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8千米=( )米 1000千克=( )吨
1分20秒=( )秒 3厘米-8毫米=( )毫米
2.萌萌7:50从家出发去上学,路上用了15分钟,她到达学校的时间是( )。
3.一本书厚22毫米,9本书叠在一起,大约厚( )分米。(填整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 ) 身份证的厚度约是1( )
小学生在校时间约是7( ) 老师的体重约是60( )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邮局、电影院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邮局距学校250米,电影院距学校320米,邮局距电影院可能是( )米或( )米。
7.比668少196的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的4倍是( )。
8.丁丁收集了108张邮票,东东收集的邮票张数比丁丁的2倍多一些,3倍少一些。东东收集的邮票最少有( )张,最多有( )张。
9.三班的同学都订阅了课外书,其中42人订阅了《趣味数学》,31人订阅了《开心作文》,有18人两种刊物都订阅了,三(1)班一共有( )人。
10.如图所示,在一个损坏的桥梁的限制载重量标志牌上,只看到数30,计量单位部分损坏了,缺损部分应该是( )。
A.kg B.km C.t
二、选择题
11.一只猫吃一条鱼用5分钟,9只这样的猫同时吃9条这样的鱼(一只猫吃一条鱼)需要( )。
A.1分钟 B.5分钟 C.45分钟
12.在公园的晨跑路线中,是上坡,是下坡,其余的是平地。平地路线长度占总长度的( )。
13.503×2积的中间有( )个0。
A.3 B.1 C.2
14.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B.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
C.钟面上分针从“3”走到“11”,经过的时间是8分钟。
D.700米+1300米=2千米。
15.如图的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则最大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cm。
A.22 B.28 C.42 D.无法确定
16.元宵节,小雨和小虹到公园猜灯谜,小雨猜对了15个,小虹猜对了13个,他俩共同猜对的有7个,他们一共猜对了( )个灯谜。
A.28 B.35 C.21
三、解答题
17.直接写出得数。
25+64= 123+456=
3102= 960450= 3993≈
18.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289+675= 428×3= ☆804-259=
308×9= 650×8= ☆248+367=
19.想一想运算顺序,再计算。
90×6-327 135+60×7 (506-275)×4
20.涂一涂。
21.从小明家到公园怎么走最近?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涂上阴影。
22.科技馆内上午有715人参观,中午有326人离开,下午又来了258人参观。这时馆内有多少人?
23.白云社区正在开展衣服募捐活动,8号楼募捐的数量最多。如果每袋装15件,正好可以装3袋,如果每袋装9件,可以装几袋?
24.第一行:
第二行:
(1)填一填:第一行中〇的个数是●的( )倍。
(2)涂一涂:使第二行中〇的个数是●的2倍。
25.三(2)班45名师生到社区养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
(1)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有多少名?
26.用两个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27.李老师给三(2)班学生出了两道思考题。全班每人至少做对一题,第1题做对的有32人,第2题做对的有28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7人。三(2)班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8000 1 80 22
【解析】
(1)1千米=1000米,据此把8千米换算成米作单位即可;
(2)1000千克=1吨;
(3)1分=60秒,据此把1分20秒换算成秒作单位即可;
(4)1厘米=10毫米,把3厘米换算成毫米作单位,再进一步解答。
(1)8千米=8000米;
(2)1000千克=1吨;
(3)1分=60秒,60秒+20秒=80秒,则1分20秒=80秒;
(4)3厘米=30毫米,30毫米-8毫米=22毫米,则3厘米-8毫米=22毫米。
【点睛】
熟练掌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8:05
【解析】
开始的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用7时50分加上15分,求出她到达学校的时间。
7时50分+15分=8时5分
则她到达学校的时间是8:0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时间的推算,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是解答的关键。
3.2
【解析】
根据题意,用一本书的厚度乘9,求出9本书的总厚度,再进行单位换算即可解题。
22×9≈200(毫米)
200毫米=2分米
所以,大约厚2分米。
【点睛】
熟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 吨##t 毫米##mm 小时 千克##kg
【解析】
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可知:计量一辆卡车的载重量用“吨”作单位;计量身份证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计量小学生在校时间用“小时”作单位;计量老师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据此解题即可。
根据分析可知,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吨;
身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米;
小学生在校时间约是7小时;
老师的体重约是60千克。
【点睛】
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5.见详解
【解析】
(1)5加3等于8,所以第1个加数个位上是5;6加4等于10,所以第2个加数十位上的数是4;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1加1等于2,2加3等于5,所以第1个加数百位上是3;
