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行动计划
(2022-2025)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承担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全 省各级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 著提升。根据省委省政府“双减” “双提”决策部署,为加快构 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结合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现决定实施基础教育教师能 力素养提升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师发展为 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持续发力、精 准施训,全面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 新能力。统筹整合各级教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项目分级一体化 设计,规范教师培训内容形式,建立分层分类分岗教师培训体系, 提升教师培训供需匹配能力,构建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 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引导市 县培育建设相应层级、相当规模的教师人才队伍,五级联动、高 质量开展全员培训,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十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 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千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二、实施范围
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和校(园) 长,以及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等在职教师。
三、重点任务
(一)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素养提升行动
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必修内容。依 托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和涵养基地,省级每年对20名教师实施 师德师风专项培训、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专题培训, 强化思想、核心价值观、“四史”学习教育,引导教师学习践行 新时代师德规范。开展“最美教师”等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 传学习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 德。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训,引 导德育教师队伍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二)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行动
将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 评价等幼儿园教师“七大能力”提升作为培训重点,着力支持幼 儿园青年骨干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省级每年 对70名幼儿园教师(含20名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 培训,推动教研训赛一体化。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为抓 手,开展面向全省“幼小衔接”教师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幼小双 向科学衔接教育教学能力。依托学前教育发展中心,省级每年对 10名幼儿园教师开展食育教育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 食育与教育融合育人能力。
(三)义务教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以新时代教师素养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实施深度学 习,推动课堂革命。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以 及课后服务能力和五项管理要求,通过集中研修、自主选学、跟 岗实践、教师工作坊研修等多种形式,省级每年培训2万名义务 教育阶段教师,持续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 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 等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四)高中教师新高考适应能力提升行动
围绕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解读和使用、新高考命题、新课程 教学、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等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实地考察、课堂观摩、案例教学等多 种方式,确保高中教师深刻理解国家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 精神和政策要求,及时掌握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持续提升新课 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省级负责组织实施 县域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市级负责组织实施市直高 中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高中学校负责制定周期性校本研修规 划,建立教师常态化、长效化研修成长机制。
(五)紧缺薄弱学科领域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行动
健全紧缺薄弱学科领域教师培训体系。省级按照全省相关学 科专任教师4%的比例,组织实施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教育 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能力。开展 科学教师专项培训,省级每年培训专兼职科学教师5名,帮 助教师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 设计和组织实施水平。将融合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必 修内容,省级组织“融合教育”专题示范培训。省级负责对特殊 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专门学校教师 进行全员培训。实施非师范专业教师与教非所学教师现任教学科 的专业素养培训,提升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开展少先队辅导员专 项培训,省级每年培训不少于15人。
(六)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行动
高质量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建设计划,积极 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 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智慧 教育平台和教师网络学院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 度融合。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学科骨干教师信 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提升等 专项培训,构建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促进信息技 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七)教师国际理解教育能力拓展行动
省级统筹规划,围绕教师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提升教师 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建立常态化 跨境学习交流机制,有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国内外研修等学
习交流活动,帮助教师了解最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 法。
(八)新教师规范化培训行动
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建 立新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体系。依托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采 取“师带徒”的形式,每年对3.5万名新教师进行教育素养和教 学技能培训,引导新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自觉遵守职业规范, 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研习学科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基本能力,帮 助新教师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提升岗位胜任力和内生 学习力,适应教师岗位要求。
(九)优秀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行动
实施万名中青年教师培育工程,面向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开展学科教学、学生心理、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学习培 训,提升其教书育人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勇于 实践、锐意进取、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市 县要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力度,为教师人才队伍提供充裕的 后备力量。
(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
依托开放大学、师范类院校等,开展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融 合项目,支持乡村教师在职便捷提升学历。分期分批对全省所有 乡村实施送教下乡项目,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推动实施 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为全省每个乡镇设立1-2名共计30 名左右首席教师岗位,建立30个左右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 采取“1 + 10+1 ”的“师带徒”模式,覆盖支持全体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结合乡村学校教育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学等特点,探 索建立适宜乡村教育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加强乡村教师身份认 同,提升专业发展内驱力,助推乡村振兴。
四、培训支持体系
(一)加强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遴选培育80个 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样板县,建立覆盖全体教师的项 目体系、平台体系,落实县域教师培训规划制度,优化县域教师 培训生态,营造教师培训文化。支持样板县自下而上申报设置“国 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实现五级教师培训资 源聚合融合,保障全体教师高质量完成五年一周期继续教育任务, 助力每一名教师实现进阶发展。深入推进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 体建设计划,遴选发达省份优质县级教师发展中心,1对1定向 帮扶样板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现协同提质。
(二)加强校本研修示范校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校本 研修示范校建设标准》《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示范校管理办法》。 遴选培育5所左右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开展校本研修示范 校校长、管理团队专项培训,采取1 + 1+N 的任务驱动形式,由
1所省级示范校帮扶1所县域种子学校,示范引领区域若干所学 校开展高质量校本研修活动,形成“学校有方案、教研组有计划、 教师有任务”的校本研修新机制,探索“名校帮扶、骨干引领、
团队互动、反思改进”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推动全省基础教育学 校校本研修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三)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依据《名师工作室建设指导意 见》,建立3个名师工作室、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将工 作室建设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名师骨干教师培养的基地、 教师成长共同体凝聚的核心、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辐射的窗。依 托名师工作室培育省级名师、探索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培育省级 骨干教师,建立一线名师培育一线教师机制,示范引领、辐射带 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四)加强教师培训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培训师培育百千 万工程,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师培育认定标准》《中小学教师 培训师培训课程指南》,培育认定百余名省级教师培训师、千余 名市级教师培训师、万余名县级教师培训师。建立教师培训师研 究教师培训、服务教师培训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教师培 训提质增效。建设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共享优质教师培训 资源。
五、组织实施
(一)任务分工
省级负责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行动计划的统筹规 划、监督指导,以及省级项目的经费安排、组织实施等工作;市 县要在省级项目的示范引领下,聚焦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素养,精 准设计区域教师培训规划,全面深化教师培训体系改革,建好建 强区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市级负责完成市直学校和市域 7%的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培训有关项目的经费安排、组织实施, 以及监督指导县区按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县级负责完成县域20% 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培训项目的经费安排、组织实施,统筹县域教 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项目策划、经费安排、组织管理等工作。 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建立校本研修制度,积极配合和支持各级培训 机构承担的各种培训,制定参训教师选育用评实施方案,营造良 好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环境,推动教师培训成果有效转化。
(二)经费保障
各市县要将本地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落 实“市县按照不低于当地教师工资总额的1.5% — 2.5%安排教师 培训经费、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教师培训经费”要求,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省级统筹现有教 师培训经费及相关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地要切实加强预算绩效 管理,科学制定绩效目标,强化项目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 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智力支持
围绕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聚焦“十四五”
教师培训的重难点问题,省级依托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创新团 队、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局长校长出彩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 探索。市县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建立支持市县 教师发展的智库,完善教师培训研究方向引领、过程指导、成果 凝练、成果宣传及成果转化机制,不断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创新 教师培训模式,切实以研究指导培训实践,服务培训决策,促进 培训高质量发展。
(四)质量管理
依据《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定期开展绩 效评价,实施培训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年度绩效评价达标淘汰 制度。探索实行教师培训学分制,搭建教师终身学习立交桥。建 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与基础教育教师通识科 目培训课程学时互认机制。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探索建立基于大 数据的教师训前、训中和训后对比评价机制。培育凝练教师培训 成果,及时梳理宣传,营造良好教师培训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