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辐射作业安全指导手册.doc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4741413 上传时间:2024-10-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辐射作业安全指导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辐射作业安全指导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辐射作业安全指导手册 前 言 为规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危险作业的管控措施和管控要求,提升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作业过程风险受控,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特组织战略规划总院标准化所等单位参与编写高风险作业安全指导系列手册。 本手册为高风险作业安全指导系列手册之十五,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高辐射风险作业安全管理。 目 录 1 高辐射作业安全基础知识 1 1.1 术语 1 1.2 分级 2 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 4 2.1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类别 4 2.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 4 2.3 典型隐患清单 6 3 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8 3.1 内照射安全防护设备 8 3.2 外照射安全防护设备 9 4 高辐射作业安全风险防控 11 4.1 安全管理措施 11 4.2 过程风险防控 12 5 高辐射作业事故应急救援 17 5.1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17 5.2 应急措施 17 5.3 应急物资和设备 17 6 记录 18 附录1 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 19 附录2 辐射作业许可证 20 附录3 高辐射作业安全检查卡 21 附录4 高辐射作业工前会记录 22 附录5 高辐射作业典型事故案例选编 24 附录6 高辐射作业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文件清单 27 附录7 高辐射作业安全培训题库 28 1 高辐射作业安全基础知识 1.1 术语 (1)核设施 以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的规模生产、加工、利用、操作、贮存或处置放射性物质的设施(包括其场地、建构筑物和设备)。诸如:铀加工、富集设施、核燃料制造厂、核反应堆(包括次临界及次临界装置)、研究堆、核动力厂、乏燃料贮存设施和核燃料后处理厂等。 (2)辐射控制区 需要和可能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 (3)辐射作业 在从事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其职业岗位伴有的辐射照射大于职业照射年剂量限值的某一份数的工作。这个份数由核设施营运单位辐射安全主管部门规定。根据辐射风险高低程度通常分为高辐射风险作业、中辐射风险作业、低辐射风险作业。 (4)外照射 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5)内照射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 (6)调查水平 诸如有效剂量、摄入量或单位面积或体积的污染水平等量的规定值,达到或超过此种值时应进行调查。 (7)高辐射区作业 可能导致作业场所污染、作业人员辐照剂量超调查水平,或可能导致人员非计划照射、放射性材料失控的作业。 (8)辐射作业许可证 核设施营运单位为审核和批准辐射作业的书面文件。 (9)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 针对一项(类)高辐射风险作业,为落实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而制定的辐射防护方案,用于规范和指导辐射作业的风险分析、防护措施制定和实施。 (10)辐射防护控制点 针对一项(类)高辐射风险作业,由辐射防护人员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具备较高辐射风险、需要辐射防护人员确认或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后方可继续开展作业的工作步骤点。 1.2 分级 按照《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辐射作业许可管理导则》(Q/CNNC GB 29-2022)中的要求,高辐射作业实行分级管理,各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按照集体剂量、最大个人剂量、污染风险(表面污染风险、空气污染风险)、辐射分区和操作放射源类别等5个要素对辐射作业进行分级管理。