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用,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依照国家和省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呈现状与环境(一)发呈现状。 “十一五”时期,通过大力推动“数字安徽”建设,着力建设信息化基本设施体系,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我省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信息网络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光缆、宽带(多媒体)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乡镇和大某些行政村,形成了以光纤传播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能承载各种通信业务和数字电视信息传播网络。截至底,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完
2、毕817.1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电话顾客数由2396.4万户增长到4026.7万户,电话普及率由38.9部/百人提高到65.7部/百人。长途光缆纤芯长度达到71.3万芯公里,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到615.3万芯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609万个,骨干网省际出口带宽超过1100G。宽带网络能力居于中部第一,3G网络建设覆盖所有省辖市中心城区,WIFI热点建设覆盖200多万个都市公共区域和家庭。全省宽带顾客总数为341.9万户,位居全国第14位,较75.4万户增长了3.5倍。“十一五”期间,我省互联网宽带接入顾客年平均增长率为32.4%,比全国高10个点,比中部地区高6.6个点。广播和电
3、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3%和97.5%,所有市、县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有线电视户数达到461.1万。2电子政务发挥先导作用。省市县网站群建设获得积极进展,已拥有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170各种,县以上政府网站全面建立;“乡乡有网站”工程获得积极进展,80%以上乡镇建立政府网站。省、市、县级办公自动化系统广泛使用。各地各部门把电子政务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等方面均获得了明显成效。各类“金”字头工程进展顺利,某些工程处在全国先进行列。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加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增进节能减排示范公司。哺育57家
4、“两化”融合示范公司,14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公司,合肥市成为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区,合肥、芜湖市较好地完毕了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任务。钢铁、化工、汽车、船舶等行业大中型公司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7%,核心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8%。大型骨干公司信息管理和业务系统进入应用集成阶段,中小公司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始建立。信息化有效推动了我省老式产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4电子商务应用领域迅速拓展。涌现出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省烟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省旅游信息网、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等一大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电子商务平台。老式工业公司、商贸公司电子商务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5、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积极搭建安徽电子口岸、安徽进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等平台,为公司办事和开展营销活动带来便利。一批重点物流公司积极采用PDA数据采集、GIS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5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省、市、县普遍建立了农业信息管理服务机构,90%以上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80%以上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点,阜阳、芜湖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舒城、宁国被批准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阜阳、滁州等3市和宣州、肥西等14县(区)成为农业部“三电合一”农村信息服务试点地区。“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
6、”、党员干部当代远程教诲工程、信息田园、农信通等在增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公共服务信息化夯实推动。教诲、医疗卫生、环保、旅游、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保障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7支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建成全省人口信息数据库、空间地理基本信息数据库等基本性数据库。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0%,达到813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2位,产业创新能力和为信息化服务能力有了新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渐完善,信息化舆论宣传
7、工作不断进一步,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全面展开。(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速期,是推动转型升级、实现信息惠民核心期,必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面对各种挑战,积极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增进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从世界范畴看,信息技术革命正重塑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物联网全球布局和研发应用加速推动,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多媒体、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正孕育着新重大突破,已经或即将步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信息网络基本设施向宽带、泛在和融合方向加速演进,宽带迈入全面提速和普及新阶段,宽带服务成为全球共识。电子政务功
8、能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能力方面作用更加凸显。电子商务普遍应用,增进全球资源优化配备。信息安全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共同挑战。信息产业国际化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需求急剧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向新兴市场和地区汇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浪潮,国内以老式工业为产业支柱、以自然资源为重要依托经济构造,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步,信息化背景下新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网络化、数字化将推动教诲模式向聚合资源、因材施教、普遍服务方向发展。数字医疗迅速普及,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向健康服务转变。信息网络成为实现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
