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思考与练习(一)
一.语法学里的词法的句法各研究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
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
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
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
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
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
同的定中短语。
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
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
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或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的语用条件,这样才能研究掌握好汉语语法。
五.谈谈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
四级语法单位指的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词、短语是没有句调的备用单位,句子是有句调的运用单位。说话至少得说一句。一个语素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纯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词是组成短语的备用单位,短语是组成更大的短语的备用单位。某些词和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句,另一些词和短语不能加句调形成句子。
思考与练习(二)
一.讲语法、分析句子的结构不使用词类名称行不行?试举出例句说明划分词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为了认识、分析、说明语句的语法结构,有必要对结构中的各种用法不同的词加以分类,把用法相同的许多词用一个概括的类别名称来称说。要不然,就要把用法相同的词一个个列举出来,这样就难于认识、说明结构的异同及其规律了。
词类是汉语里的客观存在,各类词有不同的语法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就为划分词类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瞎子摸鱼”中“瞎子、鱼”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而动词“摸”不行;“摸”可以受副
词“不”的修饰,而名词不行。这样根据词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把词分出不同的类来。
划分词类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有必要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句子多数是由词
逐层组成的,不划分词类,就没有办法说明语句各种结构规律的差异和词的不
同功能,就不便于说明句子应该怎样组织和不应该怎样组织,不利于说明句子
的正误。如“球队获得了冠军,队员们都感到十分荣誉。”这个句子中“荣誉”是
名词,这儿误用为形容词了,改为“光荣”才与动词“感到”搭配得拢。如果不划
分词类,怎么说明用词是否符合规律呢?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有三,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次要标准是词的形态和词的概括意义。
语法功能包括:
(1)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对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实词,应该进一步看能够充当哪些句子成分。
(2)词和词组合的能力。指同哪些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的语法关系。所谓词的形态,既指构形形态,例如动词、形容词会有不同的重叠方式,也指构词形态,例如加“子、头”等词缀组成名词。
所谓词的概括意义,是指一类词的类别意义,例如名词表人、事物的名称。
四、“爱、恨、希望”等是动词,经常受程度副词修饰;“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是形容词,却不能手程度副词修饰。为什么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
一般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爱、恨、希望”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程度之别,所以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我们之所以判定这些是动词,是因为这些词都能做谓语中心,又能带宾语,如“爱祖国”、“恨敌人”等。
一般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这些词本身含有程度深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判定它们为形容词,是因为它们都可以作定语和谓语,不能带宾语。例如广笔直的大道”、“眼睛雪亮”等。
五、举例说明“我们”与“咱们”、“你”与“您”、“那”与“哪”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是包括式(包括听话人一方),也可以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一方)
例如:
“小李,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包括式)
“大哥,你在这儿再等一会儿,我们先走了。”(排除式)“咱们”只是包括式。如:
“小李,你乘114次车,我乘109次车,咱们南京见。
“您”和“你”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是一般称呼,没有尊敬色彩;
“您”是敬称,表示尊敬。如说:
“妈妈,您到哪儿去呀?”
“昨天跟你说过,去上海。
“那(na)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如“那是教室,这是寝室。”。“哪”(na)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如“哪是你的座位?”也可以用于虚指,如“哪天有空,我们去看赛球。”又可以用于任指,如“这几盘花,哪一盘都好。”
六、有人使用“他(她)们,怹(tan)”,这种用法规范吗?
“他(她)们”的使用,原意是想表示男女兼有。但是汉语“他们”并不表示性别,它可以表示男性,也可以兼表男女,因此没必要写成“他(她)们”。
“怹(tan")”是北京方言第三人称单数“他”的敬称,但是并未进入普通话。因此,这种说法从普通话来看并不规范。
八、 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
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②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积极”,意思就正好和原意相反了。
③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④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zhuang)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⑤目前,日本约有二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多用于汽车装配、炼铁、搬运、喷漆等工种。
名词“机器人”前的量词“台”应改为“个”。
⑥这个特别恶狠狠的抢劫犯,终于被刑警逮捕了。
形容词“恶狠狠”不能加程度副词,“特别”应删。
思考与练习(三)
一、划分汉语实词、虚词的依据是什么?
