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计划前 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含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足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含相关键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紧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含相关键意义。“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中国软件和信息技
2、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战略机遇。为深入落实国务院相关印发深入激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国发4号)和国务院相关加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国发32号),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总体布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计划(-)、信息化发展计划(-)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计划总体要求,编制本计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关键成就“十一五”时期,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停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显著,国际化水平连续提升,人才队伍不停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深入增强,已含有再上新台阶
3、坚实基础。产业规模连续扩大,产业结构不停优化。,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成1.36万亿元,是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比重从10.2%提升到18%,从业人员超出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中国年收入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出家,其中业务
4、收入超出50亿元企业有7家,超出100亿元有4家,超出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主导力量。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题有力推进下,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中间件等产品质量和性能显著提升,集成整合不停深化,在党政等关键部门、电子政务等关键领域和电信、电力、邮政、制造等关键行业得到了很好应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取得良好进展,信息安全服务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游戏软件等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停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扩展。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知识产权保护不停加强,产业发展环境连续改
5、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知识产权发明、保护和应用等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知识产权意识深入增强,极大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实现预期目标。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百分比逐年提升。企业主动利用知识产权手段提升关键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应对技术标准制约和市场竞争纠纷,维护正当权益。在国务院相关印发激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国发18号)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推进下,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应用环境、政策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了一批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6、为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很多省市立足产业资源优势,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加紧培育发展,发明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法转变。(二)关键问题多年来,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快速,但产业规模和实力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部分制约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含有全球领先地位大企业,产业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关键技术缺乏;产业链协同效应还未充足发挥,亟待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产业发展格局;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仍然缺乏;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
7、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可连续发展能力亟须提升。二、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一)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不停深化,软件和网络深度耦合,软件和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紧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商业模式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应用层出不穷,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网络化。计算技术重心正逐步从计算机转向网络,软件技术和业务创新和网络发展将深度耦合,网络将成为软件开发、布署、运行和服务主流平台。软件产品基于网络平台开发和运行、内容基于网络公布和传输、应用基于网络构架和布署、服务基于网络创新和发展成为大趋势,网络化操作系
8、统、网络软件开发工具、网络运行管理平台、智能终端平台、远程运维等基于网络技术、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服务将推进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不停创新。网络化趋势深入打破了市场竞争区域、国别界限,全方面展现出全球性竞争态势。网络化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方面临挑战愈加严峻,并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关键战略任务。服务化。软件服务化进程不停加紧,原有软件产品开发、布署、运行和服务模式正在改变,软件技术架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以软件应用商店等为代表,服务导向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
9、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动态提供计算资源、存放资源、数据资源、软件应用等服务成为软件服务关键模式。产品和服务深入深化耦合,推进了硬件、软件、应用和服务协同发展,加速了软件产品开发企业和部分电子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服务化趋势促进了产业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变革,加紧了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产业转型和升级。体系化。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相互渗透,软件向愈加综合、广泛一体化软件平台新体系演变,硬件和软件、内容和终端、应用和服务一体化整合速度加紧。未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结构产业链,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竞争发展为基于平台体系产业链竞争,产业纵向、横向整合步
10、伐加紧,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将主导市场竞争。产品、资源和服务体系化趋势日趋显著,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基于平台服务模式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等综合平台不停涌现,基于产品、信息、用户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关键竞争力。融合化。伴随信息技术应用不停深化,和业务融合日趋紧密,软件正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关键支撑工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个人计算、通信和娱乐等服务功效融合,网络平台上通信、内容、计算等服务融合,软硬件之间融合,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了巨大业务创新空间。信息技术加紧向传统产业、现代制造业和
11、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渗透,将推进行业间融合渗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生产信息服务业发展。(二)发展环境1.面临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紧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众多新产业增加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带来更多机会。“十二五”时期,是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紧发展和提升关键战略机遇期。中国以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为根本,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
12、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引领作用和地位将愈加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不停深化,行业应用需求更为强劲,这为产业带来了更为宽广创新发展空间。国务院相关印发深入激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国发4号)公布后,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加紧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将不停优化。2.存在挑战“十二五”时期,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着外部竞争和自我提升双重压力。国外大企业凭借雄厚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加紧技术创新、业务转型和产业整合,不停强化技术领先优势,力图继续占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高端步骤。中国软件企业因为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和领