9、及社会保障核心手段,智能信息装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变革。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注重信息化工作。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结识工业化、信息化、城乡化、市场化、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哺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内信息化已走过了基本发展时期,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新阶段。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较早提出并实行了信息化发展战略,把信息化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有效手段,极大推动了本地区跨越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
10、地区都竞相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老式产业、打造当代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时期是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时期,所面临诸多繁重任务,使各地信息化在高起点上有着更加辽阔发展空间。数字内容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及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催生新兴产业,也已成为各地信息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从省内看,我省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千载难逢机遇。一是省委、省政府对产业构造调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度注重,加上我省众多老式产业改造升级自身规定,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带来了辽阔空间。二是皖江都市带承办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信息化推动提供了新平台。我省加快
11、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化发展空间与信息资源共享领域。三是我省经济迅速发展,将有力增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创造了条件。四是我省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速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为两化融合创造了基本条件。五是通过打造“数字安徽”,全省上下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信息化基本工作全面夯实,形成了一套信息化推动机制,为信息化全面推动奠定了良好基本。当前,我省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某些突出问题:一是某些地方和部门依然把信息化当作软任务,在结识上缺少战略高度。二是中小公司普遍缺少信息化推动资金与人才,省内软件公司与老式公司在信息化改造上结合不紧。三是信息化立法滞后
12、,通信基本设施建设在城区矛盾较突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难度较大。二、指引思想和发展目的(一)指引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359”筹划实行,即完善信息化基本设施、综合应用和支撑保障3大体系,加强两化融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智慧都市建设5大应用,实行老式产业信息化改造、农业农村信息共享、信息惠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数据库、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区域信息化合伙9大工程。提高信息
13、化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兴皖富民能力,努力形成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本,以信息资源综合运用和信息安全为保障“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绿色”信息化体系。(二)发展目的。1加快基本设施建设。固定宽带接入,都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实现20兆、4兆以上能力,实现都市光纤网络全覆盖。宽带互联网覆盖8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3G网络覆盖县级以上都市和大某些乡镇、重要高速公路和风景区等,电话顾客普及率达每百人80部以上。力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有线数字电视顾客达400万户,全面实现20户如下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制造业重要行业
14、大中型公司核心工序数控化率达85%以上,重要行业大中型公司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8%以上,规模以上公司电子商务普及率达90%以上;重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省级政务部门超过90%,市级和县级政务部门分别达到80%、70%以上;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当代远程教诲传播网覆盖100%学校,基于网络、信息直报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网络消费成为重要消费形态,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力求达到7%左右。3强化支撑体系。以人口信息、空间地理信息、组织机构法人代码、省情数据等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和建成一批重大信息资源基本数据库。重点信息共
15、享数据库基本建成。全省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三、重要任务(一)完善信息化基本设施体系。1提高基本信息网络能力。抓住国家网络技术升级换代机遇,加快推广应用3G技术,依照网络发展需求推动IPv4向IPv6过渡。积极建设宽带无线接入网络。通过电信基本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网络建设,节约建设成本,减少重复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推动网络融合,加快出台有助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融合配套政策,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快改革,推动“三网融合”。按照国家推动“三网融合”工作总体安排,推荐我省有条件都市和公司申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
16、。摸索运用广电传感、射频辨认等技术扩展功能,加强物联网建设。2改造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建设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继续完善以提供跨域业务、双向传播、数字化为目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络,推动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完毕广播电视从模仿向数字转换,提高数字电视覆盖率。完毕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完毕全省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构建双向互动综合多媒体有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优质高效节目源和信息源,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信息需求。运用无线、卫星、有线电视频谱资源,提供宽带、高效信息传播通道,
17、完善广播电视传播覆盖网,开展各类信息服务。3加快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多元化,逐渐将普遍服务从基本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融合渗入,建设区域性当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增进在人流密集场合建设足够通讯和网络设施,营造良好公共服务信息化环境。加强住宅社区及商住楼通信设施建设管理,推动光纤入户工程,发挥光纤宽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和增进作用。(二)完善信息化综合应用体系。1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老式产业,推动面向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以汽车、钢铁、纺织、石化、煤炭、装