两者的不同主要是:实词意义比较实在,有词汇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虚词则相反,意义较虚,只有语法意义,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用“△”号把下面一段话里的虚词标出来,然后列一个虚词表,把它们的大类小类分别填在表里。(重复的可只写一个,并用数码表示重复的次数)
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碧蓝碧蓝的,不沾一丝云彩,一股带看清凉和花香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早起的飞燕掠过小白杨树的头顶,找食去了。多嘴的小麻雀刚睁开眼睛,就吵吵嚷嚷堆讨论早饭该吃些什么。牵牛花、向日葵的花瓣沾满了露水,给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得闪闪发光,颜色变得格外鲜艳了。一只花喜鹊从村子里飞来,她还没站稳脚跟,就对小白杨树们说:“喂!小白杨树,村子里的人们就要来修大路啦。”
三、下面各组句子里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
甲①这个人不会过日子。
②我去过上海。
例①“过”是动词,在句子中作动语。例②“过”是动态助词,表示曾
经有的经历。
乙③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④他是一个修房子的。
例③“的”是语气词,起强调、肯定的作用。例④“是”是结构助词,
放在“修房子”后边一起组成“的”字短语,这个“的”字不可缺少。
丙⑤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
⑥不必客气,我的确吃过了。
例⑤“了”是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发生了变化。例
⑥“了”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既表示动作完成,又表陈述语
气,肯定事情已经实现了。
①问题彻底 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
应填“地,’。
②彻底 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
应填“地”。
③问题解决 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 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⑤他认为应当认真 研究。
“认真”是形容词作状语,后面应当填“地”。
五、 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甲:①我在北京住了三年。
②我在北京住了三年了。
①表示现在己经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
乙:③我只同他说过这个问题。
④我同他只说过这个问题。
③表示“只同他说过”,没有同别人说过。④表示“只说
过这个问题”,没有说过别的问题。
六、“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来,并说明这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①我跟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跟他去过。(介词)
③我跟着他去过。(动词)
七、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
“超过去年的12.5”等于说比去年粮食产量的12.5%多,实际上还没有去年生产
的粮食多,那就不是丰收年了。应将“的”去掉,使“12.5”成为超过量。
②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本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是我们了解山区的变化,不是山区变化了解我们。应将“对于”移到句首,或在“我们”后边加上“来说”二字,让“对于我们来说”成为独立语。
③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在……上”中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改善学生生活”是动词性短语。改法有二:一是将“上”改为“方面”,一是在“生活”后边加上“的问题”。
④窗前有一个小菜园,种有觅菜、豆角、黄瓜和许多种蔬菜。
此句犯了种概念和类概念并列的毛病,“觅菜”、“豆角”和“黄瓜”各是蔬菜的一种,不能与“蔬菜”并列。应将“和”改为“等”或在“许多种”前加上“其他”二字。
⑤本校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和”表示加合性并列,“或”表示选择性并列。职工只能凭工作证,学生只能凭学生证。因此,“和”应改为“或”。
⑥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致以亲切地慰问。
“慰问”为宾语中心语,“亲切”是其定语,因此应将“地”改为“的”。
⑦他深知过华人进入美国一旦触犯美国法规,除文化
背景语言不通外,再加上财力不足,打起官司来必败无疑。“深知”属于动作不强的动词,不能带“过”。
⑧即使做超级明星的目标达不到,高级的业余爱好,
也可比一般人拥有了较充实的人生。
“拥有”本身含有动作已实现的意思,不必加“了”。
思考与练习(四)
一、试述短语在语法中的重要地位。
短语处于词和句子这两级语法单位之间的重要位置上。短语由词构成,短语和词一样可以做句子的组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句调就可以独立成句。这样看来,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分析,实质上也就掌握了句子的结构分析。短语的主要的结构类型和词的结构类型是纂本一致的,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分析,也就不难掌握合成词的结构分析了。
二、试举例说明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
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有一些短语只靠语序组成。例如主谓短语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宾短语是动语在前,宾语在后。有一些短语既依靠语序,也依靠虚词。例如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里都有一部分短语不只靠语序,还要分别用上相应的结构助词。
三、指出《不老歌》中三字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起得早—中补,动词性
睡得好—中补,动词性
七分饱—偏正,形容词性
常跑跑—偏正,动词性
多笑笑—偏正,动词性
莫烦恼—偏正,形容词性
天天忙—偏正,形容词性
永不老—偏正,形容词性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定语的短语结构类和功能类。
攀登高峰—动宾,动词性
金色秋天—偏正,名词性
友谊园里—方位短语,名词性
理想王国—偏正,名词性
获得甜果—动宾,动词性
秉公办事—偏正,动词性
健康长寿—联合,形容词性
身体内部—偏正,名词性
时代洪流—偏正,名词性
前进路上—偏正短语,名词性
走向深渊—中补,动词性
思考与练习(五)
一、1.什么词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什么词语可以充当谓语?
