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通知(2004年1月16日鲁政字20048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土资源部审查同意,现就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通知如下:一、规划是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按照“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可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全省生态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各市以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
2、重的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本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三、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编制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应急治理工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建设,按照“以人为本”、“非工程措施为主和易避则避、易治则治”的原则,启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对规划的实施要责任到人,定期检查督促,确保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省国土资源厅、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对规
3、划的组织实施进行协调和指导。规划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印发。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前言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山东省纯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数量和规模在全国虽不属于严重的省份,但因既是一个经济大省(全国3个国内生产总值跨万亿元的省份之一),又是一个资源大省,社会经济、人类工程特别是矿业活动强烈。由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却较频繁,加之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仅1998年以来发生的较
4、大地质灾害就有163起,造成人员伤亡132人,其中死亡30人,毁坏房屋2500余间,良田43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而且,近年来由地质灾害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更是很难恢复,严重恶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地质灾害已经成为阻碍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省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张高丽同志在2003年6月4日省委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1000亿元,年均增长9%。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2000亿元,人均超过50
5、00美元,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确保实现上述各阶段目标的前提下,要争取更快更好发展,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上述各阶段目标,对资源的需求、开发和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将进一步加剧,由此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也将随之增多。为有效地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决定编制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依据是: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79号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张高丽2003年6月4
6、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山东现代化建设步伐;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2年,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一、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一)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山东省地貌条件较复杂(见图1)、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又是矿产资源相对丰富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加之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其它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导致鲁西、北平原区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日趋严重,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和鲁东低山丘陵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的地面塌
7、陷和地裂缝频繁发生。截止目前,我省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又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第四系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其中,除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既有自然因素形成、又有人为活动诱发外,其它类型地质灾害基本均由人为活动诱发。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开发和其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必然会迅速增加,由此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也将会呈进一步加剧之势。1.地面塌陷.我省的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最为突出,尤以采矿引发的采空塌陷最为严重, 其次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的岩溶塌陷。第四系塌陷仅在鲁西南平原零散分布。采空塌陷是由于地下矿体被采出,悬空的地表岩层
8、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乃至陷落的现象。我省以煤炭开采造成的采空塌陷(包括沉陷)最为突出,几乎所有大小煤矿都有发生,以济宁、枣庄、泰安、龙口、临沂、淄博和坊子七大煤矿区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因采矿而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已达537平方公里,且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其中塌陷面积超过327平方公里,最大中心塌陷深度达12.5米,仅常年积水面积即超过48平方公里。据预测,我省采煤地面塌陷面积将以年均20.4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2005年和2010年的塌陷面积将分别达430和532平方公里。由于我省煤炭资源大多集中分布于山前及山间平原,该区不仅是重要的农业高产区,而且大中型工矿企业和村镇集中
