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勘察工作概况 1.1 工程概况受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xx院承担了该公司拟建的花园工程场地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该工程设计任务,并提出了详勘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拟建的xx花园由编号为N1、N2、W、M1、M2、S1、S2、E共八幢住宅及地下室组成。具体工程概况见下表1:拟建工程概况表1总图编号建(构)筑物名称底层标高(黄海高程,m)层数高度(m)建筑面积(m)建筑物等级结构类型对差异沉降敏感程度建(构)筑物基础形状埋置深度(m)单柱轴力(kN)S1住宅24.801029.711842.4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S
2、2住宅25.001029.78770.8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M1住宅24.601029.79389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M2住宅24.601029.79006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N1住宅24.201029.75706.5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N2住宅24.201029.711892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W住宅24.601029.75818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E住宅24.60927.02732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1.5约5000地下室住宅19.2015.08848二框架剪力墙较敏感桩基5.5约
3、3000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2 勘察目的与要求 本次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详细勘察资料,设计单位提出的详勘技术要求如下:主楼部分:(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和土的应力历史。(2)、查明场地内孤石分布情况。(3)、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4)、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5)、探明地下水位、地下水的侵蚀性及地下水补给条件。(6)、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
4、组为第一组,要求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判定场地类别、饱和砂土及粉土的地震液化指数。(7)、提供桩基设计所需要的岩土设计参数,并提出桩型选择和施工方法的有关建议。(8)、提出各土层标贯击数。(9)、钻孔布置原则上沿建筑物周边和建筑物的主要控制线布置,最大孔距24米,当相邻两孔所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大于2米或土层性质变化较大,或存在较多的孤石分布情况时,应及时与设计院联系,共商是否适当加密勘察点示意。(10)、在本工程地下室部位应提出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11)、勘察报告应交由勘察审查所审查。(12)、详勘点的布置见附图。地下室围护:(1)、勘察范围内沿地下室外围外6m布置。(2)、勘察的
5、深度应10m,软土地区应穿越软土层。(3)、钻孔布置原则上沿周边外6m的主要控制线布置,最大孔距24m,当相邻两孔所揭露的层面高大于2m或土层性质变化较大,应及时与设计院联系,共商是否适当加密勘察点示意。(4)、查明开挖范围及邻近场地地下水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层位、埋深和分布情况,查明各含水层(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补给条件及水力联系。(5)、测量场地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渗透影响半径。(6)、分析施工过程中水位变化对支护结构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应采取的措施。(7)、查明周围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层数、基础类型、埋深、基础荷载大小及上部结构的现状。(8)、查明基坑周边的各类地下设施,包括上
6、下水、电缆燃气、污水、雨水、热力等管线或管道的分布和性状。(9)、查明场地周围和邻近地区地表水汇流、排泄情况,地下水管渗漏情况以及对基坑开挖的影响程度。(10)、查明基坑四周道路的距离及车辆载重情况。(11)、勘察报告应交由勘察审查所审查。1.3 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据是:(1) 设计研究院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详见附件。(2)国家现行有关勘察设计规范、规程: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高层建筑