(1)名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都可以充当主语。名词性主语在用法上一
般不受限制,只有一些词语,例如代词、量词短语,做主语时受语言
环境的限制。做主语的例子如:
名词性词语作主语的例子,如:
名词:月亮‖升起来了。
代词:他‖是正确的。
偏正短语:白衬衣‖容易脏。
联合短语:爸爸和妈妈‖都来了。
同位短语:他们俩‖都来了。
量词短语:一公斤‖等于二市斤。
的字短语:先进的‖帮助落后的。
谓词性词语作主语对谓语有一定限制。谓语性短语作主语的例子,如:
动词:提高‖要有一个基础。
形容词:认真‖是对的。
偏正短语:努力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任务。
过分仔细‖不是件好事。
联合短语:集合、跑步是新兵连最基本的训练项目。
轻巧、灵便‖是这辆自行车的特点。
主谓短语:他‖去比你去强。
动宾短语:掌握一门外语‖是必要的。
中辛卜短语:学得快‖不如学得牢。
连谓短语:推着小车买菜‖是张大妈每天的功课。
兼语短语:让他去‖是正确的。
(2)能做主语的一般都能做宾语。
先看名词性词语:
名词:小王喜欢|美术。
代词:小王喜欢|他。
偏正短语:小王喜欢|老实人。
联合短语:小王喜欢|游泳、射击。
同位短语:小王喜欢|他们几个。
量词短语:小王喜欢|这本。
的字短语:小王喜欢|红的。
再看谓词性短语:
小王喜欢|跑步。
小王喜欢|清静。
小王喜欢|快跑。
小王喜欢|发明创造。
动宾短语:小王喜欢|打篮球。
主谓短语:小王喜欢|衣服整洁。
中补短语:小王喜欢|住在学校。
连谓短语:小王喜欢|下海游泳。
兼语短语:小王喜欢|求人帮忙。
(3)谓语性词语能自由地作谓语。
动词:老师‖来了。
形容词:劳动‖光荣!
代词:你‖怎么了?
偏正短语:我们‖马上出发。
这孩子‖真聪明!
联合短语:这姑娘‖聪明能干。
主谓短语:这种水稻‖生长期短。
动宾短语:我‖喜欢读书。
中补短语:你‖来晚了。
连谓短语:我‖乘飞机去北京。
兼语短语:老师‖请你过去。
名词性词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谓语:
名词:导演:张艺谋。
数词:她‖十八了!
偏正短语:鲁迅,‖浙江人。
量词短语:儿子‖三岁。
2.什么词语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三者各修饰或补充什么成分?
(1)定语
除副词性词语外,其他实词和短语一般都可以做定语。
名词性词语如:
名词:(学校)的花园
代词:(他)的课本
偏正短语:(一位工人)的建议
联合短语:(爸爸和妈妈)的意见
同位短语:(我们工人)的住房
量词短语:(一封)信
方位短语:(学校里)的树木
谓词性词语如:
动词:(游泳)的学生
形容词:(明亮)的教室
偏正短语:(己经毕业)的学生
(非常漂亮)的眼睛
联合短语:(明亮整洁)的书房
(又哭又闹)的孩子
主谓短语:(鲁迅写)的小说
动宾短语:(运送货物)的汽车
中补短语:(跑得快)的学生
连谓短语:去海滩捡贝壳)的游客
兼语短语:(招人喜爱)的孩子
(游泳)的学生
定语主要是修饰后面的名词性中心语。有时候,特别是书面语里,中心语也可能是谓词性词语,例如:
动词中心语:(管理上)的失策
形容词中心语:(海底)的奇异
(2)状语
经常作状语的是副词、时间名词、形容词、能愿动词和谓词性代词,短语
里的介词短语可以自由做状语,其他一些短语也会用做状语。
副词性词语:
副词:不来
介词短语:向他说明
谓词性词语:
动词:能够掌握
形容词:认真学习
代词:怎样学习
偏正短语:非常认真地检查了一遍
联合短语:偷快而及时地接受检查
主谓短语:头脑冷静地分析问题
动宾短语:有目的地检查
量词短语:一次一次地询问
名词性词语:
名词:现在开始
偏正短语:这时候回家
状语主要是修饰后面的谓词性中心语。名词性成分如果做谓语,
也可以用状语修饰,例如:
明天又星期一了。
(3)补语
经常做补语的是形容词、动词、疑问代词和介词短语,一部分谓
词性短语也可以做补语,
谓语性词语,如:
形容词:说<清楚>
动词:吃<完>了
代词:考得<怎么样<
偏正短语:写得<非常好)
联合短语:分析得<清楚透彻)
量词短语:迟到了<十分钟>
表演了<三次>
主谓短语:讲得(天花乱坠>
动宾短语:吓得<尿了裤子)
中补短语:演得<好极)了
介词短语:放<在讲台上>
二、指出下面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说明用哪种功能类的词语充当。
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ii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动宾‖动宾)
②现状和习惯i往往束缚人的头脑。(联合‖偏正)或(联合‖状中)
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量词短语‖量词短语)
④康熙皇帝‖对当时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一切欧洲学术,几乎都发生兴趣。(同位‖偏正)或(同位‖状中)
⑤当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渡金沙江时总指挥贺龙写的一封信,‖己经
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自治县发现。(偏正‖偏正)或(定中‖状中)
⑥越王勾践‖独自坐在石室里。(同位‖偏正)或(同位‖状中)
⑦用历史著作《三国志》去对比文学著作《三国演义》,‖未尝不是
件有益的事。(偏正‖偏正)或(状中‖状中)
⑧几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史学界的评价还莫衷一是。
(偏正‖主谓)(定中‖主谓)
三、指出下面句子的宾语和补语1∕2。
①阳光火一般地喷(下来>,我热得<气都喘不过来)。
②他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③这批汉代简册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④这些见解道<出>了|古代东方学术精神的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
⑤树上掉<下>|一个苹果<来)。
⑥老雷找<到>了他的同学。
⑦我们走<进>了|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
⑧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⑨我们左右张望了〈一下>,想|从左边长廊走出去。
⑩一条船可以坐!五十人。
身体不好,先在家里看<几天〉|病。
考得<上>,是}你的福气:考(不上〉,也省得|落你的埋怨。
①阳光火一般地喷<下来>,我热得<气都喘不过来>。
