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场地位置及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xx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淮河道南侧,西临燕山大街,拟建场地原为砖窑坑,现已用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填平,场地地势较平坦,相对高差0.38m,交通方便。
二、拟建建筑物概况
拟建综合楼地上高4层,局部为5层,预计采用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0m左右,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其平面尺寸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布置图》。
三、依据规范
本次勘察的主要依据有:
1、建设单位提供的《天山塑钢厂平面位置布置图》。
2、现行的规范、规程及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50011-200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DB(J)T48-2005)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四、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xx市西靠太行山,东邻华北大平原,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由西向东经市区北郊东去,xx市地处滹沱河冲洪积扇上,位于河流南侧的II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微向南东倾斜。
(二)场地的分层分布
1、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原则
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纪冲洪积相堆积组成,沉积韵律明显,层位较稳定。因此,根据其特点将其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单元层。划分的主要原则为:
(1)地层的成因类型及岩性特征的不同;
(2)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差异;
(3)地层的接触关系及沉积次序。
2、各工程地质单元层的分布情况及特征
第①层:杂填土
主要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稍湿,松散。
该层地基土底板埋深1.8~2.2m。
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硬塑状,虫孔及根系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钙质结核。
该层底板埋深2.5~3.0m,层厚0.5-1.0m。
第③层:黄土状粉土
浅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湿,密实。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
该层底板埋深4.0~5.1m,层厚1.2~2.5m。
第④层:黄土状粉质粘土
黄褐色,坚硬~硬塑~可塑,局部软塑,含姜石,可见铁锰锈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该层底板埋深9.2~11.0m,最大层厚6.1m。
第⑤层:细砂
黄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中等,稍湿,中密。
该层揭露底板埋深12.5m,最大揭露层厚2.8m。
第⑥层:粉土
浅黄褐色,稍湿,密实。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
该层揭露底板埋深15.3m,最大揭露层厚2.8m。
第⑦层:细砂
黄褐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中等,稍湿,中密。
该层最大揭露厚度6.3m
各工程地质单元层的组成、厚度、埋深情况请参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
(三)、地基上的物理力学性质
1、指标值的统计方法
场地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是按划分的工程地质层分别
进行的。统计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提供了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统计个数。
2、各层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第①层:杂填土
土质结构松散。
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
该层地基土为中压缩性土,具湿陷性,湿陷系数0.041,湿陷性中等。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第③层:黄土状粉土
该层地基土为低~中压缩性土,粉土的粘粒含量为12.0~14.0%,平均值为13.2%。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第④层:黄土状粉质粘土
该层地基土为中~高压缩性土,具湿陷性湿陷系数0.025~0.043,湿陷性轻微~中等。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第⑤层:细砂
在该层地基土中作标准贯入试验6次,实测击数为18.0~23.0击/30cm,中密,平均击数为19.7击/30cm。
第⑥层:粉土
该层地基土为低~中压缩性土,粉土的粘粒含量为7.0~16.0%,平均值为10.2%。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第⑦层:细砂
在该层地基土中作标准贯入试验2次,其实测击数为21-23击/30cm,中密,平均击数为23.0击/30cm。
(四)地下水
本次勘察最大深度为20.0m,在此深度内未见地下水。
(五)场地不良地质作用。
该场地不存在不良地质作用。
五、地基土的工程分析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根据该区区域地质构造分析结果,该场地地基基底稳定性较好,场地不存在不良地质作用,适宜作为建筑场地。
(二)地基均匀性评价
根据钻探结果及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基础埋深按2.0m考虑,基础位于第①层杂填土上,局部位于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综合评定该场地地基为不均匀地基。
(三)地基土的湿陷性评价
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第④层黄土状粉质粘土具湿隐性,基础埋深按2.0m考虑,湿陷性土层厚度为4.0m,计算湿陷量△S=142.1mm<300mm,该场地属于I级非自重湿陷性场地,设计时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进行设计。当基础埋深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评价地基湿陷性。
