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和乐教育网: 订购热线:400-6610-155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译序:1959年,作者张炳慧博士与丈夫邂逅并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丈夫与前妻的三个孩子因分别被托付给别人代养而都缺乏家庭观念。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她戒备、不信任;他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教养;他们没有家庭归宿感,缺乏兄弟姊妹间的谦让、友爱和互助;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均衡;老二彼德被医生诊断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智力发展障碍,中学之前成绩一直很差但是,张炳慧受父亲教育子女方法的启发,成了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她的教育下,三个孩子都成为了美国社会出类拔萃的人才。张博士一边工作一边将精力倾注到教育三个孩子峰上。她言传身教,并且十分注意培
2、养孩子的基础能力。最终,大女儿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国际律师;老二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并成为卓越的商业人士;最小的女儿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最后也成了一名国际律师。张博士教育子女的方法非常简单。她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特殊的辅导,也没有寻求过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父母在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秘诀中的秘诀。在本书,张博士强调了“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的真理。如果想教育好子女,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要首先从父母做起。就像每个孩子都蕴含着无限潜能一样,每一位父母也都拥有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先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
3、友吧!作者简介:张炳慧,1932年出生,是已故前韩国李承晚政府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 1958年,她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她则在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 她在ABCD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篡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并在全美范围内完成了测试。现在,美国数万个小学、初高中学校里的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本书目录:卷首语第一章 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1-1.我并不是教育子女的专家1-2.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1-3.生活中的妈妈意义1-4.从日本没落的公共教育中吸取教训第二章 在责备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2-1.一切都从家里开始2-2.
4、让孩子自己学习2-3.孩子有很大的潜力2-4.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2-5.给孩子一个空间2-6.不要埋怨丈夫第三章 孩子应具备的品德3-1.让孩子认识自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3-2.失败和成功的意义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3-3.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教会孩子“我”和“我们”的区别3-4.劳动的价值品尝自己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第四章 张炳慧博士的新家庭教育论4-1.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4-2.经常问孩子为什么4-3.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五个法则4-4.对父母自己的要求第五章 父母需要知道的几点5-1.英语教育妈妈不必成为“英语博士”5-2.适应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5-3.交流全身心地去感觉5-
5、4.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维持竞争关系5-5.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卷尾语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卷首语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教育领域工作了整整40个年头。在大学里,我是培养学生的教授;在家里,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一生从事的是一份“授人以知识、教人以德行、强人以体魄”的工作。 在将懵懂无知的孩子抚育成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孩子们的习惯及成长。正如每一位父母所熟知的那句俗语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亲的教诲使我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的父亲是已故的前总理张泽相,我是他的第三个女儿。我的家族是当时的三大豪门之一,可谓声名显赫;而父亲一生都致力于独立运动。
6、出生于如此一个显赫的家庭,我自然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当时我像普通的女性一样,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那么我会度过一个衣食无忧、平平安安的人生。 父亲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受父亲的影响,19岁那年,我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留学美国之路。临行前父亲叮嘱我说:“在美国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效力。”带着这样的嘱托我离开了深深热爱着的祖国。 早在来美国之前,我就宣布将不花家里的一分钱,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学业。长满茧子的双手见证了我的诺言,靠着打工维持生活,我最终拿到了学位。 就在我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三个孩子。我现在的丈夫曾经是我的同事,他的前妻去世后,他带着三个孩
7、子过着独居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带着三个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三个孩子经常被托付给别人代养,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完整而又温暖的家。 在和丈夫交往的过程中,三个孩子对我显得非常依恋,他们需要我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最终,正是因为这三个孩我才下定决心同丈夫结婚。结婚后,我和丈夫、三个孩子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同时这也预示着我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征程。由于从小失去了母亲,孩子们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他们对突然拥有的新家很不习惯。三个孩子从小就不知道互相谦让,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做起事情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十分散漫。第二个孩子还被医生诊断为因小时候心理受过刺激而无法集