(2)2减0等于2,所以被减数个位上是2;13减6等于7,所以减数十位上是6;被减数百位被借1后,再减4等于0,所以被减数百位上是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6. 570 70
【解析】
根据题意,当邮局与电影院在学校的两侧时,邮局距电影院有(250+320)米;当邮局与电影院在学校的同侧时,邮局距电影院有(320-250)米;据此解题即可。
320+250=570(米)
320-250=70(米)
所以,邮局距电影院可能是570米或70米。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两种情况:邮局与电影院在学校的两侧,邮局与电影院在学校的同侧。
7. 472 396
【解析】
求比668少196的数是多少,用668减去196即可;最大的两位数是99,然后乘4求出它的4倍是多少即可。
668-196=472
99×4=396
比668少196的数是472,最大的两位数的4倍是396。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减法和乘法的意义。
8. 217 323
【解析】
用丁丁收集邮票数量乘2,求出丁丁收集邮票数量的2倍。用丁丁收集邮票数量乘3,求出丁丁收集邮票数量的3倍。东东收集的邮票张数比丁丁的2倍多一些,3倍少一些。则用丁丁收集邮票数量的2倍加上1,求出东东收集邮票最少的数量。用丁丁收集邮票数量的3倍减去1,求出东东收集邮票最多的数量。
108×2+1
=216+1
=217(张)
108×3-1
=324-1
=323(张)
东东收集的邮票最少有217张,最多有323张。
【点睛】
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倍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9.55
【解析】
订阅《趣味数学》的人数加订阅《开心作文》的人数,减去两种刊物都订阅的人数即可解答。
42+31-18
=73-18
=55(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10.C
解析: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限制载重量标志牌上的单位肯定是质量单位,桥梁的载重量用吨比较合适。
根据分析可知,该桥梁的限制载重量应该是30t。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掌握。
二、选择题
11.B
解析:B
【解析】
一只猫吃一条鱼的时间与9只猫同时吃9条这样的鱼的时间是相同的,据此即可解答。
一只猫吃一条鱼用5分钟,9只这样的猫同时吃9条这样的鱼(一只猫吃一条鱼)也需要5分钟。
故答案为:B
【点睛】
因为是一只猫吃一条鱼,所以猫吃鱼的时间与猫的只数没有关系。
12.
【解析】
分数中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根据分数的意义判断即可。
晨跑路线一共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上坡和下坡跟别有2份和1份,所以平地路线长度有2份,占总厂的。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练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13.C
解析:C
【解析】
根据题意,先计算出503与2的积,再做出判断选择即可解决。
所以,的积中间有2个0。
故答案为: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4.C
解析:C
【解析】
A.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做四边形,四边形有4个角,4条边,据此解答;
B.把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阴影部分占了1份,用分数表示为;
C.分针从“3”走到“11”,走了(11-3)大格,钟表上一大格表示5分钟,求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用5乘(11-3)即可;
D.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据此解答。
A.由四边形的意义可知,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此说法正确;
B.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此说法正确;
C.(11-3)×5
=8×5
=40(分钟)
所以钟面上分针从“3”走到“11”,经过的时间是40分钟,原题说法错误;
D.700米+1300米=2000米,因为1000米=1千米,所以2000米=2千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四边形的特征、分数的意义、钟表的认识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要熟练掌握技巧。
15.B
解析:B
【解析】
根据题可知,用5cm正好是图中右边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由此可知9cm与5cm的和正好是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再根据周长公式计算即可。
(9+5)×2
=14×2
=28(cm)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C
解析:C
【解析】
先把小雨和小虹猜对的个数相加,这样把两人都猜对的个数重复计算了一遍,再减去两人都猜对的个数即可求解。
15+13-7
=28-7
=21(个)
他们一共猜对了21个灯谜。
故选:C
【点睛】
解决本题根据容斥原理求解:A类与B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
三、解答题
17.89;579;;
620;510;;1200
【解析】
18.964;1284;545
2772;5200;615
【解析】
整数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加法验算时,用和减去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整数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减法验算时,用减数加上差,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
289+675=964 428×3=1284
☆804-259=545
验算:
308×9=2772 650×8=5200
☆248+367=615
验算:
19.213;555;924
【解析】
计算整数混合运算时,同级运算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小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据此解答。
