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XXxx二一xx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工程整体概述41.1.工程名称41.2.建设单位41.3.编写依据4相关政策4技术标准41.4.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6建设目标6建设内容和规模6建设期71.5.工程总投资及资金来源71.6.效益及风险8社会效益8经济效益8工程风险8第二章现状与需求分析102.1.本次工程依托的信息化环境现状10XXX区域概况10主要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数据及信息资源现状122.2.业务需求分析14业务角色需求14社会管理需求142.3.建设需求分析15标准标准建设15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16根底支撑平台16应用系统16终端系统1
2、7网络系统17信息平安系统17运行维护系统17数据中心182.4.信息量指标182.5.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8第三章总体设计方案193.1.总体设计原那么193.2.总体目标203.3.建设内容213.4.系统总体架构213.5.技术路线及技术演进23技术路线23技术演进27第四章本期工程设计方案274.1.建设规模与内容274.2.标准标准建设内容28标准体系建设架构284.标准建设内容294.3.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设计方案29数据库、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关系294.数据资源规划设计30数据库设计34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设计46建设内容清单594.4.根底支撑平台设计方案59效劳器虚拟化软件60操
3、作系统61数据库软件61WEB中间件软件62GIS引擎软件63ESB效劳总线68支撑平台建设内容684.5.应用系统设计方案69应用系统逻辑架构设计69社会管理系统设计方案70第五章软硬件建行概括815.1.总体建设内容815.2.软件开发内容81应用开发软件81第三方软件835.3.硬件建设内容83网络系统83信息平安设备84数据中心8679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 工程整体概述1.1. 编写依据1.1.1 相关政策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2002】17号文;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
4、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平安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03】27号文;3中办发2004 34号?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假设干意见?4?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国信【2006】2号;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6?电子政务保密管理指南?国保发【2007】22号;7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四部门关于印发?信息平安等级保护管理方法?的通知公通字【2007】43号;8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2111号;1.1.2 技术标准1?电子政务
5、标准化指南第一局部总那么?;2?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二局部工程管理?;3?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三局部网络建设?;4?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四局部信息共享?;5?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五局部支撑技术?;6?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六局部信息平安?;7?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那么?GB/T 19486-2004;8?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标准?GB/T 21061-2007;9?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GB/T 21064-2007;10?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局部总体框架?;11?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2局部技术要求?;1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局部核心元数据?;1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
6、系第4局部政务信息资源分类?;14?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5局部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15?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6局部技术管理要求?2007;16?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局部总体框架?;1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2局部技术要求?;18?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3局部数据接口标准?;19?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4局部技术管理要求?;20?信息平安技术信息系统平安等级保护定级指南?;21?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标准?GB/T 19487-2004;22?信息平安技术网络根底平安技术要求?GB/T20270-2006;23?信息平安技术操作系统平安技术要求?GB/T20272-20
7、06;24RFC2547bisBGP/MPLS虚拟专用网VPNs;25RFC2917核心MPLS IP VPN体系结构。1.2. 效益及风险1.2.1 社会效益通过本工程的建设,社会效益主要表达如下:1统一社会管理思想认识,加快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效劳工作效率,健全社会管理体系;2拓展社会效劳领域,提高居民满意度、居民生活质量,丰富社区资源,改善效劳手段,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综合性社会效劳体系;3促进社会资源整合,明确各级职责,创新社会管理体制;4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5提升公共资源共享水平,支撑
8、XXX社会治理;6创新管理制度,推动专业队伍建设,营造就业时机。1.2.2 经济效益本工程为XXX重大民生工程,为非盈利性社会事业单位工程。为XXX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如下:1整合共享了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提高了社会管理信息资源综合应用水平,提升了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本钱;2充分利用XXX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采用集约建设模式,防止了重复投资;3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和入驻;4利用开放平台,吸引社会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开展。1.2.3 工程风险根据系统建设风险分析理论,工程风险包括资金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推广风险、效益风险、实施风
