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尹伊桑《五首钢琴曲》十二音技法研究_练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4111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尹伊桑《五首钢琴曲》十二音技法研究_练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尹伊桑《五首钢琴曲》十二音技法研究_练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尹伊桑《五首钢琴曲》十二音技法研究_练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8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尹伊桑五首钢琴曲十二音技法研究练 彦摘 要:1958年作曲家尹伊桑与鲍里斯布拉赫尔(BorisBlacher)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时,写下了这套为钢琴创作的五首作品。这部作品是以十二音技法作为串联材料的线索,同时将韩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下作品既有西方的风格又有东方的特色。本文就是从西方代表性作曲技法十二音技法中对这首曲子进行分析。本文分别研究这五首曲子,在研究的时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这五首钢琴曲的十二音原型,第二部分研究十二音如何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关键词:尹伊桑;十二音技法;五首钢琴曲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练彦(19

2、97-),女,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引 言这五首钢琴曲带有不同的节奏标记,时长皆为两分钟以内。作曲家使用衍生的节奏和从范围宽旷的力度,使这部作品中极具丰富音乐色彩和效果。根据速度标记划分的结构也使这部作品的层次明显。作曲家总共构建了七个十二音列,第一个和第三个作品有两个音列,其余的只有一个音列。虽然这两章都有两个音列,但是表现方式却是完全不一样。第一个是将结构分为两部分,音列依次出现,而第三个是将两个音列融合在一起,使音乐音响更加丰富。除了第二个作品中的十二音外,所有的作品都呈现出六音集合的结缘特性,且都为倒影结缘。在第四个作品之外,作曲家更是直接将这个风格发挥到极致,以六音集合作为音乐发展

3、的主要手段。一、第一首钢琴曲分析第一首作品自由即兴风格明显,作曲家没有使用小节线。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慢板和行板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两个十二音列。第一首曲子的第一个 12 音序列为 E-bA-#F-bB-A-C-B-bD-G-F-D-#D,对应的音高,矩阵图和结缘序列图如下。其中 P4是与 I7互为倒影结缘序列。图 1 第一首第一序列十二音原型这个序列还有意思的点是,将 H1和 H2中的第五个音位置互换,H1的集合变为 0,2,4,6,8,10,H2的集合变为1,3,5,7,9,11,这样就变成了全偶数音列和全奇数音列。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序列,他是以五个二音集合作为不变量进而派生出来的序列,第一

4、个序列的bA-#F、bB-A、C-B、G-F、D-#D五对双音子集在第二序列中重新排序,这种关系如图 2 所示。将这五个分别标注上序号,可以看出是从 1-2-3-4-5 变为了5-1-4-2-3,其中1-2-3的先后顺序并没有改变,作曲家对序列保持最大限度地统一。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两个序列在一首乐曲中,尤其位置还处于五首中的第一首,强烈的反差会使音乐的发展不受控制,所以作者才会在寻求相似的过程中进行变化。图 2 第一序列到第二序列演变过程DOI:10.19340/ki.hhzs.2022.24.05379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第二个序列的矩阵图和结缘序列图示如下所

5、示:图 3 第一首第二序列十二音原型开始时十二音向上进行。低音声部出现 H1(前六个音),高音声部紧随其后出现 H2(后六个音),两者呈现出倒影的形态。同时低音声部以纵向加厚的方式不断上行,音高与 H1几乎相同。这样的重复使得先出现的 H1有一种引子的感觉。作曲家选用 H1中奇数序数词作为装饰音,第一个音 E、第三个音#F 和第五个音 A。以 E作为作品向上攀升的起始音高,接着重复 E 作为装饰,来装饰长时间保持的bA。自由延长记号下的减三和弦A,C,#D 标志着第一个十二音的结束。第一音列结束时用的也是两个六音集合分开出现的模式,运用相同的节奏,音高序列由 P4变为 R4,首位相互呼应,结构