由于运行、检修、异常工况或突发事件而导致现场某一区域的场所辐射环境出现变化,导致场所内出现或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外照射、内照射风险时,也应按照高辐射风险作业要求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辐射风险高低程度通常分为高辐射风险作业(一级)、中辐射风险作业(二级)、低辐射风险作业(三级)等。 各核设施营运单位可参考表1,结合本单位现场辐射水平实际情况和个人剂量管理限值,制定适应自身的辐射作业分区管理要求。 表1 辐射作业分级标准 核电厂辐射作业分级参考标准 辐射作业风险级别 集体剂量CD (man.mSv) 最大个人剂量 D(mSv) 松散表面污染风险C1 (Bq/cm2) 空气污染风险C2(DAC) 辐射分区Z 放射源类别SRC α放射性物质 β放射性物质 三级 CD<1 D<0.1 C1<0.4(极毒性) C1<4(一般性) C1<4 C2<0.1; C2<2(氚) / / 二级 1≤CD<20 0.1≤D<2 0.4≤C1<40 (极毒性) 4≤C1<400 (一般性) 4≤C1<400 0.1≤C2<10; 2≤C2<20(氚) 黄区;橙区 乙级开放型实验室水平;Ⅲ类放射源; Ⅲ类射线装置 一级 CD≥20 D≥2 C1≥40(极毒性) C1≥400(一般性) C1≥400 C2≥10; C2≥20(氚) 红区 甲级开放型实验室水平;Ⅰ/Ⅱ类放射源; Ⅰ/Ⅱ类射线装置 核燃料后处理厂辐射作业分级参考标准 辐射作业风险级别 集体剂量CD (人.mSv) 最大个人剂量 D(mSv) 松散表面污染风险C1 (Bq/cm2) 空气污染风险C2(DAC) 辐射分区Z α放射性物质 β放射性物质 三级 CD<2 D<1 C1<0.4(极毒性) C1<4(一般性) C1<40 C2<1; C2<5(氚) / 二级 2≤CD<20 1≤D<2 0.4≤C1<200 (极毒性) 4≤C1<2000 (一般性) 40≤C1<2000 1≤C2<4; 5≤C2<10(氚) 橙区 一级 CD≥20 D≥2 C1≥200(极毒性) C1≥2000(一般性) C1≥2000 C2≥4 C2≥10(氚) 红区 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 2.1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类别 2.1.1 辐射损伤 从事辐射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辐射作业时,由于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或使用不规范、作业行为出现偏差、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屏蔽、包容等功能失效、现场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照射、异常照射,而由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迟发性或慢性的机体组织损害。 2.1.2 环境污染 从事辐射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辐射作业时,由于未按要求进行去污、监测,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屏蔽、包容等功能失效,现场突发事件等因素,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或漏泄,造成核设施内、外部环境污染。 2.1.3 其他安全风险 (1)机械伤害 从事辐射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辐射作业时,可能因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挤压、碰撞、冲击、剪切、卷入、绞绕、甩出、切割、切断、刺扎等伤害。 (2)触电伤害 作业过程中(如带电作业)不慎接触工作电源系统线路,可能在高辐射作业过程中引发触电事故。 (3)火灾 高辐射作业内容涉及焊接等动火作业易引发火灾事故。 2.2 高辐射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 2.2.1 辐射损伤辨识 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根据辐射防护相关标准,高辐射作业前,针对不同作业场所、工艺流程和辐射特性,通过辐射测量数据、核设施工艺设计及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由辐射防护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测量、查阅记录、询问和交流等方式,确定高辐射区的辐射源项分布、照射类型、预估人员受照剂量,进而确定该场所辐射风险分布和合适的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 (1)外照射危害 外照射危害指体外放射性源项对人体的照射产生的危害,照射方式为间断性贯穿辐射。其可分为γ外照射危害、中子外照射危害、高能β外照射危害。不同类型和能量的放射性粒子产生的辐射危害有较大的差别,其相对危害性见表2,引起人体确定性效应的相关剂量当量水平及躯体效应见表3。 