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部门的质量体系审核检查表31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最高管理层 共5页第1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4.11.25.1a) 5.21、 基本情况了解: l 组织的组织结构设置、 人员配备情况; l 组织的顾客、 市场情况; l 组织的基础设施的情况( 包括厂房面积等) ; l 组织对实施ISO9000标准和进行QMS认证的认识; l 组织实施ISO9000后, 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从技术、 管理、 人员素质、 工作效率、 产品信誉、 市场竞争能力、 顾客满意方面考虑) ? l 组织是否识别了存在的外包过程? 有哪
2、些? 如何对其实施控制? l 查组织删减了标准的哪些要求? 删减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否充分? 2、 最高管理者如何认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如何传达? 外包过程识别可在管理层沟通, 其充分性和控制可在相应的部门和条款中进行审核, 并提供审核证据。删减的合理性也可安排在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取证, 并写明删减理由。记录传达的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最高管理层 共5页第2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5.1b) 5.35.1c) 5.43、 结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 询问最高管理者: l 顾客对组织的产品及服务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l 当前顾客的满意度如何
3、; l 顾客对组织不满意的环节有哪些? 组织如何处理顾客不满意的? 举例说明4、 质量方针: l 质量方针及含义; l 能否体现满足顾客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l 能否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l 是否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沟通的方式) ; l 对持续的适宜性方面如何进行评审。5、 质量目标: l 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 l 质量目标是否具有可测量性; l 质量目标是否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记录顾客满意度的证据; 记录举证。可作简单记录对是否进行目标分解、 分解的适宜性和目标完成情况应有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最高管理层 共5页第3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
4、相 关 要 求记 录5.5的内容; l 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 考核的证据) ; l 质量目标是否进行了分解并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了质量目标, 目标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l 企业员工是否理解并贯彻执行。6、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l 查当体系变更时如何确保体系的完整性是否有规定; l 查是否存在变更情况及确保体系完整性的证据。7、 职责、 权限和沟通: l 请最高管理者叙述其本人及各部门的职责( 看其是否清楚) ; l 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的规定是否形成文件; l 是否任命一名管理者代表? 任命是否有文件? l 询问管理者代表的职责; l 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 沟通记录规定及相关证据。
5、记录沟通的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最高管理层 共5页第4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5.1d) 5.65.1e) 6.1的方式和渠道) , 沟经过程中是否存在障碍, 如何消除。8、 管理评审: l 查管理评审的策划: 策划的内容、 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 l 查管理评审的实施: 管理评审的主持者是否是最高管理者? 是否保持了管理评审记录? l 查管理评审输入信息及其充分性: 组织的哪些部门提供了评审输入内容? 评审输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是否完整、 充分? l 查评审输出: 是否对QMS适宜性、 充分性和有效性作了评价, 是否确立了QMS及过程改进的机会和措施; l 对管理
6、评审输出的改进要求是否采取了整改措施, 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是否有效。9、 资源提供: l 组织为体系的建立对5个审核要点应逐条记录, 且完整、 充分。对本二条审核要点应有记录, 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最高管理层 共5页第5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8.18.5.1保持和持续改进提供了哪些资源? l 提供的资源是否适宜、 充分? 10、 总则: 询问最高管理者, 组织对如下4方面所需的监控、 测量、 分析和改进过程是如何进行策划和实施的? 策划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文件中是否确定了适用方法及应用程度: l 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l 确保体系的符合性; l 持续改进体系的有效
7、性; l 统计技术的采用。11、 持续改进: l 持续改进的内涵是什么? l 组织的持续改进是如何策划的? l 改进的内容有哪些? 抽查其日常和重大改进的实例, 追查其改进措施实施的效果; l 查组织近期改进的目标和安排。在监督审核时应注意资源变化的情况。可作简单记录有改进实施的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1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4.2.31、 文件控制: l 问并查是否建立”文件控制程序”; l 索要QMS的文件清单, 看范围是否包括了标准4.2.1条款规定的所有文件; l 抽查手册、 程序文件、 管理文件、 技术文件各1-3份, 看其发布前是否:
8、1) 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评审? 2) 得到批准, 批准的权限是否按程序文件规定的类别、 范围、 所处层次执行。l 查阅文件的发放记录, 看上述文件是否发至使用场所或岗位? 执行人员是否能得到; l 查阅文件更改记录, 看文件是否得到及时更改? 文件更改前是否得到评审和批准? 更改的文件是否确保了四个到位( 即: 所有同一文件更改到应逐条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2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4.2.4位; 所有相关文件更改到位; 所有相关部门/岗位通知到位; 涉及实物时处理到位) ? l 问并查文件的标识方法, 不同类型、 状态( 如修改、 外来文件) 的文
9、件是否按规定进行编号、 标识, 保持清晰, 易于识别和检查? l 问组织有哪些外来文件? 抽查1-3份现行的外来标准是否列入受控文件清单, 发放是否登记? l 体系运行以来作废文件有哪些, 是否已撤除使用场所? 未撤除时, 是否有明显标识, 能防止非预期使用? l 组织文件保管是否指定设施、 场所、 人员、 能确保文件不损坏、 不丢失、 及时提供? 2、 记录控制: l 问并查是否建立并保持”记录控制程序”; 应逐条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3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l 查阅记录清单和3-5份空白的原始表格, 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的项目设置了记录? 并为确
10、保QMS过程有效运作、 控制、 证实、 改进, 是否设置了必要的记录; l 记录是否按规定进行标识? 标识是否达到唯一可追溯? l 问记录的填写有哪些要求, 抽查3种, 看是否规范( 真实、 及时、 清楚、 正确) ? l 记录的传递( 包括收集、 报送、 领用、 分发、 归档等方式) 是否确定要求? l 问并查长、 中、 短期3种记录各1份, 看其保管情况: 1) 是否确定保存地点、 方式、 期限? 记录保存环境设施是否适宜, 能防止损坏、 变质或丢失? 2) 记录保存期限是否适宜, 能满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4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5.35.4.1
11、5.5足证实, 控制, 追溯, 改进要求? 3) 记录保存检索是否简便? l 问并查过期记录如何处理: 是否按时间要求进行了鉴定和整理? 对失效的无保存价值的记录及时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3、 质量方针: l 质量方针及含义; l 能否体现满足顾客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l 能否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l 是否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沟通的方式) ; 对持续的适宜性方面如何进行评审4、 质量目标: l 质量目标及部门质量目标; l 部门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 5、 职责、 权限和沟通: l 部门职责权限及分配情况; l 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可作简单记录应逐条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12、 共10页第5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5.66.26、 管理评审: l 查管理评审的策划: 策划的内容、 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 l 查管理评审的实施: 管理评审的主持者是否是最高管理者? 是否保持了管理评审记录? l 查管理评审输入信息及其充分性: 组织的哪些部门提供了评审输入内容? 评审输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是否完整、 充分? l 查评审输出: 是否对QMS适宜性、 充分性和有效性作了评价, 是否确立了QMS及过程改进的机会和措施; l 对管理评审输出的改进要求是否采取了整改措施, 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是否有效。7、 能力、 意识和培训: l 索要关于岗位任职资格的有
13、关规定, 看组织是否从教育、 培训、 技能和对5个审核要点应逐条记录, 且完整、 充分。应逐条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6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经历等方面, 并结合履行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能力安排人员? l 抽查技术岗位、 检验岗位、 特殊工作岗位、 其它管理岗位各1人, 看有无对其能力在”教育、 培训、 技能和经历”等方面进行考核, 并提供其能够胜任的证据; l 询问负责人, 组织对岗位基本培训要求( 应知应会) 有哪些? 并查阅培训计划, 看是否满足了上述要求; l 查阅培训证据( 如记录、 教材等) , 看组织是否完成了计划的内容。是否注重意识(
14、参与意识、 质量意识) 培训? l 组织对所开展培训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评价? 所采取的评价方法( 包括考核实例、 观察、 问卷等) 是否有效、 适宜? l 抽查1名员工, 询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7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8.2.2问组织为什么要建立QMS, 如何立足于本岗位, 为实现质量目标做贡献; l 组织员工是否建立保持了教育、 培训、 技能和经历的记录? 8、 内部审核: l 是否编制内审程序, 查程序的规定, 包括审核频次; l 查内部审核计划及其计划内容情况; l 查是否按计划开展了内部审核, 审核是否覆盖了所有部门和条款; l 查审核组的组成