9、、人口稠密,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带。故塌陷所造成的损失也特别巨大。铁矿采空塌陷虽然发生较少,但突发性强,设防困难。如1987年淄博黑旺铁矿朱崖矿区庙子采空区突发塌陷,使8户民房陷入塌坑,另100余间民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死、伤各12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泰安、枣庄、莱芜、临沂等近城区的岩溶水源地范围内。泰安市自70年代中期,在城区附近的旧镇铁路三角区、訾灌庄等近10平方公里范围内均有发生,曾影响京沪铁路洪沟段列车正常运行,至今仍时有发生;近年来旧县水源地范围内也因岩溶塌陷造成良田被毁,许多村庄民房开裂甚至倒塌。2003年5-7月,泰山区羊娄地区先后发生9处岩溶塌陷,其中最大一个呈3527米椭圆形
10、,深29.6米。共造成5个村庄、401户(1156名村民)房屋不同程度的开裂,其中256户成为危房急需搬迁易地安家。枣庄市十里泉水源地已造成1100余间房屋开裂,300余间成为危房。还造成多处地表污水回灌污染地下水源,有多处渔塘、农田被毁。目前全省已发现岩溶塌陷坑600余处,造成4000余间房屋破坏,影响大量农田耕作,同时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会不断增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塌陷强度会有增无减,范围将会扩展到其它隐伏灰岩分布区。以矿山排水为主导因素引发的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莱芜铁矿谷家台和叶庄两矿区。目前己发现塌陷点140处,已先后有10个自然村
11、的328户村民被迫搬迁。第四系塌陷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而诱发的地表土层塌陷。主要发生在菏泽的东明县、牡丹区、单县等地。1972年以来先后发生9处,形成大小塌坑百余个。仅单县高韦庄乡赵集村即造成23处民房、桥梁开裂。2.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虽发生数量不多,但损失却较惨重。1963年泰安境内徂徕山太平顶南侧泥石流,冲毁土地350公顷,民房820间,造成8人死亡;1994年沂源县三岔乡泥石流造成5人死亡,冲毁土地9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2000年泰安岱岳区下港乡及黄前镇中北部山区特大型泥石流,导致10个村庄受灾,死亡19人,伤101人,直
12、接经济损失1.37亿元。因矿渣不合理堆放引发泥(渣)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亦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有记载的煤矿及金矿矿渣失稳致灾8次,其中渣石流4次,崩塌、滑坡各4次,死亡20人。3.滑坡.我省所发生的滑坡虽多为中、小型,但其危害也较严重。1957年沂源县石桥乡牛郎官庄村沂河南岸的山体滑坡,因堵塞河道致村庄淹没,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1960年沂南县鲁家乡树仁村东山坡岩体滑坡,造成6人死亡;济南历城区卧虎山水库溢洪道开挖,诱发11万方山体滑动,已投入110万元治理费用,现仍进行监测;1994年济南历城区西营镇积米峪南山坡突然滑动,造成5间民房倒塌,道路被挤弯
13、变窄无法通行,引起居民恐慌。4.崩塌.我省崩塌一般规模较小,但发生频繁。1990年淄博黑旺附近发生的陡崖坠石,曾造成列车停车事故;济南的灵岩寺、大佛头以及埠村南石屋的公路傍山崖下都有人员伤亡的记录;1994年淄博市夏庄矿矸石堆发生滑塌,造成三层居民楼的一个单元报废;莱州市柞村镇及夏丘的黄山北麓和西侧山坡的黄山大理石开采区,崩塌掉块频发,其中一次即导致5人死亡;1999年济南南郊金鸡岭因修路挖坡,诱发坡上碎石垮塌,导致2人死亡。5.海(咸)水入侵.我省的海(咸)水入侵问题闻名全国。主要是因地下淡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引起海(咸)水反向补给淡水区造成的。主要发生在东部的沿海地带和
14、广饶县境内。自70年代中期发现至今,沿莱州湾已形成了一条从广饶至龙口的入侵带;一些入海河流的河口地带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海水入侵。目前入侵总面积已达1173.55平方公里。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为7.25亿元。除此之外还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地方病发病率增高等难以估量的间接损失和社会影响。6.地面沉降.主要指巨厚松散沉积物分布区,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在上部重力和自重作用下,土体空隙被压缩变密,造成地面垂直下降的地质现象。我省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鲁北、鲁西南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地表建筑集中的德州、滨州、东营、济宁、菏泽等平原城市的中心城区。据监测,德州市地面沉降影响面积已
15、达2037.5平方公里,累计沉降量150387毫米,沉降中心在300387毫米之间,年均沉降量2532.25毫米。预测2005和2010年沉降量将达494和644毫米。济宁市自1989年至今已累计沉降208.9毫米,沉降量大于60毫米的面积已近90平方公里,中心最大沉降速率每年达48.8毫米,预计2005和2010年沉降量将达343.18和431毫米。另据有关资料,滨州、菏泽、东营、惠民、临邑等城区亦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地面沉降。给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城市供排水系统及防洪等构成较大威胁。7.地裂缝.我省已发现45处较大规模地裂缝,其中构造裂缝7处,非构造裂缝38处。构造地裂缝分布于我国著名的郯庐
16、大断裂带上的五莲和莒县境内,在于里管帅汪湖一带近25公里长的范围内,就有5000余间房屋发生不同程度的开裂,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非构造地裂缝主要由抽取地下水和地下采矿活动引发。1999年平邑县保太镇安太石膏矿区三平巷上部发生地裂缝,导致2公顷农作物受损。1988年鱼台县老寨乡东里、仁和和西城村发生几十条地裂缝,造成700余间民房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百万元;1998年临邑县临盘镇西十二里庄村内发生地裂喷(石)油并引发火灾,造成45户村民受灾,至今矿地纠纷仍未彻底解决。(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1988年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
17、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使我省为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法制建设有了一定进展.199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以鲁政办发199840号文向各市(地)、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各大企业转发了原省地矿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告。1998年8月14日,山东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办法颁布施行,其中的第二十条、二十一条和三十五条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做了明确规定。2001年,山东省“十五”重大灾害防治规划(鲁政发2001123号)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其内容之一。同年,省政府鲁政字200117