表2 不同照射类型的放射性产生的外照射相对危害性 照射类型 β射线 γ射线 X射线 中子 相对危害性 轻微 严重 严重 严重 表3 剂量当量水平引起的躯体效应 剂量当量水平 躯体效应 小于0.25 Sv 未观察到临床反应 0.25-0.5 Sv 可以引起血液变化 0.5-1 Sv 血液发生变化且有一定损伤 1-2 Sv 损伤,并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容易治愈 2-4 Sv 明显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4-5 Sv 能引起重度急性发射病,经过治疗,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内死亡,50%能恢复 大于6 Sv 引起极重度放射病,并可能因此而死亡 外照射危害的控制措施主要为三种:尽量缩短受照时间,尽量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在人和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俗称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2)内照射危害 内照射危害指放射性物质(多为非密封源项)进入人体内部而造成的放射性危害,危害方式为电离辐射和化学毒性。其中,放射性物质可以经吸入、食入、伤口或皮肤等进入体内,在高辐射作业中可能的方式为表面污染接触和放射性气溶胶吸入。内照射的作用粒子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其内照射相对危害性见表4。 表1 不同照射类型的放射性产生的内照射相对危害性 照射类型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相对危害性 严重 中等 轻微 对内照射危害的控制,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包容、隔离,尽可能的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或通过净化、稀释,使放射性物质的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2.2.2 环境污染风险辨识 高辐射作业过程中,可能对放射性物质的屏蔽、包容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破坏,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扩散;或在高辐射作业完成后,对作业区域未进行监测、去污,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未及时进行妥善收集,导致放射性污染扩散,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2.3 其他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高辐射作业除去对人的辐射损伤和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外,也必须根据在高辐射相关作业的安全特性来进行风险辨识。 2.2.3.1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风险主要从使用、修理、检查机械时,忽视安全措施;安全防护装置不健全;不熟悉操作规程,遇有紧急情况,发生判断错误等方面进行辨识。 2.2.3.2 触电 对触电风险主要从临时用电线路破损、老化、保护接地、电线负荷等方面进行辨识。 2.2.3.3火灾 对火灾风险主要是在高辐射区域进行电焊操作开展风险辨识,主要从电焊人员操作资质、焊接区域易燃易爆物质清理、焊接气瓶老化泄漏等方面进行风险辨识。 2.3 典型隐患清单 高辐射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典型隐患如下: 表5 高辐射区作业典型隐患清单 序号 隐患描述 易发生事故类型 1 进入放射性区域进行作业未佩戴个人剂量计 辐射损伤 2 未按要求办理辐射作业许可证进行高辐射作业 辐射损伤 3 不执行辐射作业许可证或专项安全工作计划规定的防护要求 辐射损伤 4 作业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辐射损伤 5 工作过程中电子剂量计等辐射监测设备报警未按要求及时离开 辐射损伤 6 离开辐射控制区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个人污染监测 辐射损伤 环境污染 7 未按照辐射防护要求随意进出辐射控制区 辐射损伤 环境污染 8 未经辐射防护人员辐射检测,私自跨区从辐射控制区携出物件设备 环境污染 9 作业现场未合理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辐射损伤 10 现场未设置隔离区域 辐射损伤 环境污染 11 未按照辐射防护规定要求跨越辐射控制区边界 环境污染 12 辐射作业中未按要求及时清理作业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未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投放 环境污染 3 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分为个体防护设施设备和场所防护设施设备,其中场所防护设施设备应按照核设施设计、运行要求,在作业前应确认其功能的完好性和有效性;个体防护设施设备应结合高辐射作业的风险、危害类型和可能导致的潜在照射,选择相适应的防护用品种类和类型,同时应考虑作业期间的其他安全风险。 3.1 内照射安全防护设备 3.1.1 定义 内照射安全防护设备主要是指在高辐射作业中防止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类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危害的个人辐射防护用品。 