6、更为紧密,仿佛整个部分浑然一体。接下来是 P4的逆行(R4)。看起来作曲家选择 R4这一集合是为了实现之前减少的三和弦的平缓的过渡,将前一个序列的最后一个音保留,接着作为下一个十二音的开场。同时第二个音与前一个音级相差半音,音区却相差八度,这是为了准备接下来的上升进行。攀升中的七连音装饰了 sff 的bG、bA 和 E,这三个音原型为(024),后面的 sfff 也是采用相同的集合。升序七连音包含六个音程,前三个为偶数音程(2,6,10)后三个为奇数音程(1,7,1),分布相当均匀。下一个序列开始依然保持前一个序列的音高,与下一个双音和弦横向的距离分别是前两个偶数音程(2 和 6)。由此可见作

7、曲家通过音高和音程各种手段保持前一个序列与后一个序列的联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将两个 P4和第一个 RI4放在一起对十二音的走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从谱例 2 的音程是在不断扩大,十二音的顺序是按照“U 形”的顺序,从第八个音到第九个音开始,音程距离在缩小,十二音的顺序也就变成了“锯齿形”,再到第二个 P4,音程又总体呈现出一种扩张的状态,于是顺序又变成了“U 形”。接下来作曲家运用了重复作为发展的方式之一。P4和 R4低音声部的四音集合原型都为(0124),这是原型的重复。在十二音中,往往指的是每个音在其内的序数。圆圈处为多余的音,两个音虽然分属不同的集合,且音数也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音共有自己

8、音列中的第七个音和第十一个音。相同的音数不仅可以重复,也可以作为十二音中的一个分界点。在接下来高音声部第一个三连音的第二个和弦 G(第七个音)为界,前面严格按照十二音写作,之前可以看为 RI8,低音声部圆圈为 RI4的音高,但是也在第七个音(#D)结束。第一首乐曲最后的一个十二音列 RI4表达方式与 I4相反。I4是大部分在高音声部,通过下行进行小部分到达了低音声部;RI4则是不断上行直至小字四组 E。二、第二首钢琴曲分析在第二首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了具有多种织体的行板和小快板,并将两部分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声部交替,有节奏的和弦穿插在富有表现力的、流畅的右手线条上,广泛的音域,以及各种切分的节

9、奏和力度来实现变化和张力,力度从 ppp 到 f,具有较大变化区间。这首乐曲是缩减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抒情且富有表现力。一共有三个部分 1-11 小节为第一部分,使用行板的节奏,节拍也在 1/4、3/4、5/4 和 4/4 之间频繁变化。12-17 小节是中间部分,采用了小快板的节奏,依然包含三音集合,与上一部分相比,左右手的重音不一致。17 小节到结束为第三部分,回到快板,初始动机通过保留音高,节奏变型的方式由此返回。在这个部分中只有一个十二音序列,且写作方式较之前也略有不同。将十二个音分为四个三音集合,按照每个三音集合进行写作,这里与其说是十二音,倒更像是 4*3 的组合。将这组合标为 A(

10、014)、B(013)、C(025)D(036),其倒影则用 IAIBICID来表示。80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它的这种 4*3 特征之所以可以表现得如此明确也是因为节拍多以三拍子为主,两者相辅相成。在第二首乐曲的开头,P7以渐强的形式出现,每一小节都有节拍变化。在第 1-4 小节主要以原型为主。第 5 小节中,低音声部以倒影为主。最后一个 I7十二音不同于平常纵向和声一个音接着一个音,这里是完全乱序的,但从集合的角度看,每一个是标准的倒影,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区别。6-9 小节主要是围绕 A(014)和 D(036)的进行。三连音 A 以 P7 的前三音 G-E-#D 在第 7 小节出现,接着在第

11、8 小节的左手通过伴奏跟随。三连音 D 在第 9小节,动机以逆行的形式变为#D-E-G。在这之前,先以附点形式的#F-A-C 出现在低音声部的第 6 小节,接着又以原型形式出现在第 8 小节第二个圆圈处,倒影的形式出现在第 8 小节前半部分,且第 8 小节两部分也互为倒影。第 10 小节比开始时高两个八度,变得更活泼了些。A 与 C 相互交叉,又在下一小节的高音声部开始处和低音声部结束处继续强调 A。小快板部分高音声部显示 I7、R7和 RI7。在 12-13小节中,运用 I7和 RI7,以高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切分音为基础,十二音序列横向进行。第 14 小节 R7的旋律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对比,音