8、中注意力。 在无边的困扰中,我甚至感到有些绝望,但是对父亲的回忆,使我重新振奋起来。 父亲从来不强迫我们做事。但是,他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无论你的年龄多小,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他让我们分清了自由与自律的区别。 在艰苦的留学期间,有很多留学生因为做出越轨行为而被淘汰,而我却坚持努力学习并最终完成了学业,这正是托了当年父亲教我们的“基本原则”之福。 在那一段社会动荡时期,父亲曾留学英国,他十分热衷于学习,但是他从不强迫他的儿女们学习,只是在看到我们不用功读书时,才会说一句:“不学习就赶不上祖国前进的步伐。” 正是父亲这种“行动靠自觉”的教诲,使我在留学期间即使喝咖啡时都坐
9、在图书馆里学习。 父亲常说:“所谓养育子女并非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那么简单。”如果你认为父母的作用只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那就完全错了。 想起了父亲的教诲,我开始努力争取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别人对你的信赖,成为孩子们人生的榜样。然而,当我真正下定决心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时,我在孩子们面前却表现得十分紧张。因为我现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我做事开始谨慎起来,连吃饭这种小事都变得小心翼翼,力图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我的行为最终获得了回报,孩子们就是以我为榜样成长起来的,想一想,世上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迫孩
10、子们做什么,而是力图成为他们的榜样。在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我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原则。 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事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推掉了各种社交酒会,连一些正当的娱乐活动我也尽量避免参加,因为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们看在眼里。 在看电视或者休息的时候,我也会特意坐在书桌前装出学习或者写论文的样子。孩子们看到我的举动,也都纷纷丢下玩具,拿起书本认真地读起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习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三个孩子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感觉当时对他们来说学习并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很幸运,我的孩子们分别考
11、上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并最终步入了美国上流社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才。但是,我从未按照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对他们进行过教育,也没有找到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我深信,我们夫妇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才是他们茁壮成长的秘诀。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在妈妈心中我深信,优秀的父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当有的父母问起我教育孩子的秘诀时,我总是告诉他们这样一条不是秘诀的秘诀:“问题的原因不应该从孩子身上去找,而应当从父母自身找起。” 在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父母不以身作则,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是不可能做好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坐在客厅里一边不停地变换着电视频道,一边强迫孩子去学习
12、,有哪个孩子会心甘情愿乖乖地坐到书桌前去读书呢? 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父母首先就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教育原则。在大谈开发孩子创造力之前,首先要给孩子打好基础。 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孩子需要什么。因此,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然而,有些父母过于患得患失,因此反而不相信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其实,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就在父母心中。 父母不应该受外界所谓正统教育理论的干扰,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且要努力和谨慎地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方法。从所谓的理论和规则上是找不出培养孩子的本质方法的,
13、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来自母亲的本性和直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理论全盘否定,而是要像我上文所说的那样,首先相信自己的力量,然后去博采众长。在学习别人的理论和学说时,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原则。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分辨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应该摒弃。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与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将时间花到研究理论上,不如仔细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动,观察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一个自己的教育框架,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在美国和日本逗留
14、期间,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开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错误的种子,那后果就非常严重了。美国和日本的父母首先教给孩子最基本的东西在美国新泽西州生活的时候,受许多韩国侨民的委托,我创办了一个韩国人学校。当时,我问这些侨民为什么背境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受苦,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虽然我们已经过了半辈子,人生基本定型,但是孩子们正年轻,他们的未来充满了种种可能性。这里比起韩国来,成长条件要好得多。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们也不会到异国他乡来受苦呀!” 但是,我却没体会到这个教育先进的国家的成长条件有多好。 韩国父母的思想中其
15、实存在一些误区。美国虽然被称为“美”国,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尽情地享受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从一个美国普通中产阶层家庭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马上看出美国人的生活现状。在这里,应当遵守的规则依然必须遵守,美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同我们的教育方式一样令人感到有些古板。美国的孩子一样要遵守时间,按时坐到书桌前学习,一样有自己的烦恼,哪怕是交朋友这种事情父母都要过问。 有人不禁提出疑问,这不依然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吗?没错,确实是这样的,然而这却是美国人以数十年的时间为代价,换来的最终正确答案。在摆脱了清教徒式的伦理教育后,美国人埋头写下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将自由与创造力的内涵加以延伸。但是带来的结
