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733782 上传时间:2024-10-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行进中的文化信念一个有思维需求的社会人,在今天,也许他已经在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了。历经社会的变迁,人,作为社会的主角,走到了工业社会的鼎盛时代-公元年。大多数的人,应该已经意识到这样一种感觉,人,开始离自然远了,而更多的是依靠科技化的工具与自然实现交互的过程。有谁还在仰望和敬畏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吗?有多少人依然坚守那些先辈们灵魂深处的道德法则?要找一片宁静的夜空,找回少年时代亦梦亦幻的心境,去看看星星,那可是变成了一种奢侈。在许多现代文艺作品中,帐单,轿车,灯红酒绿,战争征服,暴力嚣张,等等,几乎被渲染得满目皆是。或许,确实有必要探寻一种新的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才能有助於一个社会的人、经

2、济的人,回归自我,回归那古老的、远离物慾追求的信仰的时空。本文是一篇和读者讨论信仰观的文章。如果能够激发和影响读者个人已有的信念和信仰,产生一点点的新意,那就是作者的初衷。一、话说大清朝信仰观的问题,要从历史说起。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又是一个文化大国,经历了多年的封建帝王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皇朝,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人物,在信仰观念上,有着很强的共性。离我们最近的大清朝,从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在亚洲东方占据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人口规模达到三亿,统一台湾,统一新疆,是中央集权体制健全,国力强大,秩序稳定的超级大国。大清朝将农耕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了颠峰,是西

3、方人崇拜的富庶国度。在文化上,编纂的几部集大成之作,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整理和总结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再来综观一下西方社会的历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信仰观是非常清晰的。基督教在公元後2000年来的发展,使得社会的人对神明的信仰观念非常逻辑化和学术化。例如,一些历史人物曾经热衷於对上帝的存在给出他们认为非常严格的学术证明。西方历史与作为社会人的神学信仰观,十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人类的信仰观,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基督教信仰观很不相同。中华文化的两大瑰宝-儒家和道家学说,渊远流长,至今仍然光芒四射,是我们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直到今天仍然是全世界最

4、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在信仰观上,孔夫子却认为,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似乎没有工夫、不屑於去证明它。与儒家学说并行的道家学说,对信仰理论的关注程度,也是有限的。道家将道、德昇华为世界万物的恒常的本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恒常之道当成本体信仰,是不可言说的;而不可言说的信仰对像,就更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体系了。简而言之,道、儒两家的人文学说,都没有从学理上充分重视探讨社会人的信仰观部分。佛教是中国民众普及得最好的信仰观。它是诞生於印度的一种原始宗教,传入中国後被发扬光大,逐步演变成为一门逻辑性和学术性较好的信仰哲学,对中国社会的信仰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佛教的

5、神明敬拜,也是有局限的,它毕竟是外来的和尚在念经,其理论部分难度大,一些佛学的概念术语,如磐若、佛、禅等等,恐怕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半懂不懂,更别说老百姓了。这样,它就无法达到象西方的信仰观那样深入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程度。那麽,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就以大清朝为例,经常在影视文化中出现的那一位位男性大辫子的历史人物们,他们的信仰观上有些什麽样的共同特徵呢?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思考,以此请教於读者朋友。1、政治信念,是封建皇朝时代社会信仰观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爱民如子的好君主。然而,你犯有欺君之罪,来人啦,拉出去,斩首示众,这也是中国帝王文化和政治信念中时常表演的一幕。由於皇权的至高无

6、上,权力信念,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信仰观以政治信念为核心,是中国历史的事实,其原因非常复杂。从正面来看,以天下为己任,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激励了历代优秀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亡,社会的安定,百姓的幸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道德信念、学术信念,成为社会大众精神世界中,牢固树立的信念支柱。道德信念是用来调和、约束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是农业文明的需要,它在中国发展得相当完美。而中国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学术信念,则是别具风格的,它相当於西方人的哲学理念。汉武帝之後,形成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局面。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儒家推崇学而知之,尊师重教,学而优则仕,这对提高全民族的

7、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3、宗教信仰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和基督教文化不一样的是,西方人上帝与我同在,中国人无事不求神。中国人对神明的敬拜若隐若现,形式上表现出神秘化的倾向。但是,传统的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得根深蒂固,它以一种崇高的、庄重的形态和固定礼拜的形式,直接注入到了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认为,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应该说,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大清朝时代的信仰观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但是,它的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无法完全调和好人口膨胀与食物有限的对立,饥荒,农民起义和内外纷争,加大了大清皇朝对社会实现统治的难度。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大清朝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後於

