通筋
成对连通布置
04G101-3第29页
上部或下部多出的钢筋
伸至端部弯折15d
底部非贯通筋
自轴线起max(lo/3,1.2la+hb+0.5hc)
04G101-3第28、29页
有外伸
上部上排筋
伸至悬挑远端弯折12d
04G101-3第29页
上部下排筋
伸至悬挑端,在悬挑根部支座边弯折12d
上部上排筋
伸至悬挑端不弯折
上部下排筋
伸至悬挑远端弯折12d
箍筋根数
与柱相交的节点内要布置箍筋,按跨端第一种箍筋进行配置
04G101-3第34页
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
低标高第一排钢筋
上部筋
锚固la
04G101-3第30页
下部筋
伸至变截面定再+la
低标高第二排钢筋
上部筋
锚固la
下部筋
伸至尽端且总锚≧la
高标高第一排钢筋
上部筋
伸至低标高梁顶面再加la
下部筋
锚固la
高标高第二排钢筋
上部筋
伸至尽端且总锚≧la
下部筋
锚固la
梁宽度不同
宽的上下部第一排钢筋
连通设置
宽的上下部第二排钢筋
伸至尽端且总锚≧la
基础主梁JZL
上部贯通筋
锚固max(0.5hc,12d)
04G101-3第36页
下部贯通筋
锚入支座la
底部非贯通筋
自轴线起max(lo/3,1.2la+hb+0.5bb)
有外伸
同基础主梁JZL
04G101-3第37页
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
上部钢筋
锚固max(0.5hc,12d)
下部低标高端
下部第一排
伸至变截面顶在+la
下部第二排
伸至尽端且总锚≧la
下部高标高端
锚固la
梁宽度不同
下部各排多出的钢筋
伸至尽端且总锚≧la
箍筋根数
只有净长范围内布置箍筋
04G101-3第34页
侧部构造筋
侧部钢筋拉筋
十字交叉
锚固15d
04G101-3第35页
十字交叉
横梁外侧的侧部构造筋贯通,其余锚固15d
直径Φ8,间距为箍筋间距的两倍
九、06G101-6基础类梁钢筋计算总结
(1)基础梁JL和圈梁JQL,见表1-18
表1-18 06G101-6基础梁JL和基础圈梁JQL钢筋总结
情 况
出 处
基础梁JL
上部各排贯通梁
伸至梁端部弯折12d
06G101-6第52页
下部各排贯通梁
伸至梁端部弯折15d
底部非贯通筋延伸长度
至轴线起lo/3
有外伸
同筏基础基础主梁JZL
06G101-6第52页
变截面
06G101-6第55页
基础圈梁JQL
变截面
同基础梁JL,基础圈梁上部和下部一般只有一排钢筋,这排在变截面时就同基础梁JL中的上部和下部第一排钢筋
06G101-6第57页
侧部钢筋
同筏基础基础主梁JZL
06G101-6第57页
(2)06G101-6承台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钢筋总结,见表1-19。
表1-19 06G101-6承台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钢筋总结
情况
出处
承台梁
上部、下部贯通筋
伸至梁端部弯折10d
06G101-6第64、65页
箍筋
全长布置
基础连梁
多跨基础连梁
上下部纵筋
个跨两端支座锚固la
06G101-6第68页
箍筋
净长范围内布置
无外伸单跨基础连梁
上部纵筋
上部纵筋
箍筋根数
06G101-6第70页
基础连顶面低于承台顶面≧5d(d为上部钢筋的直径)
锚固la
锚固la
在净长范围布置
基础连梁顶面和承台顶面一平,或者基础连梁顶面低于承台顶面﹤5d
在全长范围内布置
基础梁顶面高于但底面低于承台顶面
伸至端部+下弯c(顶标高差)+15d
地下框架梁
上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
Max(hc-c,0.4laE)+15d
06G101-6第68、69页
下部钢筋中间支座直锚
Max(laE,0.5hc+5d)
支座负筋延伸长度
Ln/3(ln为本跨净长度,端支座和中间支座相同)
第二节 柱构件钢筋计算总结大表
一、柱插筋总结
柱插筋总结,见表2-1.