12、符由原来打破平衡的三连音变为基础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连带着重音和连奏也发生了改变;速度先是渐快,又变为减慢;力度从以 pp为基础,渐强削弱变 f 到 p。减三和弦原型 D(036)出现在 12 小节的 D-F-bA 和 14,15 小节的#F-A-C 中,并且 B(013)以 D-#C-B 分别与 14-15 小节的 D 保持着伴随的状态。八分音符三连音的最后三个音(C-A-#F)在第 18小节中出现在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切分模式中。然后,I7在 19-20 小节中以连音为导向的线性运动再次出现,直到结束。重复第八、九音(#F-E)和第四、六音(#D-#C)。从 18 小节的三连音到八

13、分音符有节奏的增音,音域不断下降,最后以附点二分音符结束全曲。三、第三首钢琴曲分析乐曲的对比部分使用了交替的和弦和单音,并在单音和双音的织体中频繁地变换音阶。整个作品呈现一种上升的式样。开始和结束都是由 f 到 ff 再到 fff 的,运用各种 3/8、5/8、4/16、5/16 等各种节拍,音域宽广,还使用了与第一乐章第一序列相关的序列。这首乐曲写作技法也包括了十二音序列,六声音阶和三音集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4 小节(稍快的中板),节奏变化多,力度变化频繁,节奏复杂;第二部分 5-13 小节(还是稍快的中板),第三部分 14-21小节(中速的行板和原速),包含前面的两部分。第

14、三首乐曲有两个十二音列。第一个十二音列是第一首钢琴曲第二音列的 RP4。图 4 第二首序列十二音原型下面显示了第三首第二序列的主要形式,其中 P4是与 I7互为结缘序列。图 6 第三首第二序列十二音原型音乐以三连音作为开始。前三个小节中从 f 到 fff逐渐渐强。原型(013)(A-bB-G 和 F-#F-bA)和(026)(G-F-#F,D-#D-E)在第 2 小节交替出现。图 5 第三首第一序列十二音原型81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在第3小节的P4中,集合类型(013)(A-bB-C,F-D-bE)在高音声部也是照常出现。第一序列的原型与第二序列的原型都是拥有

15、两个(013)。第 7 小节的出现第一序列的原型,最后两个三连音的原型为上面反复出现的(012)和(013)。第二序列出现在第 8 小节中,由两个倒序的六音集合组成,先从H2开始,再回到 H1,其中 H1五连音bA-#F-C-A-B 的原型为(02346)。在下一小节中,另一个几乎全音的六声音阶bA-#F-E-C-A-bB 的原型为(023468),较三连音和五连音相比扩大了许多。作曲家由较小的集合类型扩展为较大的集合类型,以此将乐曲发展程度不断拉高,节奏的复杂性提升。而这种扩大集合大小的地方也不止一处。14-15 小节中的第一序列的原型,如 14-15 小节所示,反复了两次,节奏和节拍各不相

16、同同时都省略了第六个音(G),用五连音、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实现了一个双声部肢体。每一小节根据节奏型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的原型都为(01234)后一部分的原型都为(012346),且这里五声音阶原型是六声音阶原型的抽象子集。10-12 小节均来自第二序列的原型,其中 12 小节和弦中重复出现三次#F,bA,C,其原型为(026)的集合。最后一部分由五个小节组成,回到原速,织体返回,使用标记为“con-anima”的快速音符,以推动极具戏剧性的结局。四、第四首作品分析第四段充满了节奏的复杂性。快板 4/4 拍和中板6/8 拍的交替部分以非常规的节奏存在,在每个乐汇中,节奏对位都在创建复杂的织

17、体。第四乐章按节奏结构划分是有五个部分的回旋形式。作曲家基于第二首四分音符切分的节奏主题,并使用复节奏、多节奏和节奏变化来产生对比。主部(快板)2 小节,音乐逐渐开始,插部(中板)3-5 小节,富有抒情性,主部第一次再现(快板)6-7 小节,插部第一次再现 8-13 小节,最后再回到主部 14-20 小节。节奏在快板和中板之间交替,每一种都反映了道家教学中阴阳的特点。快板部分右手活跃的旋律,左手富有激情的演奏,反映了阳的性格。中板部分是抒情的,带有弱的力度和特别贴键的连奏反映阴的性格。每只手呈现不同的十二音列形式,出现在两种不同的时间和节拍上下文中,每个都是连续的顺序。下面显示了第三首第二序列

