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_康凤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388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7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_康凤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_康凤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_康凤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56 卷第 1 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56 No 1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 2023收稿日期:2022 12 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1VSZ003);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 三治融合 研究”(编号:YC2021 B072)作者简介:康凤云(1966),女,河南滑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

2、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麦中坚(1990),男,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康凤云,麦中坚(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盼已久的梦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觉醒、探索、开创、创新四个阶段。从基本特征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压缩性过程与和平性赶超相统一,全面性发展与同步性治理相统一。从实践要求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

3、的关系、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实践要求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 579(2023)01 0011 08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Exploration Course,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KANG Fengyun,MAI Zhongjian(School of Marx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

4、i 330022,China)Abstract: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the long-cherished dream and unswerving pursuit of theChinese people since modern times,and it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erms of the course of history,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gone throug

5、h four sta-ges:awakening,exploration,initiating and innovation In terms of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realized the unity of the universal law and the special road of modernization,compressible process is unified with peaceful catch-up,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unifi

6、ed withsynchronized governance In terms of the requirement of practice,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must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centrality of the peop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ness and partial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civiliza

7、tion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Key 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exploration course;basic characteristics;practical require-ment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盼已久的梦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8、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冲击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之后经历了应激性模仿现代化模式、自主性探寻现代化模式、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p22),实现了现代化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缩短了现代文明在中国和平性发展的进程,创造了发展与治理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模式。一、探索历程: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先后在器物、制度和文化层面对现代化进行积极探索,“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

9、速的试选择”2(p339),但最终只实现了“帝国主义允许的范围内的现代化”3(p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中国共产党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据本国国情、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理念。经过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深化,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p22)(一)现代化意识觉醒:从被动

10、选择到主动求索中国的现代化是外源性现代化。在帝国主义的裹挟下,近代中国首先在器物层面进行变革。由于近代中国是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所以一开始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现代化,更不可能自发地选择理想模式实现现代化。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场现代化实践,从器物改革入手,先学习、模仿洋枪洋炮等军事制造技术,后扩大到交通、纺织、食品等民用工业。这场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直至 1895年北洋舰队覆灭、甲午战争中方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但这场自救运动的影响并没有随北洋舰队沉入海底,一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孕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阶级并催生了中国新兴企业家阶层,促进了旧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新阶级、新阶

11、层、新社会结构的生成;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促进了人才的现代转型,培养了维新运动乃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启蒙基础,储备了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从戊戌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近代中国进行了制度变革的尝试。戊戌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开启了中国迈向政治现代化的探索历程;辛亥革命掀翻了皇帝的龙椅,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新政权。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些政治变革道路都没有走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制度变革“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4(p1514)。新

12、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中国的现代化逐渐由被动推动转向主动探索。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现代化变革,本质上是以工业化、民主化为目标,试图通过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由于现代化意识只唤醒了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范围太窄;加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无法做到像先发型现代化国家那样,自上而下地推动社会现代化大普及,而是更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奋起和抗争。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一批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发起并领导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把现代化推进到第三个层次 文化层面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启迪了民智,回应

13、了中国人民“全人格的觉悟”5(p451)的诉求;五四运动把无产阶级推上历史舞台,促进了全民族“科学”与“民主”意识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理论基础。(二)自主性转型: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战争与革命是主旋律,军事现代化受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用和平方式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暴力变革现有的反常关系”6(p411)。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重点是军事现代化,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敌我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和武器装21江

14、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备现代化的需求更加紧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指出,要把敌人赶过鸭绿江,必须革新军制并不断增强技术条件7(p511)。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革新武器装备,推动军队军制现代化,这是残酷斗争的现实所需,是战争时代的必然要求。从“苏联模式”到“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开启自主探寻现代化模式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世界现代化呈现“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西方经典现代性”结构模式与“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的“苏联模式”相较量的基本格局。受国际环境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照搬

15、照抄“苏联模式”。但由于学习苏联没有同中国具体实际、没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政治上权力的过分集中和经济上的发展失衡)。尽管如此,但这一时期新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鉴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开启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工业化的历程,“四个现代化”思想逐步形成。1964 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重要目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至 1978 年,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中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对现代化也未形成科学的、全

16、面的认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8(p167)。(三)走自己的路:首创“中国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在考察西方现代化发展成就、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明确提出:要在 21 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8(p163)。邓小平所强调的“中国式”,一方面是指要适合中国国情,即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是指要植根中国大地,必须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这两个方面,邓小平借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小康社会”来生动地描绘中国的现代化图景,“这个小康社会,叫做