7、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试行 建设部2003年6月)。(3)福建省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13-07-91) ;建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13-59-2004)。1.4 勘察方法与工作实施根据拟建物的性质特征情况,在与设计院、建设方协商后确定在全场地内建筑物位置布置勘探点79个,各勘探点按建(构)筑物轮廓线布置,具体情况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要求执行。住宅及地下室范围内的勘探孔间距为15.024.0m,按桩基要求进行勘察,要求孔深进入
8、桩端持力层不小于5.0m,控制性钻孔36个,占总钻孔数(72个)的50.0%;地下室周边共布置5个控制性钻孔,占总钻孔数(7个)的71.4%孔深控制在15m内。钻探过程中发现场地内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在与建设方及设计院沟通后,确认补充勘探点9个。各勘探点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No.2)。此次钻孔编号为:179,B1B9(补充钻孔编号)。现场勘察工作内容除钻探取样鉴别外,尚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试验、抽水试验、现场剪切波速测试、地脉动观测及采取土、水、岩石试样等。本次勘察实际完成工作量如下:(1)测放勘探点88个(9个补孔点)。各勘探点位置由测量队根据本工程场地东
9、北角两坐标点(92厦门坐标系) A(X=2712472.348,Y=461670.261,H=24.300m)、B(X=2712480.571,Y=61616.587,H=23.997m)与各勘探点的平面位置相关关系计算,用全站仪施放。各勘探点地面高程根据上述坐标点A(黄海高程H=24.300m)引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完成钻孔88个,总进尺2255.80m。施工设备为XY100型动力钻机6台,冲击回转钻进,套管跟进、泥浆护壁。(3)标准贯入试验孔88个,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共测试453次。(4)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试验孔10个,累计总测试深度31.50m。(5)取土试验孔
10、26个,采用厚壁取土器重锤少击法,在钻孔内取原状土试样59件由我院试验室做室内常规、颗分及渗透试验。(6)取水试验孔3个,取地下水试样3件做水质腐蚀性分析试验。(7)取岩石试验孔22个,共取岩石试样22件(组),其中12件中风化凝灰熔岩样做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10组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样做岩石点荷载试验。(8)抽水试验孔2个,在10、43钻孔中共做抽水试验(恢复水位法)2次。(9)波速测试孔4个,在场地内选取20、22、45、58四个钻孔采用单孔检层法用RS1616K多功能测试仪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共59次。(10)地面脉动观测点2点,在场地内22、58两个钻孔附近采用RS1616P多功能测试仪
11、进行地面脉动观测。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详见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附表1)。现场工作始于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结束。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2.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村的西边,西侧紧临新丰路,南侧紧临兴隆路,其东侧和北侧均为。据对原始地形调查,场地原为耕地及鱼塘,场地经回填整平后,除局部地段(N2和M2的东部)堆有大直径(约1.03.0m)石头、石块外,场地内地势较开阔、平坦,本次勘察实测各勘探点地面高程为23.6525.56m,相对高差1.91m。场地原始地貌单元属残积台地间洼地。2.2 场地环境条件根据本次勘察期间对场地周边环境情况的调查,处于低洼地带,除西面与本工程场地
12、标高差不多外,该场地的其余各面均高于本工程场地,其中北面略高些,而场地的南面及东面均为山坡地(详见附件4:场地地形图),汇水面积将较大,不过,周边道路建设均已完成,相关的排水措施将对本场地的地表水分流起很好的作用,建议排水设计时应当考虑这一点。此外,拟建场地红线范围内未发现其它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建议地基础设计时,建设方配合设计部门收集更详尽的周边地下管线资料,以方便基础施工。2.3 地基岩土构成根据本次钻探取样鉴别、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结果,将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岩土层按时代、成因自上而下共划分为六个工程地质层,具体分层情况如下:人工填土层(Q4ml),即素填土冲洪积层(Q4al+pl
13、), 包括:1粘土2砂质粘土凝灰熔岩残积土层(Q2el),包括:1可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2硬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全风化基岩层(Tf),即全风化凝灰熔岩强风化基岩层(Tf),包括:1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2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中风化基岩层(Tf),即中风化凝灰熔岩以上各地基岩土层中全风化凝灰熔岩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定名,素填土、粘土1、砂质粘土2、凝灰熔岩残积土(包括1和2)、强风化基岩 (包括1和2)及中风化基岩按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3-07-91)定名。以上各地基岩土层在场地内分布规律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No.6No.36)、各风化基岩层层面等高
