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与变迁_佟德志.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394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与变迁_佟德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与变迁_佟德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与变迁_佟德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3)02-0010-09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与变迁佟德志王旭(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 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重要文献作为语料库,以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及其变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从而实现建设社

2、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从时间序列上分别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三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由中心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本分析;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现代化国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对于现代化,中国人大多耳熟能详。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都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形成什么样的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及规律,就需要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因

3、此,从总体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尤其是从模式变迁中找到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就非常重要。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不仅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知识体系,更会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正是由此出发,本文试图用经典文献的语料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文本和内容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加以考察,以期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些创新性的认识。一、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形成了非常鲜明的风格。全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目标上高度统一,尤其是高度统一于领导人的文集、文选、讲话当中。这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为因果的过程:一方面是领导人的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民主集中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会

4、依据领导人的思想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领导人的文集、选集等文献就成为我们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语料基础。本研究选择了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作为基本的分析对象,并把这五套文献作为一级语料库,抽取了与“现代化”这一文本邻近的50个词,形成了32万字的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现代化”的语料库。另外,除了把上述五套文献作为语料库外,本研究还将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到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系列重要文献数字化,将之作为上述五套文献语料库的辅助语料库进行验证,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在方法上,本

5、研究使用了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以便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分析五套文献中现代化话语的基收稿日期:2023-0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民主治理的困境与趋势研究”(21A22003)作者简介:佟德志(1972),男,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1996),女,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选择 毛泽东文集 是因为笔者认为文集比 毛泽东文选 更能系统、全面地反映毛泽东思想。-10DOI:10.16365/ki.11-4054/d.2023.02.007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

6、题研究本面貌,本研究以“现代化”为参考点,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文献进行了基本的参考点和覆盖率分析,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现代化都高度重视,多次提及,但也有较大的差别,如 毛泽东文集 中前5卷没有提及“现代化”,邓小平文选 第1卷只提及3次,主要原因是 毛泽东文集 前5卷和 邓小平文选第1卷都产生于中国革命时期,“现代化”还未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使用的概念。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这一概念贯穿了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尤其是改革的整个过程。虽然“现代化”在五套文献中没有特别高的覆盖率,但因为现代化是作为目标出现的,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二、中国式现

7、代化的要素从1952年毛泽东在 军委关于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 提出“现代化”2224,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11为主题,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一直都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哪些基本要素,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现代化的要素,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提炼出同一时期人们具有共识的现代化要素,同时将不同时期人们前后有所继承的现代化要素也考虑进来,这是本文致力的目标,由此,本文就会在总体上分析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相对稳定的要素,从而能够更好地考虑要素间的关系。为

8、了更好地从整体上分析中国现代化体系的结构要素,笔者采取了提取关键共享词的主题模型分析,具体操作是提取五套文献总共现频率排名前10的关键词,观察其共享情况。初步统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这一共享词表,笔者发现五套文献中现代化话语体系呈现出较好的共享性。与其他文献相比,毛泽东文集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原因是 毛泽东文集 收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革命和建设两个时期,有关现代化的话语被稀释。处于现代化话语体系核心地位的“改革”“开放”在 毛泽东文集 中覆盖率也不高,“开放”并没有与“现代化”共同出现。相对来讲,邓小平文选 处于改革初期,而 江泽民文选和 胡锦涛文选 则更为接近,都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中

9、国的现代化走向全面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体现出更多的理论创新。为了验证这一结果,笔者将重要文献选编中形成的现代化语料库进行了同样的操作,排名前10的分别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开放”“我国”“党”“社会”“中国”和“人 参考点是指语料库中包含关键词的内容在语料中出现的位置和数量;覆盖率指的是包含关键词的内容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关键共享词是在五套语料当中出现频次都很高的关键词;主题模型分析是在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中根据语义分析和文本挖掘等原理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以理解主题的一种分析方法,以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比较常见。共现

