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红色划线部分不确定是否要删掉)一、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答: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7、对外
2、开放水平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形成8、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大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且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等等。2、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有: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用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阐述马
3、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论断的提出。该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对我们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3、 简述中国
4、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主要有四大理论创新:(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论(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理论(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理论(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主要是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目标是党政职能分开。(2)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
5、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4)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目标是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 完善监督机制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力为人民谋利。(6)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目标是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7) 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
6、主的体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政治文明上指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主要体现在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 4、 简述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答: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7、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必须秉持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不凌驾于自然之上。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责任。人的活动不要超出自然的承载范围,让自然能自我修复,这是人类活动的底线。(二)采取行动,实行治理与发展1、坚持节约优先、保
8、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使用中,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保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身体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放在首位。三者是有机统一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整体谋划国土资源开发,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占用,促进市场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消耗、环境损
9、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还要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二、 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论断科学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我们党
10、能够在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渊源正来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主义理论马恩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研究,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中国的新问题,实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不断更新、充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一)列
11、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 列宁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摒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经济政策,阐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思想。列宁关于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专政,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建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斯大林继承列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三、 毛泽东主张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
12、中国实践相结合,不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取得了辉煌成就。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标志,虽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判断的偏差及冒进的失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在探索基础上反思,开始了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13、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共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有着自己的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2、 结合所学内容与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贫富差距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
14、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一、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成因及特点(一)现状:贫富差距扩大可大致概括中国社会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及收入分配状况,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差距拉大。(二)成因:自然、历史原因;市场体制转型的效应,国家政策导向的效应(三)特点:贫富差距的区域化、集团化、社会化与政治化。二、科学认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1贫富差距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贫富差距问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
15、普遍性的问题。其历史合理性,具体表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不可能归功于输入差距的拉开,但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先富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表现出其合理且有利的一面。2.贫富差距扩大的危害性虽然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的出现具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但是在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表现在容易导致需求不足,形成经济萎缩;严重挫伤大量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民众的相对剥夺感。3.解
16、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共同富裕的实现,而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前进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因而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首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其次,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二是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工作。再者,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最后,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