14、线图(No.3No.5)及钻孔柱状图(No.37No.49),现将其主要现场性状特征分述如下:素填土:系整平场地之人工回填土层,色杂,以褐黄、灰褐、灰黑色为主,稍湿湿,土质疏密不均,呈松散稍密状,以稍密为主。据了解,该层回填时间约8年左右,以砂质粘土及残积粘性土为主,局部地段夹含较多碎石,块石及混凝土块,有些地段该层底部还含薄层塘泥(纵观整个工程场地,绝大部分地段以素填土为主,故综合定名为素填土)。该层于全场地内均有分布,南面分布普遍相对较薄,北面相对较厚,层厚约2.109.70m,属欠固结、不良地基土层。1粘土:冲洪积成因。灰、灰白、灰黑色,可塑硬塑,局部呈软塑状,湿饱和,粘性较好,韧性较高
15、、干强度较高、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局部含较少量中细砂。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的西侧,共50个孔内分布,层面埋深2.107.60m,层面标高16.7422.30m,层厚约1.205.30m,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呈高压缩性)。2砂质粘土:冲洪积成因。灰、灰黑色,可塑硬塑,湿饱和,土质不均匀、韧性中等、干强度较高、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含约20%中细砂,局部地段含砂量较高,成含泥砂状。该层于场地内67个孔内分布,无规律零散缺失,层面埋深3.008.30m,层面标高15.5221.56m,层厚约0.655.40m,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1可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系凝灰熔岩原地风化残留
16、产物。浅褐黄、黄白、灰黄等色,饱和,可塑,岩石矿物已完全风化为粘土矿物,手捏土样易散碎,土质均匀。韧性中等、干强度较高、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大于2mm的颗粒含量约占0.00.8%。母岩裂隙风化后成脉状分布。该层于场地内28个孔内分布,主要分布于场地东南地段。层面埋深5.909.10m,层面标高14.8718.42m,层厚0.405.15m,其中,74钻孔为揭示层厚:5.14m。属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地基土层。2硬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系凝灰熔岩原地风化残留产物。浅褐黄、黄白、灰黄等色,饱和,硬塑,岩石矿物已完全风化为粘土矿物,手捏土样即散碎,土质均匀。韧性中等、干强度较高、切面较光滑
17、,无摇振反应。大于2mm的颗粒含量约占0.06.3%。母岩裂隙风化后成脉状分布,与下层全风化凝灰熔岩层上部呈逐渐过渡关系。该层于场地内普遍分布,仅零星缺失,层面埋深6.9013.10m,层面标高11.3917.51m,层厚0.9011.30m,其中,74钻孔为揭示层厚:5.25m。属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地基土层。全风化凝灰熔岩:系凝灰熔岩风化形成。灰黄、黄褐色,岩石完全风化,岩石矿物风化为粘土矿物,成硬土块状,结构致密。岩石质量指标RQD0,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该层于场地内57个钻孔中有分布,零散无规律缺失,层面埋深7.5021.00m,层面标
18、高2.9416.90m,层厚约0.7015.50m,其中,77及79钻孔为揭示层厚:2.25m、2.1m。属力学性质良好、具低压缩性地基土层。1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系凝灰熔岩风化形成。浅灰黄、黄褐色。岩石显著风化,岩体风化解体,性质较不均匀,呈硬土块状混风化岩碎块。岩石质量指标RQD0,岩石坚硬程度为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岩芯多呈致密硬土块状,敲击易碎。钻探揭示该层裂隙发育,岩质软硬相间,无完整岩芯。合金自重钻进进尺较慢,具连续、较剧烈的拔钻声。该层于全场地内普遍分布,仅零星缺失。层面埋深8.1024.40m,层面标高-0.5515.98m,层厚约0.8013.90
19、m,其中,69、75、76钻孔为揭示层厚:0.80m、3.50m、3.55m属力学性质良好、具低压缩性地基土层。2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系凝灰熔岩风化形成。浅灰黄、黄褐色。岩石显著风化,岩体风化解体,性质较不均匀,呈碎裂块状结构。岩石质量指标RQD0,岩石坚硬程度为软岩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岩芯少量呈致密硬土块状、碎块状,敲击易碎。钻探揭示该层裂隙发育,岩质软硬相间,无完整岩芯。加压钻进进尺较慢,具连续、剧烈拔钻声。该层于场地内55个钻孔中有分布,零散无规律缺失,层面埋深8.7027.60m,层面标高-3.5315.85m,层厚约0.2012.40m,其中,63、64