10、频率是指两个词共同出现的频率,一般假设两个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两个词之间的联系越大。收录作品毛泽东文集(第1卷)毛泽东文集(第2卷)毛泽东文集(第3卷)毛泽东文集(第4卷)毛泽东文集(第5卷)毛泽东文集(第6卷)毛泽东文集(第7卷)毛泽东文集(第8卷)邓小平文选(第1卷)邓小平文选(第2卷)邓小平文选(第3卷)江泽民文选(第1卷)江泽民文选(第2卷)江泽民文选(第3卷)胡锦涛文选(第1卷)胡锦涛文选(第2卷)胡锦涛文选(第3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收录年代1921.11937.61937.81942.1219

11、43.11945.81945.81947.121948.11949.91949.101955.121956.11958.121959.21975.71938.11965.121975.11982.81982.91992.21980.81997.81997.92000.22000.22004.91988.62002.92002.122007.102007.122012.112012.112014.62014.82017.92017.102020.12020.22022.5参考点000001419016533511224413643023112682299872224273覆盖率000000.01

12、%0.01%0.01%0.01%0.19%0.08%0.16%0.15%0.12%0.13%0.10%0.09%0.06%0.04%0.11%0.13%表1五套文献“现代化”的参考点和覆盖率-1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民”(具体情况见表3)。在表2中进入前10的“经济”和“国家”在表3中分别位列第11和12,这也验证了本研究的可靠性。下面笔者将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这些要素的可靠性。(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的现代化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主体,“党”这个关键词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当中的参考点计数为1180,覆盖率达到1.3

13、5%,排名第4位(见表4)。在重要文献选编中形成的现代化语料库中,“党”排在第7位(见表3)。如果加上“中央”(126,0.14%)、“共产党”(103,0.12%)这样明确指称党的词频数,就更能说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当中,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与现代化共现的概念当中,“人民”(969,1.11%)排名第6(见表4),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当中最为基础的政治主体。因为在很多语境中“人民”与“群众”(219,0.25%)一词通用,如果合并的话,“人民”的参考点和覆盖率会

14、更高。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几乎成了中国政治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不仅体现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还体现在民主3、全过程人民民主4等众多的概念当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建设”这个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当中的参考点是2965,覆盖率达到了3.40%,排名第1(见表4)。也有学者对中国政治中的“建设”进行研究,提出了国家建构理论或者国家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民”这两大主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的显要地位说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当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主体选择。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与中国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为人民服务”

15、的 在历任领导人的文集、文选当中,“党”一般都是指中国共产党,如果指代其他的党,文献都会专门指出。表2关键共享词的覆盖率(单位%)关键共享词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党改革中国人民国家开放社会经济毛泽东文集(18卷)3.111.620.140.140.140.681.080.950.000.270.54邓小平文选(13卷)1.941.760.891.050.551.050.920.590.320.310.75江泽民文选(13卷)3.942.202.161.251.481.231.030.751.080.781.01胡锦涛文选(13卷)4.092.562.651.711.711.121.180.791.2

16、71.270.8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1.952.302.061.070.941.761.091.730.510.920.74关键共享词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开放我国党社会中国人民经济国家农业全面参考点计数50093031199918411367129310041002919919830827648645覆盖率(%)5.323.222.121.961.451.371.071.060.980.980.880.880.690.69表3重要文献选编语料库中的现代化关键词共享情况排位-12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表4五套文献语料库关键词共享情况排序关键共享词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党改革中国人民

17、国家开放社会经济我国全面参考点计数296520471903118011731168969873817804789787664覆盖率(%)3.402.352.181.351.351.341.111.000.940.920.900.900.76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宗旨意识,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直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都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一致性。从现实上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主体特征,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8、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122,23,26。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122-24,27。(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参考点是2047,覆盖率达到了2.35%,排名第2,也格外引人注目(见表4)。这提示了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搭配,在 邓小平文选 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 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等文献中的参考点达到947。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一个固定搭配。