(四)地基土的液化评价
该场地地基土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不存在饱和粉土和饱和砂土,地
下水埋深较深(大于20.0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3.3条规定可不考虑地基土的液化问题。
(五)地基的强度、变形参数
依国家及河北省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根据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并综合该区的建筑经验。
(六)地基土的工程评价
第①层:杂填土,结构松散,工程性质差,不宜作天然地基,应全部清除;
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中压缩性,具湿陷性,工程性质稍差,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时应作强度验算。
第③层:黄土状粉土,低~中压缩性,无湿陷性,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下卧层;
第④层:黄土状粉质粘土,中~高压缩性,工程性质一般,可作为下卧层。
第⑤层:细砂,工程性质好,为良好下卧层。
第⑥层:粉土,工程性质好,为良好下卧层。
第⑦层:细砂,工程性质好,为良好下卧层。
地基处理第一步:先将槽底杂草、杂物等清理干净,上洒10cm厚白灰粉,用灰土拌和机拌和均匀,用小推土机跑锚1-2遍,再用刮平机刮平。然后用8吨或12吨的振动平碾压实6-8遍,边角用打夯机打3-4遍,然后用标准环刀取土样,取点方法及数量要符合规范规定,待土样经试验合格之后进行下一步:虚铺20c素土,上洒10cm白灰粉,然后用灰土拌和机拌均匀后用平碾压实、取土样做试验,以上各步均同。最后一步填土之前应先用水准仪抄平,计算好回填厚度,最后一步灰土压实后上表皮标高应为-2.2m,表面平整度应控制在+0;-15mm之内。每天下班之前基槽内不得留有已拌和却未经压实的虚土,且要将基槽表面覆盖一层塑料布、两层草帘,覆盖严密,防止灰土受冻。取土样用的标准环刀、塑料袋施工班组自行购买,施工之前必须准备好。严格按现行施工规范操作,按国家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基槽周围(除坡道外)用架管满搭防护栏,高度不低于1.2m,上下设两道水平杆,下道距地0.3m。立杆间距3m,斜撑每6m一道,搭设要顺直、稳固,确保安全。架管上刷红、白相间的油漆,每格60cm长,涂刷均匀、美观。(刷漆的人工费、油漆的材料费、周转工具的搬运费及小材料费用均包含在搭设费用中)。施工中作业人员要注意自身安全,在槽边时要留意土方边坡是否稳定,跟灰土拌和机、振动平碾要保持安全距离。机械用电注意安全,要防止电缆受损。搭设防护栏时不要距离槽边太近,防止坠落及塌方事故。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地质概况
三、检测依据及目的
四、静载试验和标贯试验
五、结论
表1 设计、施工及试验参数表
表2~4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图1 检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p-s曲线
图3~5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s-t曲线
xx塑钢厂综合楼
灰土地基检测报告
一、 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xx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淮河道南侧,西临燕山大街,拟建场地原为砖窑坑,现已用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填平,场地地势较平坦,相对高差0.38m,交通方便。拟建综合楼地上高4层,局部为5层,预计采用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局部为独立基础,基础埋深2.0m
左右,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三级。采用3:7灰土满打1.8m,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f=135kPa。
受xx建筑工程公司委托,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xx塑钢厂综合楼灰土地基进行了 6点灰土地基静载试验和6个标准贯入试验。现场检测工作于2007年2月5日至2月7日进行。
二、 工程地质概况
据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xx塑钢厂综合楼岩土工程勘察(补勘)报告》,该场地地层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
主要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稍湿,松散。
该层地基土底板埋深1.8~2.2m。
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硬塑状,虫孔及根系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钙质结核。
该层底板埋深2.5~3.0m,层厚0.5-1.0m。
第③层:黄土状粉土
浅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湿,密实。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
该层底板埋深4.0~5.1m,层厚1.2~2.5m。
第④层:黄土状粉质粘土
黄褐色,坚硬~硬塑~可塑,局部软塑,含姜石,可见铁锰锈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该层底板埋深9.2~11.0m,最大层厚6.1m。
第⑤层:细砂
黄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中等,稍湿,中密。
该层揭露底板埋深12.5m,最大揭露层厚2.8m。
第⑥层:粉土
浅黄褐色,稍湿,密实。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
该层揭露底板埋深15.3m,最大揭露层厚2.8m。
第⑦层:细砂
黄褐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中等,稍湿,中密。
该层最大揭露厚度6.3m
三、检测依据及目的
1、试验依据:
①《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③《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④ 设计、施工资料。
2、试验目的:
检验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能否达到135kPa的设计要求。
四、静载试验
1、试验规模:最大加载量270kPa,采用直径为800mm刚性板。
2、试验方法:以地锚提供反力,1000kN手动千斤顶加荷,联于千斤顶上的油压表量测荷载,百分表量测沉降变形。
3、试验数量:3点。
4、设计、施工及试验参数见表1。
设计、施工及试验参数表 表1
试验
编号
施工日期
试验日期
1#
2004.8.29
2004.9.22
2#
2004.8.29
2004.9.23
3#
2004.8.29
2004.9.24
5、试验数据整理
