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岩石力学之-应变分析.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764360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力学之-应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本文档共35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应变分析 物体在外界作用下会发生运动和变形,应变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物体局部几何变化和物体内各点的位移。这种研究以物体内部各点的初始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基础。 物体的变形或位移是在外部作用下发生的,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但应变分析是从运动学的角度关系研究物体的变形。不涉及外部因素,也不过问材料性质。是一种不涉及引起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原因的纯几何分析。所得的结论适用于任何连续介质。 第一节 位移描述 称物体变形前在空间占据的几何位置为构形B,变形以后占据的新的空间位置为构形B/。变形前物体中的三个质点P、Q、R,变形后到达新的位置P/、Q/、R/。用固定在空间中的笛卡儿坐标系,同时描述新、老两个构形。我们以初始构形中质点的位置标志质点。这样,P、Q、R既是质点的初始位置,也是质点的标识(或标志)。 图3-1 B / B U U0 PQ P /Q/ 位移的性质 物体的连续性要求,其初始构形被不同的质点连续地、无间隙地充填。其后继构形B/被同样的质点连续地、无间隙地充填。从连续性假定,连同图3.1可以得到位移与变形的下列性质: 1、变形以前的点与变形以后的点有一一对应关系。(从数学上,这意味着反函数存在且唯一,若连则反函数的导数也连续且唯一); 2、物体中各点的位移一般是不同的; 从上面两条性质可以导出: 3、位移是位置的单值连续函数; 4、物体中某点乃至物体整体的位移中包含了变形和刚体运动。 相对位移矩阵(对连续体运动和位移的一种数学描述) 考虑物质点P,其坐标为(x0,y0,z0),位置矢量为。变形后P点运动到P/点,其坐标为,位置矢量为。P点的位移为,写成分量形式有 (3-1) 物质点Q是P点邻域内的一个点,Q点的坐标为(x,y,z),位置矢量为,P点和Q点的坐标分量之间有关系 x=x0+dx; y=y0+dy; z=z0+dz (3-2) 变形后Q点运动到Q /点,Q /点的坐标为(x/, y/, z/),位置矢量为,Q点的位移=U=-,写成分量形式为 (3-3) 由于位移性质3,P点的位移U可以写成U0(x0,y0,z0),其分量形式为 u0(x0,y0,z0);v0(x0,y0,z0);w0(x0,y0,z0) (3-4) 显然,P/点的坐标为 x0/=x0+u0;y0/=y0+v0;z0/=z0+w0 因此P的位移的分量可从下式求出 u0= x0/- x0;v0= y0/- y0;w0= z0/- z0 同理Q点的位移可以写为U(x, y, z),或者U(x0+dx, y0+dy, z0+dz)。其分量形式为 u(x,y,z);v(x,y,z);w(x,y,z) 或者 u(x0+dx,y0+dy,z0+dz);v(x0+dx,y0+dy,z0+dz);w(x0+dx,y0+dy,z0+dz) (3-5) 位移性质3还表明,位移是位置的单值连续函数,因此Q点的位移U可以用P点的位移U0表示。即Q点的位移分量u、v、w,可以用P点的位移分量u0、v0、w0表示。将u、v、w展开为P点位移的Taylor级数,并略去二阶以上小量 注意到u(P)就是u0,并且记住各个偏导数都是在P点进行的,则上式可简写为 (3-6a) 同理可以得到 (3-6b) (3-6c) 用矩阵表示,则有 (3-7a) 式中是Q的的位移矢量,是P的位移矢量。P点和Q点的相对位移(即两点位移之差)为 (3-7b) (3-7)式右端的矩阵称为相对位移矩阵。矩阵中的各个偏导数,都是在P点进行的,即 (i, j=x, y, z) (3-7b)式还可写成矢量形式 (i, j=x, y, z) (3-8) 此处已令 注意式左端的u是相对位移矢量,不是位移矢量。(3-7)和(3-8)表明,只要P点的位移已知,则P点邻域内任一点Q的位移都是已知的。 