18、备制造等我省重点老式行业为重点,环绕产业调节和振兴,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改造,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2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应用。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联网,推动政府各部门实行网上协同办公,实现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动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加强地理、人口、档案、金融、税收、记录、国防动员等基本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文化、教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治安综合管理等领域应用。逐渐建立国土与地理动态监测系统。3加快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云计算发展研究,勉励
19、电信服务商和软件公司向社会提供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推动区域性超级计算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网络安全保障中心建设。推动新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发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流媒体等高品位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积极支持物联网创新应用,推动物联网重大应用项目在我省落地并实现规模推广。加快物联网传感器和原则方面研究,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智能楼宇、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工业控制等领域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三)完善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1加强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继续以智能交通、电子口岸、数字都市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基本数据库共建共享以及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应用,加快社会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
20、领域信息资源,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和信息内容增值产品综合和运用。构建全省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互换体系,为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坚持政府推动、商业开发原则,勉励公司及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参加信息资源开发。以地理信息、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基本数据库等为基本,推动都市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以基本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实行信息安全级别保护。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完善密码管理基本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加大电子证书推广应用,加强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哺育信息安
21、全征询、测评、认证、风险评估和工程实行等信息服务业,摸索建立并逐渐完善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共建公用劫难备份系统,增强信息基本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推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3哺育壮大信息产业。以加快构造调节、推动产业升级、增进技术进步为核心,将信息产业哺育为全省重要基本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支柱产业。软件业:大力推动以语音合成、语音辨认、智能人机语音交互技术为代表软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发展冶金、煤矿、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加快推动汽车电子
22、、数控机床、工业控制、节能减排等领域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提高行业软件应用服务水平。协调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社会资源,加快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软件测试与信息安全评估平台、软件工具库、软件构件库和软件人才培训教诲平台等。创新合伙新模式,环绕产业需求,把软件公司从单纯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征询型公司。信息家电产品:以合肥、滁州、芜湖等地龙头信息家电公司为带动,抓住数字电视、三网融合与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家电产品,加快突破产业核心配套环节,不断拓展和延伸产品线和产业链,全面提高信息家电产品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汽车电子信息产品
23、:环绕我省自主品牌汽车对汽车电子产品应用需求,着力突破汽车电子核心核心技术,加快新型车用传感器、高性能电控单元、大功率器件等核心元器件产品突破,增进汽车电子产业链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和产品发展,适应全省新能源汽车对汽车电子技术和产品发展需要。应急通信与导航产品:加快推动量子密码技术和量子通信传播实用化,增进量子通信在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中应用;加快北斗导航、卫星通信、应急指挥通信、空中与地面综合图像监控、移动自组网等系统发展。智能交通产品:发展都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及车载移动警务平台、电子警察系统、实时交通动态导航系统和铁路智能运送调度系统、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及航空管制雷达、交通测速
24、雷达和流量检测雷达、防撞雷达等产品。信息环境自动监测产品:发展空气质量、地表水特别是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环境信息自动监测产品;发展气象雷达等气象电子系列产品和新一代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安全产品:面向公安领域发展信息状况获取与分析、通话自动监听系统;面向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身份确认产品等。增进无线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反垃圾邮件网关等产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传播、信息内容加工制作、信息征询以及数据外包解决、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信息增值服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业务发展。制定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机制;勉励文化、出版、广播
25、影视等行业开发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积极发展远程教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数字电视及网络电视、视频点播、联机检索、数据解决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哺育和壮大一批具备我省特色中文信息生产公司。四、重点应用领域(一)两化融合。到,打造出510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哺育200家老式工业两化融合示范公司。推动“两化融合推动节能降耗活动”,建设50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公司。重点耗能公司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1. 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合肥市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两化融合增进节能减排