8、西方,陷入了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蹂躏的命运之中。接下来是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噩梦连连。大清朝最终还是在内忧外患中覆灭了。二、信念与信仰二十世纪初,中国本土的信仰观,接受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民主信念、法制信念的洗礼。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终於结束了,中华大地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中国文化开始了奇迹般的复苏。再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实践能力同大清朝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主要的表现方面为:第一,人类的信仰观几乎难以驾御人类的实践观或实践慾望,科技发展到了可以实现用核子武器、生物武器来毁灭地球和人类的程度;第二,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和满足物慾生活的水平,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9、式,冲击了传统的信仰观;第三,科技理性的世界迅速扩张,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道德与功利的冲突更加激化,道德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地盘进一步萎缩,人类进入科技霸权主义的时代;第四,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正以惊人的速度侵犯地球生态环境;即使不发生核战争,人类也有可能因为工业化,引起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的失控、气候变化等等,而慢性自杀。下面将着重谈谈作者对人类信仰观的一些理论方面的思想碎片,望能得到专家学者们,以及关心信仰观问题的读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1、从哲学上区分信念与信仰是时代的需要。信念和信仰是并驾齐驱的,是信仰观学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性哲学的宗师康德曾经指出,给人的认识能力划界,为信仰留下地盘。根

10、据康德的理论,那些属於人类对未知世界、对人类不可知世界的精神描绘、主观推断、主观追求和人类情感寄托的知识范畴,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信仰。从认识论的角度,信念属於信仰的范畴。给人的认识能力划界,界限之内的,称为理性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而界限之外的,是未知世界或不可知世界的领域。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这一精神领域的观念性知识,这就是信念和信仰。信念与信仰的区别是,信念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随着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有可能实现,但信仰完全没有现实性。康德所生活的时代,科学理性还只是处在童年时期,也没有科技生产力所取得的大规模工业化的成就。信念,是社会的人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

11、知领域的一种预期和美好憧憬。本文给信念作一个精确化的解释,即人类认识能力范围与未知世界、不可知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和观念,就是认识论意义上信念的定义。信念既受到已知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又是通向未知的精神王国的桥梁,它是连接现实社会与宇宙本体的一道思想彩虹。信念既能制约在它後面的科学,又能兼顾在它前面的信仰。研究信念,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硬道理,那就是,信念有可能统一,信仰无法统一。2、从历史进程的角度,人类信仰意识的发展,需要经历神明信仰观、科学理性观和文化信念观三个形态。从游牧社会开始,人类意识如同一个睡着了的婴儿,被神灵唤醒。人类开始有了知觉和情感,在同原生态和动物界的物竞天择中进化出来,成为

12、地球的主宰。但是生产力的水平低下,在伟大的大自然造物主的面前,人类还依然显得非常渺小。人类早期,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关於信的意识活动和情感寄托,占据了精神世界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相信、信任、深信、坚信、迷信、信心、恐惧等等。神明敬拜是所有这些信念和信仰意识活动的一个合理的逻辑归结。在当时,已知的领域相当狭小,人的思维境界中,充满了对神明的敬拜。例如,古希腊时代的精神王国即是崇拜众神的王国。同样,中国的夏、商、周时代也表现出这样一种神明信仰观的特徵。社会升级到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神明信仰观逐渐向科学理性观转移。科学实验、科学理性驱使理性王国和人类的实践王国迅速扩张。到

13、今天,人类的实践能力既能够登上月球,又有可能用基因技术克隆出一个原来只有造物主才能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生物人。人类理性知识的扩展,极大地压缩了信仰的国度。所以难怪有人叫嚷,上帝死了,上帝只是一个神圣的谎言。就在这信仰观的强烈地震之後,人类社会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实践了几乎整体规模的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美国将原子弹投到日本广岛的上空,将一座20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平地。这标志着人类的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随时有可能因为信仰观的颠覆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所谓实践理性,也就是实践观,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规律的知识体系。