15、、 审核人员的资格和审核的独立性; l 审核是否完整、 充分, 记录是否予以保持; l 不合格报告描述是否清楚、 具有可追溯性, 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和采取了纠正措施、 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应有不合格项的抽样) ; 对7个审核要点应逐条记录, 且完整、 充分。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8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8.2.38.4l 查是否有审核报告, 是否对组织有QMS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是否将内审的结果信息在组织内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9、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l 问并查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采取了哪些方法( 重点检查关键特殊过程) ;
16、l 当测量或监控发现过程策划结果未满足要求时, 是否采取了纠正或纠正措施。10、 数据分析: l 问并查数据分析的来源: 1) 这些数据的统计方法、 时间、 传递要求是否得到规定和实施? 2) 是否包括来自测量和监控, 不合格控制等主要数据? l 问并查, 经过数据分析, 应提供的信息是否包括: 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9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8.5.18.5.21) 顾客满意? 2)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3)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 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4) 供方业绩改进与开发; l 为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效率, 组织是否采用适用的统计技术
17、。11、 纠正/预防措施: l 索要纠正措施程序, 该程序是否按照标准要求作出以下规定: 1) 评审不合格( 包括顾客投诉) ? 2) 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要求? 4)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5)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6)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l 查阅3-5次纠正措施的记录, 看原因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办公室 共10页第10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分析、 措施计划、 效果验证是否被有效执行。采取的措施是否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l 组织是否建立保持了”预防措施程序”? 该程序是否按照标准要求作出了以下规定: 1) 确定潜
18、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2)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3)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4)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5)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l 查阅3-5次预防措施的记录, 看原因分析、 措施计划、 效果验证是否被有效执行。采取的措施是否与潜在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供销科 共5页第1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4.15.55.35.47.2.17.2.21、 基本情况了解: l 科室人员配备情况( 人员学历、 职称、 工作年限等) 、 职责分配情况; l 组织质量方针及内涵; l 组织质量目标及部门质量目标、 实现情况; l 组织的外包过程有
19、哪些? 如何控制? 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l 查组织经过哪些途径收集顾客的要求? l 顾客的要求有哪些? l 与组织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3、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l 查产品要求得到规定的信息, 如合同、 订单等; l 组织是否对每个产品要求都进行评审? 评审的时间、 内容和结果是否满足标准和组织相关规定的要求? l 评审的结果及评审应有具体抽样, 一般应有不少于3个样, 对评审情况应有简单评价。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供销科 共5页第2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2.3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是否予以保持? 这些措施是否实施? 效果如何? l 产品要求发生
20、变更后, 相关文件是否及时更改? 相关人员是否了解变更? 需要时有否对其重新进行评审? l 查合同履行率, 监督审核和复审时还应查合同履行率是否提高? 4、 顾客沟通: l 组织对识别并实施与顾客的沟通作了哪些安排? 是否得到了实施? 实施的效果如何? l 查售后服务记录, 顾客对产品或服务质量有何投诉意见? 组织对顾客投诉是如何处理的? 处理结果如何? ( 查顾客对服务内容、 实施方式和服务结果的满意程度) l 查是否形成服务报告, 顾客反馈信息是否及时传递至相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供销科 共5页第3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4.17.4.2关部门。l 监督审核和复审
21、时, 查认证证书及标志的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在什么场合提供或展示? 对标志的使用可结合产品包装情况来审核。5、 采购过程: l 查选择、 评价和重新评价供方的准则; l 查评价结果和相应措施的记录。查对供方控制的有效性; l 查外包过程的控制要求、 方式和程度, 查选择、 评价和重新评价外包过程供方的准则及评价控制情况。6、 采购信息: 查采购依据的文件、 资料, 是否对质量要求进行了明确, 采购产品信息是否清楚准确地表示了采购产品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 是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有无采购发生错误的可在审核最高管理层时查此内容。应有证据记录, 所抽供方应有名称, 供方评价应有评
