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_盛毅.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403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1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_盛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_盛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_盛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盛毅 摘要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既受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也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成果,但更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探索和创新。在我国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奠定工业基础、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的战略选择都立足于后发展大国的基本国情和体制实际,没有简单套用现成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面向初步现代化,我国产业现代化战略和重点任务需从适应国内发展为主转向提升国际地位为主,通过建设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水平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确立数字经济领先发展优势、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

2、等,推动中国产业嵌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关键词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理论探索;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2X(2023)020005(09)作者 盛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1产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引擎和物质基础,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建立工业经济社会、构建完整工业体系、推进三次产业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四个阶段任务,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奠定了迈向初步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下一步,如何以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现代化目标,继续探索并构建支撑国家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既需深化理论认识,也应创新战略和

3、路径。一、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回顾产业现代化理论兴起于 18 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并随着工业生产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导变量而日益完善,1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张伯伦的 垄断竞争理论、梅森的 大企业的生产及价格政策尤其是贝恩的 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推动产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强劲动力,来自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研究需要。现代化理论作为总结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研究成果,核心是要揭示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社会巨变,进而为后发展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既有现代化理论研究,全面分析了以工业为推动力,揭示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4、各个领域而引起的变化,以及后发展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2 以产业演变来分析现代化进程的二次现代化理论、综合产业现代化理论等,更是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高级化作为现代化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且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等;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其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等。3 两个阶段可渐次推进也可交叉推进,如果交叉推进即为综合经济现代化。4 工业化理论则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的变化,作为刻画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水平和标准的尺度,提出不同阶段具有的特征

5、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业化通过人均 GDP 水平、三次产业结构、非农就业、城镇化率等方面的变化,评价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程度,最多包括在此过程中伴随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普及、现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经济活动的工业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格局下重点城市群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22BJY095)。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电气化,5 因此可用来概括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它实际上从经济基础层面,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水平。在经典现代化理论看来,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过程就是工业化,甚至可以将经济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工业化驱动

6、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6 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始发原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结果,7 这是两者关系的最好诠释。产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石,它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这不仅能从物质层面、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角度扮演的核心角色中,从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现代化,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化,包括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不断强化等观察到;8 也可透过现代工业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思想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所引起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深刻变革中观察到。9 所以,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如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发展阶段理论等,必然

7、成为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探索的前提及基础(见表 1)。表 1产业现代化理论在相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理论研究对象地位经济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领域和环节发展水平研究主体和核心内容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产业结构、城镇率、非农就业率等发展水平研究起点和主要支撑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水平研究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虽然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产业演进一般特征的归纳,对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以及先行国家的经验,用更短时间完成各阶段产业发展任务。但由于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在推进产业发展中,既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需好好把握。共同特征

8、表现为:产业主体都要经历由农业向工业和向服务业,然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发展动力都要经历靠人力、原料投入为主向资本乃至科技投入为主转变;产业结构均由单一门类向多门类、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产业关联从产业相对独立运行向集中集群和产业链运行,向跨区域协作和与城市、生态等联动发展;演进规律及分析方法都能应用产业周期理论、配第 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标准结构”理论、霍夫曼定理等。差异性表现在: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产业现代化各阶段经历的时间、采取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选择的路径等不尽相同。西方国家不仅有英、法、美等为代表的原发式产业现代化模式,产业发展理论靠自身探索建

9、立;也有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借鉴加创新模式,注重将原发国家理论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还有部分拉美国家、等为代表的模仿式模式,较多地依赖发达国家的经验。此外,产业现代化刚起步的第三世界国家,既有原发式国家样板可模仿,又有后发式国家经验教训可借鉴,模式更加多样化。10 即使同一模式的国家,指导产业发展的理论也有一定差异。如,拉美现代化进程,从最初想方设法照搬欧美发展模式的“西化”,到后来致力于内向发展的“工业化”,进而全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11 正因为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不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同的,因此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复制他国模式而获得成功。但这并

10、不表明,各国经验不可借鉴。12 其中,产业现代化尤其是实现跨越赶超,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前提,依赖于新产业革命,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这是产业现代化的一般性和共性。13 我国对产业现代化理论的早期探索基本上全盘引进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推进产业发展的计划甚至工业发展蓝图,也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设计。14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虽然我们迅速治愈了战争创伤,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以高度集权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导致产业缺乏生机和活力。15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产业现代化理论开始引入国内。在借鉴这些理论过程中,我们并没有采取照抄照搬做法,而是注重从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基本内涵、作用机理等方面去把握

