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9767-基础教育概论.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762037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9767-基础教育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9767-基础教育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9767-基础教育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9767-基础教育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9767-基础教育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1、掌握教育的含义及其定义方法;分析学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创制的”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地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描述性定义:是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纲领性定义:是说教育应该怎样,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教育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的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函授教育、刊授教育等。2、分析教育的

2、构成要素和形态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环境)教育的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3、教育的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教育口号是“主情”的,教育术语是“主知”的,教育隐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教育口号的特点:简约性、情绪化、导向性、明显的价值倾向教育含义的隐喻举例:塑造、雕琢 接生(苏格拉底)、生长(杜威)第二章1、理解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勒图尔诺“生物起源论”,孟禄“心理模仿说”,恩格斯“劳动起源论教育产生的条件:

3、人类自觉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一系列事物的联系、集体活动的出现2、明确陈述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母系氏族社会)二、学校的产生(中国夏商时期设立“校”“序”,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是苏美尔学校)三、学校的发展(17世纪,文科中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已经形成,以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为特征,忽视自然学科,18世纪初,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出现,它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教学,是贫民化的学校。18世纪后,学校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西方基本形成。)学校应该具备下列条件:1、严格的入学规定;2修业年限的规

4、定;3分年级教学;4、有明确的课程方面的要求;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6、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7、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3、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学习网络:学习资料、设施、设备的网络;有技能的人员相互交流的网络;选择学习伙伴的网络;教育专家的网络“非学校化理论”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非学校化以后是什么、赖默学校已经死亡第三章1、概括中西教育传统的基本特征; 中国:1、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2、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3、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 4、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西方:1、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2、重主智

5、主义,强调博雅教育;3、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2、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传统差异是教育传统差异的根源,而教育传统又使得文化传统间的差异继续存在或强化.3、我国教育传统的主导性思想是儒家的思想。4、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以致用”并不是指实际的功用,或实利上的追求,而更多的是指个人的修养,即将所学的伦理规范运用于生活实际,将修身的要求落到实处。6、博雅教育史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它源于古希腊.也称自由教育、普通教育、文雅教育。7、七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8、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类别中西

6、教育价值取向: 1、调和社会与自我2、重知识的应用价值3、重教育的世俗性1、注重个性自由和主体意识2、重知识的内在价值3、重教育的宗教性师生关系:1、强调教师权威2、师生相互依赖3、师道尊严1、重视儿童2、个性独立3、师生平等教育行为:1、重教的行为2、教学形式刻板3、压制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1、重学的行为2、教学形式灵活3、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东西方教育传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古代教育中,都过多地使用惩罚,将惩罚特别是体罚作为促使受教育者听命的主要手段。 第四章1、教育理论中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二是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前者反映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后者反映教育的社会

7、基础问题。2、育受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点:一、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制约,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共性(一般性),二、教育受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所制约,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特殊性)。3、亚里士多德曾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4、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有3个最为著名。一是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二是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格赛尔的成熟理论,此外还有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区分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0-2)感知运动阶段, (27)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在思维上有不可逆性的特点, (7-11)具体运算阶段,这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

8、成.思维具有可逆性。 (1115)形式运算阶段。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上的,但他更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遗产对心理发展的影响。(0-1)信任对不信任 (2-3)自主对羞怯、怀疑 (45)主动对内疚 (611)勤奋感对自卑感 (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格赛尔的成熟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5、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意义:第一,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第二,教育要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第三,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适时施教;第四,教育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以积极的支持6、心

9、理发展的个别差异: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智力上的差异;7、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心理学界的分析有:1、遗传决定论(英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会合论(斯通);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等);8、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定向;2、强化;3、加速第五章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点有三:第一,在活动的目的上,教育是以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的;第二,在活动的形式上,教育是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第三,在活动的诶荣上,教育是以传递知识经验等为载体的。2、学校组织的科层体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特征: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章程,依照所需的专业安排,任用各级行政与教

10、学人员;学校内部由校长、教导主任、教师、职工及学生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他们在各自的群体中,占据着一定的职位,享有这一定的权利,并担负着一定的义务。3、班级是一种严整的社会体系帕森斯的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体系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适应、目标达到、整合、潜在的模式维持盖兹尔的班级社会体系模式指出,在社会体系中表现社会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为制度方面的因素,一为个人方面的因素,前者属于团体规范层面,后者数以个人情意层面.4、教育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论争: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等等。其中特殊范畴说别具特色,力图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提出了一些令人深