18、0号批复同意向各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200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鲁国土资发2001140号。2002年,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向各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200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003年7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同年9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有关地质环境共涉及三大方面内容,地质灾害防治即为其中之一。对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等,以法规的形式给予了明确。这将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外,有关市、县(市、区)政府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2.地质灾害防治机构
19、和制度建设得到重视.目前,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都已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或办事机构,形成了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靠上抓、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而且,全省初步形成以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17个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骨干的地质灾害监测、调查机构。每年汛前积极协助各级政府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期则进行巡查和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则协助各级政府进行应急调查并编写调查报告,对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已实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灾害速报、险情巡查、汛期值班和汛后总结
20、等制度。3.基础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截止2002年,已先后完成了山东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和14个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或较严重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当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和危险点(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对重要危险点则及时协助当地政府制定防灾预案。4.治理工作已经启动.目前,已对莱城区鹏山不稳定斜坡、岱岳区下木营泥石流采取了工程治理;对历城区西营镇枣林滑坡采取了搬迁避让;对枣庄市岩溶塌陷开展勘查;并对多处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崩塌、滑坡等重大隐患区实施了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5.科普宣传工作初见成效.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地质环境特别是突发性地质
21、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受灾害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减灾效果初显。(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够明确.地质灾害防治“人命关天,责任重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具体负责,其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但目前这一责任制尚没有落到实处。2.基础调查工作滞后.山东在全国不属地质灾害强发育省份,但通过前期14个县(市、区)的专项调查与区划,发现了许多重大隐患,而为数众多的县(市、区)尚未开展此项工作;全省也未系统、全面地进行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无疑尚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未被发现,其分布状况和危害
22、程度尚难以查清。3.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目前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全省17市监测站的隶属关系尚未理顺,给全省规范统一、协调一致的监测、预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现有的群测群防网络运行不够规范;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达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专业化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体系,如航天遥感技术、现代物探高分辩率地震技术和现代化仪器设备、信息快速传递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没有引进;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难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预测预报水平较低。4.防治资金缺乏.由于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不仅基础调查工作难以进行,必要的监测仪器、信息传输设备缺乏,甚至监测工作也难以正常开展。一些危害严重又
23、急需治理的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影响社会安定的灾害点无法进行勘察认定。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治理经费亟待解决。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一些地方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干部群众仍缺乏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防灾意识淡漠,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主动和行之有效的自救与互救仍显不足,应急防治能力不强。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结合我省实际,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减
24、少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二)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变消极被动的应急救灾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使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协调统一。坚持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山区、平原和不同灾种防治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