14、在近、现代,实践理性的特徵,主要表现为,认识由实践驱动,认识和实践紧密联系并结合在一起。历史继续前行,到了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快速全球化的时代。电脑技术、信息科技几乎将全人类的思维联结在一起。本文作者认为,科学理性的进步,渐渐开拓出一块连接已知世界和宇宙本体的精神领地,即一块界於人类已经认识的与尚未认识的、不可能认知的之间的分界区域。人类信仰观的中心将有可能转移到这一分界区域,即信念观的领域。人类在这一领域的观念知识可以将之理论化和体系化,本文称之为文化信念观。信念观比信仰观更加接近於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它对人们的社会化行为有着较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信念观有可能对实践观产生较好的、较为有效

15、的指导意义。3、区分信念与信仰,重视探讨信念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第一,使得人类的信仰观更加细腻、精确;第二,使得人类对神学信仰观的界定更准确;第三,信念与信仰并举,将有可能使得一个社会人的信仰观,能够驾御住其科学理性观和实践理性观,并有可能突破和创新人类的实践观学说,从而减少和避免人类实践性灾难的发生。三、哲学大背景:潮起又潮落对信念观问题的思考,还有必要纳入哲学的大背景之下。离开哲学谈论信仰,是不可想像的,然而我们时代的哲学的境况,的确不佳。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哲学就是真善美;哲学是关於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关於知识的知识;但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理性飞速膨胀的历史时

16、期,哲学落後,哲学无用,这也是事实。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古老的哲学,人类精神的灯塔,也许似乎真的是,潮起又潮落了。哲学贫困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硬是要找一找哲学必然衰落的理由的话,我认为,第一,很多人文学科都已经计量化、精确化,比哲学更加具有精确性和说服力,而哲学很难精确化;第二,现有的哲学理论对思维规律的揭示也跟不上时代;世纪末,在电脑科技、模拟思维智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脑甚至可以超过国际象棋大师的思维水平;第三,自然科学的很多新问题,哲学也驾御不住。读者可以问一问,哲学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吗?还能代表真善美吗,还总结得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吗?历史的行进,知识的扩张,似乎已经冲跨

17、了原先那个浩瀚无边的哲学母体。400年前哲学家们独领风骚的时候,经济学,那还是没有事儿。而现在,也许,哲学在未来仍然还将是人类智慧最美丽的花朵,但是,当今时代的哲学家和根雕艺术家,似乎差不了多少啦。在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理论,正在迅速崛起,逐渐充当起人类精神王国的主角。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最广义的大文化概念,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对於社会个体而言,某一历史时期人类知识的整体,通过教育系统,映射在某一社会人的身上,这就是某一社会成员的个人文化。本文着重讨论人类学、社会学意义的文化,即社会文化。社会文化,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它是指社会主流群体、社会先进阶层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18、、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因此,文化决定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系统中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形态及其特徵。文化和哲学相比较,具有很明显的区别。从研究方法上看,哲学是分别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抽像和概括,分别归纳整理出这三类知识的一般规律,分别形成关於这三类知识一般规律和方法的逻辑体系,这就是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而文化现象、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则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类知识的一般规律进行大综合,形成关於人类、社会、生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般性的人文观念、原理和信条的体系。哲学注重理性,注重逻辑性;而文化观念则不突出逻辑性。文化理论的诞生,有可能在有形和

19、无形中指导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文化基於哲学之上,文化应该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而反过来,人类的许多其它知识形态,如经济学、军事、科学技术等,都不是以人为本的。引入文化这个概念,在於它能够较好地将人类学的最高理念,概括成通俗易懂的观念、教条和信条,并融汇於一般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它比哲学更加接近於社会大众,更加接近於时代精神,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哲学理念和文化观念属於很不相同的范畴。例如,神即自然、存在等於被感知,是属於哲学理念;热爱祖国、环境保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流、控制人口,等等,这些则是属於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比哲学理念的内涵更丰富,它除了涵盖哲学理念之外,还需要涵盖科学知识、人文知

20、识和信仰观念。从学科分类上,作者认为,最好是将哲学界定为狭义的哲学,即只包括自然哲学和思维规律两大部分。而文化理论则是将社会学、历史学,同哲学、信仰观、人类学、科学、一般人文知识等等一切知识范畴进行的大综合,形成的一门大众化的超级知识学科。也许,对文化作出定义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哲学、文化等等人文学科进行合理的研究范围的划分和重新界定。文化和科学的不同在於,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知识化境界,是人类智慧的自由王国;而科学则只是科学家的知识,是一种范式化、规律化的必然知识,是人类智慧的必然王国。科学知识的实质是开动思维机器,得出关於自然界的思维产品;而文化观念的实质是开发、塑造一个完美的思维机器