18、的主要形式,其中 P7是 I0互为结缘序列。图 7 第四首十二音原型图 8 第四首结缘序列第四首是唯一一个全篇将六声音阶表现得尤为明显的作品。1 和 2 小节均是结缘序列,显示了每行第一个六声音阶形成的集合 P7和 I0,在第 1 小节右手出现活跃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出现切分节奏。第 3 小节的高音82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声部变成双声部,直接构成完整的十二音列。左手的切分节奏源自第 12-13 小节的高音声部,只是将双声部变为单声部。13-16 小节显示了组合 P7和 I0,以及 P2和 I7如何横向构成的。在由十二音列的六和弦 H1和 H2中,只有13 小节是 P7和 I0的形成的集合,14-1

19、7 小节是 P2和 I7形成的集合。14 小节左手的切分模式在右手 18 小节中重复出现。左右手都是以十二音列为主要陈述方式,两条音列并驾齐驱,以小节作为每一部分的分界点,通过不断更改节拍,推动音乐的进行。五、第五首钢琴曲分析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作曲家使用了复杂的织体、变化的节拍和三部性的对比。与之前的其他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最后一部分在更复杂的织体中显示了更广泛的切分节奏和不和谐的声音。整个乐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小快板)1-9 小节,第二部分(行板)有发展性,节奏模式与第一部分相似,10-14 小节,再现部分(小快板)15-19 小节。下面显示了第五首序列的主要形式,其中 P4是

20、I11互为结缘序列。开始时 P4率先出现,第 3 和第 4 小节与第 1 和第 2小节模式相同。而第 4 小节中的五音集合(02358)与第 2 小节不同,第 2 小节五音集合类型(02468)仅包含偶数音程集合,是几乎完整的偶数全音调集合。在第2 小节中,作曲家通过序列,对来自第四首钢琴曲的节奏和声音,三连音和切分和弦来生成复杂结构。两个小节织体和节奏对比。序列可以分为 4*3,每个部分的原型分别为(016)、(015)、(048)和(014)。6-7 小节的节奏模式是一个带有强音的复杂的复调织体,来自第二首乐曲的快板(12-13 小节)的高音声部。第 8 小节中着重强调了(016)(E-b

21、B-#D)。三音集合原型(015)、(048)、(014)和(016)在第 9 小节中变换顺序以后接连出现。16 小节中的三连音显示了两种可能的集合原型。(014)出现在右手中的三连音中,但三连音的最后一个音符(#G)也可能是(0148)音集内里音符之一。左边的三连音图形表示集合类型(048)和(014)。结 语整套作品的共同特点包括夸张的力度对比、复节奏对位、恒定的节奏和节拍变化,以及复杂的发声和节奏模式的使用。而对音列的构建更是深思熟虑的。他在第一首作品中的两个十二音序列之间应用了无序音高等级的不变性。他还使用第一首作品中第一个十二音序列的逆行作为第三首作品中的第一个十二音序列。此外,每行

22、的各种形式(倒影、逆行、你行倒影)与音乐中的其他元素如节奏,结构等基本形式相互作用。正如开始所说,作曲家构造的所有十二音序列几乎都是结缘序列,特别在第四首中利用了这个特性对音乐进行发展。此外,某些元素不断重复,在作品中产生统一。例如,集合类型(014)和(036)出现在第二首作品的不同节奏实现中,而第二首作品的切分节奏以不同的音高组合在第四首作品和第五首作品中重现。这五件作品通过循环使用节奏动机、相互关联的行和无序集合类型的实例来统一。作曲家着重强调各种三音集合,(013)、(014)和(048)等经常出现在各种节奏模式和声部中。并且有时会将这个集合作为起点,进一步将它们扩展为更大的集合,如六

23、和弦和七和弦。参考文献1高畅.后调性理论基础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2 FivePiecesforPianobyIsangYunandPianoEtudeNo.1byUnsukChin:AnAnalysis,InhyeCho,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2020.3 IsangYunsMusicalBilingualism:SerialTechniqueandKoreanElementsinFnfStckefrKlavier(1958)andHisLaterPianoWorks,LEE,KOEUN,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Greensboro,2012.图 9 第五首十二音原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