13、军人才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无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同时,长久以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价值被低估局面未得到根本改观,企业竞争行为需深入规范,中国市场在地域和行业上相对分散,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三、发展思绪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国加紧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和结构调整、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契机,以市场驱动、应用牵引、创新支撑、融合扩展为根本,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服务能力为目标,重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深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1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不停提升产业规模化、创新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二)发展标准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强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结合,深入完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秩序。加紧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体系,以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融合为关键方法,构建符合国情和产业特征自主发展模式,集中力量突破基础软件、新型网络化高端软件等关键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地位领先技术、产品和标准,初步建立安全可靠产业技术体系。应用牵引、融合发展。坚持以用立业、
15、以用兴业、以用强业,以应用带动软件技术、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软件对业务支撑服务能力,形成应用、技术、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市场机遇,营造良好应用环境,拓展市场空间,促进面向生产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民生领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加紧推进软件和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和服务、软件和业务之间相互融合,推进行业间横向和纵向整合,扩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龙头、协同发展。充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主动引导,关键扶持,加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激励企业吞并重组,实现优势联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含有国际市场竞争潜力关键领域培育扶持
16、一批龙头企业。强化整机和系统对软件关键技术和产品牵引带动作用,促进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良性互动、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产业生态系统。优化布局、集聚发展。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加紧形成特色显著、布局合理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加紧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依靠关键地域、关键园区,汇聚优势资源,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方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
17、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具体发展目标以下:1.产业规模到,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成25%,年均增加24.5%以上,软件出口达成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出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出60%。2.技术创新基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研发投入超出业务收入1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业务支撑工具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深入提升,含相关键应用领域安全可靠处理方案提供和实施能力。基础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各类技术和服务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3.应用推广初步建
18、立安全可靠软件应用推广体系,推进安全可靠基础软件进入自我良性发展阶段。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方面提升,和整机和应用系统集成应用能力、系统协同运行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基于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产业生态链基础形成,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对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4.产业组织培育一批含有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含有创新活力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到,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出100亿元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5.人才建设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
19、利于优异人才脱颖而出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队伍。到,从业人员超出600万人。6.区域布局产业集聚度深入提升,创建若干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充足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可连续发展。到,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出千亿元城市,培育2到3个产业收入超出5千亿元产业集聚区。四、发展关键(一)基础软件加强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关键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高可靠高性能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开发应用,加紧突破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和移动互联环境下跨终端操
20、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打造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面向新型网络应用需求,加紧研发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智能海量数据存放和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化关键软件,加紧培育新兴网络化高端软件,创新应用和服务模式。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和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紧形成基于开源模式产业生态系统。(二)工业软件和行业处理方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步骤,关键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制造实施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产品生命周
21、期管理(PLM)、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加紧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推进工业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电子、轻工和纺织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研究,提升安全隐患发觉能力。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行业信息化需求,提升关键关键应用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信息架构计划、设计和开发能力,关键突破关键业务信息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研发和应用。集中优势力量,提升应用系统和基础平台整合能力、信息系统间综合集成能力,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整体应用处理方案。重视
22、社会民生领域软件研发,提升在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应用水平,大力支持面向生活领域软件开发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新需求。(三)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监测等关键领域,主动开展符合开放标准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加紧研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嵌入式系统软件,推进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深入提升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出口能力。(四)信息安全软件和服务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关键发展安全可靠安全
