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规划的比较与审思_李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6823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规划的比较与审思_李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规划的比较与审思_李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规划的比较与审思_李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2 课程与教学研究摘要2022 年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在学生能力培养路径层面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跨学科学习在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同样被关注和规划。中美两国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总体目标和内容框架上都有差异,中国课程标准从课时安排、学习方式、实践范例的角度规划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国课程标准更多地在科学类学习中通过跨学科的核心概念支撑跨学科学习,并通过 STEM 课程加以落实。两相比较

2、,中国可结合课程体系特点分领域围绕共同主题或核心概念开展跨学科学习,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和评价策略,同时发挥教科研体制优势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体规划。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美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23)03-0032-08DOI:10.20013/ki.ICE.2023.03.04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CDEA2020014)。作者简介:李群,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荣珍,女,北京教育学院石

3、景山分院高级教师。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规划的比较与审思 李群1,王荣珍2(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2.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北京 100043)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作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托,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关切。2022年3月,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至此,这一系列文件与2020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一道,共同明确了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和关注点。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育人导向外,学生能力培养路径层面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引起人们格外关注。从世界范围来说,跨学科学习并不是新事物。中

4、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很好地因应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比如,美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对此也作了相应的规划。本文拟从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比较的角度,探讨推进跨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一、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概念的源与流“跨学科学习”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对“学习”方式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相较于中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采用的常规分科学习方式,提出了“跨学科”学习这一新类型。“跨学科”一词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会议记录中,该理事会当时提出其职能是发展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

5、的综合研究,具体用词是“interdisciplinary”。这一词后来于1926年被该理事会公开使用,用法与前述一致,这也是其公开使用的最早记录。1930年,这个词被该理事会在关于其工作目标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3 的声明中正式使用。直至20世纪50年代,该词开始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扩展与普及。1总体来看,这一时期该词主要指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新的研究角度。随着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跨学科”一词的内涵开始变得更

6、为复杂,有研究者运用谱系学方法考察了科学研究领域在使用“跨学科”一词时所包含的意义,认为大体可以确定为两个维度:一是将“跨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即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具体的问题;另一种是将“跨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即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来探讨其中待解决的问题。2可以看出,“跨学科”一词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同样是从研究角度出发,但关注的问题更为具体和深入。相对而言,教育领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领域,如果说教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那么这也并不为过。从其对“跨学科”的关注点来看,虽然同样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更多的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对“跨学科”相关理论有所考虑。有论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将“跨

7、学科”一词从词汇性质的角度进行了概括性分析(见图1)。该分析认为,“跨学科”主要是作为一种特定学习方式的限定词,进而将“跨学科学习”界定为:“一种将学习置于真实、复杂、有意义的情境中,综合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或观念进行问题解决,实现单一学科不能达成的目的,如解释现象、完成任务、创造作品等,以促进学科理解和跨学科理解,培养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提升的学习方式”。3这一概念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情境、工具以及目标,对如何理解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这一概念本身不难看出,跨学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所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都能

8、发挥单一学科很难实现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跨学科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关注,在美国早已成为一种课程范式和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学校中普遍开展。比较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界定,中美在课程标准中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有何异同,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具体开展跨学科学习有何借鉴,这是下文要着重分析的问题。二、中美课程标准概述及其规划跨学科学习的方式美国课程标准的研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州可自愿选用或在其基础上建立州标准。提到现行的美国课程标准,一般指2010年发布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以下简称“共同标准”),包括两份文件

9、,即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及历史/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学科读写(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Subjects,以下简称“语文共同标准”)和共同核心州立标图1“跨学科”概念分析资料来源: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05):57-63.跨学科作为整体性名词作为组合式词汇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称为“跨学科科学”“跨”作为形容

10、词“跨”作为动词意为“跨的学科”,表示某学科的内容、性质与多个学科有关,属于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意为“跨学科的”,表示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原理或方法进行有机融合的行动过程,如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学习等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4 准:数学(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以下简称“数学共同标准”),从标准题目和内容不难看出,这两份标准文件基本与中国的语文和数学课

11、程标准相对应。实际上,美国还有一套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即2012年、2013年、2015年相继颁布的K-12 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and Core Ideas,以下简称K-12 科学教育框架)、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和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实施指导(Guide to Implemen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

12、rds),其涵盖的学科领域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及工程等,目前来看,这一整体系统与中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系列课程标准文件是相对应的。从社会背景、涵盖领域、核心理念、总体目标、内容框架、面向对象等维度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以下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从共同点来看,一方面,两者都是要解决本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要求或新问题。中国新的课程标准研发的当下背景是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进而对充分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美国课程标准的研发则是为了减少地方分权式教育的不利影响,改善基础教育的低效状况,使基础教育发挥促进社会经济发

