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村土地整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
承担单位:xx市国土资源局xx分局
编制单位: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xx年四月二十七日
xx村土地整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xx市国土资源局xx分局
项目负责人:11
编制单位:xx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负 责 人:
复 核 人:
编 制 人:
编制时间:xx年四月二十七日
目 录
项目特性表 1
1 综合说明 2
1.1 可研批复情况 2
1.2 综合说明 2
1.2.1 项目建设规模 2
1.2.2 项目类型 2
1.2.3 项目性质 2
1.2.4项目建设地点 2
1.2.5 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2
1.2.6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3
1.2.7 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3
1.2.8 项目建设工期 3
1.2.9 项目投资预算 3
1.2.10公众参与情况 3
2 项目概况 4
2.1 项目所在区简况 4
2.1.1地理位置 4
2.1.2自然条件 4
2.1.3社会经济情况 5
2.1.4土地利用状况 5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5
2.2.1 自然条件 5
2.2.2 社会经济状况 8
2.2.3 土地利用现状 9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12
3.1基础设施条件 12
3.1.1 交通条件 12
3.1.2 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12
3.1.3 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12
3.1.4 电力设施 12
3.1.5 其他基础设施 12
3.2 居民点建设 13
3.2.1 居民点的地位和作用 13
3.2.2居民点用地结构 13
3.2.3 居民点建筑情况 13
3.3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13
3.4 水土资源分析 13
3.4.1 供水量分析 13
3.4.2 灌溉设计标准 14
3.4.3 需水量预测 14
3.4.4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8
3.4.5 节水措施 18
3.5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8
3.5.1可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18
3.5.2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分析 19
3.6 公众参与 19
3.6.1初步设计阶段公众参与情况 19
3.6.2公众对项目规划的主要意见及处理情况 19
3.6.3项目实施公众参与方案 20
4 工程规划 21
4.1规划目标 21
4.2规划标准 21
4.2.1耕地标准 21
4.2.2防洪标准 22
4.2.3排(涝)水标准 22
4.2.4灌溉标准 22
4.2.5田间道路标准 22
4.2.6建筑物级别 22
4.3规划设计依据 22
4.3.1法律法规 22
4.3.2相关政策 22
4.3.3相关规划 23
4.3.4技术标准 23
4.3.5基础资料 24
4.4工程规划 24
4.4.1土地利用布局 24
4.4.2 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 25
4.4.3 工程平面布局 26
4.5 规划方案比选说明 28
4.5.1 可研阶段方案的可行性 28
4.5.2可研阶段初步选定的方案调整情况 28
4.5.3可研阶段初步选定的单项工程的复核情况 29
5 工程设计 30
5.1土地平整工程 30
5.1.1田块布置 30
5.1.2土地平整分区 31
5.1.3土方计算 32
5.2灌溉排水工程 36
5.2.1水源工程 36
5.2.2灌溉渠道 48
5.2.3灌溉管道系统 55
5.2.4排水沟道 55
5.2.5 建筑物 55
5.3 电力工程 55
5.4 田间道路工程 55
5.4.1田间道路工程状况 55
5.4.2田间道路工程结构设计说明 55
5.4.3工程量汇总 56
5.5农田防护工程 62
5.5.1农田防护林 62
5.5.2水土保持工程 63
5.5.3 其它防护工程 63
5.6 拆迁工程 63
5.7 居民点整理工程 63
5.8 典型田块设计 63
5.8.1典型田块所代表的区域的确定 63
5.8.2典型田块设计 63
5.9 工程量分类汇总 64
6 施工组织设计 68
6.1 施工条件 68
6.1.1 气候条件 68
6.1.2工程条件 68
6.1.3施工特点及施工协调要求 68
6.1.4材料供应 69
6.1.5施工要求 69
6.2施工总布置和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69
6.2.1施工总布置 69
6.2.2 主要工程施工 70
6.3 施工总进度 73
6.3.1编制依据及原则 73
6.3.2施工总进度安排 73
7 土地权属调整 75
7.1 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75
7.1.1土地权属现状 75
7.1.2土地承包经营状况 75
7.1.3项目区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问题 75
7.2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 75
7.3 权属调整程序 76
7.3.1 制定权属调整方案 76
7.3.2 签订土地权属调整协议 76
7.3.3 公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76
7.3.4 停止变更土地利用现状 77
7.3.5 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77