9、险和平安风险。1资金风险XXX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本工程,本工程所需资金从区委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工程资金有保障,无资金风险。2管理风险XXX综治办为工程的建设单位,将通过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引进人才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做好本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维工作,坚决贯彻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以市场化的模式,树立“效劳第一,客户至上的效劳理念,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效劳水平,降低管理风险。3政策风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开
10、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推广风险新的应用需要用户逐步适应,存在一定的推广风险。应对措施: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充分运用工程的推广经验,并结合协作单位的强大市场推广能力,有效躲避推广风险。5效益风险本工程的效益难以量化。本工程带来的政府运作本钱节约、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难以用数据来量化,效益评估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政府本身难以独立完成,这带来了政府电子政务开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为躲避这一风险,我们采取长期考察,动态评测的方法,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估模型。6实施风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整合各政务部门的数据资源,由于在政策法规上没
11、有明确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资源能有效获取以及建立长期、稳定的同步更新机制,为工程的成功实施带来风险。同时,工程的实施还必须妥善处理工程方案、组织、控制和技术应用等问题,这需要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融会贯穿,管理跨度大,存在工程实施风险。为躲避这一风险,需要XXX委、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数据资源的采集,同时在工程管理上采取专家指导,加强监理措施,实施标准管理。7平安风险本工程要求非涉密政务信息要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同时要作为门户网站的后台支撑,这样不仅存在来自外部的别有用心的人非法攻击的风险,也存在来自内部的不完善的系统授权机制带来的风险。为躲避这一风险,我们采取思想重视,两手同时抓的措
12、施,把保护信息的平安性放在第一位,采取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信息平安,在技术上建立完善的平安保障体系,保证系统的平安性,防止非法的恶意攻击。第二章 现状与需求分析 2.1. 本次工程依托的信息化环境现状2.1.1 XXX区域概况XXX2.1.2 主要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2.1 业务现状1XXX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缺少一个整体的组织协调体系来整合部门的职能与资源,扎口对全社会各项工作的管理,信息无法共用,数据无法交换,资源无法共享,领导无法及时获取社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无法对社会全局工作进行掌控、监督和管理。2在社会管理工作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管理中
13、深层次的问题。3现行体制导致每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分兵作战:政法综治、公安维稳、司法调解、信访、民政各自形成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部门之间信息不同,管理不能协同。2.1.2.2 存在的问题分析XXX在社会管理上还依赖传统方式,还存在着手段相对落后,基层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具体问题为:1信息采集环节薄弱。各部门、各机构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政、相同的根底数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相同的根底数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基层工作人员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信息采集,不仅效率低下且反复采集报送,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2信息共享效能不高。由于各独立的行政组织机构和信息化平台统一化要求的现实冲突,社会管理数据资
14、源出现了明显数据指标口径不一、条块分割、信息流通停滞不前的局面。一些相互联系的数据资源被分割在不同部门的数据库中,信息资源权属单一,信息壁垒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加之各部门的信息化开展水平不一,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不对称、不完备和缺乏权威,数据资源使用范围狭窄,用途单一,重复利用率低,丧失了信息应有的流动性、共享性的特性。3资源整合度低。社会管理信息资源较多,但广泛分散在多个部门和机构中,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复杂且存在重复,没有统一的数据资源整合平台。相关建设技术比拟落后,不能适应大数据量分析和存储的要求,且信息横向不能开放、共享,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4信息研判滞后。信息研判仅停留在外表数据的分
15、析、判断,缺乏对分散、孤立信息的归纳整理,不能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苗头性的东西,未能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性、预警性信息,效劳决策的效果不明显。从信息处理的范围看,信息研判仅限于单一信息系统内部估摸,缺乏从整体、因果、联系的角度,综合利用、研判各类信息。此外,信息采集录入、流转研判、利用反应、评定等根底环节流转不畅,整体运行机制不强,不能有效地将研判结果效劳行政决策,限制了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5社会管理仍比拟传统,缺乏创新。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远未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