19、实际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也是强调了社会主义,其完整的表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的主线展开的。革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是为了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当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现代化自然是在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下完成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总体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框架。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

20、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就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从这个意义上讲,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在与现代化共现的概念中,“改革”和“开放”都进入了前10名。其中,“改革”与“现代化”共同出现1173次,覆盖率达到 1.35%,排名第 4;“开放”与“现代化”共同出现817次,覆盖率达到0.94%,排名第9(见表4)。可以说,改革开放与中国式

21、现代化息息相关,伴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是紧密联系的。就语义上来讲,改革与现代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果只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改革是一种变化,现代化更是突出了一种变革,现代化就是需要改革的。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来看,改革开放同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更是高度吻合。从社会属性上来看,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当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中国的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从最终目标上看,改革以发展为目标,现代化也是以发展为目标,两者在目标上是吻合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小康社会”目标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目标。也只有通过

22、改革开放,中国才会获得更高水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四)以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目标,“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通过统计与“现代化”共同出现的“发展”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1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领导人并不是都从发展的角度理解现代化,而是在 时 间 序 列 上 表 现 出 不 断 增 高 的 趋 势。到胡锦涛,“发展”的概念与现代化共同出现的次数最多(总计715次),覆盖率最高(1.62%)(见表5)。早期现代化,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是在

23、“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提出来的,更侧重工业化,强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小康社会”就是一个综合的发展理念,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同时也广泛地将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容涵盖进来。不仅如此,在发展的理念上,也由原来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被写入党章,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不但成为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逐渐由“高速度发展”转换为“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语义的分析来看,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胡锦涛提出“科学

24、发展观”,再到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既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的一贯追求,也表现出发展的观念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综上分析而言,“现代化”的共现词,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党”“发展”“建设”“人民”“经济”“改革开放”和“国家”等关键词。经过对这些词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概括得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在这个概念当中,为了理论饱和的需要,我们选择性地剔除了像“中国”这样的关键词,加入了“战略目标”这个关键词。为什么加入的关键词不是“目标”,而是“战略目标”?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来看,是

25、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中国式现代化带有战略定位;二是“现代化”这个词的本义就带有过程性的内涵。因此,我们最终将中国式现代化定位为战略目标。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模式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前面总结各要素得出的现代化的概念,并不是一个能够涵盖所有时间、所有类型的现代化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提出过“四个现代化”,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尽相同。从历史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大体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三个模式。(一)

26、四个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多次提到“近代化”,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含义。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 论联合政府 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7。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提及“发展成为近代化国家”“军队近代化”等目标2340,355891040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设想,这是“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版本。1957年毛泽东在 关于

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1。此后又重申这一目标,形成了三个现代化的版本。到1959年,毛泽东又“加上国防现代化”10116,这样,第二个版本的“四个现代化”逐渐成型。后来周恩来又将“科学文化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到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开会时,包括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在内的第二个版本的“四个现代化”正式成型。在领导人的文集、文选当中,“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主要集中在 邓小平文选 当中,总计提到235次,在 邓小平文选 第2卷当中更是高达184次。这反映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社会

28、主义建设和改革初期的重大意义。而在辅助语料库 理论饱和是指在质性分析的概念建构过程中,构成概念的要素因为齐备而不再需要加入其他要素。文献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覆盖率(%)0.180.431.191.621.21表5“发展”在五套文献语料库中的覆盖率情况-14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四个现代化”在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被提及有 232 次,覆盖率达到了0.16%,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更是将其视为“当前最伟大的历史任务”12。这种情况在

29、江泽民文选 当中就发生了变化,总计被提到 5次。后续的 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虽然也会提到,但每套文献总计都没有超过4次。这种话语转型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变化。“四个现代化”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最需要发展的领域提出来的。无论是农业、工业、国防还是科技,都是当时迫切需要的。周恩来将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文化现代化”修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有修辞上的考虑,也有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对技术更需要的成分在里面。“四个现代化”有着强烈的工业化内涵,人们甚至将“四个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而工业化也确实是“四个现代化”中极为关键的一环。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四个现代化,甚至将“四个现代化”理