20、及66钻孔为揭示层厚:5.00m、7.20m、6.10m。属力学性质良好、具低压缩性地基土层。中风化凝灰熔岩:浅灰黄、浅灰色,部分为深灰色,组织结构较完好,岩石中等风化,块状结构,岩体裂隙较发育并切割岩体成碎块状。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少量中柱状。岩芯采取率一般为7191%,岩石质量指标RQD一般为4273%。岩石坚硬程度为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该层于场地内普遍分布,本次勘察于78个孔内揭示,仅在地下室部分钻孔未能揭示。层面埋深9.7033.50m,层面标高-9.0914.85m,揭示层厚约0.507.20m,属力学性质良好、可视为不可压缩层。另场地内20#孔分布
21、有孤石,系凝灰熔岩差异风化残留物,孤石岩质为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一般成似椭球状。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分布于硬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层中,孤石顶面埋深9.50m,厚度为2.40m。2.4 地下水2.4.1地下水类型与赋存条件据钻探揭露,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承压水。(1) 上层滞水上层滞水赋存于素填土层的中下部,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垂直渗透补给,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虽然场地素填土层土质较松散,具较大孔隙,但分布范围不大,仅在局部地段分布厚度较大,因此补给有限,水量一般较小。(2) 孔隙水孔隙水主要为赋存于粘土层1和砂质粘土层2孔隙潜水及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承压水,以上
22、游地下水侧向渗流为主要补给来源,水量及水位主要受季节性控制。其中,粘土层1和砂质粘土层透水性、赋水性很小,层内水量也相应较小。残积土层为粘性土,层内颗粒较细,自身的透水性、赋水性不大,层内地下水水量也较小。由于粘土层1和砂质粘土层的渗透性比残积土层小很多,具相对隔水作用,结合孔隙水赋存条件及现场钻探揭示情况来看,赋存于残积土层(包括1层和2层)中孔隙水以粘土层1及砂质粘土层2为隔水顶板而具承压性,具体表现为,一般在钻孔钻穿上部隔水层后即遇见少量地下水,但水位上升缓慢且恢复至稳定水位时间较长。部分地段无相对隔水层(粘土层1及砂质粘土层2),这些地段无承压性。本次勘察在场地内选3个钻孔利用套管隔开
23、上层滞水后观察孔隙水水位变化情况见下表2。孔隙水水位变化情况观测成果表表2钻孔编号项目204547孔口标高(m)24.4124.6224.60相对隔水层底层面埋深(m)6.707.908.40稳定水位埋深(m)3.802.203.70稳定水位标高(m)20.6122.4220.90水头高度(m)2.905.704.70孔隙水以上游地下水侧向渗流为主要补给来源。根据上述观测结果可知,赋存于砂质粘土层2和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水水位标高有一定的变化,除主要反映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外,也可能与套管封堵效果有一定的关系。(3) 基岩裂隙承压水基岩裂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各基岩风化层、的裂隙中,受侧向地下水沿裂隙补给
24、。以该类地下水的赋存及补给条件,其水量大小及渗透性高低均与基岩各部位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特征及其间的连通性有关。依场地地质条件结合钻探情况分析,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基岩裂隙以闭合裂隙为主,总体上裂隙水水量不大。钻探揭示基岩风化层与残积土层呈渐变过渡关系,基岩裂隙水与上覆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水具水力联系,从基岩裂隙水赋存条件及水力联系特征分析,基岩裂隙水总体上承压性一般。但由于裂隙的各向异性和发育程度的不同,在局部地段水量可能较大,且有较大承压性。本次勘察在部分钻孔内出现孔内漏水现象,表明基岩风化层内局部地段风化裂隙集中发育,会在局部地段小范围内出现水量较大的情况。勘察期间,处于本地区丰水期,由钻
25、孔内观测,场地内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约1.104.80m;实测混合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约0.504.30m,稳定水位对应黄海高程为19.6123.96m。地下水流向大致为自南向北。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m左右。2.4.2水的腐蚀性场地属湿润区,地层均为含水量介于30%左右的弱透水层,场地环境类型为类,建议按类考虑。根据本次勘察于18#、47#、27#钻孔内所取3件地下水试样的腐蚀性分析结果(见附表9),依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第12.2节)有关腐蚀性评价标准可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长期浸水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
26、蚀性,对干湿交替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本次勘察对所取3件地下水试样依场地环境类型为类时,按B型水考虑,评价结果详见表3。建议依相关规范采取相应防腐措施。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3 评价分类项目单位含量评价范围腐蚀等级综合评价备注混凝土结构SO42-mg/L19.67228.715500无无Mg2+mg/L36.99445.1362000无NH4+mg/L5.16500无OH-mg/L043000无总矿化度mg/L466.624544.0665.0无弱透水层侵蚀性CO2mg/L11.06213.67930无弱透水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0.25SO4