16、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而社区效劳组织和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2.1.3 数据及信息资源现状2.1.3.1 数据现状1数据分散我国目前政务信息化总体上以政务部门所属行业为主,没有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各政务部门分别拥有属于自己业务的数据,没有进行整合应用。XXX作为区级政府部门,各政务部门的业务数据主要分散在区级与市级相关部门中,没有进行整合。2信息壁垒从业务应用角度来看,各政务部门在办理业务时非常需要其他部门的数据作为
17、支撑,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少有部门愿意主动将自己拥有的数据共享出来供其他部门使用,业务部门无法打破信息壁垒,只好对数据重复采集、应用重复建设。3分割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人、事、物、事件、组织等,目前这些对象数据分属于不同的政务部门,并没有将这些对象形成统一的标准对象,导致对象的属性不完整、内容更新不及时。4一致性差由于各政务部门业务存在差异,每个部门由于管理的侧重点不一样,造成被管理对象的数据更新不一致,且缺少比对核实过程,单从数据准确性上无法界定谁对谁错。2.1.3.2 信息化现状目前,XXX基于电子政务网络运行了多个信息化应用,各部门也根据具体业务工作需求开发了专业应用系统如
18、市政、工商、质监、计生、卫生、司法、教委、民政、公安、环保等部门。同时,全区通过互联网对外提供各种在线信息化效劳,包括党务管理、政府信息公开、公众信息查询、网上政务、社区效劳等。单位数据根本情况应用系统根本情况网络根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计生委2.2. 业务需求分析2.2.1 业务角色需求XXX社会管理业务主要包括社会管理和社会效劳,涉及的角色有领导层、区级部门工作人员、镇/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人员、其他办公人员和公众用户等。 1领导层领导层主要关注工作总量情况和业务办理质量情况等方面,调阅查看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和风险情况,从而掌握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态势和工作绩效,进行决
19、策指挥。2区级部门工作人员区级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分配各项事务,进行事务的办理,督导事务处理过程,并反应事务办理结果。3镇/街道工作人员镇/街道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事务的办理,督导事务处理过程,并反应事务办理结果。4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事务的办理,督导事务处理过程,并反应事务办理结果。5网格人员网格人员主要负责网格内事务的处理,采集、核实根底数据信息,并反应事务办理结果。2.2.2 社会管理需求社会管理业务主要包括人口状况管理、市政管理、城市秩序管理、社会稳定、为民效劳、困难帮扶等内容。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效劳型政府过渡的模式变化,社会管理业务必须向精细化、主动化、全面化方向开
20、展才能符合新模式的要求。而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网格化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劳能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业务开展的新需求。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扁平化的社会管理需求。以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减少社会管理层级,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能力,全面实施社会管理和效劳信息化。2支撑社会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和进行社会管理宏观决策时,需要得到科学、准确的依据,通过对社会管理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与挖掘分析,可以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协同处理社会事务的需求。目前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管理格局,导致各类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信息无法共享共用,需
21、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各部门资源,协同处理社会事务,提高办事效率。4主动掌握基层民情的需求。实现社会管理由管理型政府向效劳型政府转变,需要主动掌握社区情况,如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情况,才能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效劳。5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需求。掌握社区内现有的矛盾纠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掌握开展趋势。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防止社会矛盾激化。2.3. 建设需求分析2.3.1 标准标准建设制定信息化标准和技术标准是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重要根底工作,是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信息化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要遵循“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
22、标准的方针,向上与国家提出的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接轨,向下突出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充分考虑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总体需求,构建符合实际的标准标准体系,整个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开发、建设,严格遵循标准标准体系进行。2.3.2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1数据库建设需求通过对各委办局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形成以人、组织、社会管理事务为核心的三大根底库,为社会管理系统提供运行支撑,同时,形成全区统一的、标准化的根底数据,为各委办局信息化建设奠定根底。2交换共享需求为区级各委办局提供数据交换共享的平台与通道,建立起交换共享的接口标准,实现区级各委办局的数据共享,
23、并提供交换共享的管理功能,包括对交换共享的资源管理、交换共享过程的监控管理、交换共享历史的追溯和审计等。2.3.3 根底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是业务分析、构造、运行和管理监控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各种业务的和非业务的需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应该是系统化、一体化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应用软件系统的生命力,亦称为业务支撑平台。本工程根底支撑平台需要虚拟化软件将物理机设备进行虚拟化,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扩展性,便于设备的集中管理。利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支撑上层应用,采用成熟的中间支撑软件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