16、果却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基本的人性教育和基础教育,致使街头上出现了大量的嬉皮士。彻骨之痛使美国人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方法依然是“坚持基础”教育。经受了失败的教训,美国人深知,没有基础教育,潜力和创造力就无从谈起。在纽约一所著名的学校里,孩子们每天早晨7点就要上课,晚上过了9点才能回家。孩子们的指导老师表示,如果孩子们只通过自己学习,是打不好基础的,那么也就谈不上将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所以,需要通过严格的授课方式,为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打好基础。 在日本,我也亲身感受到了日本的教育方式同美国的相似之处。虽然日本人提倡抛弃旧的教育体系,向可以激发更大创造力的教育模式转换,但他
17、们始终坚持要做好基础教育。 为了开发孩子的潜力,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美国和日本的父母却非常清楚,在此之前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然而,韩国的父母却没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在努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同时,却忽视对基础内容的教育。每个孩子的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而且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是没有关系的,每一位父母都可以也应该做到确立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 本书记录了我在培养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在美国、日本、韩国同许多孩子接触后所经历的一些内容。 不知道一些父母会不会把这本书也当作一本教育孩子的理论
18、。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吸取一些你认为有用的内容,抛弃那些没用的内容,那么对你完善自己独一无二的教育方法就会有一定的帮助。 希望通过本书,使你成为一位坚持自己教育方法、注重基础教育并以身作则的母亲。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第一章 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1-1.我并不是教育子女的专家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和我的丈夫是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的前妻为他留下了三个孩子,因此,一结婚我就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当时我对家庭生活还一无所知,不得不一边完成功课一边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2030岁的这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就如同打仗一样,过得十分辛苦
19、。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份辛苦并没有白费,孩子们如预期的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大女儿爱丽丝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儿子彼得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小女儿南希16岁的时候在众人的赞叹声中进入耶鲁大学,她是同年进入耶鲁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两个女儿现在正在美国有名的法律商会担任国际律师(南希正在休产假)。儿子彼得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正在纽约曼哈顿忙着他蒸蒸日上的事业。三个孩子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有人都认为我肯定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秘诀。遇见我的人通常都会请教我如何将孩子送进哈佛或者耶鲁大学,甚至有人问我教育孩子时应当遵
20、循什么样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令我很为难,我只有对他们说抱歉了。回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时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能令这些父母们满意,尽管他们十分热衷于这一点。在我一边照料家庭一边学习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时间像普通的父母那样,读一些有关教育子女的书籍。面对众多育儿理论和教育方法,我实在不敢奢望能有时间去拜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所谓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不久前我经过市内的一家大型书店时,看到有许多年轻的妈妈在争相看一本书,出于好奇我也上前拿了一本。这本书的书名是父母必读,打开书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婴儿出生3个月后
21、大脑就已经相当发达,这个时期父母如何进行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智力的高低。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聪慧的大脑,父母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开发。”这些宣称父母必读的书,都有一套如何使孩子头脑发达的理论,它们详细地教你如何培养孩子;还有不少书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每个年龄段甚至每个月应该如何使你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当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参考一些信息或者教育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现在大多数年轻的夫妇都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对于一些初为人母、毫无经验的母亲来说,书本上传授的育儿理论无疑给她们带来了一线光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接受的教育理论、方法越多,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越不知所措。当你按照所谓的教育方法去教孩子
22、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时,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面对孩子的反抗,你也不禁怀疑这种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而不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又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落在别人的后面我想,作为父母应当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去。不要盲从于理论“按照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发育过程分阶段进行教育。”大多数父母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原来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工具时,他们就会认定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M公司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他们的幼儿教育理论是这样的:“幼儿期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幼儿潜力的开发,决定了他将来学习能力的高低。根据