11、,根据中国实际和发展阶段特征,有选择地吸纳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第一,基于国际发展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创立了公有制企业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经济制度、政府和市场协同调控产业的体制、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产业资源方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等理论。第二,基于人口多、“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对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路径依赖等客6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韩国、新加坡观现实,创立了从企业体制改革着手,逐步推进到行业管理体制、传统产业转换的路径和机制、内在动力等的转型理论。第三,基于产业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12、研发能力弱、环境压力大等制约,创立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化、绿色低碳发展等理论。第四,基于建立工业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创立了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高级化和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发展目标体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等理论。当然,产业现代化理论探索的过程,始终充满着艰辛的探索和多重挑战。其中,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沿海与内地、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产业发展与其他方面等关系,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表 2部分国家的产业现代化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国家理论依据实践路径英国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产业组织理论和现代公司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产业要素作用,沿着农村工

13、业化、重工业化、服务业化路径推进;沿着粗放式向集约式路径推进美国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创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坚持市场配置产业要素,引进欧洲科技成果,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引领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德国创立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理论,创新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制度理论推行“产业合理化”制度,通过合并打造“德国冠军”;实施高科技发展战略,注重质量提升和产品创新,实施“工业 4.0”战略日本创新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结合理论,雁行理论、幼稚工业论、边际产业扩张论,诱导型产业政策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利用国际分工体系,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采取倾斜生产方式,促进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密集产业再向知识经济转变苏联

14、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计划经济理论,新经济政策,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企业理论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强制性高速度,进口西方国家设备和技术,利用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拉美国家中心外围理论、内向型发展理论、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国家角色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等先后采取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制造业,建立国有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扶持幼稚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创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结合理论,遵循国际分工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外向型发展战略,采取高投资一高出口一高储蓄模式,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利用国外资本和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考察发现,新中

15、国成立后的产业现代化道路实践,没有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在把握产业现代化演进一般规律和先行国家经验基础上,根据环境变化、产业基础、制度因素、阶段任务、内在动力等,边探索边实践,通过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建成了规模和门类世界居首的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实践证明,产业园区集中集聚集群布局、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和信息化联动、国内与国际市场互促、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结合,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鲜经验。它否定了经典理论关于欠发达国家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冲击,才有可能引发现代化的发展或“依靠

16、外因的发展”,16 以及产业现代化因为在技术上有依赖性,更需要效仿西方国家模式的结论。至少从截至目前的产业发展可以判定,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17 从分阶段探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脉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促进农业占主体的结构向工业占主体的结构转变,全面奠定国家工业经济基础,遵循的是苏联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无论在以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注重“解决吃穿用”阶段,还是生产资料优先发展,基本满足我国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需要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8 迅速建立重化工业体系阶段,计划经济理论始终起指导作用。尽管在此期间,我们已经发现计划经

17、济理论在处理农轻重、重工业与轻工业、中央与地方产业管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等关系中,缺乏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性手段,特别是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经济主体不能主动适应需求变化,使计划指令与复杂多变的生产和消费脱节,调整和创新势在必行。然而,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在原有框架内做出的有限修正,不仅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且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决定性突破发生在 1978 年以后,我们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理论,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从此开启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道路。7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韩国、新加坡二、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评价与再选择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

18、 70 多年产业现代化实践,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见表 3),每一阶段的战略选择,都立足自身实际,把握产业发展动力转换要求和重大机遇,成功促使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了时间短、效率高和受益面广的效果,其中以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多年的实践最具代表性。1949 1965 年,为奠定国家工业经济基础,先后实施过轻工业加快发展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主要任务除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公有制基础外,重点是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钢铁、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业,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6 年开启第二阶段现代化,目标是要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

19、,因而继续实施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是使薄弱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气等生产资料工业得到加强。第三阶段为 1978 2012 年,战略转向推进三次产业发展,注重壮大产业规模、补服务业和农业短板,发展外向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信息化、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之间关系,开创了产业现代化黄金 30 年。第四阶段是在产业发展遇到资源、环境、市场等突出问题后,开始实施产业转型战略,明确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了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力度,先后提出促进低端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推进产业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促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

20、绿色改造等。表 3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在各阶段的特征阶段产业特征发展战略推进手段1949 1965 年轻工业占主体奠定工业基础计划经济1966 1978 年重工业占主体生产资料优先计划经济为主1979 2012 年三次产业并重产业开放、三次产业协同、产业梯度转移等计划市场结合转向市场机制为主2013 年至今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造强国、绿色发展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一阶段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层次很低、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工业化的情况下,促进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特别是迅速建立起能生产各类必要原材料和消费品、独立制