趋向补语 状态补语
②他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处所补语
③这批汉代简册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事宾语
④这些见解道<出>了|古代东方学术精神的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
结果补语
受事宾语
⑤树上掉<下>|一个苹果<来>。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
施事宾语
⑥老雷找<到>了他的同学。
结果补语
受事宾语
⑦我们走(进>|了/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
趋向补语
⑧这时己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当事宾语
⑨我们左右张望了<一下>,想|从左边长廊走出去。
数量补语
受事宾语
⑩一条船可以坐|五十人。
施事宾语
身体不好,先在家里看<几天>|病。
数量补语
考得<上>,是}你的福气:考<不上>,也省得|落你的埋怨。
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
当事 当事
六、 指出下面句子的定语、状语是用什么词语充当的。
七、定语是说明性质、领属、数量等等的,试指出下面句子里每个定语所表
示的意义类别以及是描写性的还是限制性的。
八、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哪些只适宜于放在主语前?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处所、范围,可以移到主语后。只是
状语比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达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己经传播到中国。
状语“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到主语后。状语“己经”也是表时间
的,不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不能移到主语前。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
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
句子结构的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状语“几百年来”表时间,不能移到主语后。一移动,意思就变了,变成主语
呀良多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去做某事,而人是活不了几百年的。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
状语“一会儿”指一件事以后,过了很短时间又出现另一件事,它不能移到主语
后,否则变成表主语在很短时间内做了一事又做一事,意思不同。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状语“难道”表加强谓语部分的反问语气:可以移到主语前,这时加强
整句的反问语气。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莲蓬勃勃。
状语“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是比喻,一般用在谓语中心前面,因为要
出现在比喻本体的后头,不宜移到主语前。
⑧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状语“本来”表时间,可以用在主语前。
⑨你不妨对他直说。
这一句有三个状语,“不妨”表示可以怎样做,“对他”是引出动作的对象,“直”
表示动作方式,都只宜用在动词前,不宜用在主语前。
⑩我从年轻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祖国。
状语“从年轻时”表时间,可以放到主语前。
九、 指出下面句子里的独立语表示的意义,并指出结构上是哪一类的词或短语。
思考与练习(六)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及其小类)。
①窗下一幅繁华的街景。
(主谓句,名词谓语句)
②他给我们以武器。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不是双宾句)
③有一头张牙舞爪的大熊隐藏在野树林子里。
(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兼语句)
④这种野鸭子,我一次能捕获二三十只。
(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⑤你们应该把情况汇报上去。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⑥大家故意不给他水喝。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⑦勤劳让你有钱花。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⑧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的客人。
(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兼语句,双宾句)
⑨你把那杯茶端给我喝。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⑩从南口经居庸关到八达岭,尽是崇山峻岭。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他们在渺无人烟的野草丛林间披荆斩棘种下果木。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森严气氛。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存现句)
施工之前,我就主张把图纸改一条线,加两条线。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多少年来,那捆他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别忘了带雨伞。
(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我,你还信不过吗?