7.3.6 权属管理的保障措施 77
8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79
8.1 实施措施 79
8.1.1 组织机构 79
8.1.2 管理制度 79
8.1.3 实施控制措施 80
8.2 工程管理 80
8.2.1 管理机构 80
8.2.2 管理措施 80
8.2.3 经费筹措 83
9 投资预算 84
9.1编制说明 84
9.1.1编制原则 84
9.1.2编制依据 84
9.1.3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85
9.2费用构成 85
9.2.1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85
9.2.2投资预算表 87
9.3 资金筹措 89
9.4 投资进度计划 89
10 效益分析与耕地质量评价 91
10.1社会效益分析 91
10.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92
10.3经济效益分析 93
10.3.1投资、费用计算 93
10.3.2经济效益 94
10.3.3 经济评价 96
10.4耕地质量评价 98
11 附件 100
6
项目特性表
编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编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
工程位置
xxxxxxxxxxxxxxxxx
6
整治生产路
条
35
涉及行政村
xx、xx、xx、xx、xx
m
18900.00
二
开发整理面积
亩
14893.20
六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103.69
1
项目区面积
亩
24065.33
1
工程施工费
万元
1851.31
2
项目建设规模
亩
14893.20
土地平整工程
万元
847.69
3
原耕地面积
亩
10752.80
农田水利工程
万元
543.92
4
规划后耕地面积
亩
12251.96
田间道路工程
万元
459.70
5
新增耕地面积
亩
1499.16
2
其他费用
万元
211.13
6
新增耕地率
10.07%
前期工作费
万元
91.08
三
地貌类型
丘陵
工程监理费
万元
24.07
四
灌溉保证率
75%
竣工验收费
万元
55.54
1
灌溉模式
淹灌
业主管理费
万元
40.44
2
排涝标准
1日暴雨一日排出
3
不可预见费
万元
41.25
五
形象工程量
七
项目施工期
年
1
1
土地平整
亩
7442.48
八
项目效益
2
整治农渠
条
24
1
新增耕地面积
亩
1499.16
m
12395.30
2
年增效益
万元
261.08
3
蓄水池
口
30
3
经济内部收益率
%
11.95%
4
整治山坪塘
口
27
4
经济净现值
万元
315.86
5
整治田间道
条
66
5
经济效益费用比
1.16
m
27049.50
第101页
1 综合说明
1.1 可研批复情况
xx区xx乡xx、xx、xx、xx、xx村土地整理项目于xx年5月申报为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经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符合要求,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2008年第一批省投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入库的批复”(川国土资发[2008]85号)纳入2008年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备选库。项目建设规模为14893.20亩;估算投资2103.69万元,亩均投资1413元/亩;新增耕地面积为1499.16亩、新增耕地率10.07%。
现按照规定要求编制《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村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复。
1.2 综合说明
1.2.1 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为14893.20亩。
1.2.2 项目类型
本项目申请列为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
1.2.3 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
1.2.4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位于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等5个村,项目区涉及总面积24065.33亩,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部分农村宅基地、荒草地,整理规模为14893.20亩。项目区介于东经105°28′54″~105°34′00″,北纬30°27′11″~30°30′39″,东临xx村、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xx;南邻xx;西与xx、xx及xxxx相连;北抵xx村、xx村。项目区涉及到6幅标准图幅,图幅号为:xxH-48-55-(32),横山H-48-55-(40),上xxH-48-56-(25),下xxH-48-56-(33),东方红公社H-48-56-(34),xxH-48-56-(41)。
1.2.5 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项目区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丘陵。
1.2.6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项目区土地属xx乡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等5个村行政村所有,供5个行政村集体使用。
1.2.7 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通过土地整理后,预计整理区新增耕地面积为新增耕地面积为1499.16亩、新增耕地率10.07%。
1.2.8 项目建设工期