22、价证据。有抽样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供销科 共5页第4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4.37.5.4情况? 7、 采购产品的验证: l 查采购产品验证的规定以及实施的证据: 查对原材料、 外购件、 外协件进货检验是否按规定进行? 主要原材料、 元器件的质量是否满足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 采购产品合格率如何? l 当需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 采购信息中是否作出安排? 8、 顾客财产: l 顾客财产的识别( 含顾客知识产权有关的资料、 信息) ; l 有关顾客财产的管理办法; l 顾客财产的验证: a) 验证方法; b) 验证实施情况。l 顾客财产保护: 现场观察顾客财产
23、的保护、 维护控制情况; l 顾客财产发生丢失写明验证的依据, 主要采购产品验证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供销科 共5页第5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关要求记 录7.5.58.2.1损坏等不适用情况向顾客报告的记录。9、 产品防护: l 产品防护是否有规定, 是否识别必要的防护要求; l 现场观察产品防护的记录( 包括防护标识、 贮存、 环境、 出入管理等) ; l 是否存在产品损坏、 变质情况的发生。10、 顾客满意: l 询问为监控和测量顾客是否满意, 组织获取这些信息渠道有哪些? 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和监控? l 问并查组织确定的顾客满意关键因素有哪些? 使顾客满意的
24、关键因素是否已成为组织进行测量和监控的依据? l 问并查组织经过调查, 组织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评价结论1) 确定的顾客不满意的问题点和使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2) 顾客满意度是如何计算的? 3) 顾客满意度的量化值是多少? 应有产品防护的观察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1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6.25.55.35.4.16.31、 基本情况了解: l 科室人员配备情况( 人员学历、 职称、 工作年限等) 、 职责分配情况; l 组织质量方针及内涵; l 组织质量目标及部门质量目标、 实现情况; 2、 基础设施: l 问并查组织是否规定了基础设施
25、管理的文件; l 询问负责人, 组织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 必须具备哪些基础设施: 1) 索要过程设备的台帐, 看是否提供; 2) 问并查设备的购置和验收手续。l 问并查是否具备关键设备操作维护保养的作业指导文件, 是否能提供设备的鉴定认可、 检修保养记录, 以证明这些设施是否得到维护, 能够持续满足运行要求? 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2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6.4l 问并查组织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物、 工作场所, 是否足够( 如面积) 、 适宜( 如位置) ? 如何维护? l 组织支持性服务( 如运输、 通讯) 是否确定、 完整、 快捷、
26、 准时, 且企业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支持性服务得到有效维护? l 到生产现场抽查3-5台设备的保养运作情况。3、 工作环境: l 询问负责人组织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 有哪些重要工作环境因素( 包括人和物理的因素) ? 这些环境因素是否得到识别和管理? l 组织为保护产品质量所确定的工艺卫生环境要求是否充分、 适宜, 并得到控制? 有哪些监控手段和维护保持措施; 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3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1l 组织为保护员工身心健康、 安全, 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是否识别并采取措施消除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预防伤亡事故, 预防错误过程(
27、活动) ? l 工作环境中人、 物、 场所配置与结合是否满足员工的工作需要? 是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是否有利于建立、 保持安全、 文明的工作现场? 4、 产品实现的策划: l 问并查组织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有哪些? 是如何识别的( 在产品标准和顾客定单中证实) ; l 体系覆盖的几种产品实现过程主要有哪些? 组织是否已编制产品实现工艺/作业流程图或其它类型的文件? 在该流程图中, 过程及顺序是否恰当? 哪些过程需要建立或已建立了文件? 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4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3.1哪些过程已确定或需确定验证、 确认、 监控、 检验
28、和试验活动? ( 主要查各项规章制度及工艺文件) ; l 产品所需确定的验证、 确认、 检验和试验活动, 下列是否明确: 1) 要求; 2) 所需客观证据; 3) 产品接收准则; 4) 认定和提供方式? ( 主要查检验依据及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 l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 确定了哪些提供证据的所需记录? ( 主要查7.2-7.6所需的记录) l 针对特定的产品、 项目或合同, 是否进行策划, 并形成了质量计划? 5、 设计和开发策划: l 查设计人员力量、 资质构成是否具有满足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控制实际需要的能力; l 是否按标准要求, 应有证据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
29、12页第5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3.27.3.3结合产品特点规定适宜的设计过程控制活动: 设计阶段划分、 输入、 输出、 评审、 验证、 确认的内容、 方式、 更改办法等; l 职责、 权限是否明确, 接口如何管理; l 策划的输出是否存在更新? 什么时机和如何保证其更新? 6、 设计和开发输入: l 输入内容是否完整、 充分, 重点关注: a) 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b) 是否将适用的国家有关法令、 法规、 标准要求( 特别是强制性要求) 作为设计输入文件贯彻实施; 对输入的内容是否进行了评审, 如何评审? 汽车基地 l7、 设计和开发输出: l 查设计开发输出内容有