(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当心油漆!
(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伍子青过昭关一夜白了头。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我在学校门口看小学生匆匆忙忙回家吃饭。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二、试指出下列句子属哪一类句。如果是疑问句,要指出小类名;如果有语气词,还要指出它的意义。
①面对这一派大好形势,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疑问句,反洁问句,“吗”表示疑问是非问语气)
②给他两块钱上街买冰棍儿吃。
(祈使句)
③有什么事儿瞒着我呢?
(疑问句,特指问句,“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这儿还有一张漫画哪!
(感叹句,“哪”表感叹语气,增加感情色彩)
⑤你来取呢,还是我送去呢?
(疑问句,选择问句,“呢”在这句里表示疑问语气)
⑥他的事您到底还管不管?
(疑问句,正反问句)
⑦快往屋里搬东西吧!
(祈使句,“巴”表示商量、请求)
⑧他难道会说这种糊涂话吗?
(疑问句,反洁问句,“吗”表示疑问语气)
⑨他不会说这种糊涂话的。
(陈述句,“的”表示确定语气)
⑩当心上小李的当!
(祈使句)
三、把下列句子变换为别的格式的句子。
①小伙子们嗓子喊哑了。
—小伙子们的嗓子喊哑了。
—小伙子们喊哑了嗓子。
—小伙子们把嗓子喊哑了。
②谁都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
—谁都能把诚实和忠厚的分量估价出来。
—诚实和忠厚的分量,谁都能估价出来。
—谁不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呢?
③你认识刚才进去的那个人?
—刚才进去的那个人,你认识?
④我耳边响起了一个洪亮的声音。
—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了。
⑤万绿丛中闪耀着储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
—储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在万绿丛中闪耀着。
—储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闪耀在万绿丛中。
⑥墙上挂着横幅。
—横幅在墙上挂着。
—横幅挂在墙上。
—横幅被挂在墙上。
—把横幅挂在墙上。
⑦战火把这个村的树木烧尽了。
—战火烧尽了这个村的树木。
—这个村的树木被战火烧尽了。
⑧我把纸糊了窗户了。
—纸,我糊了窗户了。
—纸让我糊了窗户了。
四、分析下面各句并指出其句型(附加成分内部可以不分析)。
①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
的(民族)英雄。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②(风景美丽)的西双版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有志气有抱
负)的知识青年进入橡胶园。
(主谓句,兼语句)
③(敦煌艺术宝库)的保存,使我们有可能来理解(一千五
六百年来)的(中国艺术)的成长、演变和发展。
(主谓句,兼语连谓连用句)
④(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荣带给了(住
在青藏高原)的人们。
(带宾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⑤(生长在江南)的同志们,看到(这些)水墨画高兴得
直鼓掌
(主谓句,动词性谓语句,连谓句,用表示前后是谓词连用)
⑥(凡是)于小事忠实的于大事也忠实。
(主谓句,形容词谓语句)
⑦我所遇到的毕竞还是好人多于坏人。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⑧篇章指的是由句子连接成篇的语言体。
(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⑨银行法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⑩旧社会逼得他没路可走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多威风啊仪仗队!