25、负责的原则。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以政府出资为主,谁受威胁谁资助的原则。(三)目标总体目标是:用17年的时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特别是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在全面查清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使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从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
26、性的工作。近期(到2005年)基本查清全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等。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35个县、占全省山丘区面积的50%,并初步建立重点地区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初步建成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以减少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启动并不断提高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的准确率,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对已发现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并需要治理的灾害点进行有效治
27、理。中期(到2010年)在完善35个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再开展32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并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成完善的平原城市城区地面沉降、山丘区大型滑坡和构造地裂缝等专业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在地质灾害(包括岩溶塌陷)预测预报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突破;完善岩溶塌陷严重地区和大型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较集中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建设;建成完善的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一般群众地质灾害信息的适时查询系统;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继续做好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工作。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包括矿山地质灾害)等方
28、面有所突破,使危害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远期(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现代化专业监测相结合的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危害较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一)分区原则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育程度受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气候等)和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影响,不同区域灾种不同,而同一区域又有不同灾种并存之现象,而总的地域分布仍具一定的规律性:平原区多发地面沉降和采空地面塌陷;山地丘陵区则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山前平原、山间盆地
29、、谷地采空和岩溶地面塌陷频繁;滨海区则以海、咸水入侵问题突出。本规划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遵循以下原则:1.定量划分原则.重点根据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其它基础工作中查明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定量划分易发区。2.条件比拟,定性划分原则.对尚未做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地区则参照全省1/50万地质灾害调查及其他成果,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考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和强度等因素进行综合比拟,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3.根据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超前预测原则.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重大工程建设特别是对资源的大力开发势在必然,对尚未开发的地下
30、煤炭、石膏和黄金等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和隐伏石灰岩分布区划定为地面(采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对深层孔隙水和地下油气资源富集区划定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区;对沿海河口扇形地等浅层淡水集中分布区划定为海水入侵地质灾害易发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规划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重要经济产业带等,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时综合考虑适当外延。4.综合命名原则.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制约,同一区段内往往多灾种并存,命名时考虑各灾种的发育和危害程度予以综合,最主要灾种只有一种的以该灾种命名,主要灾种不止一种的则采用复合命名法。(二)易发区划分及概述根据上述原则,将全省划分为八种地质灾害易发区
31、,其它则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具体划分情况见表1(参图2)。1.采空塌陷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鲁西南平原东部和胶东半岛西北部。我省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2%,其中大多分布于鲁西南平原、鲁中南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除鲁西南平原外,多已大规模开发。主要有兖州、滕-枣、淄博、肥城、宁阳煤田。矿业经济是区内重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兖州矿务局及其属下的7个煤矿。而且鲁西南将规划建成重要的煤炭生产和出口基地。胶东半岛中北部黄金资源储量在我国举足轻重,产量达全国的四分之一,滑石、煤炭及鲁南的平邑、峄城石膏矿等矿产资源也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因开采强度大,诱发的采空塌
32、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严重。由于该区是省内最重要的城市、大中型企业所在地和交通、输水干线穿越地,人口稠密,因而危害相对较大。2.岩溶塌陷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泰山区、莱城区、枣庄市中区、临沂兰山区等城市岩溶地下水水源地内,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早已出现岩溶塌陷。而且兰山区和泰山区城区岩溶塌陷呈进一步发展之势。3.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的中、低山丘陵区和胶东半岛南部的丘陵区。区内地势属于省内最高,海拔大部分在400米以上,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徂徕等山的主峰超过1000米,其中以泰山主峰玉皇顶最高,达1532米。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坡度多在2030度