表2-1 柱插筋总结
情况
出处
柱插筋
基础内长度
梁板式筏基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全部纵筋插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22页、04G101-3第45页
底部弯折a(a值查表)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柱角插筋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20页、04G101-3第32页
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1aE
底部弯折max(6d,150)
板式筏基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板厚≦2m
柱角插筋插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18页、04G101-3第45页
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1aE
底部弯折max(6d,150)
板厚>2m
柱角部插筋支在基础斑中部配筋上表面
柱中部钢筋插至1aE深度
底部弯折max(6d,150)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板厚≦2m
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
底部弯折a(a值查表)
单柱独基、条基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柱角插筋插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13页、06G101-6第67页
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1aE
底部弯折max(6d,150)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全部纵筋插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14页、06G101-6第66页
底部弯折a(a值查表)
设基础梁的双柱独基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柱角插筋及与基础梁轴线平行布置的柱中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15页
柱中部锚入基础梁横断面的插筋插至1aE
底部弯折max(6d,150)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
底部弯折a(a值查表)
桩基独立承台
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且≧35d
柱角插筋伸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24页
柱中部钢筋插至1aE
底部弯折max(6d,150)
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且<35d
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25页
底部弯折a(a值查表)
大直径灌注桩
锚入桩≧35d, ≧1aE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27页
底部弯折maxa(6d,150)
芯柱
锚入≧0.71aE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32页
伸出基础的高度
Hn/3(错开连接)
03G101-1第36页
箍筋
梁板式筏基
梁底与板底一平
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基础内长度”相应页
梁顶与板顶一平
基础板高度范围内箍筋根数
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基础梁高度内箍筋根数
同基础以上柱箍筋
板式筏基、独基、条基、桩承台
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芯柱
同基础以上芯柱箍筋
二、地下框架柱钢筋计算总结
地下框架柱钢筋计算总结,见表2-2
表2-2 地下框架柱钢筋计算总结
情 况
出 处
普通柱
纵筋
基本计算公式
本层层高一本层非连接区高度+伸入上层非连接区高度
03G101-1第36页
上柱比下柱钢筋多
多出的钢筋伸入下层1.21aE
下柱比上柱钢筋多
多出的钢筋伸入上层1.21aE
上柱比下柱钢筋直径大
上柱大直径的钢筋伸入下层,在下层的上部非连接区以下位置连接
下柱小直径钢筋有下层直接伸到本层上部,下上层伸下来的大直径的钢筋连接
箍筋
上部加密区高度
上部非连接区高度+顶梁板高
03G101-1第40、41页
下部加密区高度
下部非连接区高度
短柱
纵筋
下部非连接区高度
Max(hn/3,hc)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38页
上部非连接区高度
hc
箍筋
全高加密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45页
三、中间层柱钢筋计算总结
中间层柱钢筋计算总结,见表2-3
表2-3 中间层柱钢筋计算总结
情 况
出 处
普通区
纵筋
下部非连接区hn/3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34页
上部非连接区max(hn/6 ,hn/500)
箍筋加密区
同纵筋非连接区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42页
短柱
纵筋
下部非连接区max(hn/3 ,hn)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39页
上部非连接区hn
箍筋加密区
全高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145页
四、顶层层框架柱钢筋计算总结
顶层层框架柱钢筋计算总结,见表2-3。
表2-3 顶层层框架柱钢筋计算总结
中柱
直锚:伸至柱顶一保护层
弯锚:伸至柱顶一保护层+12d
边、角柱(03G101-1第37页A节点)
梁纵筋与柱纵筋弯折搭接型
外侧钢筋
不少于65%,自梁底1.51aE
剩下的位于第一层钢筋,伸至柱顶、柱内侧边下弯8d
剩下的位于第二层钢筋,伸至柱、柱内侧边
内侧钢筋
直锚:伸至柱顶一保护层
弯锚: 伸至柱顶一保护层+12d
梁纵筋与柱纵筋竖直搭接型
外侧钢筋
伸至柱顶一保护层+12d
内侧钢筋
直锚:伸至柱顶一保护层
弯锚:伸至柱顶一保护层+12d
第三节 板构件钢筋计算总结大表
一、板底钢筋计算总结
板底钢筋计算总结,见表3-1
表3-1 板底钢筋计算总结
情 况
出 处
长度
端支座
梁
≧5d,且到支座中心线
04G101-4第25页
剪力墙
圈梁
砖墙
Max(120,h)
中间支座
梁
≧5d,且到支座中心线
剪力墙
圈梁
砖墙
Max(120,h)
洞口边
伸到洞口边弯折
h-2×15(保护层)
04G101-4第36页
延伸悬挑板(下部构造筋)
悬挑端
伸至悬挑梁一保护层
04G101-4第28页
支座锚固
12d
根数
起步距离
1/2板筋间距
二、板顶钢筋计算总结:
板顶钢筋计算总结,见表3-2
表3-2 板顶钢筋计算总结
情 况
出 处
长度
两端支座锚固
梁
La
04G101-4第25页
剪力墙
圈梁
连接
跨中lo/3
两邻跨板顶筋配置不同
配置较大的钢筋穿越其标注的起点或终点,伸至邻跨跨中连接
04G101-4第26页
洞口边
伸到洞口边弯折
h-2×15(保护层)
04G101-4第36页
延伸悬挑板
板顶筋伸至悬挑远端,下弯至板底再回弯5d
04G101-4第28页
支座负筋替代板分布筋
双层配筋的板上有配置支座负筋时,支座负筋可替代同行的板顶分布筋
根数
起步距离
1/2板筋间距
04G101-4第25页
三、支座负筋计算总结
支座负筋计算总结,见表3-3
支表3-3 座负筋总结
中间支座
基本公式=延伸长度+弯折
延伸长度
自支座中心线向跨内的延伸长度
弯折长度
H—15
转角处分布筋扣减
分布筋和与之相交的支座负筋搭接150mm
侧与不同长度的支座负筋相交
其两侧分布筋分别按各自的相交情况计算
丁字相交
支座负筋遇丁字相交不空缺
板项筋替代负筋分布筋
双层配筋,又配置支座负筋时,板顶可替代同向的负筋分布筋
端支座负筋
基本公式=延伸长度+弯折
延伸长度
自支座中心线向跨内的延伸长度
弯折长度
H—15
跨板支座负筋
跨长+延伸长度+弯折
第四节 计算总结大表
一、墙身水平筋计算总结
墙身水平筋计算总结,见表4-1.