第二节 变形描述 物体的变形是通过一点邻域内的局部几何变化描述的。讨论伸长应变需要研究连接P点和 P /点的微线元长度的变化。讨论角应变需要通过研究连接P点和P/点、Q/点组成的两微线元夹角的变化。 应变的定义(工程应变) 正应变也叫伸长度,其定义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正应变是线段相对长度的变化,弹性力学中,以线元的伸长为正,压缩为负。剪应变也称角应变,其定义为 角应变=两线元所夹角度的改变量 在弹性力学中规定,若夹角减少,其角应变为正,反之角应变为负。 一点的应变 过P点做一个微小六面体,它的各个平面与坐标面平行,因此,它的各个棱边平行于坐标轴。我们规定过P点且平行于各坐标轴的线元(即微小六面体的棱边)长度的相对变化为,并规定过P点任意两段线元夹角的改变为。 正应变(伸长应变) 下面推导应变分量与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将图3-2中的微小六面体投影到各个坐标面上。研究原来互相垂直的两个线元,AB与AC的相对位移与变形。按伸长度和应变的定义,从图2-3中可以看出 图3-2 x y O 图3-3 A C B , (3-9a,b) A点的坐标为(x0,y0),A /点的坐标为(x0 + u0,y0 + v0)从图中可以看出,线段AB的长度为AB = dx,B //点在x方向上的坐标为,因此线段A /B //的长度为 A /B //= B //A / 即 而 上式已将简记为。将以上两式代入(3-9a)式得到 (3-10a) 线段AC的长度为AC = dy。C //点在y方向的坐标为,线段A /C //的长度为 A /C //= C //A / 即 因此 上式已将简记为。将以上两式代入(3-9b)式得到 (3-10b) 若将微小六面体投影到xoz或yoz平面,按同样的做法可以得到 (3-10c) (3-10a,b,c)表明,,,分别是原来平行于x、y、z轴的线元在x、y、z方向的伸长度,即伸长应变或正应变。 剪应变(角应变) 现在考察线元AB和AC的夹角的变化。定义是原来平行于x轴的线元AB向y方向的偏转角,是原来平行于y轴的线元AC向x方向的偏转角。是原来垂直的两线元AB、AC夹角的改变量,即 (3.11) 由于小变形,且AB、AC是微线元,这表明A/B//、A/C//也是微线元,因此, 从图3.3可以看出 , 在y方向的坐标为,点在y方向的坐标为,因此线段,简写为,这样 点在x方向的坐标为,点在x方向的坐标为,因此线段,简写为,线段简写为,因此 在小变形情况下有 因此 (3-11 a, b) 这样 (3-12a) 将微小六面体分别投影到xoz平面和yoz平面,按同样的做法可以得到 此处,、、、有类似于、的意义。 , (3-12b,c) 现在我们搞清了相对于位移矩阵中的每一项的几何意义。从上面的推导过程容易看出 (3-13) 即角应变是对称的,从角应变的定义也同样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刚体转动(对相对位移矩阵的进一步分析) 相对位移矩阵中,已经扣除了刚体平动,但包含刚体转动,因而不能反映纯变形。 证明如下:从图3.4可以看出 因此 (a) 从图3-4中还可以看出 因此 (b) x y O 图3-4 将(a)代入(b)可以得到 注意到(3-11),并令,则有 (3-14c) 对比(3-12a)和(3-14c) ; 可以看出不反映由变形引起的角度变化,因此是刚体转动,实际上是微元体变形时,角平分线绕z轴的刚体转动。 从(3-12a)和(3-14c)还可以看到, 同理可以得到,绕x轴和y轴的刚体转动为 (3-14a) (3-14b) 同样可以得到 利用(3-14)的关系,可以对相对位移矩阵可以作如下的分解 (3-15) 将(3-15)简记为 (3-16) 显然 ,, (3-17) 按照前面的讨论,(3-16)式右端的第一个矩阵表示纯变形,因此称为应变矩阵。显然应变矩阵是对称的。(3-16)式右端第二个矩阵反映刚体转动,因此称为转动矩阵,显然转动矩阵的反对称的。 一般约定当两个下标重复时,只记一个下标,即,,。则应变矩阵为 如果记 ,, 则上式右端第二个矩阵可记为 (3-19) (3-19)式称为转动矩阵,是反对称的。转动矩阵还可以记为 (i, j=x, y, z) (3-20) 显然 ,, (3-21) 按照上面的分析和理论力学中关于转动的定义,可以看出是矢量,分别表示绕x轴、y轴和z轴的转动,它们的合矢量是 (3-22) 转动矢量和它的每一个分量,还可以写成以下便于记忆的方式 (3-23) 此处 (3-24) 是矢量微分算子,称为Hamilton算子(operator),U是位移矢量。