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_吴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4010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_吴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_吴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_吴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3 No.22023 年第 2 期doi:10.3969/j.issn.1000-7695.2023.2.025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术产出影响力分析 基于合作产出视角吴 丛1,2,阿儒涵2,3(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摘要:针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不同领域内对于中国国际合作学术产出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以 Scopus、SciVal和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为数据来源,以

2、20092018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合作产出为样本,构建领域合作强度影响力、领域合作水平影响力指数,建立二维影响力分析矩阵模型,综合分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国际合作学术产出的影响力。结果表明:(1)欧洲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的合作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态势,在不同领域对中国学术国际合作产出水平有不同影响;(2)美洲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在各领域内的合作强度和合作水平上呈良好态势,对中国国际学术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3)亚太区外籍院士对中国国际合作学术产出的影响力略显不足。基于此,提出要针对各地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合作特点,在资源配置和合作模式探索上展开具体分析。关键词:外籍院士

3、;国际学术合作;合作产出;学术影响力;中国中图分类号:G321.5;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23)2-0206-08The Impact Analysis of Foreign Academicia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n Chinese Academic Output:Based on Collaborative OutputWu Cong1,2,A Ruhan2,3(1.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2.Inst

4、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3.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Abstract:To look into the influences and contributions of foreign academicia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5、)to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cademic output,this paper takes the academic collaborative output data between CAS foreign academician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and Chinese scholars as research sample,which are collected from Scopus,SciVal and official website of CAS,and further

6、analyses through creating a two-dimension research influence matrix model.It manages to establish two original innovative influence indexes,namely impact of collaboration intensity and impact of collaboration leve.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2D influence matrix model,it draws the followin

7、g conclusions:(1)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CAS foreign academicians in Europe region and Chinese scholars indicates a major disparity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some research areas show a great achievement on both collaborative intensity and level,whilst some remain quite weak.(2)The i

8、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AS foreign academicians in Americas regions and Chinese scholars suggests a strong and healthy momentum,in which CAS foreign academicians in Americas have exerte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utput.(3)Yet,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

9、en CAS foreign academicians in Asia and Pacific areas and Chinese scholars shows a relatively weak sign,from both collaborative intensity and level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it suggests to set up specific and targeted analyses 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operative mechanism accordi

10、ng to the collaborative traits in each geographic region.Key words:foreign academician;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output;academic impact;China收稿日期:2022-05-14,修回日期:2022-07-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任务导向型与自由探索型科研活动的特征研究基于多重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特征提取与分类模型”(71974184)项目来源: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阿儒涵青促会项目”(20

11、19158)吴丛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术产出影响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2071研究背景院士制度起源于 17 世纪的欧洲,自此之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成为了受广泛认可的最高学术荣誉制度。院士制度包含概念要素众多,而外籍院士作为院士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各国展开国际合作、凝聚国际科学力量、促进科学发展和传播科学知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籍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院士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完全建立,而“外籍院士”这一称号也没有实际落实,直至 1992 年,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第六次学部委员会大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首次

12、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制度;两年后,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再次修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并在本次大会上选举产生了 14 位外籍院士,至此,中国外籍院士制度才正式建立1。据中科院学部局2统计数据,截至 2019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共有外籍院士 88 人,主要集中于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其中欧洲区外籍院士共 25 人、美洲区共 54 人、亚洲区共 9 人。为深入探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不同领域内如何提升中国国际合作学术产出水平”这一问题,笔者采集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个人情况、学术成果及其同中国学者合作成果发表数据,采用二维影响力分析矩阵模型分析中国

13、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各学科领域发展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关于院士评选的战略布局,本研究将外籍院士群体分为欧洲、美洲和亚太等 3 个区域(以下简称“三区”)分别开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基于学科布局的国际学术合作模式建议。2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概况2.1院士制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660 年,英国成立了英国皇家学会,是最早实施院士制度的学会之一;作为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学术组织,其雏形是一个由 12 位科学家构成的小团体,也被称为“无形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旨在通过实验促进自然知识发现,其成员被称为“会员(fellow)”3。两年后,时任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为英国皇家学会颁发了皇家许可证,这一行为从