30、解为“最大的政治”13162也有着这个方面的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以重点领域、中心发展的“四个现代化”很快得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强调全面发展,形成了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模式。(二)小康社会继“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后,“小康社会”成为新的现代化目标。这两个概念不仅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同时也是交错使用的概念。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3237。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且认为这种现代化不同于西式现代化,是“小康之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小康状态,中国要建成小康的国家1323

31、7。在1984年与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谈话时,邓小平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并且直接将小康社会等同于中国式的现代化654。“小康”语出 诗 大雅 民劳,带有典型的中国元素,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邓小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与现代化结合起来,用“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不仅突出了中国元素,更是突破了原有的只集中在某些重要领域的现代化,将现代化推进到全面建设的现代化。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这是“小康社会”第一次被明确写进党代会报告。在报告当中,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

32、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14。“小康社会”的概念正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小康社会”不再只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领域,而是一个全面建设的概念。2005年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科学发展观与之联系在一起。他明确指出“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 胡锦涛文选第2卷中只出现过2次,在第3卷当中就增长为42次,逐渐成为继“小康社会”之后的另一个目标。最引人注目的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报告的主题就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16,这实际上设定了从2012年至 2020年的社会主义

33、建设的目标。此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性设定,各地还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高质量小康社会”等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发展,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现了43次,在第2 卷、第 3 卷当中,分别上升到 72 次和 82 次,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这一概念的词频开始下降,在第4卷当中只出现了44次。从最开始提出“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并层层推进,使之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现代化目标,贯穿了我国

34、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历史,我国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小康社会是对四个现代化模式的传承和创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心走向全面的过程。(三)现代化国家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同时,这次大会还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这标志着小康社会模式的现代化成功实现,现代化国家模式正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与国家的结合。现代化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上被提出来,比如,个人现代意识的成长、社会现代性的形成,以及国家层面的现代化。从全面推

35、进的现代化进程来-1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讲,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最终还是要均衡地落脚到国家层面的现代化。最初两个版本的“四个现代化”主要强调了工业和经济层面,而两个版本的“小康社会”则主要强调社会层面,最终发展到现代化国家层面,不仅体现了由中心向全面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社会与国家现代化的结合。“现代化国家”作为固定表达在 毛泽东文集中没有出现,在 邓小平文选 中也只出现了1次,但到了 江泽民文选 和 胡锦涛文选 中,分别出现了35次和30次。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当中,这个固定表达经常性地被使用,出现了99次,覆盖率也达到了0.71%。另外一个固定表达“现代化强

36、国”更 是 表 现 出 更 为 明 显 的 新 时 代 特 征,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当中却出现了 36 次,而在毛泽东文集 中只出现了3次,邓小平文选 中出现了7次,在 江泽民文选 和 胡锦涛文选 中总计只出现了1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有学者认为这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上,“四个现代化”本身就有两个版本,综合起来至少有五个现代化。如果加上毛泽东提出来的“科学文化”,邓小平提出来的“教育现代化”,现代化的内容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之前就不止五个,四个现代化中

37、的“四个”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值。另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再是某些具体领域中心的思路,而是全面发展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现代化国家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环节。当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忽视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在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中又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上,有关社会治理的内容被正式写入了大会报告,并以专门一段的形式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语料库词频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三个前后相连、传承创新的模式。第一