(1)、编制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见表2~4。
(2)、绘制P-s曲线及s-t曲线,见图2~5。
(3)、灰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本次3点灰土地基静载试验最大加荷值均是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
2倍。在此荷载下,三点试验均未达到极限状态,且沉降量较小,故三点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80kPa。
检 测 报 告
检 测:
审 核:
所 长:
审 定:
主 任:
xx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2007年2月
xx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
冀建检(D)2007—009 共7页 第1页
工程名称
xx集团塑钢厂综合楼灰土地基
工程地点
xx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淮河道南侧,西临燕山大街
委托单位
xxxx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抽样日期
2007年2月3日
抽样数量
静载试验6点
标贯试验6点
检测时间
2007年2月5日~2月7日
检验类别
委托
检测项目
灰土地基承载力
检测仪器
地锚、反力架、载荷板、千斤顶、百分表、压力表
SH30-2型工程钻机、标贯锤、钻杆、贯入管、管靴
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资料。
检
测
结
论
xx集团塑钢厂综合楼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135kPa的设计要求。
xx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2007年2月
xx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
冀建检(D)字2007—009 共7页 第2页
一、 工程概况
xx集团塑钢厂综合楼位于xx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淮河道南侧,西临燕山大街,该建筑场地原为砖窑坑,后用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填平,场地地势较平坦,交通方便。该综合楼地上4层,局部为5层,总高度18米,1~10轴为砖混结构,11~16轴为框架结构,基础为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部分条基(砖混部分)。该工程±0.000绝对高程为62.500m,设计基底标高为-2.100m。挖除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及回填土,以③层黄土状粉土做天然持力层,用三七灰土分层夯实至基础底,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每边宽出基础边1.0m,处理厚度1.8m,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35kPa。
受xxxx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委托,xx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于2007年2月5日~2月7日对xx塑钢厂综合楼灰土地基进行了检测,共进行了 6点静载试验和6点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地基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二、工程地质概况
据xx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xx塑钢厂综合楼岩土工程勘察(补勘)报告》,该场地涉及地层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主要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稍湿,松散。该层地基土底板埋深1.8~2.2m。
第②层:黄土状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状,虫孔及根系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钙质结核。该层底板埋深2.5~3.0m,层厚0.5~1.0m。fak=130kPa。
第③层:黄土状粉土,浅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湿,密实。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该层底板埋深4.0~5.1m,层厚1.2~2.5m。fak=135kPa。
第④层:黄土状粉质粘土,黄褐色,坚硬~硬塑~可塑,局部软塑,含姜石,可见铁锰锈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底板埋深9.2~11.0m,最大层厚6.1m。fak=145kPa。
第⑤层:细砂,黄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中等,稍湿,中密。该层揭露底板埋深12.5m,最大揭露层厚2.8m。fak=200kPa。
共7页 第3页
第⑥层:粉土,浅黄褐色,稍湿,密实。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该层揭露底板埋深15.3m,最大揭露层厚2.8m。fak=170kPa。
第⑦层:细砂,黄褐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中等,稍湿,中密。该层最大揭露厚度6.3m。fak=230kPa。
三、检测依据及目的
1、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资料。
2、检测目的
通过现场测试,检验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能否达到135kPa的设计要求。
四、试验概况
(一)、静载试验
1、试验数量及位置
根据规范要求,并与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商议确定,共进行6点静载试验,各试验点位置详见图1。
2、 检测点的设计、施工及试验参数
表1 检测点的设计、施工及试验参数一览表
试验编号
施工日期
检测日期
承压板面积(m2)
1#
2007.02.01
2007. 02.05
0.5
2#
2007.02.01
2007. 02.05
0.5
3#
2007.02.01
2007. 02.05
0.5
4#
2007.02.01
2007. 02.06
0.5
5#
2007.02.01
2007. 02.06
0.5
6#
2007.02.01
2007. 02.06
0.5
共7页 第4页
3、试验方法及测试项目;
(1)本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分8级加载,最大加载值为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即270kPa(135kN),每级33.75kPa。
(2)主要测试项目
量测承压板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分析沉降同荷载、时间关系,判定地基承载力。