23、韩国幼儿的特性和发育状况而制作的教学工具可以针对幼儿的每个年龄段进行教育。”和M公司并称为幼儿教育界双雄的P公司也有类似的主张:“孩子的未来取决于创造力,据研究,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100个儿童当中有30人最后成为精英。本公司通过临床试验创造了一套认知教育理论,根据每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M公司和P公司的幼儿教育理论都是以外国儿童专家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这一理论主张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以每个月为时间单位进行阶段性教育。孩子的教育被细分为语言、数理、探知等几个方面。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没有这些所谓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被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
24、题或者疑问,父母一般会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姨妈、姑妈或者向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邻居请教。当人们走出了朝鲜战争的阴影后,迎来了韩国的一个生育高峰。年轻的父母们纷纷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来到了大城市,曾经的大家庭生活模式自然解体。面对呱呱坠地的孩子,这些年轻的父母身边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于是,那些所谓的经过长期研究和试验的教育理论学说很自然地代替了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这些理论经过数年的研究和验证,最终被父母们当作一种正确的方法所接受。根据这些理论,曾经因为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产生的不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现在,由于这些教育理论浅显易懂、使用方便,因此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准备的年轻父母来说,这些理论就成
25、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但是,这一切却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父母们都深信“无论谁只要努力就能将事情做好”。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还有一些孩子天生个性就很倔强。有些父母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盲目照搬所谓的理
26、论,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上了。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过我发现,相同的种子种到相同的土壤里,长出的幼苗却各不相同。但不管哪一种种子,只有当小苗长到一定高度后才有可能成活,如果小苗无法达到这个高度那么它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在好位置扎根的种子要比其他种子长得快些。同一种树,有的树枝很多,修整时需要将多余的树枝剪掉;而有些树的树枝很少,只是一个劲往上长,修整时应尽量剪断其顶部的枝芽,促进其枝叶横向发展。另外,施肥也不可采取同一标准,需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分别对待。种植花草树木尚且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修整
27、,更何况是教育人呢?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笼统地套用现成理论,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我的三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度过了一个平凡的儿童时代。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爱丽丝性格活泼,具备领导能力,但缺乏艺术细胞;彼得性格内向,却善于操纵机器,在科学领域很有天分;南希有出众的艺术感觉,书法和逻辑思维与众不同。三个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我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自然要因材施教。作为母亲,每时每刻都需要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当然,这并不是对一些普遍理论的全盘否定
28、,从这些理论中吸取一些适用于自己情况的知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学习这些理论学说的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说,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变化“彼得孕期未满就出生了,是一个早产儿,他比别的孩子反应稍微慢一些,你对他一定要有耐心。”这是结婚后丈夫叮嘱我的话。当时,彼得刚上小学,做起事来比姐姐和妹妹还小心,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很积极。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发起脾气来。这令我们十分惊讶,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的话听起来令人很沮丧,他说彼得小时候心理受过打击,导致精神上受到了创伤。从那时开始,我为如何教育彼
29、得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女儿已经按照我的想法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转变,而且生活都已步入了正轨,但是彼得却始终不能融入其中。因此,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判断出了问题。在长时间的苦闷之后,我开始不断地对彼得进行观察。但令我苦恼的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直到有一天,发生在厨房中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彼得的看法。当时我在厨房里整理餐具,彼得站在一旁认真地看我做事。当我从橱柜的高层将餐具拿出来的时候,彼得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将重的碗放在那么高的地方呢?把轻的放在高处,把重的碗放在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不是更好吗?”怎么能说他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呢?他的观察力不是很敏锐吗?而就在那不久之
30、后,我对彼得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次放学后,我看到孩子们在房间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玩着什么游戏,我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回答说在玩一个彼得发明的游戏。“彼得,你是怎么发明这个游戏的?”“妈妈,您知道我喜欢看科幻小说,前不久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我从小说中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这个游戏。妈妈您不和我们一起玩吗?”丈夫经常为彼得沉浸于空想的科幻小说而感到担忧,但我却从中发现了彼得与众不同的一面,我觉得他看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我看来,彼得不是那种脑子里充满各种想法的孩子,而是比同龄人更加喜好分明、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孩子。于是,我将丈夫对彼得的担忧和我先入为主的看法统统抛弃。与同龄人相比,彼得具有