(变式主谓句,形容词谓语句)
在战争年代,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
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为了保护羊群,英雄的小姐妹—玉荣和龙梅同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英雄的姐妹”与“玉龙和龙梅”是同位语)
鲁迅先生小心地翻阅着方志敏同志利用敌人要他写“自白书”的笔墨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
(带宾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文稿”与“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是同位语)。
他被亲人送到医院把伤治好了。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思考与练习(七)
一、下面几组句子中的甲乙两种说法都对吗?为什么?
第一组甲句说法不对。主语和宾语在意义上不搭配。
第二组甲句说法不对。语序不当,定语错放于状语位置上。
第三组乙句说法不对。定语“束束”不对。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是方言的句子要指出何处不合和为什么不合普通话语法规范。
①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把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
介词“把”介引的成分应是谓语中心动词“扑”的受事,但“二十四小时”不能成为“扑”支配、关涉的对象,应将“扑”改为“用”。
②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
“把”字句的谓语中心一般不能是孤零零的动词,“考虑”后应加补语“一下”,或者把“考虑”重叠起来。
③我们不应指责别人而辩护自己。
“辩护”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受事宾语。应把“辩护自己”改成“为自己辩护”。“而”字可删。
④不坚固的房子被地震倒塌了。
“被”字句的谓语中心要求是及物动词。句中“倒塌”是不及物动词,不能支配“不坚固的房子”,“倒塌”应改为“震塌”。
⑤这时,高蓓的心脏跳动被停止了,血液循环的总枢纽被阻断了。
“高蓓的心脏跳动”不是被动者(受事),本句头一个“被,,字应删去。
⑥老雷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剥夺了上学读书的权利,直到解放后才识几个字。
“剥夺”前应添个“被”字,构成被动句,否则就成了老雷剥夺自己上学读书的权利了。
⑦作者把要求改正文章中某些错误的信件,没有寄给编辑部,而寄给某同志。
在否定式“把,,字句里,否定词应该放在“把,,宇前而不能放在“把”字后,
因此句中的‘·没有”应该移到‘。把,,字前。此外,‘。把”字短语后头的逗号应
该删去。还有,这一句是叙述己经实现的事情,第二个“寄给”后头应该加助词“了”。
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己成为当务之急。
“观念”是观察事物的结果,不能说“提高”,同时“文化素质”里也应包含“法制观念”,二者不能并列,应该删去“和法制观念”。要保留“法制观念,,,就要把“和”改为“包括”或“特别是”。
⑨你有收到我的信吗?或: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
“你有收到我的信(吗)?”是方言说法,去掉动词前的“有”字才合普通话语法。
“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也是方言说法,把动词前加的“有没有”去掉,或同时在
句末加上“了没有”才是普通话说法。但是动词前加“有没有”表示疑问的格式,
已见于某些书面语,有被逐渐吸收到普通话里的趋势。
⑩这个人高过那个人。或:这个人强似那个人。
“这个人高过那个人”。是方言说法,它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个人比那个人高,,。
应把形容词后的“过那个人”改为“比那个人”并且移到形容词前头做状语。“这个
人强似那个人”改法同前句。
你讲少两句好不好?或:你讲先。
“你讲少两句好不好”和“你讲先”是方言说法,应把“讲”后头的“少”、“先,,移到动词前头。
你去学校不(唔)去?
“你去学校不(唔)去?”是方言的正反问句,普通话中一般应说成“你去不去学
校?”或“你去学校不?”
我给(界、拨)一本书你。
“我给(界、拨)一本书你”是方言的双宾句;普通话应说成“我给你一本书”。
指人的宾语“你,’,应放在指物宾语“一本书”的前头。
下面两句话中的动词和宾语是否都能搭配?谈谈你的看法。
三、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四、试分析比较一下下面三种说法,看看其中有没有病句,能不能都合法存在。
①在老师的教育下,使我提高了认识。
②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提高了认识。
③老师的教育,使我提高了认识。
答:后两句都是合乎规范的。对于句①,有人认为“使”前是个介词短语,句
子的主语残缺,是个病句;也有人认为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承前省略
主语,或看作“使”前有意会主语,这类句子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
大量存在,可以视为“合法”。
五、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或多余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
明理由。
.:.①s月3日,分局又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招认无名女尸”广告的当
天,近100万份《解放日报》及时发至全国各地和本市的街头巷尾。
改:例①只说主语“分局’,和状语“又在……当天”,就另起一个分句,因此第
一分句谓语残缺。删去头一个“的”字,加个逗号,第一分句就有了谓语。
.:.②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