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终稿150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研 究 生 毕 业 论 文( 申请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姓名 黄 瑛 学科、 专业名称 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 究 方 向 城市与区域规划 指导教师 顾朝林教授 二零零三年四月十四日学 号: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指 导 教 师: ( 签字)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为例硕士研究生: 黄 瑛 M.D Candidate: Huang Ying 指导教师: 顾朝林 教授 Supervisor: Prof. GU Chaolin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2、学系Dept. of Urban & Resources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4/12毕业论文题目: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 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姓名: 黄 瑛 指导教师( 姓名、 职称) : 顾朝林 教授 摘 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 经济、 文化的综合表征, 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 同时也是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 现状存在问题、 未来发展条件、 远景结构设想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
3、体规划的要求。然而随着国际、 国内发展背景的变化, 城市将置身于与以往相比更为开放、 更为市场化的新城市网络体系中,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只有引入新思想、 新方法, 并对新条件下呈现出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才能满足现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新要求。本文在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未来研究的新发展: 构建区域群体城镇空间、 规划城市生态空间、 适应城市新交通发展模式的引导、 引入城市社会空间、 文化空间研究。文章的第四至第七章以南昌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演变规律、 影响因素及现状特征; 在此基础上, 文章
4、第五章指出南昌未来应从区域角度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都市区结构模式, 并对都市区规模、 空间结构、 功能组织和都市区的整合发展做了相应研究与规划; 第六章针对南昌现状城市生态空间的特点, 文章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生态斑块的保护和生态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 并对规划所产生的预期生态效应做了分析; 第七章, 文章经过对南昌城市居住空间、 公共空间现状的分析, 对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南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已初步形成, 城市社会区空间呈现出”同心圆”与”扇形”复合的结构模式。最后, 文章对本次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了总结, 并对今后研究还需进一步
5、研究的方向内容进行了讨论。Abstract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a complex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bility, it is not only a phenomenon but also a proces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it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uides o
6、f urban planning.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urban planning included four aspec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present problems, futur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future structure planning. And these studies fitted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s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compr
7、ehensive planning. But now the background is changed, the city is placed in a more opening city network, and the effects of market will be more obvious. To fit the new demands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new theories and use new methods. Moreover, it
8、is essential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new matters that are brought by new conditions.On the base of the appraisements of traditional study abou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in urban planning,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five cont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future study: the conceiving of urban group space,
9、 the planning of zoological space, a perfect new traffic pattern, stud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pace.From chapter 4 to chapter 7, this paper studie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Nanchang City. In chapter 4, i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ing process, developing rule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pr
10、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Nanchang city. In chapter 5, it indicat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up a metropolis structure about Nanchang,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includes the size, special structure, function organizing and conformity of Nanchang metropolis. In chapter 6,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
11、stics of present zoological space about Nanchang, it regar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patch of city, and it is important to organize the zoological corridors from the point of ecology. In chapter 7, it analyzes the actuality of inhabitant space and common space in Nanchang, and the result
12、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areas has appeared; the social space of Nanchang shows a pattern of complex of concentric circle and sector.In the end, it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s of the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n this paper; moreover, it also discu
13、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绪论21.1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21.2研究的新背景81.3研究的意义111.4研究的框架12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152.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152.2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162.3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192.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21第三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发展253.1研究的新内容253.2研究的新趋势28第四章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344.1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344
14、.2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规律384.3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414.4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分析45第五章 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构建495.1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结构495.2南昌都市区构建的必然505.3南昌都市区构建的设想51第六章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596.1城市生态空间的现状分析596.2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与规划636.3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预期生态效应分析67第七章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697.1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697.2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研究747.3城市社区分异研究75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778.1结论778.2讨论78参考文献80后 记84图 录图1-1 合肥城市空间