31、出众的观察力,他还可以自己发明游戏。他并不是一个比别人发育慢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心理受过打击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从那以后,只要是他按照自己想法所做的事,我都会给予表扬。另一方面,我也不再一味地将他锁在家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他出去,让他直接去听、去看、去做。无论到哪里,我都会选择这样做,而且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也是另辟蹊径、不拘泥于经验的结果。这样做使我了解了彼得喜欢做什么、善于做什么。彼得在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天分越发明显。上高中的时候,他曾作为学校的代表在全美科学大会上领奖。可是,又有谁会相信,10年前,他还是一个被人认为先天不足、
32、放学后需要补课、时刻处在父母保护中的孩子呢?相信你自身蕴藏的力量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因为他的理论是将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进行仔细分析后得出来的,这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特别是他关于孩子的理论,在他得出理论之前,他对孩子就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幼儿期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内在原因。每当谈起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话题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应该符合书本上的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每种变化中都蕴藏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育儿理论和原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适合大多数孩子,但对我的孩子却恰恰不适合。理论性教育方法的出现具
33、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僵化地去生搬硬套,就如同强迫孩子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样,结果会令孩子很不舒服。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需要每天去观察孩子,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孩子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孩子最喜欢什么在我发现彼得的特点并加以训练之前,我一直对彼得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个先天不足、反应迟缓、心理存在缺陷的孩子。当时,我对彼得的特点、才能简直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的母亲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能够尽情发挥才能的环境。因此,我觉得有必
34、要再强调一次: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最清楚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不该忽视自己的力量,更不该放弃自己的观点。如果盲目按照书本和电视中介绍的方法,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结果就像给干渴的孩子喂面包,而面包只能让孩子更加口渴。我想奉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们,在倾听别人的教育理论和原则之前,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方法。在绞尽脑汁研究他人的理论之前,先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孩子的特点、才能以及喜好。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瞬间,脑海中就应该立刻浮现出一种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会比
35、世上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家,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身上所蕴藏的无限才能。1-2.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不要强迫孩子最近,“良师益友”一词被广泛远用到各个地方。在企业里为了有效的组织管理,不断强调“良师益友”的必要性。在宗教团体、社会团体以及国家单位中,许多人面临的困难恰恰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良师益友”,因此现在要求社会各层的领导都要有一个好的良师益友即顾问。 “良师益友(mentor)”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一位叫做孟托(mentor)的人。公元前1200年,古希腊伊塞卡国国王奥德修斯在出战特洛伊战争之前,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他最信赖
36、的朋友,那个朋友的名字就叫做孟托。 孟托在奥德修斯奔赴战场的足足十年当中,既是王子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又代替奥德修斯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同时他还是和王子一起探讨人生的倾听者。战争结束后,当奥德修斯回来时,在孟托的悉心照料下,王子已经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青年。 这时良师益友(孟托)已经成为智慧与信赖的象征,他意味着引导人生方向的指路人。也就是说,良师益友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就是值得信赖、追随和模仿的对象。 每次听到良师益友这一词时,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来。 小时候有一天,父亲将刚从小学放学回来的几个孩子叫到一起说:“你们已经长大了,今后在外边的时候会用到钱。我现在把钱放到篮子里,你们需要多少就拿多少
37、。”接着,父亲把钱放到我们面前的篮子里,又把篮子放到了客厅一边的桌子上。 这对当时我们幼小的心灵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我们的心里一阵迷乱,将一捆钱放到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这个现实呢? 那之后,我们兄妹每次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去篮子里拿。渐渐的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种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想要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去买了。” 但奇怪的是,每次真的想去买的时候,那种欲望却消失了。人们看到好东西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占有欲望。但是真的下决心去得到它时,不知什么原因,那股占有欲忽然变得微不足道了。 每当我心里有这种变化时,就会想起父亲对待钱的态度。在我眼里,父亲不是那种吝啬钱的人。幼时的我
38、们感觉父亲对钱总是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似乎在说“那不过是一张纸片,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枷锁。” 不久后的一天,父亲问我:“炳惠呀,你不想买点什么吗?” 如果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脱口而出要这要那。但是,这次我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父亲没有说话,微微的笑了笑。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从没有因为篮子里的钱而出过什么问题。既没有人要求,也没有人监视我。我们几个孩子都是需要多少拿多少,谁也没有更多的欲望。我们学会了自制与自立。当我们开始了各自独立的生活后,我们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经济上我们对自己负责,在其他方面我们也不依靠他人。 虽然父亲在英国有过留学的经历,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辛苦学来