17、中国式的现代化”9(p54),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实现人民对丰衣足食的理想追求,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战略,阶段性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呈现出蓬勃朝气和旺盛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路线、新事物如雨后春笋,源源不断地涌现。其一,科学春天的到来。邓小平复出后主抓科技和教育,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8(p86)。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必须培养、选拔人才。邓小平正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高度关注科学技术

18、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正视人才青黄不接的现实,呼吁打破常规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固的科技和人才根基。其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p143)之后,这一思想路线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引领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劈浪前行。其三,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p37

19、3),剥离了计划和市场的制度属性,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时代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作用。其四,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加快发展。中国共产党以经济特区为试点,逐步构筑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10(p3)。(四)时代新飞跃:创新性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突破性新发展。尽管中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

20、化已经摆脱了对西方的“学徒状态”,深刻形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样态:其一,以“五位一体”科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四个全面”勠力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解决了“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五位一体”宏伟蓝图和“四个全面”具体路径紧密相连,是31第 1 期康凤云,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要抓手。其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引领各项政策的制定、评价各项工作的

21、成效。其三,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更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转型。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宣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强调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1 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机遇,归根到底来源于包括国际分工结构的新调整、美国全球金融霸权逐渐衰落等国际经济政治新变化,以及包括新自由主义制度范式遭受挫折、多边全球治理格局初现端倪等国际政治新格局

22、,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舞台上正从外围向中心迈进,这为中国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大机遇中蕴含大挑战。中国在 20122022 年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近 52 万亿元到超过114 万亿元,成为人均 GDP 超 1 2 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 4 亿人、市场主体总数超 1 5 亿户的经济大国12,开始动摇了原有的“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这极大地刺激了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因而中国贸易、中国制度、中国道路遭到遏制和阻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世界霸权国家及其盟友的合力围堵,中国式现代化遭遇严峻的外部挑战。尽管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仍旧展现出光明前景。特别是近三年来,中国共产党团

23、结带领全国人民,以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13。西方国家通过抹黑和唱衰中国、经贸领域持续施压、打造对华战略竞争平台等手段,妄图延缓甚至中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但事实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韧性好、潜力足,中国大踏步追赶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这应验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辩证法:“我们已经看到,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单个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14(p302 303)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

24、段。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开始现代化进程,就意味着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必然会呈现出新的现代化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压缩性过程与和平性赶超相统一、全面性发展与同步性治理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特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担当。(一)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与时俱进,但其发展过程都遵循普遍规律,都具有共同特征。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一是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

25、和国成立后,中国迅速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明确提出优先完成工业现代化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之路,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既站在时代变革的高度,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又以宽广的世界胸襟,大胆借鉴和辩证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实现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始终致力于社会

26、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现代化建设厚植坚强的制度根基。规律具有普遍性意义,但各国又有各自独特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各国遵循规律的方式必定是多样的、必定是有各自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的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41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等,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一切权力归人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挖掘

27、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合作、共赢作为外交工作的核心理念,将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相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所开辟的特殊道路。如果不遵循现代化规律的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会发生;不体现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国式”就无从谈起。“中国式”是指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但“中国式”不是教条。就像“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5(p664)一样,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本身还需要继续丰富和发展。它给世界提供的不是一种固定的现代化模式,而是一种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一种发

28、展中国家探索自身现代化的新尝试,一种发达国家破解现代性悖论的新方案。(二)压缩性过程与和平性赶超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很大不同。由于欧美等先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基于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现代性要素的嬗变,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次序顺承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先天性不足,如果采取这种发展次序,就只能永远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中国只有打破发展常规,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压缩,才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把失去的二百年 找回来”16(p25)。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压缩,

29、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使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是赶超式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和平性赶超的现代化。日本也属于赶超型国家,但日本的赶超主要借助于军事侵略,其现代化是靠殖民扩张迅速实现的。而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性赶超道路。如果诉诸军事扩张来实现赶超,就会背离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初心与使命,就会违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大势。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和平性赶超现代化之路是正确的。当今世界仍然处于西方发达国家构建的现代化秩序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西方中心观”和“文明优越论”仍然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为了跨越现代化的“修昔

30、底德陷阱”,中国人民要坚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17(p450),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自身发展和历史跨越。现代化的压缩性过程与和平性赶超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压缩性过程是实现和平性赶超的手段和措施,和平性赶超是压缩性过程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压缩性过程就没有和平性赶超的速度;没有和平性赶超,压缩性过程就失去了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了科学路径,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三)全面性发展与同步性治理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片面性发展模式,以全面性获取现代化效能的最大化。西方现代化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关注人类