23、基础产品、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和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安全技术产品。加大相关标准研制力度,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产品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风险评定、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开展安全可靠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提升关键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安全可靠水平。(五)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做大做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完善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关键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提升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以集成拉动整机、整机拉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提升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水平,满足关键部门和关键领域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培
24、育高水平专业化信息系统集成企业,支持专业化支撑工具开发,激励信息系统运维模式、机制创新。以软件技术为关键,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根本,推进软件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发展业务咨询、信息化计划、企业架构计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定、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增强高端咨询能力、设计计划能力。引导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强知识库建设,不停提升咨询服务水平。以咨询服务为牵引,加强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软件产品研发应用间互动,促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应用推广。(七)数字内容加工处理加紧开发支持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技术内容制作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内容管理平台,关键
25、在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学习、空间地理信息等领域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促进信息网络、数字内容和智能终端融合发展,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生活领域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生产经营领域数字内容服务。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数字内容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面向日益增加数据处理需求,主动发展数据编辑、整理、分析、挖掘等数据加工处理服务。(八)服务外包主动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关键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ITO)
26、,扶持基于信息技术业务步骤外包(BPO),推进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步骤外包(KPO),促进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主动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和交付能力、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探索并推进云计算模式下服务外包模式创新。(九)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依靠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基于网络信息服务。加紧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推进云计算等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服务。激励电子商务企
27、业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物流、支付、信用、融资、保险、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协同发展。激励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定等服务于一体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十)集成电路(IC)设计面向通信网络、消费电子、工业装备、信息安全等领域应用需求,提升高端通用芯片设计能力,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和关键领域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处理能力。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全步骤高端工具和开发环境,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产品测试、认证、标准、专利等服务能力。五、重大工程(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主动培
28、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深入提升已经有优势技术和产品关键竞争力,立即形成规模优势。激励企业吞并重组,推进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加紧培育一批管理水平优异、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打造一批服务品牌。集中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优先安排公共资金,加强产业链微弱步骤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前景广、产业链带动作用强新兴软件平台。充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区域化集聚发展能力,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局面。(二)基础软件提升工程加紧实施“核高基
29、”国家科技重大专题,在战略布署上强化应用导向,以重大信息化应用、系统整机为牵引,以重大产品为目标,突破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网络化操作系统、新型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等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化和市场竞争能力。加紧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应用推广,加强军民结合、软硬件协同,组建基础软件应用联盟,搭建基础软件集成应用验证和移植测试环境,在政府部门、公共领域率先开展应用试点,形成示范效应。(三)工业软件应用促进工程针对中国工业发展迫切需求,关键支持一批应用效果好、技术创新性强、市场认可度高工业软件产品。依据不一样行业特点,制订工业软件推广计划,建立工业软件行业处理方案中心,促进工业
30、软件规模化应用。推进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工业软件产业联盟发展,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订工业软件相关技术标准。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和传统工业融合发展,引导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支持工业企业充足利用软件技术提升本身创新发展能力。加紧制订工业软件安全评测和监理标准规范,确保工业软件应用安全和质量。(四)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紧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支撑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进程,关键研发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定、数据处理和运行服务等领域业务支撑工具。研究制订和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加强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激励相关企业依据自主标
31、准建立服务能力体系。推进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间协调机制,开展面向生产信息服务业务示范工作,支持工业企业内设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在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服务、数字媒体服务、基于云计算环境新型在线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特色示范,引导并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五)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不停汇聚和引导城市资源投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若干集聚效应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质量效益良好、各具特色中国软件名城,逐步增强产业在经济社会各方面融合发展和辐射带动效应。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认定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和
32、支撑效果好示范基地,试行相关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主动开展各项示范工作,树立经典。加强对地方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引导,参考国家整体计划和区域分工布局,依据比较优势标准,确立各园区关键发展领域和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完善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推进和指导地方平台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不停丰富平台资源和内容,创新服务运行模式,形成覆盖全国、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服务平台网络,促进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建设。扶持一批面向软件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平
33、台。在有条件地域和园区布署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加紧共性技术研发和结果转化。(七)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工程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需求、安全需求和服务保障需求为目标,以整体集成为应用方向,以系统集成商为纽带,建立和完善各项标准、制度,加强资金、人才等方法保障,加紧安全可靠软硬件应用推广,实现应用和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经过先试点、再示范、后推广方法逐步推进,在关系国计民生关键领域大力推广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应用,提升软硬件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和质量,增强系统整体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水平,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八)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