15、结构历史演变图1-2 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图1-3 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图1-4 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图1-5 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用地评价图图1-6 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图1-7 利润空间界面图2-1 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形态演化图谱图2-2 韩城城市总体规划图图2-3 平遥城市总体规划图图2-4 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研究方法图2-5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图2-6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图2-7 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图2-8 塔弗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 图2-9 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2-10 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 图2-11 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图2-12
16、 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衍生及类型分异图谱图3-1 交通方式与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图3-2 城市TOD模式 图3-3 区域发展模式图3-4 维特鲁威理想城方案图3-5 Savannah城空间结构发展演变图3-6 汉长安”斗城”形状( 效大、 小熊星座) 图3-7 考工记中的王城图图3-8 清北京城平面示意图图4-1 南昌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图图4-2 南昌民国初年至今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图图4-3 伸展期图4-4 指状生成期图4-5 指状生长及飞地形成期图4-6 轴间充填及新的飞地形成期图4-7 分散组团期图4-8 南昌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图4-9 1984年规划用地与 现状建设用地对比图图4-1
17、0 南昌市土地基准地价分等图( 综合、 居住、 商业、 工业) 图5-1 扩展中的南昌都市区图5-2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图5-3 南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图图6-1 南昌城镇与自然景观斑块分布图图6-2 南昌市域自然生态廊道规划图6-3 南昌都市区自然生态廊道规划图6-4南昌市域人工生态廊道规划图7-1南昌市居民人口密度分析图7-2 南昌市居民主导职业构成分析图7-3 南昌城市商业用地分布 图7-4 南昌城市公共绿地分布表 录表1-1 福安市主要I、 II类城市用地分布表( 公顷) 表7-1 1996 南昌市区人口迁移情况表( 人) 表7-2 南昌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人) 前 言城市空
18、间结构是城市社会、 经济、 文化的综合表征, 它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过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把握城市发展实质的基础, 同时也是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以历史演变过程、 现状存在问题、 未来发展条件、 远景结构设想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传统背景下城市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然而随着全球化、 加入WTO、 知识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等等国际国内城市发展背景的变化, 城市发展面临新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更剧烈的竞争。适应这种变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也必须在研究范畴、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才能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更具弹
19、性的空间, 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 南昌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边正式启动,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由顾朝林教授主持, 承担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专题。借此契机, 本文笔者参加了对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查研究, 并以南昌为实例, 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范畴、 新内容、 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南昌, 是江西省省会城市和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 赣江、 抚河下流, 市区面积617.07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170.22万, 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笔者希望经过对它的研究能为今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一章 绪论1.1传统的城市
20、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1.1. 1传统研究的重点在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现状存在问题、 发展条件分析和远景规划结构的研究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这是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发展的基础。在北京、 合肥、 宿迁、 常熟等不同规模、 不同职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对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都做了深入、 透彻的分析研究( 方修琦等, ; 胡海波, ) 。从历史演变中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规律、 扩展的动力因素等, 以期对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规划有所借鉴。 解放前 1960年代 19801990年代图1-1 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明
21、万历年间 1970年末 末图1-2 常熟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1985年 1995年 图1-3 宿迁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纵观合肥、 常熟、 宿迁等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的历程, 研究发现其发展受水陆交通、 行政区划、 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非常突出。( 2) 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对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是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 为规划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构建城市合理高效的空间结构提供参考依据。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 对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用地结构比较研究, 经过与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比较, 指出现
22、状城市用地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是交通结构研究, 经过对城市交通条件的分析, 指出现状城市道路、 交通方式、 交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是城市建筑景观研究, 经过对城市中建筑质量的分析, 指出现状城市建设密度、 旧城改造、 街道立面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是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 经过对城市生态质量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 指出现状城市生态建设、 环境治理、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条件分析。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空间结构发展的条件分析,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研究、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和产业结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自然地理环境
23、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用地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在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地理位置、 地貌地质条件和水文、 气象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对工程地质的要求, 在保护耕地、 不侵占城市生态用地的前提下, 对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情况作出评价。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条件分析包括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内容, 定性是指要明确规划区内城市适宜建设用地、 经过工程处理能够利用的建设用地、 不宜建设用地的分布, 定量则是指要确定上述类型用地在规划区内的总量和比例。如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 中, 中心城的用地依据不同的建设条件, 被划分成了四大类, 六小类。又如在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 在对城
24、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 定量分析了城市一、 二类建设用地的已建量和建设储备容量( 图1-4, 表1-1) 。又如宿迁市地处中国东部郯庐地震断裂带, 市区内初步探明有9条地震断裂, 属于中国高烈度地震设防城市之一, 故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城市抗震防灾的要求。表1-1 福安市主要I、 II类城市用地分布表 单位: 公顷用地类型总量老城区赛甘片湾下片I类用地4800100023501450II类用地18801603201400已经建设用地123578137084建设用地容量544537923002766图1-4 福安市城市用地评价图 图 1-5 宿迁市地震断裂带分布及城市用