13、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两国课程标准都充分涵盖当下基础教育学校开设的学科教学内容,两相比较,中国课程标准关注得更为全面、细致,囊括所有科目,而美国课程标准着重于更为基础或重要的科目。从差异之处来看,在总体目标方面,中国课程标准强调整体性的育人导向,即要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美国课程标准则聚焦核心概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程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无明确表述。从内容框架来看,中国课程标准统一采用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的结构,美国的三种课程标准则结合其所针对的学科特征在主体部分采用了不同的

14、结构。从面向对象来看,中国课程标准主要针对学科教师,美国课程标准则同时考虑了对学生父母的指导作用。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除在学科或领域方面有些共同性外,在其他各维度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会体现在细节之中。从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规划与表述来看,中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由课程总体标准(课程方案)中提出引领性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述有4个层次。首先在“前言”所述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部分,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4。接着在“基本原则”中通过第4条“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中对这

15、一内容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表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5然后在“课程标准编制”中明确了课时安排:“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6。最后,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要“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7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只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部分指出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的相应表述类似),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并

16、无专门表述。以上均要求在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中加以落实,至于具体落实方式则因学科而异。美国并无总体性课程方案,对跨学科学习的表述体现在前述提及的各课程标准或方案中,但在不同领域关注的方式和程度有较大区别。在“共同标准”的两份文件中,数学共同标准只简单提及本课程标准要考虑学生未来跨年级、跨课程、跨系统的学业和生涯准备,8并无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5 真正跨学科学习方面的指导或提示;“语文共同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关注更明确些,除上述关切外,强调

17、学生的语文学习要能实现对多学科内容的理解、评估、建构及表达,9成为熟练的读者,能够理解各种类型和学科的文本;相对而言,美国的科学课程标准更为关注跨学科学习,并通过前述三个文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框架和相应指导。基于上述背景,中美两国规划和实施跨学科学习的路径也有较大差异,下文将进行详述。三、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路径的比较分析如前所述,中国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总体性表述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案中,尤其是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进而对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统领性要求。因此,中国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跨学习学习提出了要求或指导,从具体表述来看,不同学段和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跨

18、学科主题学习均存在较大差异。从学段来看,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整体上对这一主题的关注较多,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虽然大部分学科均有所提及,但除数学、艺术在案例中有简要提示外,整体上都缺乏具体规划和指导。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的关注情况来看,整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体规划、逐点落实,并有明确的指导与范例,如数学学科,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均对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说明,并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呈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可行设计思路,进而在附录的范例中进行具体展示;二是将跨学科学习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设计,如语文、历史、地理均设计了“

19、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模块,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等设计了“跨学科实践”内容模块,除进行总体说明外,也通过附录中的案例进行了具体指导;三是结合学科核心概念进行不同维度的简要说明,但未进行实操性说明与指导,如科学学科;四是除所有学科课程标准共有的前言部分外完全没有提及,如道德与法治、劳动和英语。美国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具体提示主要体现在科学领域的三个纲领性文件中,K-12 科学教育框架中首先明确提出了7个“交叉性概念”,包括模式(patterns),因果关系:机制与解释(cause and effect: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规模、比例和数量(scale

20、,proportion,and quantity),系统和系统模型(systems and system models),能量和物质:流动、循环和守恒(energy and matter:flows,cycles,and conservation),结构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以及稳定性和变化(stability and change),10并指出这些概念可在各学科加以学习和应用。这些概念在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和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实施指导中也是一以贯之,与K-12 科学教育框架中所呈现的另外两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容进行并行设计,结合不同学段的学习内

21、容或主题提出概要性指导。这些科学类学科中的交叉性概念较好地体现了超越学科层面的上位思考和引领,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从两国课程标准规划跨学科学习的路径来看,共同点在于,中美两国都很重视跨学科学习,基本上在各学科都渗透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差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美国已经推进了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差异也与两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分科或综合取向相关;二是从推进路径来看,应该说这一点也与第一方面相关,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在现阶段的推进路径是除理念层面的引导外,各学科均是以主题为抓手推进,主题的内涵或具体内容则依托学科的

22、特点而有较大差异,美国则将跨学科学习的重点放在了科学教育领域,并提供了上位的、便于理解和应用的交叉性概念;三是从指导实践的方式来看,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实践层面基本上都进行了不同类型或方式的示范,美国科学领域课程标准系列文件则是在不同内容模块均对交叉性概念进行了明确关联,但如何通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6 过这些概念真正实现学科融通并没有提供具体范例或指导。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都很重