21、造机器、基本满足我国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需要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 与一些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运用国家力量重建工业,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果说有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不过,由于战略制定照搬苏联理论,实施中又出现急躁冒进情况,有的时期过度强调“以钢为纲”发展方针,使产业发展也遭受严重挫折。同时,随着产业结构日益多元化,产业层次有所提高,政府包揽一切的产业发展体制,也导致了微观主体活力不足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速度与效益矛盾突出。第二阶段的战略基本沿袭第一阶段后期的生产资料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中遇到很大干扰。在产业发展需求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后,对生

22、产资料提出更大需求。生产资料优先发展战略,正好与当时的产业需求相适应。这一战略的深化,包括促进沿海工业向内地转移的“三线”建设,虽然掀起了一轮重工业产值迅速增长并远超轻工业的热潮,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但由于理论不成熟,又受到传统体制制约,企业经营僵化、生产粗放、管理关系不顺、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更加突出,还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混乱状况。第三阶段的战略符合中国实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产业现代化理论探索迈出科学步伐,得益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战略制定和实施始终紧紧围绕充分挖掘改革开放红利、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展开,先后实施了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

23、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战略。通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城镇化、产业园区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促进了产业的超常增长,制造业增加值迅速跃居全球第一,进出口依存度高峰时超过 60%,催生了“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园区新区带动模式”等样本。同时,为防止工业重型化乃至陷入“霍夫曼陷阱”,我国开始着力弥补服8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务业短板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实施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梯度转移战略,使三次产业协调度明显改善,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当然,随着产业

24、高速增长和规模迅速扩张,粗放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开始暴露。第四阶段战略突出量质并举,奠定了下一步发展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理论体系基本形成,战略制定和实施更为科学,能够针对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基本问题即规模和结构问题,20 尤其是前一阶段出现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等矛盾,将发展重点转到提质增效和迈向产业中高端轨道上来,明确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后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制造强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等,产业开始由速度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尽管战略方针明确,政策措施也陆续跟进,但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跟不上,产业升

25、级步伐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过去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每一次转换,都较好地将产业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话,那么,下一步战略将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构建一批新的产业增长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要求展开,面临的挑战比过去更多,应对难度更大。第一,同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变,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各产业领域,推动着新兴产业门类、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三次产业之间,各行业之间进一步融合

26、,这是发达国家在同样发展水平阶段没有过的情况。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等任务已经完成,而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等行动,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现代化的任务,就是将各种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现有产业,德国的工业 4.0 就是代表。发达国家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相应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制造响应能力、消费方式、能源供应等的全面变革,其做法和经验后发展国家难以简单借鉴。从我国产业现代化面临的任务看,除了要完成工业化阶段的任务,还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如何统筹传统的工业化任务和新兴的信息化任务,通过两者深度融合推进产业

27、现代化,面临挑战不小。表 4世界主要工业大国在“工业 4.0”相关领域的比较优势国家制造业优势优势领域数字经济优势数字经济优势产业美国前沿科技、产品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精密仪器、先进装备、品牌、制造业“空心化”汽车、电子、化工、新材料、制药、精密仪器、航空航天前沿数字技术、商业模式、大型平台企业、独角兽企业、创业活跃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芯片、5G、智能传感器、商业模式、智能终端德国高效创新体系、优越创新环境、高质量产业技术团队、大量隐性冠军传统机械、汽车、机器人、化 工、制 药、新 能 源、环保借助传统制造业未来转型的切实需求,数字赋能拥有广阔前景工业软件、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日本产品高附

28、加值、差异化创新;“工匠精神”;产业政策差异化扶持;国际化水平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半导体、精密仪器、光学仪器、汽车、制药、新材料、数控机床、电气设备亮点较少电子零件与设备、通信材料、芯片制造、软件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规模巨大;终端消费市场购买力大,应用场景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纺织、玩具、服装、电子制造、工 程 机 械、高 铁、特高压输电、航天丰富应用场景、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支付、基础设施健全、独角兽、电商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人工智能、5G、智能手机第二,同步推进质效化和规模化。我国不仅有规模跃居世界前列的产业,也有许多需要加快发展的幼稚产业。前者存在的问题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

29、低,经济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后者存在的问题是市场开拓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实现产业从低效到高效、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是大国产业9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参见:王罗汉、王伟楠:“德国工业 4.0 十年发展回顾,中国能借鉴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22年 4 月。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需要有不一样的举措。追求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是一件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虽然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目前进展比较缓慢。要使农业