14、政治角度上确认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合法地位。自此,英国皇家学会也开始肩负起了国立科研机构的职责。受到英国的影响,1666 年,法国皇家科学院(又称“巴黎科学院”)成立。初期,法国皇家科学院以时任法王路易十四的名义选聘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作为成员(即院士)开展研究工作,被选聘的成员还能够获得相应的薪水报酬4。与英国不同,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科学院院士制度。之后,欧洲大陆各国纷纷效仿法国来建立自己的国立科学研究院,聘请成员或院士开展研究工作5232。20 世纪早期,随着西方科学知识和体制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的院士制度也初见雏形。1928 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成为中国首个由政府设立的科学研究院,

15、受政府资助,且设有研究院实体,研究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48 年,“中央研究院”会议选举出首届院士 81 人510,而之后第一次院士大会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院士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1949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1955 年,中科院建立学部和学部委员制度。1994 年,中科院学部委员全部改称为“院士”,外籍学部委员改称“外籍院士”。由此,中国外籍院士制度正式成立5424-425。2.2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基本情况自 1994 年中科院外籍院士制度建立以来,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开展一次,实行推举制6。王勇等人1的研究指出,各国外籍院士的选举体现了学术因素基础上的需求导向和

16、荣誉授予并重的特点,即在考察候选人学术水平和对于当选国科技事业的贡献的基础上,增选院士也要符合国家外交战略布局等因素。中科院外籍院士选举和增选同样遵循了以上原则。就组成结构来看,中科院外籍院士国际化程度高、国际背景丰富,88 名外籍院士共来自 20 个不同国家,其中有 52 名来自美国,比例达到近六成;英国和法国的外籍院士数量次之,还有少部分来自瑞典、日本、德国、丹麦、印度和其他国家。多元化的院士背景构成符合国家外交战略布局这一考量。中科院外籍院士 20092018 年的学术成果颇丰,根据统计,共发表文章 10 797 篇。从地区分布来看,美洲外籍院士在总发表量和年发表量上均高于欧洲和亚太地区

17、,共发表 6 673 篇,数量占六成以上;而欧洲区为 2 764 篇,亚太区为 1 360 篇(见图 1)。就学术成果水平来看,美洲区学术水平最高。FWCI 指数是文献实际被引数与该学科领域预计总被引平均值之比,若 FWCI=1,表示文献被引数与预期的全球平均水平相等;若 FWCI1,表示文献被引数超过预期的全球平均水平;若 FWCI1,表明外籍院士在合作研究强度上对中国学术产出有积极影响;若 ICI1,表明外籍院士在合作研究水平上对中国学术产出有积极影响;若 ICL1,则表明外籍院士在合作研究水平上对中国学术产出无积极影响。4结果分析4.1各领域 ICI 指数外籍院士非常重视同中国科研机构和

18、大学的合作,且保持了较高的合作研究成果数量和水平。20092018 年,三区外籍院士共与中国学者合作发表文献2 853篇,其中欧洲区447篇、美洲区2 133篇、亚太区 273 篇。三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的合作领域众多,其中:中欧科技合作重点领域主要聚焦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化学以及物理和天文学;中美科技合作更加关注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国和亚太地区的主要合作领域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化学遗传和分子工程(见图2)。各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在各领域合作强度指数如表 1 所示。210吴丛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术产出影响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图 2 20092018 年中科院

19、三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学科领域分布表 1 20092018 年中科院三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领域合作强度影响力指数学科领域欧洲区美洲区亚太区材料科学1.162.360.77地球和行星科学5.65N/AN/A多学科科学4.163.72N/A工程学0.381.031.60化学2.121.350.42化学工程2.461.230.93环境科学1.44N/AN/A能源学0.641.36N/A农业与生物科学0.63N/A1.00社会科学0.90N/AN/A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0.960.761.87数学0.350.470.54物理和天文学1.261.980.85药学0.16N/A0.38计算机