27、2-mg/L192.234223.5165000无无长期浸水mg/L192.234223.516100500弱弱干湿交替钢结构Cl-+SO42-mg/L206.988245.052500弱弱2.4.3地层的渗透性为评价基坑深度影响范围内地基土层渗透性,曾进行钻孔内试抽水,因水量较小,为准确测定地层渗透系数,采用观测抽水试验恢复水位的方法测定渗透系数。本次勘察于10#及43钻孔内共进行了2段次抽水试验(恢复水位法)以测定场地内各地层的渗透系数,试验方法为对钻孔内进行抽水使水位下降到一定深度后,停止抽水观测地下水水位恢复情况,按工程地质手册表9-3-5有关公式计算该地层的渗透系数(抽水试验成果表见
28、附表7)。根据本次勘察抽水试验结果,结合地区降水工程经验,提出场地内各岩土层的综合渗透系数K建议值于表4中。各岩土层综合渗透系数k建议值表 表4 地层名称及代号渗透系数k(m/d)备注素填土0.6弱透水层粘土10.002微弱透水层砂质粘土20.02微弱透水层可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10.1弱透水层硬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20.1弱透水层全风化凝灰熔岩0.15弱透水层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10.2弱透水层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20.3弱透水层中风化凝灰熔岩0.5弱透水层2.5地震效应2.5.1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及xx省建设厅、地震局xx建设200237号
29、、200310号文件,本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5.2地震液化及软土震陷判别场地内无地震液化土层分布,无软土层分布,可不考虑震陷问题。2.5.3建筑场地类别(1)本次勘察对地震场地作了如下评定工作:在场区内选取20、22、45、58四个钻孔进行原位剪切波速测试。测试方法采用速度检层法,测试仪器为RS1616K多功能测试仪,测试时依次把拾震器沿测孔置于不同深度,在地表激震,孔中接收,然后根据地面拾震器与井下拾震器收到的剪切波速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可依次计算出不同深度地层的剪切波速(剪切波速记录成果详见附件1),据测试结果,场地地面以下
30、20m深度范围内按土层的传播时间加权平均等效剪切波速se为237247m/s,场地覆盖层厚度dov为350m,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1.6条评定,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类。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5.1.4条,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35s。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1.1条,拟建场地20m深度范围内分布有厚度较大、力学性质不良的素填土层,综合判定本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2)在场地内选取22、58两个钻孔附近进行了地面脉动观测,测量仪器是RS1616K多功能测试仪。地面脉动观测的是位移量
31、,每个测点同时测量沿水平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对观测结果做功率谱分析,确定场地的卓越周期(场地脉动特性测试记录及结果详见附件)。据本次测试分析,本工程建筑场地常时微动的东西向卓越周期为0.308秒、南北向卓越周期为0.304秒、垂直向卓越周期为0.315秒。3、场地岩土工程评价3.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本工程场地内及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断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及采空等),除1个孔中发现有孤石外,亦未发现埋藏有河道、河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本次钻探揭示场地内素填土层分布厚度虽较大(2.109.70m),但层底坡度小于20%,且无临空面与空洞,对场地地基稳
32、定性无影响。场地内无地震液化土层与震陷软土分布,总体上,建筑场地和地基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3.2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各地基岩土层除根据现场特征进行岩土工程评价外,还针对不同特性的岩土层采取了以下工作手段: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标准贯入试验和取原状土样做室内试验的方法对素填土层进行评价;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取原状土样做室内试验的方法对粘土层1进行评价;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取原状土样做室内试验的方法对砂质粘土层2进行评价;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取原状土样做室内试验的方法对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层进行评价;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的方法对全风化凝灰熔岩层及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1进行评价;采用取岩