根据业主的意见和土方工程施工特点,本工程施工期从第一年的1月份至12月份,总工期12个月。
1.2.9 项目投资预算
本土地整理项目预算总投资2103.69万元。
1.2.10公众参与情况
当地群众积极性高,建设条件成熟。本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当地群众盼望项目尽快通过国土资源部门的审查、批复,以便尽快实施。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所在区简况
2.1.1地理位置
xx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3′13″~105°46′00″,北纬:30°19′07″~30°39′23″。幅员面积616.7299km2,东西长32km,南北相距44km。东与xx、重庆市xx接壤,南跨xx,西与xx、xx比邻,北与xx、xx接壤。区以连接成渝的新优势,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体方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地处成渝经济圈,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国道318线穿境而过,连接渝怀、达成铁路的xx快速铁路,连接成南高速的xx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xx区正逐步成为四川的第二大交通枢纽,成为四川通往东南西北的快速通道,交通极为便利。
2.1.2自然条件
xx区属川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特征为:气候为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旱、夏热、秋凉,无霜期长。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雨热同季,夏季伏旱,秋季阴雨,湿度大,云雾多,光照少。区内属低日照区,平均日照数为1471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率为32%,最多年为1847.7小时,最少年为1042.6小时。
全区平均气温17.40c,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4.60c,最热月为7月和8月,极端最高气温39.30c,且均温皆在00c以上。平均无霜期296天,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93.3mm。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夏季平均降雨量为489.8mm,占全年降雨量的48.7%,冬季仅为46.1mm,占5%。
据收集30多年资料,降雨量区段分布极不均匀,以区内中心地带为900mm左右,由中心地带向南、西、北三个方向逐渐减少,平均降雨量为700—850mm。降雨量差值超过200mm,降雨量不但有季节分配不均的规律(春季3—5月为204mm,夏季6—8月为445.2mm,秋季9—11月为278.3mm,冬季12—2月为46.4mm)且年季差异也十分突出,最多年1371.4mm,最少年602.2mm,年际之差769mm以上。由于降水变幅大,旱涝灾害频繁,春旱3—4月,发生频率为57%;初夏旱5—6月发生频率为43%;夏伏旱7—8月,发生频率为70%;冬干12—2月,发生频率为63%。各类干旱中以夏伏旱影响最大,严重影响大春主要作物产量。冬干春旱又严重影响人畜饮用水。灾害性天气包括冬、春、秋季的寒潮,低温,连绵阴雨、干旱、冰雹、暴雨、洪涝等。尤以夏伏旱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据历年来的统计,年发生频率达70%,其中大旱频率为17%,伏旱持续时间一般为20—30天。最长达62天(1967年7月11日—9月10日)。
xx区蒸发旺盛,年平均蒸发量为985.7—1265.1mm,7—8月蒸发量最多,平均为149.4—181.1mm,4—8月各月平均蒸发量在100mm以上,在降水愈少蒸发量愈大的特性。因此些这月份易发生干旱。全年水面蒸发量约787.8mm,陆面蒸发量517.4mm,年内以7月份最大达78.4mm,占全年15.15%,12月份最小仅12.5mm,占全年的2.4%,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2.1.3社会经济情况
2008年,xx区直属生产总值实现43.5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3.9:28.7:47.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192万元,增长28.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2亿元,增长6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6亿元,增长21.2%。
2.1.4土地利用状况
xx市xx区总面积616.73km2,其中耕地面积448439.2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47%;园地面积31248.1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38%;林地面积107771.7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65%;其他农用地面积130044.1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0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00926.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91%;交通用地面积15918.6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593.2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71%;未利用土地面积84154.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1%。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 自然条件