31、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与这种片面性发展相对应,西方现代化必然暴露出资本本位、逐利本性、自发生成、丛林法则、全面扩张、唯我独霸等特质18(p124)。正是在反思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同步共进。这“五个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整体,分别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柱、社会目标及生态追求。“五个文明”相互激荡、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和现实表明,治理与发展必须同步进行。先发型现代化国家通过“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现代化模式开始出现一

32、些弊端,如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及现代性呈现对立、冲突、分离、悖论的基本特征19(p48),因而这些国家开始正视现代化的负面效应,逐渐将治理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则诠释了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即把协调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结合在一起,以资本治理推进规范性发展20,以生态治理推进可持续发展,以社会治理推进公正性发展。51第 1 期康凤云,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全面性发展与同步性治理有着内在联系,两者的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全面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会走入歪路;没有同步性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有促进全面性发展、加强同步性

33、治理,才能及时弥补发展赤字、及时补齐治理缺陷。我们只有处理好全面性发展与同步性治理的辩证关系,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站稳脚跟,才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阔步前行。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在继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仍在探索。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p22 23),因此,推进和拓

34、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关系、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021 年中国总人口约 14.126 亿人(约是全球发达国家总人口的 1.5 倍),中国如果实现了现代化,就必然昭示一个可喜现象:进入现代化行列的人口数量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数都要多,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这一宏伟前景的实现,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党的全面领导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是党的力量源泉。一方面,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

35、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21(p1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保障。因此,要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坚持和强化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党的成功靠人民、胜利靠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行稳致远的依靠力量和成功密码。中国共产党要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36、造性。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关系,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二)正确处理全局与部分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谋中华民族复兴、谋中国人民幸福作为奋斗宗旨,并把共同富裕作为谋人民幸福的支撑点。党在成立一百年之际,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14 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 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1.25 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城镇化率为 64.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6 降低到 0.466,

37、人民生活质量取得历史性进步22。数据表明,我国在“共同富裕”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个别人的富裕。从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必须处理好全局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充足、政治参与、精神提升、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满意等方面的全面富裕,绝不只是少数人富裕和物质生活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3(p42),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4(p787),“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

38、5(p308)。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一人不落一户。要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要分阶段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正61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共同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6。要按照党中央制定的共同富裕演进图扎实推进,将每个小阶段的目标一个个实现,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环境差距、教育差距、文化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正确处理经

39、济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27(p36)。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由低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多元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而且也是精神的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40、基础和经济保障,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架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文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关系,“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推进社会整体跃升、行稳致远”28。(四)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发展图式令人憧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9(p559 560)恩格斯对人与自

41、然关系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彼此依托、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也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在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远见卓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42、、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绿色之路,必须坚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要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繁荣的错误理念,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7(p51)。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要推动能源革命,加大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逐步减少传统能源依赖;要保护大江大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43、,增强全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只有使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入心入脑、知行合一,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绿色化,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自然生态逻辑31。(五)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之路的现代化。中国“不是一个新的强国,而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古老强国”32(p5)。在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走“国强必霸”的道路,而是在历经苦难后更加珍惜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延续了热爱和平的外交传

44、统,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融入世界体系,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向全球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 21 亿剂新冠疫苗,之后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 6 亿剂、1 5 亿剂疫苗33,积极帮助这些国家抗击疫情。中国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3。71第 1 期康凤云,等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距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要坚持把中国自己的

45、事情办好。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其次,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有机整体,“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才是文明相处之道。各国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共同寻找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密码。中国将和世界各国一道,继续为人类的美好生活与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参考文献: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46、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梁启超文集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M 北京:人民出版

47、社,2012 11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 06 24(1)12 本报编辑部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N 经济日报,2022 05 26(1)13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20 09 09(2)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8 戴木才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48、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 陈学明 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 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20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N 人民日报,2022 05 01(1)2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2 陆娅楠 经济发展大提高,生态环境大改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N 人民日报,2022 05 13(4)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N 人民日报,2021 08 18(1)2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8 荣开明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 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N 人民日报,2021 05 02(1)31 李明鑫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三重逻辑 J 理论探索,2022(1):38 32 李光耀 李光耀观天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3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N 人民日报,2022 04 22(2)(责任编辑:郭荣华)81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