按矢量分析 (3-25) 从(3-25)式很容易看出 ;; (3-26) 位移的分解与合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微线元的位移由三部分组成: 1、跟随P点的刚体平移; 2、线元的刚体转动,(或者p、q、r); 3、线元的伸长变形。 第三节 线元长度和夹角的改变 上一节的讨论是针对特殊的线元,即过P点的,平行于x、y、z方向的线元展开的。 由此出发,对相对位移矩阵中各元素的几何意义进行了讨论。这引出一个问题,以上对特殊线元的讨论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即过P点的任意方向的一个微线元的伸长度和过P点的任意两个方向微线元夹角的改变,下面的讨论将证明:只要P (x, y, z)处的应变已知,则过P点的任意方向微线元的伸长度和两个微线元夹角的改变都可以决定。 图3-5 图3-6 也就是说,只要P点的应变已知,则P点邻域内的变形状态就被确定了。 任意有向线段的伸长度(正应变) 讨论图3-6中过P点的微线元长度的变化。从图3-6中可以看到,变形以后P点运动到P /点,M点运动到M /。微线元变为。n1和n2是变形前后微线元上的单位矢量。P点的坐标为(x0, y0, z0),M点的坐标为(x0+dx, y0+dy, z0+dz)。记有向线段为dr,dr的方向余弦为(l, m, n)。因此,dr在x、y、z方向上的投影为 (3-26) 式中是线段的长度。 若P点在x, y,z方向位移的分量分别u 0 (x0, y0, z0),v0 (x0, y0, z0) 和w0 (x0, y0, z0)已知,则按位移的性质3,M点在x, y,z方向位移的分量分别为 上式可改写为 利用几何方程上式变为 (3-27a) 同理 (3-27b) (3-27c) 以上各方程右端的位移和导数均在(x0, y0, z0)处取值。变形以后P点运动到P/点,坐标为(x0+u0, y0+v0, z0+w0),M点运动到M /点,坐标为(x0+dx+u, y0+dy+v, z0+dy+w)。变形以后线段变为。记有向线段为dr /,dr /长度为。在x, y,z方向的三个分量分别为 ;; (3-28) 的长度的平方为 (3-29) 将(3-27a, b, c)式代入(3-29)式得到 (a) 上式两端被dr2除,并注意到 (b) 因此 展开上式并注意到对于小变形,可以忽略应变的交叉项和平方项,便得到 化简上式得到 注意到对小变形 ;; 得到 (3-30) 另一方面,由伸长度的定义,线段的正应变为 (3-31a) (3-31b) 因此 (3-32a) 同理的平方项可以忽略,这样 (3-32b) 将(3-32b)代入(3-30)得到 (3-33) 上式表明,如P点的应变已知,则过P点的任意方向的有向线段的伸长度已知。如线段平行于x轴,则它的方向余弦为(l,0,0),由(3-33)式可导出 (3-34a) 若平行于y轴,其方向余弦为(0,m,0),则从(3-33)式得到 (3-34b) 若平行于z轴,其方向余弦为(0,0,n),则从(3-33)式得到 (3-34c) 以上是对过P点的任意有向线元变形的分析得到的(3-34)式,与前面为平行坐标轴的有向线元变形的分析一致。这再一次表明,、、分别是原来平行于x、y、z轴的有向微线元的伸长度。 任意两个有向线元夹角的变化(角应变) 考察过P点两条有向线段和,的方向余弦(l, m, n),的方向余弦(l1, m1, n1)。变形以后,P点、M点、N点运动到P /点、M /点、N /点,相应的有向线段为、。它们的方向余弦分别为(l /,m /,n / )、(l1/, m1/, n1/ )。变形前的长度为dr,变形后的长度为dr /。因此 图3-7 ,, (3-35) 式中,dx /、dy /、dz /是dr /在x、y、z方向的投影长度,由(3-28)式确定。将(3-27a)代入(3-28)的第一式可得 因此 将(3-31b)代入上式可得 (3-36) 利用级数展开的技巧 可以得到 对于小变形,分母中的可忽略,因此 (3-37) 将(3-37)代入(3-36)得到 对于小变形,应变的乘积项可以忽略,因此 (3-38a) 同理 (3-38b) (3-38c) 以上是对微线元变形的分析得到的,应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推导微线元的变形可以得出 (3-39a) (3-39b) (3-39c) 变形以前有向线段和的夹角是θ,按矢量代数 (3-40a) 变形以后,有向线段和的夹角是 (3-40b) 由(3-38a)和(3-39a)可以得到 略去应变的平方项和交叉项,得到 同理 因此 从上式和(3-40)式得到 (3-40) 由于(l, m, n)和(l1, m1, n1)是已知的,因此可以从(3-33)求出,并按照方向余弦依次替换的方法还可以从(3-33)式求出。