26、、两化融合增进安全生产示范公司和示范项目工作,积极选取某些市县、公司开展省级两化融合试点,做好经验总结、以点带面工作。充分发挥合肥、芜湖等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示范作用,推动全省制造业信息化进程。2. 深化信息技术在老式产业中应用。发展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提高大型钢铁冶金公司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和协同管理水平。以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为重点,推动汽车电子发展,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比例。在纺织行业提高服装设计生产能力,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数字化集成。推动煤炭和非煤矿山信息化,实现生产安全控制与管理。开展智能电网示范应用,提高
27、省内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在重点都市推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智能变电站等基本设施建设。3. 强化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领域应用。重点推动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精准高效生产,加强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挥霍。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应用。4. 加快中小公司信息化推动工作。推动公司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产品创新体系、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公司所需信息化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推广
28、应用平台。勉励中小公司通过购买原则化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解决信息化建设中资金、人才、管理问题。5. 加强两化融合创新研发工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原则制定结合,发展基于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增进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创新。依托我省丰富科教资源,哺育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研发中心,增进两化融合高效推动。(二)电子政务。到,重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省级政务部门超过90%,市级和县级政务部门分别达到80%、70%以上;县级以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平均达到70%以上,县级如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
29、政村)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0%、30%以上。1. 加快全省电子政务传播骨干网建设。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打造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推动党政机关实行网上协同办公。大力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动政府各部门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基本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2. 推动办公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开展网上办公和电子文献管理,提高政府效能。积极加快各类“金”字头工程在我省建设,完善一批重点业务系统,增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电子政务、社会保障“一卡通”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建立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服务统一平台,提高网上审
30、批比例。3.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深化政务公开,推动网上办事,增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机关行政效能。以法人数据库、省情数据库为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面向公司和公众行政审批业务,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增强网络发布、网络征询、网络参政、网络监督、网络施政和公民参政议政能力,逐渐建立以互联网为基本,覆盖街道、社区和乡村,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政务公共服务体系。4.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应急地理信息迅速获取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预警、应急、监测、监察、治安防控和指挥系统,形成功能齐全、反映敏捷、运转高效应急保障和监督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监
31、督监察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5. 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大力深化信息公开工作,充实完善积极公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目录,明确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类别和内容;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断改进档案馆等集中查阅场合服务条件和功能,完善考核评估、监督评议、内容审查、更新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三)电子商务。到,网络消费成为重要消费形态,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力求达到7%左右。1.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应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公司电子商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哺育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电子商务服务,引导中小公司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中应用,强化国
32、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着力推动3G、物联网、网络安全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商贸、金融、旅游、文化、房地产等老式服务业和科教、中介、社区等新兴服务业普及应用。大力支持网上商店、网上银行及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物联网有关技术研究,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产品质量监控、手机支付等领域应用。2. 打造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抓住皖江都市带承办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当代物流体系,打造当代化物流中心。积极推动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融合渗入,建设区域性当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作用,推动中小公司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3、3. 改进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强化电子商务产业基本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安徽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等为重点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和当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电子商务监管平台,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覆盖电子商务争议解决过程中举报投诉、法律援助、调解赔付、失信惩戒等环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政府网上协同监管和服务能力。(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1. 推动宽带普及。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MB/s。全省20个县、500个左右乡镇,1000个左右行政村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