33、块试样做岩石点荷载试验的方法对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2进行评价;采用取岩芯试样做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的方法对中风化凝灰熔岩层进行评价。总体来说,取样、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针对性强、方法得当,所取得的岩土参数能够反映出岩土层实际性态。岩石抗压试验结果中,部分中风化凝灰熔岩试验结果值偏低是由于部分地段该岩层因裂隙较发育,软硬不均,风化裂隙对岩体的切割影响了其整体的力学性质。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仍定名为中风化凝灰熔岩。本次勘察为测定各地基岩土层的工程性质而进行的标准贯入试验、轻型动力触探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岩石点荷载试验及岩芯抗压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整理后分别列于附表2附表6中,统计方法按岩土工程勘察
34、规范(GB 50021-2001)的规定。从统计结果来看,标准贯入试验统计变异系数除素填土层为0.38、粘土层1为0.37,砂质粘土层2为0.34外,其余各土层均小于0.30;土工试验指标除液性指数、渗透系数,素填土的粘聚力变异系数大于0.30外,其余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30,总体上,各地层岩参数变异性不高,分层较合理。素填土层轻型动探击数统计变异系数为0.76,反映出素填土层分布与密实度不均匀性较突出。根据对钻探取样鉴别、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场地内素填土层土质与分布不均,结构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差;粘土层1、砂质粘土层2具中等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场地内广泛分布的残积土
35、层具良好力学性质,但由于母岩性质的不均匀及风化作用的较大差异,其性质差异较大,原位测试指标的较大离散对此有较好的反映,与空间分布上其性质差异的较大变化相吻合。另外从残积土层的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分析,普遍具有原位测试值较高而土工试验数据较低的特点,这与其具有凝灰熔岩残余结构、力学性质较好,但具有易扰动而破坏原有结构的特性有关,所以原位测试值才能较好地反映其物理力学性质;各风化基岩层层面起伏变化较大,但力学强度高,具良好工程性质。根据本次勘察钻探取样鉴别、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岩石点荷载试验、岩石抗压试验结果,依有关勘察设计规范、规程,并结合地区性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场地内各地基岩土层设计参数
36、建议值于表5中,供设计使用。各地基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表5 项 目地层名称及编号重度(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变形模量EO(MPa)静压预应力管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qpk(kPa)qsik(kPa)qpk(kPa)qsik(kPa)qpk(kPa)qsik(kPa)Es1-2Es2-3Es3-4(MPa)素填土17.5853.0粘土119.01606.59.010.515503040砂质粘土219.01908.010.512.520554045可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119.01908.010.012.025554050硬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219.52509.0
37、11.014.0353800653200(3600)4555全风化凝灰熔岩20.032020.06055007545005565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120.5450809000100650070350090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221.08001104500100中风化凝灰熔岩22.518009000170备注:1、qpk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2、Es1-2、Es2-3、Es3-4分别对应压力值为100200kPa、200300kPa、300400kPa时的压缩模量;3、人工挖孔灌注桩直径800mm时,应按规范规定进行尺寸效应修正(层除外);4、表中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38、sik、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主要依据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 94-94)并参考工程实践经验确定;5、当按嵌岩桩设计时,建议中风化凝灰熔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值取30MPa.6、当沉管灌注桩桩长15m时,可按括号内取值。3.3场地地基均匀性评价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地基的不均匀性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场地内地基土层构成及分布不均匀。在场地N1号楼及W号楼地段素填土层分布较厚;场地东边地段粘土层1分布较厚,而在其它地段则分布较薄甚至缺失;场地中可塑凝灰熔岩层1、全风化凝灰熔岩层及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2无规律缺失现象较为突出。(2) 场地内地基岩土层层面起伏较大。场地内可塑凝