30、、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使代表未来的幼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有一席之地,是下一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三,同步推进国际化和品牌化。过去 40 多年,我国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等方面,虽然成绩非常显著,但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和产业微笑曲线底端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21 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品牌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进入到当前阶段后,美、德、日、韩等国普遍推动制造业本土化,同时通过“再工业化”、技术输出限制、贸易壁垒等措施,阻碍中国产业进入国际产业中高端环节,延缓甚至锁死传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同时,过去在国际上竞争优势明显的低端产业或加工环节,又面临越来越

31、多发展中国家竞争。面对产业分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面对国际上高端产业回流发达国家和中低端产业分流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我国要想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从垂直转向水平,需要把握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复杂多变的新趋势,推动有更高技术含量、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在产业开放战略上有重大调整。应当说,近年来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商品进口、发展服务贸易等,正是应对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战略举措。如何落实这些战略举措,使产业链总体上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和竞争力的国际领先,22 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成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仍存在许多不确

32、定性挑战。第四,同步推进绿色低碳和资源节约利用。产业绿色发展正成为现代化的大趋势,能否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环境标志。“双碳”和资源环境约束,23 是发达国家没有经历过的,这也意味着产业现代化战略选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从 21 世纪初,我国就将绿色化纳入经济现代化的认知框架内。24 2016 年发布了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支持绿色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勾勒出工业部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体系”建设格局。但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仍需要探

33、索和创新。基于以上分析,新一轮产业现代化战略,可以考虑从总体上适应国内发展需要向全面提升国际地位转变,即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取向,实施产业国际地位攀升战略,产业现代化应紧紧围绕这一战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三、新一轮产业现代化战略实施需要攻克的难题推动中国产业迈上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必须集中力量攻克以下五个方面难题。1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要深化我国产业开放战略,在更高水平上集成国内外资源,支撑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从发达国家实践看,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能够更好地统筹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34、、国际品牌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现代服务配套、基础设施高水平提供等任务,是推动产业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原发式现代化的英国和美国,还是借鉴加创新的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都通过构建世界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食品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确立了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实现了与国际经济的深度整合。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两步现代化”目标,明确提出要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何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遴选出 45 个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13 个、高端装备领域13

35、个、新材料领域 7 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5 个、消费品领域 4 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01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领域 3 个,代表着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取向。这些集群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群主”企业有品牌和规模效应、骨干企业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创新要素较丰富等。其中,有的集群将要冲击“世界冠军”,有的要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批未进入培育名单的集群,仍然具有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潜力。尽管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建设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所需的全球性城市载体、全球化企业龙头、全

36、球化产业链条、全球化人才支撑等条件基本具备,25 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利用国内要素和国外先进生产要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自身经济总量应具有的地位相比,差距明显。以集群龙头企业为例,2022 年中国有 145 家企业入选世界 500 强,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排位靠前的基本上为金融、能源、冶金、房地产、工程施工等企业,国有企业占60%以上,与美国、日本、德国排位靠前的不少为高科技制造企业形成鲜明对比。进入榜单的 10 家银行,利润之和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利润总额的 41%,125 家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只有 23 亿美元,只有美国113 家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的一半。改变这种现状,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37、支持其参与行业国际标准、市场规则等的制定,增强对要素和产品定价的控制能力;需依托龙头企业塑造集群品牌,完善产业组织和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需推动制造业集群全面对接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等。2 高水平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形成知识产业占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需要加大新产业发展力度,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还需要在产业高度集聚和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建设一大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和创新生态区。近年来,为提高产业空间配置效率和集约水平,我国虽然已经在中小企业普遍形成块状集聚,产业园区在集中多数企业的基础上,将进一步

38、进行更大产业空间载体建设,作为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再聚集重要任务,先后批复 19 个城市新区规划、四大城市群规划和 8 个都市圈规划。但创新要素没有实现同步集聚,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仍然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与产业集聚区结合不紧密。即使在这些产业集聚区中,也没有形成高密度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更缺乏高能级的创新能力。为此,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提出,要促进各类要素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由此决定了新一轮产业战略,需要对照美国硅谷、美国旧金山

39、 洛杉矶地区、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东伦敦科技城等国际高能级产业创新区标准,依托已有产业空间载体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高端化之路,通过集聚来突破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重点产品品牌化、产业基础高级化面临的制约,强化创新平台载体支撑功能,形成相关产业聚集和休戚与共的生态体系。尤其是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群区,逐步打破产业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3 确立数字经济领先发展优势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关键变量,其发展将引领产业跨越某些特定阶段,是新一轮产业发展必须抢抓的战略制高点。目前,以