34、融合应用,以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为抓手,为顾客提供多渠道、多手段、多功能、个性化服务。2. 拓宽服务平台。集中农业、科技、商务、文化、教诲、司法、财政、气象等省直各涉农部门和各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站点资源,综合各类信息服务手段,涵盖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面向各地各部门和基层顾客,建成集电话、网站、视频等功能于一体统一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覆盖至全省乡(镇)和行政村。3. 强化资源共享。运用省政务公开信息网和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毕涉及政务信息在内各类涉农信息向农村基层延伸和公开。到,实现75%以上乡镇、50%以上行政村运用平台提供政务信息公开和政民互动服务。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开发应用智
35、能化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4. 开展示范应用。开展信息技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示范工程。拓展信息技术在育种、栽培、饲养、土肥、植保、灌溉等领域应用,发展大田作物生产和经营智能化控制、食物安全信息追溯等核心技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农民专业合伙社等涉农组织或公司开展网上交易,提高当代农业科技水平,形成农业智能化、规范化、模式化。(五)智慧都市建设。1. 构建智能信息化网络体系。启动以IPV6为核心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达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百万级)出口”网络覆盖能力。建成覆盖重要公共场合WI
36、FI无线网络。实现都市家庭宽带全面覆盖,以智能家庭网关为核心,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信息需求。2. 以信息化手段提高都市管理水平。构建都市管理、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都市规划、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建设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和平安都市。推广都市“一卡通”等便民服务。推广都市网格化管理,推动信息无障碍服务,协调三大通信运营商打造无线宽带都市。开展都市信息化水平评测,以合肥、芜湖两市为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智慧都市建设。3. 加强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应用。在教诲、医疗卫生和筹划生育、就业、住房、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公共设施、食品安全、文
37、化体育以及社会各类服务性行业、社会管理等方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加快服务方式转变和服务质量提高,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建设带来便捷,提高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五、重点工程(一)老式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行老式产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筹划,环绕我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高老式产业、哺育打造新兴产业”3大工程,重点推动信息技术在汽车、装备、冶金、能源、物流、建筑等领域应用,提高核心装备、仪器、产品智能化水平,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及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实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筹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提高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等技术水平,增进冶金、石化、纺织等
38、行业公司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市场营销等方面变革。完善支撑老式产业改造升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有关行业技术原则、软件构件库和工具软件库,建设面向重点行业、中小型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及其服务机构。(二)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共享工程。完善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惠民一站通”、安徽农民专业合伙社网、农村党员干部当代远程教诲系统、“信息田园”、邮政惠农等农村信息门户,加快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整合农业、林业、气象、医疗卫生、文化教诲等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面向农村信息服务、多部门共用共享农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民提供“三网融合”、“一站发布、多点接受”信息服务方
39、式,打造我省农村信息化“信息田园”。(三)信息惠民综合工程。推动都市网格化管理示范,建设由部件和事件监管系统、基本数据系统、综合分析系统和数据互换接口等构成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同步建设都市管理监督和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实现对示范都市管理全方位、全时段即时监控;形成市、区县、街道、单元网格四个层面发现、处置、解决问题协作机制。深化社区政务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动劳动社保、综合治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业务在社区政务管理平台上信息共享和应用集成。建设完善社区生活综合服务系统,增强社区服务热线综合服务功能,整合教诲、卫生、文体、旅游、家政等信息资源,增进共建共享,推动网上信息服务和网下实体服
40、务联动发展。依托都市交通信息中心,建设交通信息共享互换平台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道路交通评价体系,完善都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工程。构建都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完善应急联动救济系统。增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建设、水利、环保、气象、地震、人防、民政、安全生产等部门以及驻军、武警应急指挥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警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统一指挥协调,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平台,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省、市两级应急增援、治安防控和应急信息互换中心,提高紧急事件处置能力。(五)信息高速公路提高工程。推动光进铜退工程项目,建设
41、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骨干承载网,建设光纤到户宽带接入网,应用TD-SCDMA、CDMA、WCDMA等3G接入技术,构建有线、无线互补广覆盖、高可靠、多业务综合信息基本设施,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和接入能力。贯彻贯彻国家关于部委关于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意见及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社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告知,积极推动光纤到户工程。全面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完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系统,到基本覆盖我省县级以上都市。按照国家推动“三网融合”工作总体安排,申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都市和公司,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开展我省宽带无线都市建设,实现县以上都市宽带无线覆盖。环绕重点行业和