另外由于有向线段和变形前的夹角是已知的,因此(3-40)中的也可以求出。这样变形后两线段的夹角可以从(3-40)中求出,并可进一步求出变形前后线段角度的变化。 下面讨论一种特殊的情况。变形以前有向线段和互相垂直,但不平行坐标轴的情况。如图3-8 所示。 图3-8 从三角学可以得到 证明如下: 如果令,并且,则 对于小变形,因此,,这样 , 因此从(3-40)可以得到 (3-41) 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得到(3-41),若,则将展开为处的Taylor级数,可得 略去二阶以上小量 若,则 上式右端的负号表示变形后两线段夹角增加。 从(3-41)出发,我们讨论一些特殊情况 1、若平行于x轴,平行于y轴,的方向余弦(l, m, n)=(1, 0, 0), 的方向余弦(l1, m1, n1)=(0, 1, 0),将它们代入(3-41),得到 (3-42a) 2、若平行于y轴,则方向余弦(l, m, n)=(0, 1, 0),平行于z轴,方向余弦(l1, m1, n1)=(0, 0, 1),将它们代入(3-41),得到 (3-42b) 3、若平行于z轴,则方向余弦(l, m, n)=(0, 0, 1),平行于x轴,方向余弦(l1, m1, n1)=(1, 0, 0),将它们代入(3-41),得到 (3-42c) 上面的讨论表明,分别表示原来平行于坐标轴的两个线段,变形以后角度的改变。与3.1节讨论的结果一致。这是意料之中的。但必须指出,这些结论只有在小变形的条件下才成立。 第四节 应变张量的坐标变换 如果我们令有向线段、、两两垂直,张成新的坐标空间,是x/ 轴,是y/ 轴,是z/ 轴,并且新旧坐标之间的关系如表3-1所示 图3-9 表3-1 x y z x / l1 m1 n1 y/ l2 m2 n2 z/ l3 m3 n3 则从(3-33)可以得到新坐标系中的正应变,从(3-40)可以得到,新坐标系中的剪应变,它们为 (3-41a) (3-41b) (3-41c) (3-41d) (3-41e) (3-41f) 将(3-41)写成矩阵形式,有 (3-42) (3-42)式正是二阶张量的定义,这表明一点的应变分量的集合是二阶张量。且(3-42)式与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类似,也可以简写为 (3-43) 式中是坐标变换矩阵,是它的转置。 (3-42)式还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3-44) 按应力分量坐标变化的类似方法,对新坐标系中第k行,第l列的应变分量也可以得到下列变换公式 (3-45) 可以验证(3-45)与(3-44)完全相同,但(3-45)对于只学过矢量分析而没有学过张量分析的人更便于记忆。 **利用下标记法记号,应变分量还可表示为 逗号前的下标是分量指标,逗号以后是导数指标,式中表示对坐标求偏导即 同样转动分量可以表示成 (3-46) 由于 (3-47a,b) 若位移二阶导数存在且连续,则可交换求导顺序,因此上式变为 (3-48a,b) 对比(3-48a,b)和(3-46)可得应力分量和转动分量有下列关系 (3-49) 必须注意的是到下面九个量的全体 不是张量。 以上对应变是二阶张量的证明是将式(3-44)表示的应变的坐标变换,与式(2++)表示的应力的坐标变换进行比较得到的,但是应变分量的坐标变换也完全可以由分析的方法得到,并同时得到应变是二阶张量的结论。 将两组坐标系分别记为和,如图3.10所示,表3-2和表3-3是这两个坐标系坐标变换的两种等价的表示方法。 表3-3中是旧坐标系中j方向的单位矢量,是新坐标系中j/方向的单位矢量。