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473677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两篇文】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研讨发言材料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下面,由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结合XX改革发展实际和独特文化资源,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彰显XX文脉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XX赋能”为题,作研讨发言

2、。一、坚定信念、久久为功,不断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集中表达,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为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精神动力、制度保障和文化条件。(一)深刻认识文化是赓续历史传承的命脉。立足历史文脉,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延绵,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骨的接续;我们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赓续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濡滞不进,在蔽天而来的西潮冲击下避守无力。同时也应认识到

3、,近代以来,重拾文化兴盛的光荣与梦想,一直是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走向重新振兴的历程,离不开文化力量的牵引、推动和支撑。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们“以史为重、赓续文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和时间的打磨,能够涵养情操、磨砺品质、提振精神,为我们提供去芜存菁、长流相传的不竭力量。(二)深刻认识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极。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化资源禀赋是XX高质量发展源源不绝的动能

4、极,我们要把文化充分融入XX县域经济、康养旅游、民生事业等领域,坚持文化为“魂”,认真写好“融合大文章”,不断提升其他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三)深刻认识文化是民族特色发展的支撑。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文化耀眼璀璨的支撑。7月12日至15日总书记在新疆调研时特别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新变化,对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和民族特色需求逐渐

5、多元化,我们应坚持以多元民族融合特色发展为支撑,以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内涵提升文化素养、以新形式表现文化魅力、以新业态展示民族特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二、锚定目标、审时度势,科学擘画XX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绚丽蓝图(一)深度挖掘XX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XX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两千余年的历史,秉承着“北达京畿,南通蒙昭”的南丝绸之路精神。魁星阁、进士第文风绵延;“东方金字塔”一战国至西汉大石墓群”“九宫十八庙”“凤凰文化”等历史瑰丽镌刻着神秘而又绚丽的古邛都文明。全面系统挖掘XX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底蕴,需要我们充分在文旅资源普查基础上,联合民宗、社科联、

6、文联、史志办等部门和乡镇开展历史、古树、古法、古物普查,制定出台保护利用办法。以“红色文化”“进士文化”串联安宁河、茨达河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进士村与和平湖,尽快开放进士第、大陆槽和凤凰阁等知名打卡点,让文化积淀逐步释放璀璨光芒。(二)深度挖掘XX异彩纷呈的传承底蕴。历史是最好的传承。XX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目前,全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4人,非遗保护名录涵盖五大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州级17项,县级25项。傈僳族高腔、葫芦笙、火草织布技艺、嘎且且撒勒舞多次登上省州非遗展示舞台。但我们也深知对文化传承思考上还不够深入,对非遗文化“青黄不接”现

7、象还未能彻底解决。因此,深度挖掘XX传统历史并将之传承弘扬,是我们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应大力支持文化传承活动,进一步深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非遗文化,不断强化文化培训交流活动、培养传承人、邀请企业、专家对文化产品进行文创开发,延伸文化产业链,激发底蕴活力。(三)深度挖掘XX薪火相传的民族底蕴。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XX历来有汉、彝、傈僳等23个民族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仅增强了XX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丰富和发展着XX文化内涵,提高了XX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文化基础设施条

8、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民族人才相对缺乏,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在XX比较突出。我们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XX大放异彩。三、凝心聚力、戮力同心,全面汇聚大兴X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一)坚持正确引领方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

9、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开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二)稳步提升文化服务。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论述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要不断改进完善运行机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

10、更好对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农村的文化“造血”功能。要不断加快实施总分馆建设,将文化设施与景区建设相结合,实现文化室、图书室市场化进景区,增添亮丽风景。同时,要积极搭建百姓大舞台,培育龙头文化队伍,舞动XX群众文化,将凤凰阁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打造成XX旅游与科普相结合的新地标。(三)做强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用好文化专干,扶持乡村文化能人,带动乡村文化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文旅企业升规入统,激励乡土文化人才、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指导

11、个体文化经营者、合作社等做大做强,增加就业,扩大影响。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进一步将XX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一批记得住名、拿的出手的文化创意产品。抓住机会、创新点子,邀请文旅达人、举办赛事活动、引发热点讨论、留下优质口碑、展现XX魅力,依托新煤体、大平台持续做好节庆文化的传承和衍生文旅产品的营销,全力办好桑椹樱桃节、端午药膳美食节、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具有IP效应的节庆活动。我的发言完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志批评指正!2023年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文化自信体现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

12、心。历史自觉主要体现为从历史的维度,站在历史活动实践主体的高度,深刻洞察和把握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牢牢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具体体现为深邃的历史情怀、深刻的历史观照、强烈的历史担当等。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在历史的深度和文明的高度达到辩证统一,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历史自觉,同时也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文化自信的背后,是深厚的历史根基、高度的文明传承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自觉。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历史的正确认识、认知和认同,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奠定了根基。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源于“古”即“源自中华民族五

13、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华民族在连绵不断的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主张;“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的民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白之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

14、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意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思维;“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的实践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当代中国人身上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毛泽东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是马克思主义与

15、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的文明渊源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探寻出文化自信的生成轨迹: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萌芽,到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初现,再到封建时代中华文明的逐渐成熟并引领世界文明潮流,辉煌中华文明历史积淀下形成的历史自觉赋予了我们无

16、比强大的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近代以来是中华文明蒙难蒙尘的时代,但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从对西方文明器物和制度层面的学习,到对西方文化层面的借鉴,无数仁人志士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进行了艰辛探索,也印证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是中华文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中华文明的复兴有了真正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带领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坚实的历史根基。从文明的延续性层面看,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形态。古印

17、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化都因为外族入侵而沉睡或覆灭,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王朝更迭,内忧外患频仍,却从未中断过,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伟力。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作为一个文明国家而存在,中华文明塑造了现在的中国。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未来,始终有着坚定的自信。近代以来,强烈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曾经在内心深处极大地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深信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战争时期,即使敌我双方在经济、军事、政治组织能力和综合国力对比非常悬殊的条件下,我们仍然相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如今的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如今的文明是历史之文明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

18、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时,我们也依然保持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和定力。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文化自信的历史担当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近代以后,西方文明的蓬勃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文明开始落后于西方。因此,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兴中华文化,让历史上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诠释了中华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互融通、内在一致。一方面,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传承,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未来。另一方面,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文化复兴代表了民族的重新崛起。文化复兴能够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团结向心力、国际竞争力。因此,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历史担当,也是一种历史自觉的体现。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可以说,中华文化复兴同样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担当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历史自觉。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来看,中华文明素有讲仁爱、

20、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华文明历来重视民族团结,由此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华文明是亚欧大陆东部兴起的原生文明,尊崇的是文明和平发展之路,具有内生性特征;西方文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而逐渐兴起,形成了西方文明与生俱来的对外扩张禀性,决定了西方外生性的文明发展之路。新时代的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擘画出了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这既是一种应对全球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立足自身、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拥有了更好担当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历史主

21、动和历史自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能,使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留下来,更能活起来,还能走出去。要做好宣传工作,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在全国进行普及推广,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将目光放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上,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准提炼、熔铸和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

22、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相契合,建立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明中国立场、讲清中华文明。要实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全面、完整和精准地向中国人民讲好中华文明史,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充分发扬以史育人、以史铸魂的作用。以高度历史自觉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资本至上利益至上形成鲜明对比,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孤立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向世界展示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担当,正是源于对中华文明的充分自信。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在抗疫进程中得到彰显和升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下,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源中华文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建立高度的历史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