25、地评价图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发展规模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内容, 其中又以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为主。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如综合增长法、 市域城市化法等, 但近年来一方面受户籍制度调整的影响, 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到来, 使得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大, 就城市论城市的综合增长法已经不能精确地预测未来城市的人口规模, 而从区域角度分析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市域城市化法在规划中运用较多。一般来说, 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往往采用简单的紧凑型块状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以便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26、节约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则主要采用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以解决或缓和交通、 环境、 犯罪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以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由于发展前景难以准确把握, 规划拟定的远景发展规模有50万人、 120万人两个方案。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预测方案中,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时序是大相径庭的, 但应能够很好地相互延伸。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城市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对城市以往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城市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分析, 确定城市未来的主导产业, 并将其在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中反应出来。如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用
27、地结构中工业用地一般占据较大比例; 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用地结构中商业、 绿地等用地一般占据较大比例, 同时对城市中建筑立面、 街道景观等的要求也比其它城市高; 而以便捷交通联系为特色的交通枢纽城市, 用地结构中对外交通用地一般占据较大比例, 而且城市交通结构的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影响尤为突出。在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 主要的产业空间研究集中在中心商务区、 经济开发区等方面。在苏州、 无锡等城市总体规划中,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 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与产业园区建设。( 4) 城市空间结构远景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主流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城市规划应从
28、大做到小, 从远做到近”。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远景空间结构的研究非常重视, 往往成为衡量城市总体规划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在新加坡的概念规划以及中国开展的战略规划中甚至将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地位, 成为规划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对远景空间结构规划研究主要侧重于几个方面。首先,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条件的分析, 确定城市远景发展方向、 用地规模、 外部形态; 其次,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 调整城市各项用地的比例; 第三, 以促进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原则, 将城市不同功能用地在城市地域上重新合理组合; 第四, 针对现状城市居住、 工
29、业、 商业、 绿地、 交通等用地结构中存在问题, 作相应的专题研究。1.1.2传统研究的评价( 1) 注重城市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缺乏与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的联系。对城市理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界众多学者、 规划人员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受这些理论模式研究的影响, 同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往往是当时主流模式的体现。不论城市规模的大小, 城市发展条件是否允许等特殊的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 理论界流行紧凑式圈层模式时, 城市空间结构相应规划成紧凑圈层状; 理论界流行开敞式组团模式时, 城市空间结构又紧跟其后规划成开敞组团状。对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分析的缺乏, 往往会
30、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引发诸多问题, 甚至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严重失误。( 2) 注重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主要是对单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的研究, 很少或是完全不涉及城市区域的群体空间结构研究。从而造成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脱节, ”区域中的点”与”作为面的城市”无法很好地衔接, 城市的扩展与区域的发展无法有机融合。( 3) 注重城市远期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近期城市空间动态连续发展的研究。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绘制规划期末的空间”蓝图”为最终目标, 对实现这一”蓝图”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的
31、研究很少关注。而所谓的近期建设规划, 不过是在规划期末”蓝图”的基础上, 根据相应的预测人口规模, 减少各项用地的数量, 严重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城市空间结构只有两种存在, 一种是现状城市空间结构, 一种是空间结构蓝图, 中间过程几乎无人关注。在实践过程中, 空间结构蓝图几乎没有按规划实现过。能够认为当前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成果远超过规划实践的意义。( 4) 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专项研究, 缺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协调性的研究。为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调查研究, 如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发展研究、 城市园林绿地结构发展研究、 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32、城市旧城改造研究等。虽然这些研究在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问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缺少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整体性协调研究, 各专项规划往往只是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机械叠加, 彼此无法有效衔接, 更无法形成有机的空间网络系统。( 5) 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 缺乏城市社会、 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确定城市内部各项功能用地的比例关系, 并将其合理布局在城市地域空间上, 是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对城市深层次的社会、 文化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探索其布局特征和形成原因, 剖析其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影响, 也应作为城市空间结构
33、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从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来看, 对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1.2研究的新背景1.2.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 促进了中国经济、 社会的全面腾飞。面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反应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上, 最突出的影响是有偿使用的土地市场机制对传统块状组合用地形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中国的城市建设大多是以单位为基本单元进行规划建设, 因而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是由一个个”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的封闭单位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 武进, 1990) 。这种封建割据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给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利( 杨贤智
34、, 1987) : 首先, 它破坏了现代城市高度社会化的原则; 其次, 造成了机构臃肿和低效益; 第三, 造成城市中公用事业、 交通等的能源大量浪费; 第四, 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大, 土地利用率极低; 第五, 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六, 忽视城市旧城区的改造; 第七, 破坏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土地将实现有偿使用, 土地市场机制将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自由土地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能够用一组地租竞价曲线加以表示( Knox, 1982, 唐子来, 1997) ( 图1.5) 。Alonso( 1960
35、) 运用地租竞价曲线对城市内部居住空间进行解析后得出: 居住空间的分异主要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 而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中心。在工业区位方面, 西方学者对企业最佳区位的考虑不但涉及成本要素, 还包括收益要素, 形成了总成本曲面和总收益曲面构成的利润空间界面( the spatial margin to profitability) , 认为企业能够赢利的空间区域范围不只限于最大利润的某一区位( 唐子来, 1997) ( 图1.6) 。对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选址, 最大利润原则就被最大福利原则取代。 图1-6 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 图1-7 利润空间界面1.2.2大城市的迅速发展21
36、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世界贸易日益增加, 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逐步形成, 跨国公司对各国经济的渗透不断加剧, 因而, 处于全球信息节点的若干城市越来越掌控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脉, 世界城市和国际性城市的形成使得全球城市体系呈现出新的等级体系结构, 即世界级城市、 跨国级城市、 国家级城市、 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 建设部, 1999)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革命为中国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 城市化过程的空前加速, 未来中国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不会减弱, 而若干具有国际性职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更将加快( 建设部