对比表1和表2有,此处第一个下标“l”表示行号,第二个下标“k”表示列号,并且规定以新系中的坐标方向表示行号,以旧系中的坐标方向表示列号,在这样的规定下 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物体中任一点P的位置矢量为 (3-50a,b) 图3.10 表3-3 新旧坐标的变换关系 表3-2 新旧坐标的变换关系 1 2 3 1/ l11 l12 l13 2/ l21 l22 l23 3/ l31 l32 l33 1 2 3 1/ 2/ 3/ 显然,这两个矢量是对同一点P的位置的不同表示方法,而P的的位置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因此它们相等,有 (3-51) (3-52) 先用,然后用与上式做内积(此处就是矢量的点积),并注意到上面关于方向余弦的规定有 (3-53a,b) 从上式可以得到 (3-54a,b) 另一方面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可以得到 (3-55a,b) 在式(3-55a,b)中,m是哑标,对m求和展开后得到 (3-56a) (3-56b) 从表3-2容易看出,式(3-56a)是两个列向量的点积,式(3-56b)是两个行向量的点积。由于和都是正交坐标系,因此 (3-57a,b) 此处,是Kronercker符号 (3-58) (3-57) 表示不同的行向量的点积为零,相同行向量的点积为1。(3-58) 表示不同的列向量的点积为零,相同列向量的点积为1。 从(3-57a,b)和(3-58)还可以得到 (3-59) 即将两个下标成对交换,结果不变。 现在求应变的坐标变换式,设点P的位移矢量为U,由于U是客观的,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因此在新系和旧系中的分解式表示是相同的,即有 (3-60) 显然 于是有 (3-61a) 类似地有 (3-61b) 对(3-61b)式两端求偏导,并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可得 利用自由指标和哑标的换标规则,将(3-61a)写为 因此 还可以导出 即应变的坐标变换为 (3-62a) 上式右端的求和指标是k、l,即k、l是哑标,而m、n是自由指标。 类似地有 (3-63a,b) 和 因此 (3-62b) 上式右端的求和指标m、n,k、l是自由指标。(3-62a,b)正是张量的定义,因此我们分析地证明了应变是二阶张量。 第五节 应变主方向和主应变 与应力分析类似,一点的应变也有主方向和主应变。按照小变形理论,物体内某点邻域的位移由刚体平移、刚体转动和纯变形三个部分组成。变形前后,微线元方向的改变实际上是刚体转动引起的。如果在变形过程中微线元的方向不变,则称该方向上线元的伸长度为主伸长,相应的方向与主方向。 若变形前线元的方向为n,方向余弦为(l, m, n),变形后为,方向为n/,方向余弦为(l/, m/, n/)(3-37)告诉我们l/,m/和n/可以由应变分量和转动分量完全确定 (3-38) 是方向为n的线元的伸长度。若n是主方向,则按照主方向的定义,转动分量,n/平行于n,即。这样从(3-38)式得到,主方向的方向余弦(l, m, n)满足的方程 (3-63) 上式中,已记。由,因此l、m、n不全为零。按线性代数,只有系数行列式等于零时,l、m、n才有非平凡解。 (3-64) 展开后得到 (3-65) 式中 (3-66a,b,c) 方程(3-64)是应变张量的特征方程,它的三个根就是主应变,并且还是应变张量的特征根,每一个主应变对应的方向是应变张量的特征方向。 是不变量,称为应变不变量,以便与应力不变量区分。 由于应变张量中,每个元素都是实的,并且是对称的,因此按线性代数,主应变有类似于主应力的性质 1、实数性,即全为实数; 2、不变性; 3、正交性。 4、极值性 从上面的讨论,还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在物体内P点,至少存在三个互相正交的方向,变形以后它们仍然保持正交,在这三个正交方向上剪应变为零,而伸长度即是对应的主应变。 体积应变 定义体积应变为 (3-67)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讨论 1、在应变主方向上 此时变形前的一个六面体,其边长为dx、dy、dz,体积为dV0=dxdydz,按上面的结论,在这些互相正交的方向上没有剪应变,因此有 (3-68) 换言之 (3-69) 因此变形以后的体积 或者 展开上式,并考虑到对于小变形,应变的交叉项可以忽略,则有 因此 (3-70) 上式表明应变第一不变量是体积变形。 2、在任意方向上 此时 由于应变分量和转动分量的平方项和乘积项是高阶小量,可以略去。因此 仍然可以得到(3-70)式。 第六节 应变协调方程 在小变形情况下,六个应变分量通过六个几何方程与三个位移分量相联系 若已知位移,可由上式求应变,若已知应变,利用上式求位移时,由于方程数目超过未知数的数目,因此对任意给定的,一般无法从上式求出位移。 