90×6-327
=540-327
=213
135+60×7
=135+420
=555
(506-275)×4
=231×4
=924
20.见详解
【解析】
表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表示把五边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表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7份,据此作图。
【点睛】
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此题依据分数的意义进行解答。
21.见详解
【解析】
先找出小明家到公园的所以路径,再计算出每条路的路程,比较大小即可。
小明家到公园有三条路:
小明家到少年宫到医院再到公园:200+250+250=700(米)
小明家到体育场到医院再到公园:200+300+230=730(米)
小明家到体育场到学校再到公园:220+300+230=750(米)
700米<730米<750米
所以小明家到少年宫到医院再到公园的路最近。
【点睛】
本题考查万以内整数的加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找全路径是关键。
22.647人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用科技馆上午的人数减去中午离开的人数后,再加下午又来的人数即可,依此计算并解答。
715-326=389(人)
389+258=647(人)
答:这时馆内有647人。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5袋
【解析】
用15乘3,求出衣服的总件数;再用总件数除以9,求出可以装几袋。
15×3÷9
=45÷9
=5(袋)
答:可以装5袋。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归总问题,先求出衣服的总件数,再进一步
解析:5袋
【解析】
用15乘3,求出衣服的总件数;再用总件数除以9,求出可以装几袋。
15×3÷9
=45÷9
=5(袋)
答:可以装5袋。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归总问题,先求出衣服的总件数,再进一步解答。
24.(1)5;(2)见详解
【解析】
(1)数出第一行中〇的个数和●的个数,再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即可;
(2)使的〇个数是●的2倍,就是把所有的圆形平均分成3份,〇占2份,●占1份。
(1)〇
解析:(1)5;(2)见详解
【解析】
(1)数出第一行中〇的个数和●的个数,再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即可;
(2)使的〇个数是●的2倍,就是把所有的圆形平均分成3份,〇占2份,●占1份。
(1)〇有15个,●有3个:15÷3=5
答:第一行中〇的个数是●的5倍。
(2)●的个数:18÷3=6(个)
〇的个数:6×2=12(个)
作图如下:
【点睛】
此题的重点是考查倍的认识和应用。
25.(1);
(2)10人。
【解析】
(1)将参加义务劳动的师生看作单位“1”,用单位“1”减去男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再减去女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即可得到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根据第一
解析:(1);
(2)10人。
【解析】
(1)将参加义务劳动的师生看作单位“1”,用单位“1”减去男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再减去女生占总人数的分数即可得到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根据第一问的结果,将45平均分成9份,乘上老师占总人数的份数即可得解。
(1)1--
=-
=
答: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占总人数的。
(2)45÷9×2
=5×2
=10(人)
答:参加义务劳动的老师有10名。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数的意义,分母表示的是将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分子表示的是取其中的几份。
26.60厘米;48厘米
【解析】
把宽拼在一起可得到一长为(12×2)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即可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把长拼接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根据
解析:60厘米;48厘米
【解析】
把宽拼在一起可得到一长为(12×2)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即可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把长拼接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即可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12×2+6)×2
=(24+6)×2
=30×2
=60(厘米)
12×4=48(厘米)
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为60厘米,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为48厘米。
【点睛】
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43人
【解析】
由题可知,如果将做对第1题和第2题的人数相加,其中两道题都做对的人就会多加一次,要求总人数就再从中减去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即可。
32+28-17
=60-17
=43(人)
答:三
解析:43人
【解析】
由题可知,如果将做对第1题和第2题的人数相加,其中两道题都做对的人就会多加一次,要求总人数就再从中减去两道题都做对的人数即可。
32+28-17
=60-17
=43(人)
答:三(2)班有43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问题中的求总数:A类和B类的个数总和=属于A类的个数+属于B类的个数-同时属于A类和B类的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