a)气象
xx乡以浅丘地貌为主,地势北部较高,南部较低。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879.6毫米,平均气温17.4。C,平均日照数为1333.4小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区粮食、棉花、油菜籽、蔬菜、水稻、水果、生猪、牛、羊主产地。
b)地形地貌
项目区内地貌按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侵蚀堆积地形和构造剥蚀地形。
侵蚀堆积地形主要分布于涪江两侧,表现为河漫滩及一至五级阶地;构造剥蚀地形表现为丘陵,包括深丘、中丘、浅丘、缓丘及平坝,分布于区内各个地区。
1、宽谷技状深丘区
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仁里、永兴、河沙以北地带,面积180.73Km2,占幅员面积的29.2%,高程350—510m,相对切割深度120—140m左右。主要为xx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山脊连续分布,其特征为沟谷发育规模较大,沟谷长4—6.0km,谷底宽度200—300m,平均坡度20—300。
2、宽谷园顶状中丘区
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的桂花—唐家一带、西南部保升一带及南部老池以南地带,面积75.37km2,占幅员面积13.2%,高程320—410m。相对切割深度50—80m左右。主要为xx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地形宽缓,丘顶圆缓,沟谷开阔平坦。
3、宽谷圆顶浅丘区
主要分布于区内西南部的南垭--新桥--xx--复桥一带,面积221.85km2,占幅员面积的35.9%。高程300—400m,其特征为主沟沟谷发育规模较大,支沟少而短,沟谷开阔平坦,谷底宽度200—400m。相对切割深度30—50m,主要为xx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地层岩性均一,抗风化能力弱,沟谷宽平,丘包低缓。
4、平谷圆丘状缓浅丘区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新桥以北的小面积区域,分布面积9.63km2,占幅员面积的1.6%,高程320—400m。其特征为沟谷发育规模较大,支沟多而短,沟谷开阔平坦,相对切割深度20—30m。主要为xx组(J3S)泥岩爽薄层砂岩地层,岩性均一,抗风化能力弱,因而形成沟谷宽平,丘包低缓,迂回绵延的地形。
5、平坝区
主要分布于涪江两侧,表现为河漫滩及一至三段阶地,面积130.42km2,占幅员面积的21.1%,高程260—280m,主要为第四系(Q4a1-p1,Q3fgL)地层。
c)土壤
土壤有紫色土、冲积土、黄壤、水稻土四个土类,六个亚类,十二个土属,四十七个土种。丘陵地区土壤属侏罗系蓬莱镇组、xx组和沙溪庙组沙泥岩上发育的紫色土,约占耕地面积的61.1%,属钙质紫色土,中性偏碱,矿物养分含量较高,尤以钾含量丰富,且土质适中,透水通气,适宜种植粮食、棉花、果、桑等。冲积土集中在涪江、凄江两岸,约占耕地面积的12.1%,其母质来源于第四纪河流冲积物,多具中性,略偏砂,一般通透良好,利于耕作,且养分含量丰富,大多土层深厚,能排能灌,宜种性广。黄壤分布在涪江河谷的三、四、五级阶地上,为老冲积母质上发育而成的老冲积卵石黄泥,约占耕地面积的6.2%,土壤风化度深,粘重板结,耕性较差,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缺乏,尤其缺磷,生产性能欠佳。水稻土系上述土壤在人为淹水作用下演变而成,约占耕地面积的16.7%,有机质含量比旱作土壤高,pH值呈中性,矿物养分含量一般较高,土层深厚,多为稻麦两熟田。
xx市xx区低产田土面积较大;约为九万亩,产量一般低于平均亩产的40~80%,耕地中低产土壤大体有瘦薄坡土、冷烂田、粘重土和沙土,急需加以改造。
xxxxxxxxxxxxxxxxx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丘体底部为水稻土,旱地主要为紫色土。
d)水文与水文地质
xx区境内大小溪河为涪江水系,呈不对称树枝状,西侧流长域宽,东侧反之,其纵横交错,遍布全区。涪江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区内流程67km,流域面积130.42k㎡,多年平均流量472m3/s,最大流量为1183.4 m3/s(9月),最小流量为93.03 m3/s(2月),河面宽度一段为500——600,最大洪峰流量2370 m3/s;平均最高水位217.61m(7月),平均最低水位215.93m(3月),水位仅差2m,涪江年径流量为149.24亿m3,年径流深度496.4mm。
xx市xx区境内水系发达,溪河密布。水系以涪江为干流,凄江为支流,呈树枝状分布。东有联盟河,在区内自成水系。除涪江、凄江外,集水面积在7km2以上的溪河有二十一条,总长143.1km。全区水资源总量1.52亿m3,占年总降水量的32%,人均占有量2235 m3,农耕地平均3218 m3/亩,完全可满足xx市xx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在水能资源方面,可开发利用的发电量,基本能满足xx区实现农村电气化的要求。
涪江是xx市xx区的最大河流,由北而南贯穿全境,流经七个乡(镇),境内流程67.10km,流域面积130.42km2。多年平均流量为472 m3/s,最大流量为1183.4 m3/s,最小流量为93.03 m3/s,河面宽度一般500~600m,最大洪峰流量为2370 m3/s 。平均最高水位217.61m,平均最高水位215.93m,水位差仅2m,涪江年径量为146.4亿m3,年径量深度为496.4mm,为我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富足的水利资源。
e)工程地质
xx市xx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区境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的川中褶皱带内,区境内出露地层为朱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上统xx组和蓬莱镇组,全为陆相粹屑岩建造;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涪江及其支流分布。出露地层总厚度为939.4m,其中以xx组出露齐全。