3.1.2 内照射安全防护设备的选型 涉及污染风险的高辐射作业(松散表面污染风险和空气污染风险),应结合作业内容,从下列情况中选择相应的个人防护设施设备: (1)对于手部和足部可能接触表面污染的情况,选择非渗透性材料组成的手部和足部防护用品,常见的有乳胶/丁腈手套、橡胶手套、塑料鞋套、雨靴等。 (2)对于躯干可能接触表面污染的情况,可根据环境条件选择渗透性或非渗透性防护服,如纸衣、防水纸衣等;必要时增加呼吸防护用品,防止吸入再悬浮颗粒,如口罩、半面罩、全面罩、呼吸器、气头罩。 (3)对于存在空气污染的情况,选择兼顾躯干防护和呼吸防护的用品,如通风防护服、非通风防护服与呼吸防护用品的组合。对于无固定供气管路或大范围作业的工作场所,可选择过滤式或携气式通风防护服。 3.1.3 内照射安全防护设备配备要求 针对内照射风险较高的高辐射作业,除去佩戴基本的个人辐射防护用品外,还需配备的附加安全防护设备具体要求如表6所示: 表6 内照射附加安全防护设备具体要求 辐射作业风险级别 安全防护设备佩戴要求 三级 无通风污染防护服、全面罩(半面罩)、乳胶/丁腈手套、塑料鞋套(雨靴) 二级 隔绝供气式通风防护服(隔绝携气式通风防护服)、气头罩、乳胶/丁腈手套、塑料鞋套(雨靴)、 一级 过滤送风式通风防护服、气头罩(自给呼吸器)、乳胶/丁腈手套、塑料鞋套(雨靴) 3.2 外照射安全防护设备 3.2.1 定义 外照射安全防护设备主要是指在高辐射作业中防止人员受到体外照射辐射危害的个人辐射防护用品。 3.2.2 外照射安全防护设备的选型 对最大个人外照射受照剂量或不同分区等级剂量水平的高辐射作业,按照现场源项和射线类型不同,安全防护设备分为铅眼镜、铅面罩、铅头盔、铅衣等。 对于存在较高X/γ辐射水平的空间,选择含铅、钨等高原子序数元素的防护用品,如铅衣、铅眼镜、铅面罩、含铅手套等;0.15mm~0.5mm范围等效铅当量对能量较低的(约小于200keV)X/γ射线具有很好的防护效果,X/γ射线能量越高,所需铅当量厚度越大。 对于存在较高中子辐射水平的空间,选择具有中子慢化、吸收及次级射线屏蔽功能的防护用品,如由高分子基材、硼、铅组成的中子防护服;中子防护服通常对热中子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对中能中子和快中子防护效果较小。 3.2.3 外照射安全防护设备配备要求 针对外照射风险较高的高辐射作业,除去佩戴基本的个人辐射防护用品外,还需配备的附加安全防护设备具体要求如表7所示: 表7 外照射附加安全防护设备具体要求 辐射作业风险级别 安全防护设备佩戴要求 三级 电子个人剂量计 二级 铅衣、铅眼镜、中子防护服、电子个人剂量计 一级 铅衣、铅眼镜、铅面罩、含铅手套、中子防护服、电子个人剂量计 4 高辐射作业安全风险防控 4.1 安全管理措施 为规范辐射作业安全管理,应当建立高辐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对于非常规高辐射作业,在作业前应进行相关的剂量调查、辐射最优化方案制定、人员操作培训,必要时还需进行模拟操作演练。 4.1.1 建立高辐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高辐射作业安全管理,存在高辐射作业的单位应建立健全高辐射作业管理要求,对高辐射作业实行辐射作业许可证制度。 4.1.2 开展相关人员高辐射作业安全专项培训 应定期对辐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开展辐射防护培训工作。对于非常规性的一、二级高辐射作业,还应该在作业前进行专项的辐射防护培训,掌握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要求,必要时应该开展模拟演练,提高人员操作熟练度,以减少人员作业的时间。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在培训记录上签字确认,单位应妥善保持培训相关资料。 4.1.3 配置高辐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为确保高辐射作业安全,应依据高辐射作业特点和作业内容,配备电子个人剂量计、呼吸防护用品、防护服等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对非一次性使用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单位应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并制定专人建立台账,负责维护、保养和定期检验、检定和校准工作,确保处于完好状态,发现影响正常使用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4.1.4 其他措施 (1)对于有条件建立辐射作业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应考虑辐射作业许可信息系统、辐射控制区出入控制系统、个人剂量管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实现辐射防护作业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建立因网络故障、信息系统缺陷等原因导致辐射作业许可管理信息系统不可用情况下的辐射作业许可管理流程和要求,确保辐射作业正常有序开展。 (2)辐射作业许可文件应以电子或纸质方式存档备查,存档年限不应短于3年。存档文件应包括辐射作业许可证、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及其它过程记录。 