4、加载反力系统
地锚3套,反力架3套,1000kN千斤顶3个,最大加载量270kPa,最大加荷135kN。
5、量测系统
采用量程为30mm,最小分辨率为0.01mm的百分表量测荷载板的沉降,标准测力装置量测所施加荷载。
6、试验程序
试验加载、观测、稳定标准均按有关技术规程、规范要求进行。
(二)、标准贯入试验
1、试验数量及位置
根据规范要求,并与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商议确定,共进行6点标贯试验,各试验点位置详见图1。
2、试验目的
通过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土层承载力等参数。
3、试验方法
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预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即为标贯试验实测击数N,试验深度2.95m。单孔试验深度间距为0.5m,每一评价单元同一层土的试验数不小于6次。
4、试验装置
标贯锤质量为63.5kg,锤自由落距为76cm,钻杆直径为42mm,相对弯曲小于1/1000,贯入管对开,管外径51mm,内径35mm,管靴长度50~76mm,刃口角度18~20度。
五、 试验数据整理及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一)、静载试验
共7页 第5页
(1)编制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见表2—表7。
(2)绘制灰土地基静载试验p-s曲线、s-t曲线,见图2—图8。
(3)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各试验点数据及p-s、s-t曲线特征,6点试验加载到270kPa时均未达到破坏状态,各试验点实测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35kPa。
表2 1#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级别
荷载
(kPa)
时间(min)
沉降(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1
33.75
150
150
0.06
0.06
2
67.50
150
300
0.09
0.15
3
101.25
150
450
0.14
0.29
4
135.00
150
600
0.44
0.73
5
168.75
150
750
0.40
1.13
6
202.50
150
900
0.33
1.46
7
236.25
150
1050
0.51
1.97
8
270.00
150
1200
0.25
2.22
表3 2#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级别
荷载
(kPa)
时间(min)
沉降(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1
33.75
150
150
0.10
0.10
2
67.50
150
300
0.27
0.37
3
101.25
150
450
0.52
0.89
4
135.00
150
600
0.54
1.43
5
168.75
150
750
0.49
1.92
6
202.50
150
900
0.63
2.55
7
236.25
150
1050
0.23
2.78
8
270.00
150
1200
0.38
3.16
共7页 第6页
表4 3#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级别
荷载
(kPa)
时间(min)
沉降(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1
33.75
150
150
0.09
0.09
2
67.50
150
300
0.17
0.26
3
101.25
150
450
0.56
0.82
4
135.00
150
600
0.42
1.24
5
168.75
150
750
0.34
1.58
6
202.50
120
870
0.60
2.18
7
236.25
150
1020
0.24
2.42
8
270.00
150
1170
0.29
2.71
表5 4#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级别
荷载
(kPa)
时间(min)
沉降(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1
33.75
150
150
0.17
0.17
2
67.50
150
300
0.24
0.41
3
101.25
150
450
0.25
0.66
4
135.00
150
600
0.43
1.09
5
168.75
150
750
0.37
1.46
6
202.50
150
900
0.25
1.71
7
236.25
150
1050
0.35
2.06
8
270.00
150
1200
0.33
2.39
表6 5#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级别
荷载
(kPa)
时间(min)
沉降(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1
33.75
150
150
0.20
0.20
2
67.50
150
300
0.49
0.69
3
101.25
240
540
0.75
1.44
4
135.00
150
690
0.45
1.89
5
168.75
180
870
0.79
2.68
6
202.50
180
1050
0.68
3.36
7
236.25
150
1200
0.57
3.93
8
270.00
180
1380
0.35
4.28
共7页 第7页
表7 6# 灰土地基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级别
荷载
(kPa)
时间(min)
沉降(mm)
本级
累计
本级
累计
1
33.75
150
150
0.15
0.15
2
67.50
150
300
0.20
0.35
3
101.25
150
450
0.42
0.77
4
135.00
150
600
0.28
1.05
5
168.75
270
870
0.93
1.98
6
202.50
150
1020
0.58
2.56
7
236.25
150
1170
0.50
3.06
8
270.00
270
1440
0.33
3.39
(二)、标准贯入试验
(1)编制灰土地基标准贯入试验结果汇总表,见表8。
(2) 绘制灰土地基标准贯入试验直方图,见图9—图14。
(3)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单孔标准贯入击数与深度关系直方图以及各孔、各层的标贯击数,各试验点实测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35kPa。
综合分析,该工程的灰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135kPa的设计要求。
标
试验点号
表8 灰土地基标准贯入试验结果汇总表
贯
击
数
深度(m)
1#
2#
3#
4#
5#
6#
0.15~0.45
23
21
23
23
20
21
0.65~0.95
21
21
26
28
22
20
1.15~1.45
18
20
20
9
21
17
1.65~1.95
6
7
5
10
7
15
2.15~2.45
5
4
6
4
4
7
2.65~2.95
4
5
5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