38、个模式是“四个现代化”,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表现为毛泽东到邓小平时期的发展,并在江泽民时期改革的深化中得以实现;第二个模式是“小康社会”,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表现为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时期的发展,同时在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实现;第三个模式是“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这在江泽民、胡锦涛时期都有所提及,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全面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9、。”124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新中国成立至今 70 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从两个版本的“四个现代化”,到两个版本的“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与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得到不断的更新,中国式现代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一些变迁规律和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了传承与创新,合理地处理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时间问题,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表现出从重要领域到中心再到全面的发展趋势。(一)传承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了分别考察这五套文献现代化语料与总语料之间共享的情况,

40、我们计算了在各套文献中能够进入总语料库前10和前50的词汇数,结果如表6所示。就进入前50的词数来看,从 毛泽东文集 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呈现出偏态较大的单峰分布。毛泽东文集 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具有更强的创新性,而 胡锦涛文选 则体现出承上启下的传承性。而从表 6 进入前 10 的词汇数来看,毛泽东文集 的独立性更强,只有3个排名在前10的关键词在总排名中居前10名,邓小平文选 则增加至6个,江泽民文选 胡锦涛文选 则分别有8、9个排名在前10的关键词进入总排名的前10。文献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前50词数

41、2634394338前10词数36896表6五套文献语料库关键词共享情况-16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有6个共享词,表现出更多的创新性。进入前50的共享词与进入前10的共享词呈现出大体相同的话语共享趋势,印证了现代化话语的传承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这里面蕴藏了一个历史逻辑,即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既有变化又有常态。变化,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体现为推进和拓展。

42、常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一个基础。现代化的追求是不变的,但现代化的内涵要素却随着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变化,常讲常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体现为“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现代化国家”三个模式,贯穿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并直接影响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鲜明的传承性,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常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历代领导人在讲现代化的时候都会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也表现出时代的创新性,比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

43、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有一些主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强调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这实际上是由高速度发展转换为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主题,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却一直被强调,比如“农业现代化”,体现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二)中心与全面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中国经历了两个版本的“四个现代化”,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两个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进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逐渐由点到面,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是不断发展的现代

44、化,更是最全面的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出,在“四个现代化”的模式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还是更多强调某些重要领域或重要事务的现代化,是突出中心、重点推进的现代化思路。从毛泽东最早提出的工业、农业的两个现代化,到后来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的三个现代化,再到加上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小康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由中心到全面的大趋势。“小康社会”不再具体指某一个领域,某一项具体的中心工作,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一直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都在不断地被提及,但社会主义建设明显越来越强调全面。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得到全面升级。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特色社会

45、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由江泽民时期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到胡锦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这实际上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容由注重中心走向注重全面最根本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作了全面阐释,不仅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重大原则,还在接下来的11个部分的内容当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部署。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

46、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这些本质要求加在一起,加上其他部分对“深化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要素的论述,大会报告所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最全面的现代化,也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但现代化的要素越来越全面,而且现代化各要素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为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主更多集中在民主监督方面,但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又加入了民主协商,使得民主由原来的“四大民主”发展为“五大民主”,并且在201

47、9年进一步发展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号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并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做到“三全”,进而-17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实现“四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民主的“三个最”17,体现了要素的全面性。结语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改革开放为

48、动力的现代化,是以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两个版本的“四个现代化”,又经历了两个版本的“小康社会”,最终在党的二十大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由中心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析及结论都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的,也只对文本负责。对于那些与文本有一定出入的思想、行为,本研究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求证,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同时,词频分析假设了文本出现次数越高,重要性越强,但在实际研究当中,也不尽然,需要定性的研究来加以判断和证实。尽管本文结合了定性分析,增强了结论的可靠性,但是仍然会存在研究上不严谨

49、的地方。这些分析方法方面的缺陷,我们在研究当中都进行了比较严谨的处理,但仍然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佟德志.中国改革进程与民主话语体系的变迁J.政治学研究,2018(1):23-34+126.4 佟德志.全过程人民民主战略布局的历史与逻辑J.政治学评论,2022(1):164.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2.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50、M.济南:新华书店出版社,1945:65.8 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9 毛泽东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3.10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G/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