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编号:gswhgzbx1---------007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张玲 审核人:聂文嘉 编制时间:2016 年 9 月 29 日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通过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3、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1、能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通过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926 年 3 月 18 日,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22 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在这次惨案中遇难,她的老师鲁迅先生闻讯后悲愤交加,饱蘸血泪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
二、知识链接1、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2、刘和珍其人
1904 年 12 月,刘和珍出生在南昌一个职员家庭。14 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遗下
寡母和两弟一妹。母亲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纺纱到深夜,并把位于毛家园的两间住房
也租赁给别人,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艰难的生活,使刘和珍自小就很懂事。每天放
学回家,她都要帮母亲挑水、劈柴、做家务。她不爱多说话,常常微笑着,凡事都喜欢
在心里想个明白。
1918 年夏天,刘和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新文化运动
正在全国兴起,刘和珍广泛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视野逐步开阔。
在“女师”求学时,女生都留着长辫子,这给刘和珍带来了很多不便。有一天,刘和珍
断然把辫子剪掉了,在刘和珍的影响下,很多同学都跟着剪发。封建卫道士们坐不住了,
抨击刘和珍等人大逆不道,刘和珍回击道:“我们剪发不是有伤风化,而是要轻轻松松做人!”刘和珍等人首先在南昌发动女子剪短发运动,一时轰动全城,从那以后,南昌女生一律留短发。
19 岁时,刘和珍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全省保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只有
3 人,刘和珍便是其中之一。入校不到一年,她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并且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的果敢与刚毅,在女师大期间再次体现出来。当时校长杨荫榆实行封建专制管理,以刘和珍为首的进步学生据理抗争,发起了一场“驱羊(杨)
运动”,最后把杨荫榆赶下了台。
在女师大期间,鲁迅、李大钊等著名人士成为刘和珍的老师,许广平、杨德群等成为她的同学。刘和珍十分喜欢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莽原》半月刊发行后,她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全年的《莽原》。女师大在宗帽胡同办学期间,刘和珍几乎天天去听课,逐渐与鲁迅熟悉起来。刘和珍反抗黑暗势力时勇猛顽强,在日常待人接物时却非常友善,这一点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1926 年,“大沽口事件”发生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女师大等学生团体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 3 月 18 日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
3 月 18 日上午,刘和珍正患感冒并呕吐,但她还是毅然参加了活动。天安门集会结束后,下午 2 点左右,游行队伍进入铁狮子胡同(现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广场上请愿。这时,军警突然朝群众开枪。“快卧倒!”游行指挥者一边高呼,一边组织疏散,但有备而来的军警四处扫射,段祺瑞执政府门前不到两百平方米的广场上血流成河。刘和珍跑到东辕门时身中数弹,同学杨德群、张静淑等人上前营救,也中弹倒地。22 岁的刘和珍就这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抵(dǐ) 菲(fěi) 桀(jié) 骜(ào) 赁(lìn)喋(dié) 骸(hái) 攒(cuán) 渍(zì) 绯(fē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寥落:稀少。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思。造化:指自然界。
深味:深深地体会。微漠:依稀,淡薄。黯然:忧伤的样子。
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浸渍:渗透,浸润。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3、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主要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4、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5、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三、合作探究
1、先来学习文章主体部分第三、四、五节,结合全文思考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内容:
开头:“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第三节第2段:“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校长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齐读第四节,分析一下作者听到噩耗后的心情?
明确:听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这里用“居然”一词表听到噩耗后的惊诧,用“而”,“即”把这种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转表示怀疑,用“颇”表示怀疑之深,因为这种残暴的屠杀“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3、结合第五节,看看刘和珍是如何遇难的,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
明确:喋血(遇难)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
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这里的句式特点,短促,表达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4、学习一、二节,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明确: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 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5、学习第六七节,思考:第六部分是如何探究事件的教训影响的?第七节是如何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意义的?
(1)、①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
—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说明,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①是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
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②是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讴歌了中国女子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附节节过关检测题答案
1、B 2、D 3、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
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4、“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5、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6、D 7、C 8、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