从几何上讲(严格地说几何连续性要求),变形以前连续的物体,在变形以后继续保持连续,这意味着,原来紧挨在一起的两点,变形后继续紧挨在一起,原来分离的两点,变形后依然是两个点,不会重叠。 这三种情况中,第一种情况,变形协调,后两种情况变形不协调。 从数学的角度,变形协调意味着6个应变不能任意取值。下面我们从几何方程直接导出变形协调方程 变形前 变形后 变形前 变形后 变形后 变形前 从上式可以得到 注意到偏导数求导顺序无关,得到 (3-71a) 可类似地得到 (3-71b) (3-71c) 在以上三个式子中,,,分别是xy平面,yz平面和zx平面内的应变分量。因此可称之为同一坐标平面内的应变分量之间的协调方程。下面推导不同坐标平面内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 (e) 而 (f) 从(e)和(f)可以得到 (3-71d) 类似地可以得到其它两个关系 (3-71e) (3-71f) 以上变形协调方程仅是直角坐标中的特例,在一般情况下变形协调方程共有81个,但其中只有6个是独立的。下面利用应变分量的张量记法说明这个问题。 小应变张量的二阶偏导数为 (3-72a) 上式中i,j是分量指标,k,l是导数指标。将分量指标和导数指标双双交换,可得 (3-72b) 将(3-72a)右端的某个分量指标和导数指标交换一下,例如将j和k交换,可得 (3-72c) 将上式中的分量指标和导数指标双双交换,得到 (3-72d) (3-72)式的右端出现位移分量,的四个三阶偏导数。当位移场单值连续,并存在三阶以上连续的偏导数时,偏导数与求导顺序无关,因此从(3-72a、b、c、d)可以得到 (3-73) 上式是表明应变分量不是任意取值的,因此位移单值连续或者说变形协调的必要条件。由于i、j、k、l的取值范围是x1、x2、x3,所以(3—73)式是81个方程,这也就是说,变形协调方程一共有81个,但这81个方程中只有6个是独立的。下面说明这一点 将(3-73)式中指标j、k互换,得到 (3-74) 将上式与(3-73)式对比,可以看出(3-73)式关于j、k是反对称的,因此当时,j、k可能的组合只有和,由于后三种情况与前三种情况只差一个负号,因此在这六种可能的组合中,只有三种是独立的。因此协调方程(3-73) 只有27个是独立的。 对(3-73)式互换i、l得到 (g) 注意到应变张量的对称性和偏导数与求导顺序无关,可得 (h) 将(h)式代入(g)式,得到 (i) 比较(i)式和(3-73)式可以看出,协调方程(3-73)式对i、l也是反对称的。这样在的可能的组合中和中后三种组合与前三种组合只差一个负号,这样协调方程(3-73)只有9个是独立的。 将导数指标和分量指标成对地交换,得到 (j) 可以看出(j)式与(3-73)式完全相同,在9个可能的组合中,导数指标与分量指标完全相同的情况有三种,对这三种情况,交换导数指标与分量指标得到的是恒等式。保留这三种可能性,在其它六种可能性中,只有三种是独立的。因此协调方程(3-73)式只有6个独立的方程,证毕。 第七节 位移单值条件 从数学上,正交直角坐标系中的六个方程(3-71a~f ) 也是位移场的单值的条件。下面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注意到相对位移矩阵与应变张量和小转动张量之间有关系 (3-75) 并记 (3-76a, b, c) 考虑物体中的两个点M0,M1,以及联结M0M1的曲线s,如下图所示。s是不越出体积V的曲线,M0点的坐标为,M1点的坐标是,M0点的位移是已知的,M0点处的应变分量和小转动张量也已知,现在要从几何方程,求M1点的位移,,。按照位移分析,我们知道 (3-77) 上式是位移u在曲线s上的第二类曲线积分。 3-11 位移场的单值性 从几何方程(3-10)和(3-12)式,可知 考虑到上两式,积分(3-77)变为 (3-78) 由于,则上式右端第二个积分,可以改写为 利用分部积分可得 注意到在M1点,y=y1,z=z1。在M0点,y=y0,z=z0,r=r0(x0, y0, z0),q=q0(x0, y0, z0),因此有 (3-79) 而 (k) 注意到(3-76b, c)式,可得 (l) (m) 我们顺便给出的偏导数 (n) 将(l)式、(m)式代入(g)式,得到 (o) 将(fo)式代入线积分中,得 (p) 将(k)式代入(3-79)式,然后再代入(3-78)式得到 (3-80a) 式中 (3-81a) 按同样的过程(实际上只需要采用指标转换的方法),可得 (3-80b) 式中 (3-81b) (3-80c) 式中 (3-81c) 注意到是刚体平动,p0、q0、r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