20、科学0.492.23N/A注:N/A 代表缺乏该领域统计数据。下同。4.2各领域 ICL 指数如图 3 所示,美洲区外籍院士同中国学者的合作水平较高,FWCI 指数高达 4.76,且高于美洲区外籍院士整体国际合作平均值(4.15);欧洲区外籍院士同中国学者的合作同样保持了较高的水平,FWCI指数超过3.0,但略低于欧洲区整体国际合作平均值;亚太区外籍院士则表现稍弱。从各领域研究水平来看,三区外籍院士在各领域同中国学者合作成果的水平基本均高于中国学者的国际合作平均水平。其中,中美合作成果水平在各领域均维持较高水准;中欧合作成果在物理和天文学、能源学、地球和行星科学以及多学科科学等领域水平较高;中

21、亚太合作成果水平表现略显不足,在化学和物理和天文学领域上表现略好。其与中国学者在各学科领域合作成果水平具体数值,如表 2 所示。图 3 20092018 年中科院三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重点领域分布吴丛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术产出影响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211表 2 20092018 年中科院三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领域合作水平影响力指数学科领域 欧洲区美洲区亚太区材料科学3.065.040.96地球和行星科学4.99N/AN/A多学科科学5.495.00N/A工程学3.847.461.09化学1.563.922.10化学工程1.514.580.56环境科学2.13N/AN/A能源学

22、4.013.72N/A农业与生物科学2.25N/A1.75社会科学2.00N/AN/A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2.184.470.67数学2.014.540.35物理和天文学6.826.252.16药学1.93N/A0.25计算机科学N/A6.380.904.3综合分析以不同区、不同领域的中科院外籍院士的 ICI指数为横轴、ICL 指数为纵轴,建立二维影响力分析矩阵模型,以横纵比值为“1”作为分界线,可将不同区的中科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在各领域的合作情况划分为 4 个象限。其中,第象限学科特点为高合作强度且高合作水平;第象限学科特点为低合作强度却高合作水平;第象限学科特点为低合作强度且低合

23、作水平;第象限学科特点为高合作强度却低合作水平。由图 4 可见,欧洲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学科领域影响力集中在第一和第二象限,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态势。具体而言,地球与行星科学、多学科科学等领域 ICL 指数和 ICI 指数均大于 1,即欧洲外籍院士同中国学者在这些领域上的合作水平和合作强度远高于中国学者的国际合作水平;也就是说,欧洲外籍院士在上述领域对于中国的国际学术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也存在如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合作强度较高、合作水平却低于中国国际合作平均水平的领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领域的欧洲院士对于中国学术国际合作成果未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图 420092018 年欧洲区

24、中科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水平与强度影响力分布如图 5 所示,美洲区中科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学科领域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还有少部分分布在第二象限,整体呈良好态势,对中国学术国际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绝大部分学科来说,ICL 指数基本超过 4,表明美洲区中科院外籍院士在学术合作水平上对于中国国际学术合作发挥了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对于计算机科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数学等小部分领域来说,ICI 指数 1,即美洲区中科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国际学术合作在强度上的影响力略显不足。212吴丛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术产出影响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图 520092018 年美洲

25、区中科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水平与强度影响力分布如图 6 所示,亚太区中科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学科领域影响力散落在不同象限中,相对不集中,影响力略显不足。对于多个领域来说,亚太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 ICI、ICL 指数基本都在 0 2之间,即使在如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等领域,对中国国际学术合作表现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并不是特别显著。此外,还存在如药学、数学等的 ICI、ICL 指数均小于 1 的领域,表明亚太区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水平和合作强度均低于中国整体国际合作水平,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表现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图 620092018 年亚太区中科院外籍院士与中国学者合作水平与强