33、,沟谷切割较深,常见尖脊、桌状山顶及危岩峭壁。年均降水量700850毫米,泰、沂山区及临沂地区达8501000毫米,是暴雨常发地带,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区内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因突发性强,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4.崩塌、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的北部低山丘陵区。海拔多小于700米,崂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主峰,海拔超过800米。区内地势陡峻,危岩峭壁多见。年均降水量多在700毫米以上,局部达900毫米,也是暴雨多发带。区内包括铁路、海运、航运在内的交通方便;有龙口、烟台、威海等开放城市及黄金等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多处得天独厚的旅
34、游资源,是我省规划半岛城市群中最主要的对外加工业基地。区内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局部地段有采空塌陷、滑坡等。5.地面沉降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北、鲁西南平原的德城区及外围、滨城区、惠民和博兴县、牡丹区、济宁市中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内除无棣县有一孤零的小型近代火山基岩出露外,均为广袤的低平原,由巨厚的松散岩层所覆盖,厚度300350米,多富含深层淡水资源,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之一。而且大部分地区又是胜利油田主要油、气资源开采地。地质灾害主要是由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和采油、气资源引发的地面沉降,局部存在地裂缝。表1 山东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情况一览表分区分区名称(代号)分布范围面
35、积(平方公里)主要危害地质灾害易发区采空塌陷为主()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的地下煤、石膏、黄金等矿产资源分布区21105对地表建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同时破坏大量农田、并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不少岩溶塌陷还造成地表污水倒灌,直接污染地下水源岩溶塌陷为主()山前平原、山间谷地、盆地等隐伏灰岩分布区2905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鲁中南的中低山丘陵区30376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设施和交通安全威胁特别巨大崩塌、泥石流为主()鲁东的中低山丘陵区19629地面沉降为主()鲁西北平原及山前冲洪积平原18922给地表特别是城市建筑、供排水系统及防洪等构成较大威胁海水入侵为主()莱
36、州湾沿岸及其它入海河流的河口扇形地带1902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机井报废、地方病发病率增高,良田失耕咸水入侵为主()潍北平原的近海地带3375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机井报废、地方病发病率增高地裂缝为主()郯-庐活动大断裂中的沂沭断裂带7867导致地面拉裂变形,破坏地表各种建筑、设施合计面积106081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矿产资源较贫乏的平原区及胶莱盆地50599由于局部地段小型塌陷、地裂缝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全省合计1566806.海水入侵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莱州湾东岸沿海地带,烟台夹河河口至牟平东山头,胶州湾沿岸、日照付疃河及其它入海河流河口等地带,地貌形态
37、为不发育的山前平原和滨海平原。区内浅层淡水资源较丰富,是城市及工农业生产重要的供水水源。由于是省内重要经济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海水入侵,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7.咸水入侵为主地质灾害易发区().集中分布于潍坊北部沿海平原地带,包括寿光、寒亭、昌邑等县市。年均降水量不足600毫米。区内盐化工业比较发达,经济地位重要。其南部山前平原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早已形成城市和工农业生产集中供水水源地,我省多年形成、规模和降深最大的浅层地下水开采漏斗即分布于此,由此造成其北部咸淡水界面南移咸水入侵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大量机井因水变咸而报废,同时给城市及工农业生产供水造成很大影响。8.地裂缝为主地质灾害
38、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郯城至潍坊一线的沂沭断裂带,属郯庐断裂带的中段,主要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大致沿沂河、沭河及潍河南北向分布,北宽南窄,宽度2060公里。区内南北两端被松散的第四系覆盖,中间基岩断续出露约250公里。特别在五莲县于里管帅汪湖和莒县大湖小湖等地段,地裂缝广泛发育,呈锯齿或直线状,单条长71500米不等,宽11.5厘米,最宽达20厘米。造成地表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且近年来该处小型地震较多,活动迹象明显。9.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东的胶莱盆地、鲁西南平原和鲁北平原南部的部分地区。由于局部地段蕴藏并小规模开发地下水或其它矿产资源,小型塌陷、地裂缝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
39、成一定威胁。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一)防治分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全省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大防治区(考虑县级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重点、次重点级别防治区范围适当外延)。再根据各区中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划分为不同的防治亚区。具体划分情况见表2(参图3)。(二)分区部署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鲁北、鲁西南平原和鲁中南的中心城市及其外围、鲁东半岛北部以及地势陡峻的中、低山丘陵区。按灾种可进一步划分为六种亚区。采空塌陷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1):分布于鲁中南西部山前平原的兖州、任城和胶东半岛西北部的龙口、招远、莱州大部;岩溶塌陷为主地质灾害
40、重点防治亚区(2):主要分布于鲁中、南的泰安、莱芜、枣庄、临沂城区及外围;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3):分布于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的历城、岱岳、莱城区大部;崩塌、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4):分布于鲁东低山丘陵区的栖霞市和崂山区;地面沉降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5):分布于鲁北、鲁西南平原的德城、东营、滨州和济宁市中四个区;海水入侵为主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6):集中分布于莱州湾东部沿海平原,行政区划隶属莱州、龙口和招远。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如下:近期,完成全部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危及