37、, 1999) 。针对1980年代中国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许多学者在研究分析中国当前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机遇的基础上, 认为在新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 合理发展大城市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 冯年华, 1999; 段小梅, ; 巫文艳, ; 纪立虎, ) 。控制大城市规模并不意味着控制大城市发展, 而城市规模与”城市病”之间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过去为控制大城市规模所采用的限制、 疏导、 截流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在推动城市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户籍管理制度的严格限制加大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难度;
38、大城市用地审批的严格控制使中国的城市用地与国际水平相比更显局促。基于当前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中国未来大城市的合理发展备受关注。首先, 从世界城市化的历程来看, 在城市化水平加快的过程中, 大城市作为城市化主导力量的现象表现突出; 其次, 大城市的规模效益、 集聚效益使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从而也产生了更高的整体效益。只要大城市具有合理的结构, 有完善、 和谐、 有序的城市体系的支撑, 发展不但不会导致各种”城市病”的爆发, 还为中国城市在未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抢占先机奠定基础。1.2.3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与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
39、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 各国、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国际分工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全球的生产方式, 生产系统与全球金融和全球市场相连接, 制造业发生全球性转移, 导致了全球性生产和全球市场的扩展, 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外来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产性服务业( 财政、 法律、 咨询、 会计和广告公司) 增长迅速, 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相继产生( 顾朝林, ) 。另一方面, 世界政治、 经济格局的重组给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 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
40、展, 虽然90年代末东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但当前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恢复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中国, 虽受金融危机的波及经济发展速度有短期波动, 但仍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 潜力最大、 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1.2.4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知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经济以其巨大的创新能力不断突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全面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工业, 形成新型生产性服务业 , 迅速提升产业结构的等级, 进而导致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重组。从现状讲, 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离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准还很远( 人均财富、
41、科技成果转化率、 高科技产业及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等) , 然而大多城市已步入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轨的阶段, 知识经济不但仅表现在区域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组上, 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微观区域的分散性将造成城市郊区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园区”的兴起成为城市新的标志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新的核心,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更加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构想, 逐渐成为可能, 城乡融合设计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1.3研究的意义在上述背景条件下, 对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理念、 内容、 方法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将兼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并为
42、以后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纵深拓展的新平台。1、 对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与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对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进一步分析。2、 对未来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趋势进行了展望, 并对空间结构的理论创新进行探讨。3、 理论联系实际, 为今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新的思路将对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1.4研究的框架本文在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进行总结、 评价的基础上, 以南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为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讨了新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
43、究的主要线索按如下思路展开: 第一章总结了以往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和存在不足, 分析了当前空间结构研究面临的新背景, 从而得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并建构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第二章奠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阐述, 其次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的讨论, 最后是对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综述。第三章展望了未来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结构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趋势。首先, 对区域城镇群体空间、 城市生态空间、 城市新交通空间的研究应纳入今后空间结构研究的范畴; 其次, 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文化空间结构的研究应在未来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受到人
44、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第四章至第七章以南昌为例, 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第四章分析了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空间扩展规律、 发展影响因素以及现状存在问题; 第五章从区域的角度, 规划了南昌的城镇群体空间结构, 并构建了未来南昌都市区的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 第六章以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对南昌城市的生态空间结构进行规划, 提出重点是要加强对自然生态斑块的保护和对生态廊道的整体性、 系统性规划; 第七章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对南昌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规划, 指出当前南昌的社会空间分异已初步形成。第八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概括了本文在城市总体规划
45、空间结构研究中进行的初步探索, 并指出了研究中还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传统研究的重点与评价新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基础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研究的新发展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研究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新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研究南昌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的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结论与讨论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实证研究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2.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由于城市现象的复杂性、 城市要素的多样性和城市发展的运动性, 要清楚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并不容易, 从其本质的内涵来看, 它不但仅是指城市各物质组成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 也不只是指某一时刻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反映, 它包含有一系列复杂的自然、 经济、 社会、 文化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一跨学科的研究对象, 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研究角度出发, 对其概念的理解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在西方发达国家, 许多学者从经济学、 社会学、 文化政治学、 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领域,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动力机制、 概念解释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根据早期富勒( Foley,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