40、 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使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服务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创新,得到数字技术有力支持,普及程度高,创新点多,部分领域开始形成领先发展优势,其示范效应对产业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业规模、货物贸易规模、消费市场规模全球第一,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的领域广,潜力巨大。利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创造部分产业赶超先进国家的条件。为强化这一领域优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推动互联网、大数

41、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作为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下一步,积极推进新一代数字基础11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设施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面向制造业服务的信息基础和平台建设,释放数字技术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乘数作用,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能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产业集群带动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等,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难题。4 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绿色低碳产业覆盖众多领域,发展潜力巨大,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国家,目前都将其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美国有 美国长期战略:2050

42、 年净零温室气体排放路径,欧洲有 气候中和长期战略愿景和 绿色政纲,日本有 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在这些战略和行动纲领中,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核心任务。我国尽管总体上刚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还没有完全转为集约型模式,但在 2016 年就发布了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要以节能、减排为主线,建设绿色工业体系。“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又加紧谋划低碳产业发展,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我国在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有能力抢占国际产业链中高端。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技术等领域,已经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符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条件。而节

43、能环保、清洁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则可以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借助人工智能、纳米新材料、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拓展新的产业领域。不过,与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大多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偏小。以节能环保行业为例,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数量,美国有 26 家,而我国有 10 家;固废行业 C3 企业市场占比,美国达49.6%,我国仅7.8%;水处理行业 C3 企业市场占比,美国达 17.2%,我国仅8.1%。抢占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使其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在科技创新、企业规模化经营、产品品牌塑造等方面,需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44、5 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依赖市场化程度高的主体去实现。尤其是产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更需要利用市场竞争激发企业活力,去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政府在新一轮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要参与资源配置,应在弥补集群打造的薄弱环节,在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载体、数字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和未来产业培育等市场激励作用不足的领域,推动资金、政策、人才、科研经费向这些领域配置。德国国家工业战略 2030(草案)提出,在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或关键基础设施的领域,设立国家参股机构;在动力电池等关乎相关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推动组建联合企业

45、并提供资金支持;在平台经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直接参与相关技术发展进程,26 值得我国借鉴。当然,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范围会比发达国家政府介入领域更宽一些。同时,政府在促进要素向中高端产业流动,支持企业创新的资金、税收、土地、要素等政策配套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其政策措施还需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参考文献:1 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 J 历史研究,1994,(03):153 165 2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7 18 3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与模式演进 J 人民论

46、坛,2021,(24):16 19 4 李敏纳,蔡舒 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探析 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91 96 5 王浩斌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 J 现代经济探讨,2010,(08):10 14 6 黄群慧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 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 J 经济研究,2021,(04):4 23 7 9 陈柳钦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 J 经济研究参考,2011,(44):15 31 8 李婷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及发展途径 J 中国集体经济,2020,(22):20 2121EFOM OF ECONOMIC SYSTE

47、MNO22023 10 朱荣贤 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 J 学术论坛,2005,(10):14 17 11 吴洪英 21 世纪初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初步评析 J 拉丁美洲研究,2011,(04):29 35,76,80 12 艾四林 党的十九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46 13 严立贤 发展理论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J 中国社会科学,1988,(05):75 88 14 沈宗武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影响 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04):35 39 15 王东,谢伟 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模式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J 历史教学(

48、下半月刊),2015,(08):39 44 16 严立贤“现代化理论”述评 J 社会学研究,1988,(02):72 82 17 贾利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N 光明日报,2019 12 13(11)18 19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 13 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46 347 20 欧阳峣,汤凌霄 大国发展格局论:形成、框架与现代价值 J 经济研究,2022,(04):12 21 21 吴敬琏 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J 管理世界,2006,(08):1 7 22 王刚,谢梅 产业链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 J 中国经贸导刊,2021,(20):

49、65 66 23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 J 中国社会科学,2003,(03):18 28,205 24 董志勇,沈博 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渊源与演进逻辑 J 经济科学,2021,(04):5 19 25 刘志彪,巫强,等 扩大内需条件下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3 26 吴妍 德国产业政策新动向:走向保护主义?J 国别和区域研究,2020,(01):161 181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Chinese Industrial Moderni

50、zationSHEN Yi(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610071,China)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Chinese-style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influenced by both theSoviet Unions planned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industrial economics,but more is the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