41、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实施中心城市、国家级地质公园、重要交通、输水干线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工程。滨城区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德城区、济宁市中区分别建设2-3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完善监测网。建立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岩溶塌陷与地下水动态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模型开展预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工作。建成兖州市煤矿、招远市金矿采空塌陷预防和综合治理示范区、泰山区岩溶塌陷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示范区、德城区地面沉降监测预报
42、和综合控制示范区。表2 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一览表防治区(代号)(面积)防治亚区(代号)(面积)所在地貌单元主要分布范围重点防治区()(15859)采空塌陷为主(1)(4759)鲁中南西部山前平原兖州、任城区鲁东丘陵盆地、山前平原龙口、招远、莱州的大部岩溶塌陷为主(2)(1901)鲁中南山间盆地山前平原泰山区、莱城区、枣庄市中区、兰山区等城区及附近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3)(3178)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莱城、历城、岱岳等区大部和长清区东部、历下区南部崩塌、泥石流为主(4)(2398)鲁东低山丘陵区栖霞、崂山区地面沉降为主(5)(2703)黄河三角洲平原东营区鲁北平原德城区、滨城区鲁西南
43、平原济宁市中区海水入侵为主(6)(920)鲁东沿海平原龙口、招远、莱州的沿海地带次重点防治区()(101857)采空塌陷为主(1)(22808)鲁北平原东阿、齐河南部鲁西南平原微山、鱼台、金乡、巨野、郓城、汶上、梁山南部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鲁中南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地带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2)(22498)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鲁中南中、低山和丘陵区崩塌、泥石流为主(3)(22739)鲁东低山丘陵区鲁东的南、北部地区地面沉降为主(4)(18231)黄河三角洲平原无棣、沾化、利津、垦利、河口区鲁北平原武城、平原、禹城市北部、陵县、临邑、宁津、惠民、博兴、广饶鲁西南平原牡丹区海水入侵为主(5)(
44、1032)鲁东沿海平原鲁东各主要浅层地下水水源地近海地带咸水入侵为主(6)(4201)鲁北平原寿光、寒亭区、昌邑地裂缝为主(7)(10348)郯-庐大断裂中的沂沭断裂带一般防治区()(38964)鲁北平原、鲁西南平原胶-莱盆地、山前平原聊城的茌平、东昌府区、莘县、阳谷、高唐、临清、冠县等,菏泽的曹县、东明、鄄城、单县、成武,济宁的嘉祥、梁山北部,淄博的桓台、高青,滨州的阳信、庆云,德州的乐陵,济南的商河、济阳,鲁东的中部全省合计156680注:表中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中远期,健全并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继
45、续实行并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省级地质公园、交通、输水沿线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工程。滨城区建设2-3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完善监测网。继续开展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岩溶塌陷监测、不断修正完善其与地下水动态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模型。在深入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的基础上。启动综合防治工程。不断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的准确率,力争在定点、定量预报上取得突破。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鲁东、鲁西北平原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外围等广大地区。按灾种可进一步划分为八种亚区。采空塌陷为主地质灾害次重
46、点防治亚区(1):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前平原、山间盆地,鲁西南平原东部,鲁北平原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2):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的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崩塌、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3):主要分布于鲁东半岛低山丘陵区重点防治区外围的广大地区;地面沉降为主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4):主要分布于鲁北、鲁西南平原中深层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广大地区;海水入侵为主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5):分布于胶东半岛的芝罘、文登、青岛和东港的沿海河流河口平原地段;咸水入侵为主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6):主要分布于潍坊北部平原;地裂缝为主地质灾害
47、次重点防治亚区(7):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如下:近期,完成21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38个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体系。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勘察治理或搬迁避让。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开展中心城市、国家级地质公园、重要交通、输水干线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工程。建立牡丹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初步建立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咸水入侵监测网。着手建立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地质灾害与地下水动态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模型,开展预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工程研究。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工作。建立平邑县石膏矿采空塌陷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示范区、日照五莲地裂缝监测预警示范区和付疃河水源地海水入侵综合防治示范区。中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