42、民生工程建设无线应用平台,实现“移动政务”、“移动电子商务”、“旅游综合信息无线服务”、“移动生产控制”、“无线智能数字交通”等网上服务。(六)基本数据库开发整合工程。1. 法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和统一不同部门法人单位基本信息,建设以法人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记,以工商、民政、编办、质监(代码)组织机构注册登记等信息为根据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开发基于参建部门原有业务管理系统法人单位基本信息互换系统;建设以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为基本多部门联合互动法人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互通互联和联合监管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 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支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运用
43、政务外网和既有业务系统资源,建设集人口计生、居住、就业、教诲、医疗、治安、保障等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覆盖全省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和“一口采集、多条使用”。完善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继续推动我省城保人员、镇保人员、16周岁以上高中学生社保卡(学籍卡)发放工作,并逐渐覆盖到16周岁如下学生和学龄前小朋友。构建我省实有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实有人口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及各部门业务数据库,提高人口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和运用水平。3. 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不同尺度、不同种类基本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重点完毕覆盖全省11000
44、0以及重点地区1、11000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数据库构建,建立良好数据生产与更新、数据库维护与管理机制。完善我省基本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地理信息在防灾应急、智能交通领域应用,实行一批面向土地、人口、农业、防洪抗旱、环保、住房城乡建设等领域GIS应用系统建设。(七)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实行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元器件产业构造升级,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家电产品,增进老式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向节能环保、高性能和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电子、微电子等信息技术创新优势领域发展,推动以语音技术为代表软件核心技术研发及产品产业化,提
45、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着力突破汽车电子核心核心技术,增进以汽车整车为龙头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专用设备、专用材料产业发展规模。着力哺育壮大新型显示、半导体发光器件、光伏电子等新兴领域,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面板、PDP面板等新型显示屏件,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提高LED外延片、芯片产业化制造能力,拓展产业配套环节和产品应用领域,增进光伏电子材料和电池组件生产资源优化整合,扩大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等生产,积极发展光伏应用电子产品。积极承办电子信息产业高品位环节转移,以皖江都市带承办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突出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高品位整机以及集成电
46、路、电子专用核心设备等产业基本环节规模化制造能力引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加速产业构造调节和规模扩张。(八)物联网和云计算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土壤生态、生产过程、农产品安全、农业装备信息化管理,增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装备智能化。统筹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水利、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在资源环境生态等事关国计民生、综合效益明显领域开展应用试点。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送等领域研发应用。加强传感器、智能信息解决等技术研发。推广省内高速公路电子不断车收费系统应用,加
47、快高速公路电子不断车收费系统与周边省对接工作。把云计算作为优化信息网络资源配备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机遇,支持不同类型公司提供云计算基本设施、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形成网络构造优化、资源实时配备、动态灵活响应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选取重点领域和重要行业试点示范和优先应用,增进应用模式创新,哺育云计算市场需求。(九)区域信息化合伙工程。重点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不同级别协调机构工作开展,加强对区域内信息一体化组织领导。依托既有信息基本网络,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长三角地区、皖江都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都市群、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黄山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
48、内超算中心、灾备中心共建共享,加速发展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大力实行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积极建立项目合伙高效机制。加快长三角地区电子口岸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电子不断车收费系统、交通信息联网、危急抢险信息联网,引导通信服务商构筑区域通信一体化网络。六、保障办法(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进一步发挥省信息化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决策科学、运营有效、职责明确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好对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职责,充实工作力量,进一步理顺市、县(区)信息化工作管理
49、体制,加强管理和技术力量,做到责任、办法、投入、队伍建设“四到位”。(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公司投资为主体、其她投资为补充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推动各级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持,稳步增长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对投资开发公共信息产品支持力度。通过开放政府资源,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参加信息化投资建设。大力履行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社会化服务模式,勉励各级政府和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各类信息工程建设,引导公司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领域信息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三)制定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建立适应我省信息化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安徽省信息化条例,保障我省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制定我省推动两化融合详细办法,增进工业优化升级。环绕全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