4.2 过程风险防控 4.2.1 人员资质与授权 (1)人员资质要求 ①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癫痫或其他精神类和脑部疾病的人员以及年龄未满18周岁的不得安排从事高辐射作业; ②高辐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并定期进行复审; ③当高辐射作业过程中涉及到其他特种作业时,作业人员还应依法取得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证。 (2)内部授权流程 ①作业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及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高辐射作业内部授权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并定期组织高辐射作业安全培训; ②作业过程中如发生人员违章,对违章人员取消授权,重新完成培训授权,红线违章者,清退出场,并列入黑名单; ③对参与高辐射作业人员应统计其年度个人受照剂量,对于接近年剂量管理限值的人员,停止本年度高辐射作业授权。 4.2.2 作业许可管理 4.2.2.1 高辐射作业的许可申请 (1)对于高辐射作业,在提出申请前,应由辐射防护人员对作业区域进行剂量调查,并在辐射作业许可证上填写辐射水平测量结果。 (2)申请办理辐射作业许可证时应说明作业内容、作业区域、单次/单项作业人员预计受照最大剂量、人员作业时间、参与作业具体人员信息等基本情况,并初步分析存在或潜在的辐射风险,提出防护措施、需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3)对于非常规作业,且存在或潜在的辐射风险较高时,还应制定专项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和“辐射防护控制点”。 (4)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应详细分析辐射作业关键步骤及相应的辐射风险、制定作业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并反馈以往同类作业的经验教训,用于指导辐射防护人员和辐射作业人员开展作业。 (5)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主要内容通常包含作业内容、辐射防护指标、风险分析、防护措施、经验反馈、数据记录、辐射防护控制点等要素,典型行业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编制要求示例见附录1。 4.2.2.2 高辐射作业的许可审批 辐射作业许可证申请提出后,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审查辐射风险分析全面性和辐射防护措施合理性,确定辐射作业级别。根据辐射危害水平预估个人剂量及集体剂量,并确认是否超出个人剂量控制限值。辐射防护人员评估认为申请信息不充分或不正确,可联系作业负责人沟通确认或退回重新申请 辐射作业许可证主要内容应包括辐射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区域、作业人员、辐射作业级别、剂量预估、辐射风险、防护措施、辐射防护指令和辐射防护控制点等信息。核设施典型辐射作业许可证参考式样见附录2。 为加强辐射风险控制,不同级别的辐射作业,应设置不同的许可审批权限,辐射作业许可的审批权限及控制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8 辐射作业许可的审批权限及控制要求 辐射作业 许可证级别 控制要求 审批人* 低辐射 风险作业 无 辐射防护工程师或相关授权人员 中辐射 风险作业 按需设置辐射防护控制点 辐射防护科室负责人或相关授权人员 高辐射 风险作业 编制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设置辐射防护控制点 辐射防护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授权人员 *该级别辐射作业许可证的最终审批人,在其审批前需逐级进行审批。 4.2.2.3 高辐射作业的许可变更 (1)延期 对于辐射作业许可证有效期到期,但辐射作业仍未完成的,需办理辐射作业许可延期。 (2)重新办理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需重新办理辐射作业许可证: ①作业负责人和作业组成员变更; ②作业范围扩大、作业区域转移,以及作业条件、作业环境或工艺条件改变; ③作业现场实际辐射水平、集体剂量或污染状况超出预期; ④作业人员最大个人剂量超出或预期超出辐射作业许可证上批准的限值; ⑤防护要求不能保障人员辐射安全的其他情况; ⑥辐射作业许可证变更时,作业负责人应说明具体原因,作业负责人和辐射防护人员应重新评估当前风险并制定防护措施。 (3)中止或取消 对于作业任务取消或其它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实施辐射作业的情况,作业负责人应及时提请中止或取消辐射作业许可。作业中止或取消后,应恢复作业现场或保持现场的安全状态。 4.2.2.4 高辐射作业的关闭 (1)当辐射作业许可证对应的所有辐射作业完成后,作业负责人应联系辐射防护人员办理完工确认。 (2)作业负责人和辐射防护人员应对辐射作业许可证的执行情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良好实践和不足,进行及时评价和总结。 4.2.3 作业前 (1)应对作业现场及作业涉及的设备、工器具、照明、安全标志、通风以及环境状况等进行检查,使之符合安全要求。 (2)作业负责人应组织作业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作业现场及作业过程中的辐射风险和防护要求,准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高辐射风险作业需通知辐射防护人员参会。 (3)对从事作业活动的人员进行身体状态检查,如存在疲劳过度、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身体不适或前日醉酒等现象的员工,当日不得安排作业。 (4)作业人员应将辐射作业许可证携带至作业现场,并按照许可证要求,落实防护措施,正确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设备设施。 (5)作业前,辐射防护人员应现场检查确认各项辐射防护措施已落实。 4.2.4 作业中 (1)根据作业涉及区域,作业现场应设置合理的隔离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辐射作业过程中,不应随意变更作业人员名单和作业区域,不应随意降低防护标准,不应从事超出辐射作业许可范围的作业。 (3)辐射作业过程中,辐射防护人员应开展现场巡检,监督作业人员按辐射作业许可证的要求落实相关防护措施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于作业人员违反辐射防护规定的行为,辐射防护人员有权中止其作业,并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 (4)作业进行至辐射防护控制点时,应暂停作业,并通知辐射防护人员确认后,才能继续下一步作业。 (5)当作业现场出现异常,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作业人员应停止作业,迅速撤离,并立即上报。 (6)作业人员应服从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正确使用和佩戴劳动保护用品和个人剂量计。 4.2.5 作业后 作业完毕后,辐射防护工作人员对作业人员和作业场所进行剂量监测,作业车间进行工完场清。工完场清包括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清理和作业区域的清洗、去污。 5 高辐射作业事故应急救援 5.1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各单位应依据本单位高辐射作业的特点,辨识可能的安全风险,编制核设施专项应急预案或核与辐射安全专项应急预案,在预案中明确救援工作分工及职责、现场处置程序等,并在现场放置应急处理程序(应急救援卡片)。 定期组织培训,确保高辐射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以及应急救援人员掌握应急预案内容。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至少每半年组织1次演练。 5.2 应急措施 当作业人员受到辐射危害或发现异常时,先应保持镇静,立即停止作业,报告有关负责人,异常情况未排除前不能恢复作业。如出现人员受伤情况,应立即派人通知负责人及急救员,组织抢救伤员。救援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后实施救治,严重者拨打急救电话就医。 5.3 应急物资和设备 高辐射作业现场应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设备和药品。 6 记录 高辐射作业人员在作业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高辐射作业类型,严格按照安全检查表进行作业,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控措施,并如实记录,安全检查表参照附录3。 高辐射作业负责人应在作业开始前组织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召开工前会,对作业危险性进行分析、检查相应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并如实记录,工前会记录参照附录4。 高辐射作业各类记录保存时长应当满足本单位档案管理相关要求。 附录1 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 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案(示例) 编号: 以下信息由作业负责人填写 工作名称 工作区域 工作时间 主要工作步骤及辐射风险 经验反馈 以下信息由辐射防护人员填写 辐射分区 □绿 □黄 □橙 □红 伽玛剂量率 空气污染水平 热点剂量率 表面污染水平 中子剂量率 辐射防护指标 最大个人剂量 集体剂量 ; 个人剂量监测 □热释光剂量计 □电子剂量计 报警值 mSv mSv/h □肢端剂量计 □中子监测 □尿氚监测 □全身计数 □无 序号 开工条件 责任部门 现场验收人员 1. 2. 序号 辐射防护措施及方案 辐射控制点 控制点验收人员 1. 是□否□ 2. 是□否□ 3. 是□否□ 4. 是□否□ 以下监测数据由辐射防护人员现场监护时填写 序号 工作阶段 外照射 表面污染 空气污染 1. 2. 