f)天然建筑材料
根据现场踏勘、通过征询当地群众,项目施工期间,对项目区周围料场进行详细调查:
碎石、卵石、砂料:在项目区周边的范围内无合格的砂料场,工程所需砂料从涪江边砂石料场购买,运至项目区。
条石、块石料:从项目区内的石料场购买,运至项目区。
g)自然灾害
气候灾害主要有:旱灾,干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危害面广,发生几率为70%。水灾,区境水灾有暴雨形成的洪涝水灾和涪江、凄江过境洪水形成的江河水灾两种。连阴雨,最早从8月下旬开始,以9月下旬和10月上旬的频率最高,达43%和60%,1959-1985年对年中有21年发生连阴雨,其中严重连阴雨有3年。大风,大风多在春末发生,分雷雨阵性大风和寒潮大风。冰雹,多发生在春末和盛夏的暴热天,一般持续几分种,多的有10余分钟,强度一般为豌豆大。寒潮,1959-1985年出现36次,最早出现在9月下旬,最晚延迟至次年4月下旬。
2.2.2 社会经济状况
xx乡在xx市城区以西3km处。东接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xx,南邻xx,西与xx接壤,北靠新桥镇。幅员面积36.831km2,辖二个场镇12个村,111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全乡总户数5338户,总人口18675人,其中农业人口18448人。2004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431.2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64.32万元,其中种植业558.87万元;养殖业3116.95万元,全年农村经济纯收入总额5733.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0元。
xx乡面向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全乡形成了生猪、水果、水稻、玉米种、养殖基地。猪、牛、羊养殖年出栏25631头,经济效益、示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发挥。
xx乡干部群众在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治水、治土”的积极性高涨,该乡先后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川中项目工程”,为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区位于xx乡西部丘陵地区,涉及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5个村,52个组,幅员面积16.04km2。现有农业户数2445户,农业人口8500人,人口密度530人/km2。耕地面积8341.5亩(统计面积、详查面积12780.082亩),人均耕地0.9814亩。
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52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5.64万元,占地区总值的10.7%;农业产值326.56万元,占62.8%;第三产业产值137.8万元,占26.5%;农民人均收入3070元。
项目区内国民经济呈以农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为辅的结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大豆、水果、生猪、牛、羊、鸡、鸭、鹅、兔等,是xx区粮、经、畜牧生产区之一。
项目区内工业基础薄弱,以传统手工业、农副加工为主,第三产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区内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基础,现有集贸市场1个;xx高速公路、县道遂宝路、小遂安路从区内穿过,村道四通八达,并与乡道、省道、遂绵路相连,成为区内骨干路网,但标准低、利用差,不利于农资、农产品的运输;水利设施利用较好,现有山坪塘25口;小一型水库1口,可利用周边小一型水库1口,但渠系建设等级低、质量差、水损大、利用率低,不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
项目区内矿产资源溃乏,已利用的主要有砂岩、页岩、粘土等。
2.2.3 土地利用现状
a)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xx市国土资源局xx分局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的统计资料,项目区边界所围面积为22683.72亩,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部分农村宅基地、荒草地,确定项目建设规模14893.21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0752.80亩(其中:灌溉水田3769.60亩、旱地6983.20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72.19%;园地面积913.57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6.13%;其他农用地面积2681.12亩(其中:农村道路245.12亩、坑塘水面166.83亩、养殖水面70.90亩、农田水利用地28.67亩、田坎2169.60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18.01%;农村宅基地39.52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0.27%;未利用土地面积506.20亩(其中:荒草地506.20亩),占建设规模面积的3.40%。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详见“表2.2-1”。
项目建设规模面积统计表
表2.2-1 单位:亩
土地分类
现状面积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农用地(1)
合计
14347.49
耕地(11)
小计
10752.80
灌溉水田(111)
3769.60
旱地(114)
6983.20