24、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实现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部署GIS引擎为平台提供基于空间的查询、定位、分析等地理信息综合效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空间可视化需求。2.3.4 应用系统1宏观决策功能。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形成大量社会管理的相关要素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利用根底数据生成各类汇总报表,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2事件处理功能。网格巡查员使用移动终端将网格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采集并上传到各级网格中,按照网格分级和事件分级进行逐级处理和上报。3网格管理功能。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根底,建立以网格为单位的网格管理系统,实现社情全摸清。2.3.5 终端系统终端分为管理侧终端与用
25、户侧终端。管理侧终端包括数据中心管理终端和数据采集前置终端;用户侧终端包括电脑终端以及网格员移动终端等。2.3.6 网络系统本次工程网络系统建设具体需求如下:本次工程需要利用现有XXX电子政务外网进行部署,实现与相关委办局专网的联网,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网络支撑。2.3.7 信息平安系统对于数据中心的平安保护,通过单一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完备的体系,涉及多个方面。本工程需要从物理、网络、计算机系统、应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平安保护。1物理平安需要在环境平安、设备平安、介质平安等方面提供防护措施。2网络平安需要从网络结构、网络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多方面加以防护措施。3计算机系统需要保护操
26、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平安。4应用平安需要对用户的权限和访问控制,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保密。5管理平安需要制定必要的平安管理机制和措施。2.3.8 运行维护系统能够实现对网络、平安、效劳器、存储等设备进行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等管理功能。2.3.9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作为XXX统一根底数据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的物理运行环境,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为:1能提供XXX各政务部门效劳器统一托管环境。由于XXX各政务部门现有机房设施条件差,扩展能力差,维护管理能力差,需要一个统一的运行环境来托管政务部门的效劳器,同时也便于统一维护管理。2采购效劳器与存储设备,为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存储与运行环境,为数据采集
27、整合提供运行环境。效劳器要求采用虚拟化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具有节约能源、节约场地、方便维护管理等优势。2.4. 信息量指标本次工程建设将包含全区35万的常住人口约10万家庭、事务处理等数据,实际数据量估算为:1人口根底库:按10万常住人口家庭估算,包括人员的根本信息、家庭档案、教育档案、健康档案、法律档案等,按每家庭平均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2M,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100M,其他分类信息如党员、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记录40万条,每条记录1M计算,实际需要空间为100000102/1024+4000001/102410360G,考虑未来5年内XXX居民人口的增长量以及采集信息的覆盖面更广
28、,按每年增长10%计算,5年总计需要空间为1036015168G。2事件库:按日事件处置量100件,每件处置事件含图片或录音数据与结构化过程数据10M,按5年存储量计算,共需空间:100103655/10241782G。3其他数据如日志数据、元数据等估计20G,按每年增长50%计算,5年总量20101G估算。5年数据总量估算为:15168+1782+101=17051G。2.5.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1性能指标在线用户数最大约1000人,网格员用户500人,预计总并发用户数约200人。 系统查看页面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 业务办理页面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 查询统计操作的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 简单报表
29、生成时间不超过10秒。 复杂报表生成时间不超过30秒。 2可靠性指标系统支持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一年365天不间断运行。系统在连续运行中因软件故障导致停机的次数一年不得超过4次,单次系统修复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3扩展性指标系统应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不至于因简单调整而导致得大量程序修改或推翻重来。随着用户数的增长及功能应用的增长系统应该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运行。为保障系统具有更好的伸缩性,能够支持集群技术。4易用性指标系统支持多种客户端设备,并能够自适应不同终端的显示分辨率。页面具有统一的风格、直观的示意、人性化的操作方式。系统具有丰富的在线帮助和提示功能,方便用户操作。
30、第三章 总体设计方案 3.1. 总体设计原那么本设计应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1先进性和可扩展性设计时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以保证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满足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效劳的实际需要。2实用性和便捷性设计时应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用户需求的差异性,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便捷的操作方式和友好的用户界面。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详细分析建设现状、建设需求和条件的根底上,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合理的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方案。同时,系统的建设还应考虑XXX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已有资源利旧与整合,减少投资。4经济性