11、思的观点。5、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教育受社会形态制约,教育受社会阶级制约。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对应原则”伯恩斯坦的 中产阶级的儿童“精制的语言规则,工人阶级的儿童“限制的语言规则”爱格斯顿分析,研究范式分为三类:前社会范式,主流社会范式,新范式第六章1、分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一系列著作中,杜威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真正觉得真正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不是吧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教育既然就是儿童生长本身,就是儿童的本能展开和经验的改造、改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目的

12、可言了。缺陷:第一,把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第二,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同起来.第三,把生长与进步混同起来。2、教育目的的特定:抽象性(一般性)、预期性(理想型)、终极性(不可及性)3、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一、教育目的应能与实际的教育情境紧密相联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紧密相联 三、教育目的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的得到检验的可能性4、各种不同教育目的观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一、个人本位论卢梭、帕克、马斯洛、罗杰斯,观点: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二、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小元国芳,观点: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三、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

13、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四、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强调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 注重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五、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观点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但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方面六、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强调人士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5、区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一般包括素质和职司教育目标: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体系,这一层次的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

14、,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6、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教育目标的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二、教育目标的编制程序选择、分类、分析、具体化三、教育目标的要求第一,教育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反应的是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行为变化;第二,教育目标的陈述

15、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第三,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反应学习结果的层次性第七章1、掌握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初始阶段(18世纪中19世纪中)英、德、美“贝尔兰卡斯特制”:教师传习导生以知识,再以导生分组进行教学,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问题,但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二、形成阶段(19世纪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摆脱宗教控制,进一步向符合社会实际就业需要的实用、功利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范围扩大,种类增多欧洲:双轨制,一轨是供贵族等有闲阶级享用,发展自上而下;一轨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苏联:分支制,介于前两者之间三、高度

16、制度化阶段(二战后至今)欧洲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制”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现代学校的产生(1862年,京师同文馆 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和采西方教学制度的现代学校)第二阶段:现代学制的厘定1902年,壬寅学制 未施行1904年,癸卯学制 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标志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1922年,壬戌学制 又陈六三三学制,我国教育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2、分析义务教育的特征与问题;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特性:强制性,普遍性问题:一、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二、教育投入总量不

17、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三、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3、德国是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4、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与实施。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终身教育的含义: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社会变化加速、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终身教育的特定: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终身教育必须确定五个关键问题:一、对象是谁 二、由谁来进行 三、内容是什么 四、目的是什么 五怎样实施终身教育的目的:一、鼓励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 二、养成用不同的方式

18、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掌握个学习领域的基本组成部分,特别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概念 四、能够把校内外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使其彼此互相促进。第八章1、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看法有:一、大教学小课程,二、大课程小教学,三、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2、掌握课程的类型及其优劣;分类有: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依据,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课程的内容为依据,分为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以课程的涵盖范围划分,分为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20世纪20、30年代,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实际上是实施活动课程的一种方式 。3、教学策略的应用一、讲述的策略。一般分为3阶段,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二

19、、提问的策略。布鲁姆的分类法: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三、讨论的策略。四、角色扮演的策略。第九章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职业声望;教师对社会文化的作用(传承、发展);教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2、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杰克逊的教室中的生活教师的社会形象:交通警察、法官、供需长、计时员;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把教师角色分为三类:教学与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自我表现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有六种类型:一、角色的弥散性和模糊性产生的冲突二、不同团体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产生的冲突三、教师的受雇地位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产生的冲突

20、四、教师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对立产生的冲突五、多元文化价值产生的冲突六、角色的边缘地位产生的冲突。3、教师的素质要求:道德要求-教师即道德家,知识要求教师即学者,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即艺术家。4、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5、师生关系的类型: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第十章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元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元教育学的含义:20世纪79年代,以德国教育学家布雷岑卡的努力为主导,它是以教育学自身的理论陈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理论形态的研究

21、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是用于分析和检验教育理论的逻辑。2、教育学发展历程一、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没有形成独立体系二、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但缺乏一定的概念体系,教育学尚未自立于地平线1623年,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三、学科形成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论,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里程碑的地位,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四、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育学在相互对立的不同观点中向独立的概念体系迈进.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五、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出现元教育学、教理学、成人教育学3、认识教育科学的门类。一类是以研究教育理论及教育研究活动为对象的学科,即元教育学一类是以研究教育活动为对象的学科,如教育社会学等。它又分为两个子类别,一类是主要运用其他学科研究教育活动,一类是专门研究教育自身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