园地(12)
小计
913.57
果园(121)
913.57
其他农用地(15)
小计
2681.12
农村道路(152)
245.12
坑塘水面(153)
166.83
养殖水面(155)
70.90
农田水利用地(156)
28.67
田坎(157)
2169.60
建设用地(2)
合计
39.52
住宅用地(25)
小计
39.52
农村宅基地(253)
39.52
未利用地(3)
合计
506.20
未利用土地(31)
小计
506.20
荒草地(311)
506.20
总计
14893.21
土地利用变更日期:1996.10
b)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耕地复种率190%;单位耕地投入人力为10人/公顷,单位用地的资金投入200元/亩,机械投入1.20kw/亩,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个,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7人。
c)耕地质量现状
1)本项目的实施,深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适宜按土地平整工程标准整理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环境美”的高标准园田。
2)项目区耕地土壤的有效土层深厚,土壤剖面构型良好,耕作层土壤质地砂粘适中、土壤渗透性较好,适宜多熟经济作物间套复种轮作,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产出率。
3)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周边无污染企业的影响,空气清新,土壤无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值均低于国家级土壤环境质量1-2级标准,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项目区土地平整完成后,规格标准化农田面积大,土地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适宜根据市场需要,引进企业或扶持专业户,通过土地权属调整与转让租赁,组织较大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
d)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项目内土地利用经济效果情况:稻谷年产量476.00kg/亩,净收入800.00元亩;小麦年产量180kg/亩,净收入373.33元/亩;红薯年产量450kg/亩,净收入840.00元/亩;玉米年产量318.00kg/亩,净收入373.33元/亩;油菜年产量155.00kg/亩,净收入433.33元/亩;花生年产量140kg/亩,净收入733.33元/亩;蔬菜年产量465kg/亩,净收入136.67元/亩。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基础设施条件
3.1.1 交通条件
xx乡交通便捷,遂回高速公路、xx高速公路、xx快速铁路纵贯南北,穿境而过。境内有到项目区的水泥路全长8km,与县道遂保路衔接。
项目区内,xx高速公路、县道遂宝路、小遂安路从区内穿过,村道四通八达,并与乡道、省道、遂绵路相连,成为区内骨干路网,但标准低、利用差,不利于农资、农产品的运输。
3.1.2 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有2条排水骨干沟流经项目区,即七里河、烂堰河;为项目区涝水主要排泄设施。
七里河流经xx村、xx村,自北向南流经项目区,在xx村突然向东方向穿过成渝高速公路后,流出项目区。
烂堰河流经xx村、xx村,自西向东流经项目区,在xx村急拐向南流出项目区。
3.1.3 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xx乡土地整理项目区灌溉用水主要依靠xx水库、xx水库以及现有山坪塘27口,提灌站2处供水。但是工程供水质量差,设备老化,渗漏严重,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水,因此需进行整治,兴建和改造部分工程,以达到供用水的平衡。
3.1.4 电力设施
xx乡各个行政村都已完成10kV电网改造,供电网络得到更新,具备了完善的电力设施条件。
3.1.5 其他基础设施
田间无林网带设施。项目区周边均可见森林覆盖,植被较好。
项目区内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未设专用的保护设施。
项目区的通讯设施配套齐全,电话通讯可达各村用户。
3.2 居民点建设
3.2.1 居民点的地位和作用
项目区周边及项目区内均有农村居民点分布。以农村文化和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政府支持为主导,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各类建设项目为载体,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主线,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民、农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环境、保证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3.2.2居民点用地结构
项目区建设用地主要由农村居民点用地构成,各村居民点用地主要为宅基地、林盘地、院坝等。
3.2.3 居民点建筑情况
项目区涉及的行政村内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全村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坚固房屋、普通房屋和棚房的比例分别为50%、48%、2%。全村居民点总体上表现出无序发展势头:重点不突出,相对分散,综合功能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林盘占地过大,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xx区在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不力,总面积逐年锐减,人均耕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致使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各业争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管理不配套,浪费土地现象较严重;土地利用中的计划调控不力,长期忽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尤其缺乏系统、全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供需进行统筹安排。