23、视,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实践路径,可以说是各有所长,相信两者的结合以及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实践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四、在中国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一步审思从跨学科学习的角度来考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在课程标准的背景、理念、目标、结构、内容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两国对跨学科学习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强调和指引,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然,也是知识及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那么,如何结合两国课程标准及其跨学科学习规划来强化中国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研究与实践呢?考虑到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特征、两国在推进路径上的特点及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成果,

24、本文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结合课程体系特点分领域围绕共同主题或核心概念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从其概念上就凸显了综合性倾向,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之所以能够领先一步,与中美两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科设置上的差异直接相关。众所周知,美国的义务教育是12年制,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综合式学习,即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按领域设置课程,到高中阶段才进行分科教学,中国则是从小学刚入学起即进行分科教学,可以说学生在综合性思维培养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中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也提出了强化综合性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指导性意见,同时明确要求利用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双管齐下

25、的举措,无疑是看到了综合化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必要性,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课程实践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启发。如前所述,美国的跨学科学习一方面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层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科学领域的交叉性概念,而中国本轮新课程改革直接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即依托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实际上,依托主题或交叉性概念开展跨学科学习并不矛盾,美国的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参照K-12 科学教育框架对科学课程实施进行了具体设计,在三大领域提出了11个学科核心概念,进而围绕学科概念设计了学习主题,跨学科的交叉性概念也直接嵌入了这一体系之中。与美国依据交叉性概念开展的跨学科学习不同,在本

26、轮课程改革中,中国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明确表述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也就是说要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选择和确定这样的主题是进行相应规划和开展实际工作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认为,中国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来源需要考虑以下4个渠道。第一个渠道可以说也是最重要的渠道,即来自新课程方案中要求进行学科渗透的教育专题。方案中的具体要求是:“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11这些专题的具体内容则体现在本轮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修订原则中,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12以及法治、民族团结、生态文

27、明等,13结合新课程方案“三有”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中对“有担当”这一目标的表述:“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4以及本轮课程改革为强化艺术、劳动、信息科技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所进行的课程设计:艺术课程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等。15可以将相关教育专题表述为人文艺术、国际理解、劳动教育和现代科技。上述教育专题可以凝练为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法治教育、生态文明、人文艺术、国际理解、劳动教育和现代科技10个大主题,“民族团结”教育将渗透在各专题中,而上述各专题的具体内容均可以视为

28、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7 这10个大的主题引领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将能够有效落实“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16的新要求。除第一个渠道外,相对而言,另外三个渠道更容易进行规划和设计。第二个渠道是来自某一学科、但可辐射至相关学科的学习主题。如新版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华英雄谱”主题很容易拓展至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第三个渠道是两个以上学科共有的学习主题。如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绘制公园平面地图”的学

29、习主题,将很容易设计拓展为涉及历史、地理、数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共有主题,数理工科类中的“物质”主题也同样如此。第四个渠道则是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成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此外,考虑到新课程方案“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17地方、校本课程的某些内容或专题,也可以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来源。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都对跨学科学习方式进行了强调,并且提供了“主题学习”这一实践路径,具体主题框架和实施办法则

30、有待广大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去积极探索。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育领域提出的跨学科交叉概念颇值得借鉴。因此,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跨学科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按上述方式提炼通用的或共有的主题或核心概念,以此为抓手引导不同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这样的实践路径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拓展学科视野、提高思维水平、深化思维深度,进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二)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和评价策略从美国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来看,其主要成就充分体现在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

31、athematics,STEM)教育和项目式学习上,其理念价值和实践成效有目共睹,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有论者就两者结合所形成的实践案例开展研究,提出了一套支持学校STEM教育项目学习模式的原则,即(A)灵活的知识、技能和能力;(B)积极的、策略性的元认知推理;(C)基于内在动机的合作;(D)嵌入在真实和丰富环境中的问题。18就中国现阶段跨学科学习的推进情况而言,这些原则更具有突出的引领性。中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在跨学科学习实施层面,明确提出各学科要利用不少于10%的学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整合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就提示了开展跨学科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和通过实践性活动实施。相

32、对而言,在学科间充分沟通、设计的基础上,无论是一位教师施教还是多位(两位以上)教师共同实施,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更为容易,实践性活动的实施则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活动开展的具体方式,以便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评价是落实目标的保障,同时对实施过程发挥一定引领作用。美国基础教育一向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甚至在课程评价方面发挥了首倡和奠基作用。前述提及的美国课程标准系列文件也都谈到了评价在课程实施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文件中则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总体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仅作了原则性或引导性的强调,数学和科学课程标准则在总体强调的基础上,就某一教学内容的具体评价要点进行

33、了说明,三个领域的材料都提出了不同内容的学习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但都没有就跨学科学习提出针对性评价意见或建议。在中国新版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也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提及了应通过不同方式关注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问题。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即提出“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着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能力”19以及“应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