文 档 审 批 编写 校对 审核 批准 附录2 辐射作业许可证 核电厂辐射作业许可证(示例) 单位图标 辐射作业许可证 (RWP) RWP编号条形码 工单任务编号 RWP作业类别 单位名称 RWP级别 设施状态 RWP编号/版本 机组 预计开始 预计结束 需延期至 工单任务信息 工单名称 设备编码 作业班组 责任班组 作业负责人/电话 辐射风险预估与控制目标 辐射分区/作业区域 预估工时(h) 污染状况 预估集体剂量(man.mSv) 个人剂量限值(uSv) 个人剂量率限值(uSv/h) 辐射风险分析 预估值 实测值 备注 现场监督反馈(如无可不填写): γ环境剂量率(mSv/h) RP人员签字: γ热点剂量率(mSv/h) 表面污染(Bq/cm2) 空气污染(DAC) … 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用品及工程技术措施 辐射防护控制点 辐射防护指令 许 可 审 批 辐射防护工程师 开工许可 作业负责人 完工确认 作业负责人 辐射防护科科长 保健物理处处长 辐射防护人员 辐射防护人员 作业人员名单(如超过20人,可附页) 附录3 高辐射作业安全检查卡 本卡适用于对高辐射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事项进行检查。 序号 标准或要求 执行情况 1 作业前 办理辐射作业审批许可 是□否□ 2 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与教育培训 是□否□ 3 检查安全设施、工具、仪表、防火设施、电气设施和设备等并确认其完好 是□否□ 4 人员精神状态良好 是□否□ 5 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高辐射区作业安全防护用品、用具,并应经专人检查 是□否□ 6 作业中 对作业工具应做好辐射监测并合理放置 是□否□ 7 及时清理辐射作业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投放 是□否□ 8 剂量防护人员实时对作业人员受照剂量进行监测控制,必要时控制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是□否□ 9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发出信号并迅速撤离现场 是□否□ 10 作业后 作业车间必须进行工完场清。工完场清包括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清理和作业区域的清洗、去污。剂量防护车间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辐射作业的工完场清情况,保存辐射工作许可证第三联存根,以便追溯查询 是□否□ 附录4 高辐射作业工前会记录 工作内容: 辐射作业许可证编号: 单位: 部门: 班组: 工作地点: 现场安全监护人: 作业负责人: 一、作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会前需要确认的事项: □工作票证齐全 □工具和备品备件齐全 □风险分析全面 □安全措施正确落实到位 □人员资质 □工作包完整齐全 □作业人员精神状态良好 □防护用品安全用具齐全 □隔离区域明确 □作业人员精神、身体状态良好,无低血糖、酒后上班、心情低落、家中突发重大变故、身体不适等情况 二、工作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向工作组成员交代以下事项: 1、辐射区作业等级 □I级 □II级 2、工作组成员分工 2.1作业人员: 2.2安全员/监护人: 3、工作风险分析及预防性措施 3.1预防性措施: ¨ 正确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 配备电子个人剂量计; ¨ 制定高辐射作业辐射防护方案,严格按照方案控制人员受照剂量。 3.2相关事故案例学习: 3.3其它风险: 三、工作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与工作组成员讨论并记录以下事项: □已按照高辐射作业安全检查卡对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事项进行确认 声明: 本人已参加此次工前会,已清楚工前会的内容及要求,并保证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和执行。 工作组成员签名/日期: 其他人员签名/日期: 附录5 高辐射作业典型事故案例选编 一、黑龙江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人员受超剂量照射 1.事故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辐射站在检查中发现,某肿瘤医院PET/CT中心1名药剂师2010年一季度个人剂量当量234.19 mSv,二季度48.20 mSv,四季度191.08 mSv;1名物理师2010年一季度个人累计剂量当量为68.62 mSv。 2.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因该单位辐射安全设施未定期检查维护,合成器排风故障,药物输出管线断裂,滤膜堵塞,设备带病运行,且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在设备故障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情况下人工收集、过滤和分装药物,徒手换滤膜引起的。 该事故直接原因为药剂师一季度合成碳-11药物时,合成器排风发生故障,排风扇反转,导致放射性气体富集,在此情况下仍继续工作3-4天;四季度合成氟-18药物时,药物输出管线两次出现断裂,在没有采取措施情况下进行人工收集、过滤和分装药物,累计操作3小时。物理师个人剂量超标由于滤膜先后几次出现堵塞、破裂,徒手换滤膜,累计操作时间1个小时。 