34、示范。以加紧中国云计算服务产业化为根本,坚持以服务创新拉动技术创新,以示范应用带动能力提升,推进云计算服务模式发展。以关键领域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发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普、文化资源、生产制造、中小企业等领域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在整累计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保障信息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推广经典经验,形成一批满足关键领域需求安全可靠关键技术和产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技术支撑体系。制订一批关键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较为健全、相关服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云计算产业发展格局。六、保障方法(一)全方面落实落实产业政策加紧推进出台国务院相关印发深入激
35、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通知(国发4号)相关配套方法和实施细则,完善产业政策环境。主动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立法进程。加紧实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发明、利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探索建立长久有效机制。推进完善相关制度,主动推进安全可靠软硬件在各个行业应用。激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支持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主动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有条件地域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政策创新试点。(二)激励企业创新发展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激励企业负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题,着力提升基础软件自主创新能力,关键
36、攻克系统软件关键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激励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键和新兴领域开展创新研究,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探索创新合作机制,激励企业间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多层次合作机制,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产学研用结合技术、标准和应用等各类联盟,实现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充足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服务方面实现协同发展。推进软件企业技术改造,对企业研发环境、测试环境、质量保障体系给予支持,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三)加紧拓宽应用市场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紧面向关键领域拓宽应用和市场,形成应用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面向
37、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电子制造、轻工、通信、流通、物流、能源等关键行业,开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工业软件和行业处理方案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在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领域深入开放市场准入,充足发挥非公有制企业作用,增加市场供给。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实施,加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科技、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交通、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领域中应用。激励政府部门、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企业,主动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市场。激励大中型企业将其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机构剥离,成立专业软件企业,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支持少数民族地域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四)强化标准体系建
38、设和推广顺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完善有利于应用标准化机制,以市场立标准,以应用支撑标准,促进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结合,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紧基础软件、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汉字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UOF)、版式文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工业软件和测试评定等关键软件和服务标准制订和实施。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加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关键标准研究制订,开展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定体系,强化标准培育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作用。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标准跟踪研究,立即推进相关标准制订和实施。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在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
39、。(五)加紧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财税、金融、科研、创业、管理和服务等综合支持手段,健全医疗、科研、住房、户籍、职称、奖励等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期权、股权、技术入股、业绩等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和创新支持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发展环境。推进建立多层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引导发挥社会教育和培训机构作用,激励企业和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企业实习培训机制,建设实践实训基地,主动开辟海外培训渠道,加强品牌企业认证培训。制订领军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依靠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开展领军
40、人才滚动培养。加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海外留学人员尤其是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六)完善产业投融资环境落实国家激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投融资政策,推进各类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软件企业支持力度,经过出口补助、贷款贴息等方法支持软件出口、服务外包和境外并购。激励地方设置支持软件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投资风险赔偿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中国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动支持软件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努力为企业境内外重组并购发明愈加宽松金融、外汇政策环境。激励金融创新,探索开展软件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协议质押、信用
41、保险等试点,提升金融机构对软件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七)加速产业国际化进程推进建立多层次国际合作体系,加紧建立和完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逐步建立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海外市场服务体系,拓宽海外市场渠道,提升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各级政府应努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激励骨干企业在境外设置企业、组建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开展跨国并购等。激励外商投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激励跨国软件企业在中国设置离岸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经营总部,着力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巩固软件开发离岸外包,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出口。(八)加强产业管理工作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指导、监管和服务,充足发挥部省市合作机制作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协调配合。加大内地和港澳台地域产业交流和合作力度,推进建立海峡两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协作机制。加强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体系,逐步完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分析系统。充足发挥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调研、人才培训、行业运行分析、政策研究、诚信建设、资质认证、知识产权利用和保护、标准推广等方面作用。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反对恶性竞争,加强资质认证、市场准入、价格管理、反垄断、反倾销、反盗版等工作,形成良好行业规范。完善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隐私及企业秘密保护制度,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