31、与平安性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数据都是比拟敏感的工作数据,必须在现有资金预算的前提下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平安保障体系,妥善解决信息平安的问题,处理好经济与平安的关系,综合平衡本钱和效益。综合考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应用的实际需要,在多方案论证和综合比拟的根底上提出了既平安又经济的设计方案。5可靠性和合理性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效劳范围广、涉及内容多,需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设计时除了充分保证可靠性外,还应建设合理的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及相关保障体系,为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奠定良好的根底。6需求主导,整合应用的原那么以需求为主导,突出重点,认真分析系统流程,充
32、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3.2. 总体目标XXX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工程建设为契机,以“一个网络体系、一套应用系统、三个根底库为依托,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实现“人、地、物、事、组织的网格化管理,从而带动XXX社会管理源头治理体系、动态协调机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实现XXX社会管理“精确化、社会效劳“人性化,提升社会效劳效能,并为XXX实现智慧城市奠定信息化根底。 主要建设目标是为政府社会管理良性有序运行提供根本手段和保证,促进政府对社会系统的组成局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开展的
33、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效劳、监督和控制,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实现统一运维管理,并建立平安和运维保障体系。科学划分网格单元,优化网格资源配置,构筑“区街道社区网格的四级管理架构,以社会管理、基层效劳为核心,实现管理效劳工作的全员化、精细化、信息化、实效化。3.3. 建设内容1总体建设任务 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总体任务是建成“一个网络体系、一套应用系统、三个根底库,以信息化为技术手段实现创新和社会治理。 构建一个网络体系,建成一个支持社会治理平台互联互通的综治网。建成一套应用系统,基于社会管理系统的政府工作人员、网格员终端应用。形成三大根底数据库,包括人口信息库、组织信息库和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库
34、;建成根底库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标准标准体系与平安运维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管理系统的统一标准标准与平安运维体系框架,逐步完成标准标准体系与平安运维体系建设。3.4. 系统总体架构总体目标建设包括一套网络、一套社会管理效劳综合系统、三个根底信息库,分别包含了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与用户层、标准标准体系、信息平安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内容。总体架构如下列图所示:如上图所示,总体架构从上往下分为用户层、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网络层,以及标准标准体系与平安运维体系。用户层:用户层指面向终端用户、多渠道的接入方式,包括电脑WEB端、智能 终端等。应用层:应用层包括
35、本工程建设的两大应用系统社会管理系统与社会效劳系统,以及包括对两大系统业务运行进行监控调度的调度指挥系统。支撑层:支撑层提供给用系统运行的支撑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效劳器虚拟化软件、数据库软件、WEB中间件软件、GIS引擎软件、ESB效劳总线等。数据层:数据层包括交换共享数据库、核心业务库等。网络层:由XXX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网络组成,通过三种网络的互联实现各类终端、各种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等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根底层:根底层包括整个工程的硬件设施。采用虚拟化技术,本工程将建成以根底设施层与平台层效劳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上层应用提供根底设施效劳。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平安保障体系、标准标准体
36、系和运维支撑体系。信息平安保障体系是采用相应技术、权限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等,充分保证各种数据的平安。标准标准体系主要是需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标准工程相关数据的设计、存储、交换。运维支撑体系包括基于建设模式及运营方式上的保障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资金,制定一套长效的运营机制,标准系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第四章 本期工程设计方案 4.1. 建设规模与内容本期工程建设内容及其规模如下:1标准标准建设标准标准建设包括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根底类、数据采集类、质量控制类、数据建库类、数据交换类、系统建设类、信息效劳类和系统平安类等标准。2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建设数据库建设包括三大根底库,分别为:人口根底信息库:
37、以家庭为根本单元,其规模覆盖XXX35万的常住人口;组织法人库:以各类组织为单位,包括工商企业、事业单位、民间非企业组织等;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库:其规模涉及全区社会事务管理类。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实现根底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共享,为全区各委办局提供数据交换共享的通道与平台。3根底支撑平台建设根底支撑平台建设包括效劳器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WEB中间件、GIS引擎、ESB效劳总线等。4应用系统建设社会管理系统与网格员终端应用建设:社会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区社会管理数据的全面掌控和管理使用,实现对社会管理事务的实时在线处理,实现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督查和分析;网格员终端应用是网格员进行网格
38、内事务管理、数据采集的 终端应用。5终端系统建设终端系统主要包括网格员移动终端,数据中心管理终端、电脑终端等。6网络系统建设构建一套网络体系承载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为信息的共享、社会动态实时更新、社会管理统一协调提供通信根底。网络由XXX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网络组成,通过网络的互联实现各类终端、各种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等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7信息平安系统建设建设系统的平安保障体系,实现物理环境、网络、计算机系统、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平安。8运维管理建设能够实现对本工程建设的网络、平安、效劳器、存储等设备的根本运维管理功能。9数据中心建设为社会管理系统提供运行硬件环境与存储设备,为区级各委办局提供效劳