30、哪些, 输出内容是否足够完整、 充分; l 是否得到授权人批准。应有证据记录。应有详细的输出说明。如组织近期没有设计开发项目, 应考虑抽查近两年设计开发的项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6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3.4/7.3.57.3.67.3.78、 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确认: l 查设计评审、 验证、 确认实施方式、 内容、 结果、 参加人员等; l 查相关记录( 含采取措施的记录) 是否保持。9、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l 查是否存在设计开发的更改, 查更改的控制如何进行; l 查有无规定怎样的设计和开发需实施再评审、 验证和确认的过程,
31、 查是否有这样的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实施情况是否满足要求: 更改的评审是否包含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付产品的影响; l 实施更改前是否经审批。注: 如删减7.3, 确认时应注意: l 现场应从销售合同/定单/标书内容等多方面判断顾应写明评审、 验证、 确认的方式、 时间和结论。如发生过, 应有证据记录。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7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5.1客是否有特殊要求, 此特殊要求是否引起产品特性变化, 以决定删减的适宜性; l 现场审核时如发现近期没有新产品开发, 应查阅近2年设计情况, 有设计更改也不能删减; l 贯标前进行的设计开发, 应索取
32、下列资料/证据: a) 设计输出资料( 图纸、 工艺、 检验规程等) ; b) 设计输出批准的证据; c) 新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d) 新产品售出后顾客反馈意见; e) 常见的验证、 确认手段; f) 人员能力、 资源充分性。l 设计如果外包, 不能删减7.3, 并按7.4和7.3要求展开审核。10、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l 查有关产品特性的文件或信息提供充分性: 1) 产品特性的识别, 1) 关键过程应明确; 2) 过程控制要点应明确; 3) 关键过程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8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需控制过程的识别; 2) 生
33、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策划( 流程图) ; 3) 了解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 特殊过程控制要求。l 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指导书及规范是否充分、 适宜; l 使用适宜的设备( 与6.3结合审核) : 1) 识别设备需求; 2) 提供受控设备明细、 判定其适宜性; 3) 提供设备维护的规定和实施维护的质量记录; 4) 现场观察设备能力是否适宜及维护情况。l 监视和测量装置: 识别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需求, 是否能保证关键特性进行监控, 设备精度选择是否合适; l 工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l 相关作业人员操作技能是否符合要求; l 应有当日现场观察控制是否符合应有抽样证据; 4) 应有现场观察过程控制情况的证据
34、。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9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5.27.5.3记录; l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a) 交付活动的控制记录( 抽样) ; b) 观察现场交付活动情况; 交付后活动等到记录( 7.2.3结合审核) 。11、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l 识别特殊过程有哪些? l 特殊过程是否规定确认的要求; l 特殊过程使用设备及设备能力是否确认; l 特殊过程操作人员资格是否确认; l 现场( 生产车间) 观察特殊关键过程控制情况并记录; l 在材料变更、 产品工艺变更、 设备大修等情况下是否对过程进行再次确认。12、 标识和可追溯性
35、: l 查产品及状态标识管理办法; l 查产品唯一性标识是否具备追溯性; 应有对特殊过程识别和确认的证据。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10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7.5.58.2.38.4l 现场观察产品标识和状态标识控制的符合性和适宜性。13、 、 产品防护: l 产品防护是否有规定, 是否识别必要的防护要求; l 现场观察产品防护的记录( 包括防护标识、 贮存、 环境、 出入管理等) ; l 是否存在产品损坏、 变质情况的发生。14、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l 问并查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采取了哪些方法( 重点检查关键特殊过程) ; l 当测量或监控
36、发现过程策划结果未满足要求时, 是否采取了纠正或纠正措施。10、 数据分析: l 问并查数据分析的来源: 1) 这些数据的统计方法、 时间、 传递要求是否得到规定和实施? 检 查 表受审核部门: 生产技术科 共12页第11页审核条款审 核 清 单相 关 要 求记 录8.5.1/8.5.22) 是否包括来自测量和监控, 不合格控制等主要数据? l 问并查, 经过数据分析, 应提供的信息是否包括: 1) 顾客满意? 2)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3)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 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4) 供方业绩改进与开发; l 为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效率, 组织是否采用适用的统计技术。11、 纠正/预防措施: l 索要纠正措施程序, 该程序是否按照标准要求作出以下规定: 7) 评审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