该事故根本原因为:核与辐射安全文化缺失,未很好执行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操作规程等辐射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发生故障后仍然带病运行;辐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二、山西亨泽辐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超剂量受照事故 1.事故基本情况 2008年4月11日,山西亨泽辐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未获取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前提下,非法使用不符合辐射安全条件的辐照装置。5名工作人员由于未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携带不能正常工作的辐射检测仪,操作不当,未按程序进行安全检查,在未降源情况下违规作业20分钟,导致这5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超剂量照射。其中1人与事故发生后63天死于急性肠型放射病,另1人在1.5年后死于放射并发症,其他3人不同程度患急性放射病。 2.事故原因分析 该事故直接原因为:未获得许可、擅自非法启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装置;工作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未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携带的辐射检测仪不能正常工作。 该事故根本原因为:该单位法制观念淡漠,单位领导放纵非法行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辐照装置;该装置一系列的安全联锁严重缺失;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进行正常的仪器有效性校验,以及源是否到位的情况下,冒然闯入处于照射状态的辐照室。 三、实验室放射性污染事件 1.事故基本情况 2010年8月13日,某放药生产企业2名员工进行发生器实验操作时,违规在室内通风柜中进行放射性溶液转移,操作失误导致放射性溶液流出,造成通风柜及实验室大面积污染,2人在未进行个人体表污染检测的情况下离开实验室,将污染扩散到办公室和家中。 2.事故原因分析 该事故直接原因为:操作人员操作技能不熟练,操作失误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操作人员未按照要求进行工作后的体表监测。 该事故根本原因为:单位未制定有效的放射性液体泄漏处置措施并严格执行;对操作人员辐射辐射防护意识教育培训不足。 四、核电厂作业人员氚异常照射事件 1.事故基本情况 2011年2月25日,秦三厂1#机组辅助厂房S1-015进行变更改造,管线割开后发现管道内有残余重水(超出工前风险分析预期),但工作组继续在现有防护措施下工作,辐射防护人员也未能果断终止工作,导致作业人员氚异常照射。事件原因是工作人员未严格遵守程序,未经辐射防护检查即开展作业。辐射防护人员未按照管理程序要求,在现场氚水平超出预期时中止现场作业。 2.事故原因分析 该事故直接原因为:工作过程中重水收集不当;作业人员在可能接触重水的作业环境中防护措施不当。 该事故根本原因为:未严格遵守辐射防护许可证以及工单操作步骤的要求;辐射防护人员未遵守管理程序要求;管理程序存在缺陷;重水氚辐射风险及防护措施培训不足。 五、异常照射事件 1.事故基本情况 2022年5月14日,秦三厂211大修中,加拿大坎杜能源公司依据合同实施单根压力管更换工作,在抽出压力管延伸套筒时,因延伸套筒和压力管未完全脱开,意外带出已切割的压力管约30cm。现场监测到压力管拔出时剂量率从13mSv/h突升到25Sv/h,立即回推压力管,整改过程持续约3秒钟。压力管回推后,现场剂量率恢复正常水平。现场工作暂停,人员撤离。 2.事故原因分析 该事故直接原因为:压力管延伸套筒和压力管未可靠脱开,导致切割后的压力管被误带出。 该事故根本原因为:压力管延伸套筒工具失效;未能提前识别出工具失效可能将已切割高度活化的压力管误带出的风险。 附录6 高辐射作业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文件清单 序号 类别 文件名称 文号/标准号 1 国家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2 国家标准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19 3 国家标准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9-2016 4 国家标准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14 5 国家标准 核科学技术术语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 GB/T4960.5-1996 6 核安全导则 核电厂运行期间的辐射防护 HAD103/04 7 行业标准 核燃料后处理厂辐射安全设计规定 EJ/T849-1994 8 行业标准 核电厂高和超高辐射区的进入控制 NB/T 20383-2016 9 行业标准 压水堆核动力厂厂区辐射分区设计准则 NBT20185-2012 10 行业标准 核电厂个人和工作场所辐射监测 NB/T 20138-2012 11 行业标准 x、γ外照射个人监测规定 EJ 1153-200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