表4-1 墙身水平筋计算总结
内侧钢筋
锚入暗柱
伸至暗柱对边弯折15d
锚入端柱
直锚:laE
弯锚:伸至端柱对边弯折15d
斜交墙
伸至斜交墙内拐点+laE
端部无暗柱
伸至尽端弯折15d
洞口处
在洞边切断,与外侧钢筋交错5d
外侧钢筋
端部遇暗柱
同内侧钢筋遇暗柱
端部遇端柱
同内侧钢筋遇端柱
转角处
连续布置
断开布置,断开后,分别弯折20d
水平筋极数
从基础到屋顶连续布置
二、墙身坚向筋计算总结
墙身坚向筋计算总结,见表4-2
表4-2 墙身坚向筋计算总结
情况
出处
在基础内的插筋
条基/筏基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墙部分插筋采用伸至laE位置并做弯折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41页
墙部分插筋采用伸至laE位置截断(哪些钢筋截断,由设计注明)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
全部墙插筋伸至基础底部并做弯折
桩基承台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
墙部分插筋采用伸至max(laE,35d)位置并做弯折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42页
部分插筋采用伸至max(laE,35d)位置截断(哪些钢筋截断,由设计注明)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
全部墙插筋伸至基础底部并做弯折
中间层长度
无变截面
层高一本层非连续区高度+伸入上层非连续区高度(错开连接,错开35d)
03G101-1第48页
变截面
下层竖向筋
下层墙身竖向钢筋伸至变截面处向内弯折,至对面竖各分布筋处截断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48页
上层竖向筋
伸至下层1.5laE
顶层长度
伸入板内laE(注意是从板底起算)
竖向钢筋根数
端部为构造型柱
(墙净长-起步距离)/间距+1
起步距离为1/2竖筋间距
端部为约束型柱
约束型柱扩展部位单独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36页
剩下的:(墙净长-起步距离)/+1(此时的净长=墙长-约束柱扩展部位宽)
起步距离为1/2竖筋间距
三、墙柱钢筋总结
墙柱钢筋总结,见表4-3.
表4-3 墙柱钢筋总结
情 况
出 处
端柱
纵筋箍筋均同框架柱
暗柱
在基础内的插筋
条基/筏基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阳角插筋伸至基础底弯折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30页
其余插筋采用伸至laE位置截断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全部墙插筋深至基础底部并做弯折
桩基承台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阳角插筋伸至基础底弯折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32页
其余插筋采用伸至laE位置
容许竖向直锚深度<1aE
全部墙插筋伸至基础底并做弯折
中间层长度
同墙身竖向筋
层高-本层非连续区高度+伸入上层非连续区高度(错开连接,错开35d)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34页
顶层长度
同墙身竖向筋
伸入板内laE(注意是从板底起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40页
四、墙梁钢筋总结
墙梁钢筋总结,见表4-4
表4-4 墙梁钢筋总结
情况
出处
连梁
纵筋
端部为墙身
锚入墙身内max(1aE,600)
03G101-1第51页
端部为墙柱
锚入墙柱内max(hc-c,0.41aE)+15d
箍筋
中间层
在洞口宽度内布置,起步距离50mm
顶层
在纵筋长度范围内布置,洞口里侧起步距离50mm,洞口外侧起步距离100mm
暗梁
纵筋
中间层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57~258页
顶层
上部钢筋
伸至梁端下弯1aE
下部钢筋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与连梁重叠
上、下部钢筋与连梁纵筋搭接:max(L1E,600)
箍筋
起步距离1/2间距
与连梁重叠时,连梁范围内不布置暗梁箍筋
边框梁
纵筋
中间层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第254~256页
顶层
上部钢筋
伸至梁端下弯1aE
下部钢筋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与连梁重叠
与连梁纵筋重叠的,搭接max(11E,600)
与连梁纵筋不重叠的,穿过连梁连通布置
箍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