39、的东西一点派不上用场。回国后,父亲积极的帮助独立运动家进行独立活动,被日本警察定为可疑人物,连外出都不自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书,父亲总说:“不学习就赶不上祖国前进的步伐。” 这就是父亲对我们采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他从没有强制要求他的子女们去学习。只是我们经常能在他堆满书籍的书房里,看到他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父母当作镜子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不满20岁的时候,就来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独立求学生活。父亲深深的了解:与其强迫性的教育孩子,不如以身作则。孩子们现在已经明白了父亲在篮子里放钱的用心良苦,明白了父亲孜孜不倦读书所起的表率。尽管父亲连一句强迫的话都没
40、有说过,但是,正是在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 宣布不要父母一分钱的我,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瞬间,就宣告所有的事情今后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 我马上就判断出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做。我的坚强令许多人瞠目结舌。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但是对我来说,对我的留学生涯不会造成任何障碍。 我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有时因为学的太苦也曾想放弃,但是每当想起爸爸在深夜读书的样子,我就立刻重新振作起来。 伴随着对父亲的记忆我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同丈夫邂逅结婚后,养育孩子成为我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孩子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
41、们的所作所为,想起这些我甚至会惊出一身冷汗。但是,我也有机会得到回报,我就像一面明亮干净的镜子一样,照出孩子们的影像。将懵懂的孩子培养成才,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吗? 为此我坚持两个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每一件事。 就像我的父亲那样,除了要求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外,我从未强制要求他们做什么。而且我在生活中,努力的做每一件事。我想只要让孩子们看到我努力的样子,他们就会变得勤奋。 在饱受艰苦生活折磨的那段时光里,每当我想打退堂鼓时,是孩子让我的心平静下来。那时,白天我是一名教授,晚上我是一个主妇和妈妈,还得作为一名学生写论文。我
42、咬紧牙关,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因为过于辛苦,我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每年都要住一两次院。 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从未出去喝过酒,下班后我就呆在家里。就像当年父亲那样,我总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 绝不强制要求什么,对未来的生活努力拼搏。这些对孩子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体现出来。当我学习的时候,他们在我身边一起看书,并且打赌看谁读的书最多。很快,他们成为附近图书馆里有名的“书虫”。南希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将打字当作一种游戏,最后,我所有的讲义都是她打出来的。因为她跟我呆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她成为读书最多的一个孩子。 每次已经长大成人的三个孩子回忆起幼年的时光,感觉
43、当时对他们来说学习不是一种任务,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晚上,当他们看到妈妈默不做声的坐在书桌前看书,他们也会很自觉的去学习。就像我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样,他们也是在我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像一面镜子。父母首先成为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宝贵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我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今后孩子们生存的社会感到很是忧虑。我们在高喊榜样的重要性的同时,却意识不到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榜样。 在孩子的心智稳定之前,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在
44、没有给孩子展示正确的生活态度之前,怎么能强制要求他们成功,超越别人呢。 许多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条件使母亲们感到不安。 无论是几千年前、现在,或者今后,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就在父母本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会效仿父母不同的行为。就算是早晨起来看报纸的样子,在孩子的脑海里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在父母苦口婆心讲学习如何重要,解释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能够理解并真正的遵守呢。如果孩子能够接受,那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对一个九、十岁的孩子来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与其苦口婆心的说服孩子,不如妈妈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妈妈的用心良苦。
45、作为母亲,不能只考虑孩子怎样做才能长大成才,还应该考虑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1-3.生活中妈妈的意义南希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考入耶鲁大学专攻法律并最终成为一名国际律师。但是,现在她却要为了养育她的两个孩子而放弃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事业。考虑她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工作成绩,我劝她要慎重考虑一下。她微笑着回答说:“妈妈当年不也是这样吗?托妈妈的福,我健康成长起来,现在我有了孩子,我也要对他们负责,我绝不会为我的选择后悔。”美国不扼杀创造力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将来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令人遗憾的是,韩国的教育无法满足母亲们的愿望。我认识一位母亲,在孩子上小学后,她每天都叫嚷着说无法再生活在韩国了,她说如果有一天攒够了钱,她将带着孩子移民海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辞辛劳的母亲们最向往的国家就是美国。我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非常理解这些母亲的想法。美国式的教育高瞻远瞩,教育工作者时刻都在研究,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但是,美国在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70年代,在全美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建立法制国家“回归基础(Back to the Basic)”的运动,事情的起因,正是源于美国标榜的“自由”。提起美国,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第一次来到美国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