39、器集中管理的运行环境。4.2. 标准标准建设内容4.2.1 标准体系建设架构海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根底建立在国内标准、社会管理、公共效劳类标准体系相关标准之上。4.2.2 标准建设内容在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下,开展本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根底类、数据采集类、质量控制类、数据建库类、数据交换类、系统建设类、信息效劳类和系统平安类等标准的宣贯、制定与完善。对于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通用标准,海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将按照标准宣传、贯彻并执行;对于国家社会管理制定的指导性业务专用标准,需结合北海市、XXX具体情况进行扩充完善,以满足具体管理的需要;对于社会管理、数据交换与
40、共享、数据采集所需标准,那么需进行制定。4.3.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设计方案4.3.1 数据库、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关系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形成统一存储的数据库,并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行应用系统建设参见本章应用系统设计方案。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的架构关系如下列图所示:4.3.2 数据资源规划设计4.3.2.1 数据资源分类本工程建设主要通过各委办局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源、用户提供的数据资源、以及系统运行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建设形成XXX统一、集中的根底信息库,根据信息资源的分类,根底信息可分为人口根底信息、组织法人根底信息、与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41、4.3.2.1.1 人口根底信息人口根底信息是所有市民信息的高度抽象和归类,并按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属性加以表征,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放,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困难人群、特殊人群等等都属于人要素的范畴。人口根底信息用于提供准确、全面、可唯一识别的根底信息,支撑社会管理及各委办局的业务办理。人口根底信息建设需要整合计生委、公安、卫生、民政、组织部等部门的根底数据形成,重点对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根底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与组织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关系。根据人口根底信息的应用目的、范围和个人隐私敏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信息层、扩充信息层和应用共享信息
42、层。1根本信息层:包括公民最根底、相对变化频率较小、使用范围广泛、且个人隐私敏感度较低的信息。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等6项信息。2扩充信息层:存储应用共享需求较为普遍,有一定的个人隐私敏感度的信息。主要包括公民的户籍住址、照片、居民身份证签发信息、婚姻状况、户号、户籍类别、邮政编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是否享受低保等。3应用共享信息层:存储部门间由特定的共享应用需求和个人隐私敏感度较高的信息。包括公民现居住地、户成员信息、工作单位、职业、联系 、家庭房产地址、产权性质、房产证号码、建筑面积、特殊救助对象信息、身高、专业、其他人员、学历、家庭成员信息等包括公安、计生
43、、社保、民政、卫生等业务部门共享数据。4.3.2.1.2 组织法人根底信息组织法人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信息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按机构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形式加以存放,如企业单位参保单位、福利组织、社团组织等都属于机构的范畴。实际建设需要整合工商企业、质监事业、编办、民政社会组织、组织部党组织等部门数据,形成全区组织根本信息,包括以各类组织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组织机构编码、组织类型等根底信息,以及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类组织的特征信息,同时与人口根底信息、城市空间部件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组织法人根底信息分为根本元素信息和扩展元素信息两大类:1根本信息层:是指
44、法人库根底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等10项。2扩充信息层:是指除法人根本信息外部门间共享需求较为普遍的法人信息。按数据提供的机构划分,分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由质监局提供、注册或登记信息由工商局、编办、民政局提供、国税税务信息由国税局提供、地税税务信息由地税局提供、其他信息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局、司法局等提供。扩充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注册或登记信息、税务登记信息3大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互联网地址、电子邮箱、经营或业务范围、年检年度、年检情况、注销或撤消日期、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类型、法定代表
45、人身份证件号码、注册或开办资金金额、注册或开办资金币种、分支机构组织机构代码、分支机构名称、分支机构注册或登记号、分支机构住所、法人证书变更事项、法人证书变更内容、法人证书变更日期、纳税人识别号、税务登记机关名称、税务登记日期、注销税务登记日期、非正常户认定日期、非正常户解除日期等。4.3.2.1.3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社会管理事务是与市民、组织相关的事件、动作信息及其相关数据的高度抽象和归类,按事件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储,如出生、死亡、结婚、消费医保、公积金等都属于事件的范畴。本工程除上述根底事务信息外,还包括社会管理所涉及的政务办理、困难求助、政策咨询、举报投诉、建议等各类事件等。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包括社会事件的编号、事件分类、事件描述、事件地点、事件时间、事件关系人等根本属性,以及事件的处理过程、责任部门、责任人、所属行政区划、关系人身份证号码等扩展属性。4.3.2.2 三大根底数据逻辑关系三大根底数据中人口、组织法人、社会管理事务分别包括人、组织、物地、事几类社会管理对象,从下列图可以看出,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加工与比对,建立起数据之间的联系。如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