26、度影响力分布5结论与启示(1)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聘整体上遵循了国际上对于院士评选的规则,并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总体上看,外籍院士对于中国在世界领域内的学术成果水平有积极影响,对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提升有较大帮助;但是在部分地区,吴丛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中国学术产出影响力分析基于合作产出视角213尤其是亚太地区,由于外籍院士的增选还肩负了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等任务因素,因此从模型参数上并不能看出这些区域的外籍院士对于中国国际学术合作产出水平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各区域外籍院士对于中国各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不尽相同,未来在资源配置和合作模式探索上应针对各区域特点展开具体分析。其中,欧洲

27、区两极分化严重,中欧未来的学科合作需要针对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如对于地球与行星科学、多学科科学等“双高”领域,要继续保持已有优势,对于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水平很高而强度不足的领域要发挥欧洲区外籍院士在学术水平上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横向扩宽合作广度、纵向加强合作深度,促进中欧高质量学术合作;美洲区整体态势良好,但是在部分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生物学等,中美洲合作强度层面存在提升的空间,且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提升中美科技合作强度仍是一个挑战,未来应继续保持中美合作的现有优势,充分发挥美洲区外籍院士在水平和强度两个层面上对于中国国际学术表现的积极作用,探索符合中国科技战略

28、的高质量国际学术合作模式;亚太区外籍院士对中国国际合作学术成果水平的影响力略显不足,但是由于其肩负了外交战略布局任务等因素,未来应继续探索适应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的学术合作模式,针对合作学科领域的特点提高合作质量,有效利用外籍院士优质资源,带动中国多学科国际学术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王勇,文彦杰,缪航,等.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79-88.2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与简介EB/OL.(更新日期不详)2021-12-30.http:/ H.The royal society,1660-1940:a history of its

29、administration under its chart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4:9-40.4杨庆余.法兰西科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6):81-87.5郭金海.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创立与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6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EB/OL.(更新日期不详)2022-02-14.http:/ is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EB/OL.(2020-09-16)2022-05-27.https:/ C S,L

30、EYDESDORFF L.Network structure,self-organization,and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J.Research Policy,2005,34(10):1608-1618.9LEE S,BOZEMAN B.The impact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 on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05,35(5):673-702.10NARIN F,STEVENS K,WHITLOW

31、E S.Scientific co-operation in Europe and the citation of multinationally authored papersJ.Scientometrics,1991,21(3):313-323.11LIAO C H.How to improve research quality?Examining the impacts of collaboration intensity and member d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networksJ.Scientometrics,2010,86(3):747-761.1

32、2SOORYAMOORTHY R.Do types of collaboration change citation?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social science publications in South AfricaJ.Scientometrics,2017,111(1):379-400.13李真真,彭晴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群体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3):303-310.14OH W,CHOI J N,KIM K.Coauthorship dynamics and knowledge capital:the patterns

33、of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6,22(3):265-292.15高志,陈敏娟,王妍林.杰出科学家的科研合作特征研究J.情报杂志,2022,41(7):176-180,137.16张丽华,田丹,曲建升.科研合作模式与科研人员角色的变化规律分析:以病毒学领域职业生涯至少为30年的作者为例 J.情报学报,2020,39(7):719-730.17KISER G L.No more first autho

34、rs,no more last authorsJ.Nature,2018,561(7723):435-436.18高志,张志强.杰出科学家的科研合作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面板数据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0):50-58.19隆连堂,姜照华,刘则渊,等.中国区域知识生产合作强度的定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62-64.20丁洁兰,杨立英,孙海荣,等.基于文献计量的“一带一路”区域及沿线国家科研合作态势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6):626-636.21尚媛媛,张琳,曹喆,赵文静,等.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论文科研合作特征与影响力研究:以中美发表的 Nature、Science论文为例J.现代情报,2022,42(2):163-177.作者简介:吴丛(1994),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资助;阿儒涵(1983),通信作者,女,内蒙古通辽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政府科技资源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