34、General 38 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通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成果”。20相对来说,这些建议更为具体,有一定可操作性,但如何具体实施也需要相关教师乃至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进行深入研究,以使跨学科学习的成效能够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引导人才培养方向的作用。(三)发挥教科研体制优势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规划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推进既需要相应的学科基础,也离不开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学科基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前两阶段以领域性综合课程为主,在跨学科学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开展研究与实践方面

35、,美国一方面有众多教育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在课程标准研制及落实方面发挥前瞻和规划作用,同时也会结合自己的研究关注点开展与学校和教师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体系非常重视发挥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主体的作用,教师在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也焕发出一定创新热情和实践活力。因此,学科基础和机制特点都为美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跨学科学习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但即便如此,教师也需要充分的时间来学习、理解与探索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适当路径和方式。21相较于美国突出综合性的教学安排,中国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分学科进行的(这一点也体现在前述提及的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文件数量上)

36、,分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把握学科本质和方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但同时也增加了跨学科学习的难度。跨学科学习既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视野,同时也要求教学引领机制的有力支撑。在这两方面,中国有学科教研员的优势,也充分利用课程研修员的支持。随着中国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研修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自21世纪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支队伍在引导学校及教师理解和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及要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基于课程、科研与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工作视野和站位一直获得一线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可。从表面来看,跨学科学习是对学科教学层面的要求,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学科教学,需

37、要全面的统整、协调、规划、设计和实施,要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和功能,需要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扎实落实。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结合中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具体要求,现阶段,这项工作有两方面任务需完成,才能为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一是要依据新课程方案要求完善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二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实施原则等制定跨学科学习规划。从课程研究的角度来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办学及开展各项工作的蓝图,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具体工作规划,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也明确要求学校要“依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整体规划”,22其中学校办学理

38、念、资源条件、整体规划,都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依托。另外,学校在课程实施方案中所明确的学校课程实施原则、路径、策略等,也是规划和实施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依据。如前所述,跨学科学习相对常规形态的分科教学来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超越了分科教学相对自治的样态,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密切协作,学习的整体规划则是实现有效协作的必要基础。现阶段,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进行整体规划的重要性,并自主进行了跨学科学习规划,从初步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校能够积极运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积累的学科实践资源,但对如何系统规划和实施跨学科学习还缺乏头绪。鉴于此,需要专业研究力量依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要求,结

39、合学校现阶段工作实际给出如何制定规划的方向指引和细则说明供学校参照。各级课程管理部门应从新的课程改革的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从更上位的角度思考和规划其实践路径,进而与学科教师合作,使跨学科学习能够系统、持续、有效地推进。3.2023No.3982023年第 3期(总第398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General 39 参考文献:1 刘仲林.交 叉科学时代的交 叉研 究 J.科学学研究,1993(02):11-18+4.2 刘小宝.论“跨学科”的谱系 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3 张玉华.核心素养视

40、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 J.上海教育科研,2022(05):57-63.456711121314151617192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前言 4,5,11,13,7,前言 2,11,3,前言 3,前言 2,13,55,56,13.8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EB/OL.(2022-08-01)2023-01-24.http:/www.corestandards.org/read-the-standards/.9Common core stat

41、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Abstract:In 2022,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were officially released,in which the requiremen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cu

42、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has also been concerned in America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in core concepts,overall objectives and content.Chinas curriculum standards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fro

43、m class schedule,learn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examples,and the Americas support the learning through crosscutting concepts in science learning and implement it through the STEM curriculum.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may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rou

44、nd the common themes or core concepts in different fields in relation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system.It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valuation strategy,and fully take the advantage of its educational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interd

45、isciplinary theme learning.Key words:revelations through comparison;Chinese and American curriculum standards;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责任编辑:鲍东明Revelations through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an Interdisciplinary-learning ViewLI Qun1,WANG Rongzhen2(1.Beijing Academy of

46、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36;2.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hijingshan Branch,Beijing 100043)subjectsEB/OL.(2022-11-11)2023-01-24.http:/www.corestandards.org/read-the-standards/.10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and core ideasEB/OL.(2012-07-23)2023-0

47、1-24.https:/nap.nationalacademies.org/download/13165.18KATHY S,NICOLETA M,AMANDA B,TANYA S,TABETHA S,DEBORAH C,JENNIFER M,PETER E,TIMOTHY S.Principl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in STEM education:using expert wisdom and research to frame educational practiceJ.Education Sciences,2022(12):10.21ANDREA CB,MIKE B,ADAM M,ANDRIA C S,COURTNEYM.Integrated STEM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I need time for practiceJ.Education Sciences,2021(1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