3.4 水土资源分析
3.4.1 可供水量分析
根据前面水资源分析可知,项目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主要为现有水利设施供水和项目区内溪河过境水。
1)项目区内整治山坪塘27口,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山坪塘渗漏较为严重。本次土地整理,均给予整治(防渗整漏、上游迎水面加固)。整理后,山坪塘的可蓄水35.98万m3。
本次土地整理结合当地群众的意见,新建22口囤水田,共可蓄水15.07万m3。
此外,本次土地整理新建30口100m3蓄水池,共可蓄水0.30万m3。
因此,地表水资源可蓄水51.35万m3。
2)项目区主要水源来自xx水库、xx水库
项目区属于xx水库、xx水库灌区,根据水库农业用水灌溉规划,xx水库灌溉xx村、xx村,每年可向这2个村供水211.30万m3;xx水库灌溉xx村、xx村、xx村,每年向这2个行政村供水102.60万m3。因此xx水库、xx水库可向项目区供水共计313.90万m3。
因此,现有水利设施可向项目区供水379.05万m3。
3)耕作过程中,当地群众通过在烂堰河、七里河2条小溪流上自配备提灌设施,可为项目区供水65.15万m3。
综上水源情况,项目区过境水和现有水利设施供水共可为本项目提供430.40万m3。
项目区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分布也较为广泛,沟渠和坑塘布置较为科学,基本上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但现有的排灌设施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而且没有形成相应完整的体系,需要进行改造,提高其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项目区灌溉水源丰富,灌溉水源有保障,但是现有水利设施不配套,维护差,利用率不高,属工程性缺水,因此需要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提高利用率和复蓄系数来解决项目区农业用水。
3.4.2 灌溉设计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川国土资发[2007]53号)的规定,在充分考虑灌区水土资源、种植结构、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75%。
灌溉设计保证率
表3.4-1
地区类型
缺水地区
丰水地区
作物种类
以旱作物为主
以水稻为主
以旱作物为主
以水稻为主
灌溉设计保证率(%)
50—75
70—80
70—80
75—95
3.4.3 需水量预测
a)灌溉制度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农业气候特征和海拔高度,当地作物按大春种植水稻、玉米、红苕,小春种植小麦、油菜等,可达一年两熟。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情况见下表。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情况表
表3.4-2
作物种类
插种时段
抽穗扬花时段
成熟时段
全生育期天数
小麦
10月中旬~11月中旬
3月下旬~4月中旬
4月下旬~6月上旬
190~220
水稻
3月上旬~4月上旬
8月上旬~9月上旬
9月中旬~10月下旬
170~210
玉米
2月~6月
7月下旬~8月下旬
10月中旬~11月上旬
140~170
红苕
4月
10月中旬~11月中旬
180~210
油菜
10月中旬~11月中旬
3月下旬~4月中旬
4月下旬~6月上旬
190~220
根据《xx市农业区划报告(汇编本)》中的《xx市种植业区域开发规划》,种植业在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优化作物结构,调整粮经结构比例,粮食作物在总播面积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而经济作物与其它作物所占比重相应上升。种植业开发通过改革耕制,调整播面结构,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合理开发,大种晚秋,提高复种指数。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将建成适宜耕作、能灌、能排、保水、保肥、保土、土壤厚、粘度适中、无地下水浸害的高产、稳产农田。根据xx区xx乡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区正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将通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发展秋冬优质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通过参考《xx市xx区统计年鉴》,对xx区近几年各乡镇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因此,项目区规划以种植优质中稻和小麦以及蔬菜为主,兼种部分玉米、红苕、油菜等旱作物以及其它高效优质经济作物,其中大春种植中稻、玉米、红苕,小春种植小麦、油菜等,可达一年两熟。本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随着项目区土地开发利用率的提高、项目区灌溉渠系的配套、土壤的改良及作物种植比例的调整,项目区复种指数规划水田为200%,旱地为210%。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指播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