39、灰熔岩残积粘性土层1、全风化凝灰熔岩及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2分布无规律性,分布范围不大,并常常缺失,成层性不好,层面起伏大,层面埋深分别为:5.909.10m、7.5021.00m 和8.7027.60m,并且厚度变化也较大,在0.405.15m、 0.7015.50m和0.2012.40m;硬塑凝灰熔岩残积粘性土层2和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1层虽分布范围广,但层面起伏较大,层面埋深在6.9013.10m 和8.1024.40m,并且厚度变化也较大,在0.9011.30m 和0.8013.90m m;下卧的中风化凝灰熔岩更是层面激烈起伏,层面埋深在9.7033.50m。从各基岩风化层顶面等高线
40、图(No.3No.5)可看出,基岩层面的起伏变化较为突出。总体而言,场地内凝灰熔岩岩体节理及风化裂隙丰富发育,加上所受风化作用的差异较大,因此各基岩风化层及残积土层层面起伏较大,岩土层厚度变化也较大。勘察期间针对场地内岩土层的激烈起伏变化,向建设方及设计单位建议增加钻孔,最后建设方及设计单位同意在岩土层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段补充钻孔9个,以进一步查明岩土层分布情况。(3) 场地内下卧基岩自身性质的不均匀及风化作用的差异,造成各基岩风化层层内性质变化差异较大,加剧了地基的不均匀性。在强风化层内往往形成软硬相间的不均匀夹层;在中风化凝灰熔岩岩层内节理及风化裂隙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从根本上揭示了基岩自
41、身性质的不均匀及差异风化作用较显著。(4) 填土的不均匀性。素填土层成分和密实度的不均匀构成了填土本身均匀性较差,这在对素填土层进行的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有很好的体现。(5) 场地内残积土层性质稳定,具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然而从其标贯试验击数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其数值离散性较大,反映出其性质的较大差异性。残积土的不均匀性是它本身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不均匀性是由于母岩风化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6) 据钻探揭示1个钻孔(20#)内遇见孤石,可以预测,实际埋藏于场地内的孤石比钻探过程中所遇见的更多一些。由于孤石与周围土体的巨大性质差异,以及孤石分布的随机性
42、、形状不确定性及不可预见性,极大的加剧了场地地基的不均匀性。4、地基基础方案4.1天然地基拟建建筑物荷载较大,且上层属欠固结、不良地基土层的素填土层分布较厚(2.109.70m),不宜直接作为持力层。虽然,东边设一层地下室,埋深5.5m,基础开挖时,可挖除部分素填土,但其基底局部地段仍然存在一定厚度的素填土,且同一底板下存在素填土层、粘土层及砂质粘土层三种不同的地基土,均匀性很差。另外,下卧的各基岩风化层起伏变化大(具体情况详见各基岩风化层层面等高线图)决定了基底下压缩层的厚度变化大,地基沉降差异也就很大。因此,本工程不宜采用天然地基。4.2桩基4.2.1桩基适宜性分析各拟建建筑物荷载较大,而
43、场地内地基岩土层起伏变化较大,不均匀性较突出。因此,建议采用桩基础方案。现结合场地的地基条件对各建筑物的桩基适宜性进行分析:N1号楼:该地段基岩层面埋深相对较大,残积土层分布较厚,可考虑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为发挥该桩型桩身高强度优势,提高单桩承载力,建议以全风化凝灰熔岩层或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1层作为桩端持力层。N2号楼:从该地段地基岩土层分布情况看,强风化基岩层埋深相对较浅,且需基坑开挖,开挖后对沉桩不利,故不宜采用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针对基坑开挖后,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的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2埋深较浅,大部分地段小于20m,对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有利。人工挖孔桩质量有保证,单桩承载力高,在本地区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在桩长25m时有很大的优势,建议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以碎裂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层2作桩端持力层,局部中风化凝灰熔岩层埋深较浅地段,也可以中风化凝灰熔岩作为桩端持力层。W号楼:该地段基岩层面埋深相对较大,残积土层分布较厚,可考虑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或沉管灌注桩,为发挥该桩型桩身高强度优势,提高单桩承载力,建议以散体状强风化凝灰熔岩1层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