21、。那麽,有了哲学为什麽还需要文化呢,引入了文化概念是否还需要哲学呢?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当代历史的实际特徵来考虑。当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後,大众性和传播性是文化现象的两大特徵。如果是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群里,也许用一点道德精神修养来教化人们的思想就足够了。但是,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空前大规模人口的时代,知识的高速递增,信息共享,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为文化地位的迅速提升提供了舞台;许多单一的、传统的人文学科领域,对社会的发展的理论价值,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是,哲学的推广陷入了困境,而另一方面,良好的大众性和传播性,使得文化的地位与日俱增。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重要性是逐渐上升的。如果没有当前超

22、大规模的人口,没有思想形态的多元化,文化的重要性也无法突显出来。文化理论的异军突起,是社会规模扩大化的需要,是社会系统自组织的需要,是知识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从系统论的意义上来看,文化则是社会系统自组织的法则。文化的快速传播和交往、交流,更增添了它的威力。新的文化观念,通常同社会大众化的流行音乐、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社会大众性的经济、科技活动融合在一起。从人类学的角度,经济、科技的全球化,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在未来的时代,无疑将会导致文化的趋同和文化全球化。各种文化有可能在竞争中渐渐的整和,趋向於同一个比较完美的目的地。从内容上看,需要研究的文化对像,包括信仰形态的文化、教育形态的

23、文化、物质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艺术文化、人生观、爱情观、心理、习俗等等,都需要从学理上探讨这些问题,本文作者研究有限,在此不作谈论。让我们再回到本文思索的主要问题-信仰观上面来吧。我们应该认同一点:文化观不仅仅是信仰观,但是如果离开了信仰观来思考文化现象,很难想像文化将会被带向何方。信仰和文化通常是互为依托,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现实社会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就是文化。四、文化信念照耀中国本文认为,文化与信念合流,是当今历史行进中信仰观问题的一个本质特徵。下面具体说明这一观点。哲学解释文化信念有三层含义:、就是指将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教条、信条,昇华为一种信念,社会人将文化信念当成自己最基础、最

24、现实的信仰;、文化信念超越社会人对科学理性的崇拜和对神明的敬拜;、文化信念是个人信仰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人类早期,文化非常简单,主要是围绕种族的繁衍和人类同大自然的抗争,征服其它生物,成为地球的主宰。在西方,进入私有化阶级社会之後,文化同神明信仰观合流,形成了基督教神学信仰文化的历史年代。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直接演变成信念,主导人类的意志。科技理性的扩张,将信念的领域向前推进,并且形成一块信念的领地。信念,这一古老的意识范畴,在科技寡头主义、文化精神和哲学理性的相互倾轧中,有可能被萃取出来,被点石成金。科技文明高速成长,迫使并需要文化与信念融合在一起。从宏观上讲。人类理智,在经历

25、了近400年的科技推动历史进步的黄金时代之後,应该进入一个由文化信念和科技理性共同主导的发展时期。其中,文化信念导引着人类知识向未知领域进军,推动社会文明的前行。文化直接深入信念体系是必然的。作者用一个最简化的方式来证明它,那就是排除法。现代社会生活中,政治、军事、科技、伦理、哲学都只能提取出一些狭义的、片面的、局部的信念意识,因此只能排除由它们主导社会中普通人们的信念意识的可能性。中国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以信念观为主干。在西方人的眼里,古老的东方文化神秘而充满魅力,时时刻刻蕴涵着生机,并充满了一股伟大的力量。中国文化,在古老的年代,就呈现了许多辉煌的壮举。当美国宇航员登上月亮时,他仍然能用肉眼

26、看得见我们的万里长城。任何人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都不得不赞美中华文化的伟大。在2000多年前,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中华民族就能够举全民族之力量,创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长城;这背後需要多麽伟大的文化动力和信仰的力量来支撑。本文认为,中华文化两大学术成就-儒家和道家人文学说,在信仰观方面,都是以信念观为主干的。儒学文化,克己、礼让、中庸、学而知之等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信念的范畴体系。这些观念明显区别於西方哲人对绝对理念、客观精神的信仰,都是通过教化和主体精神的能动发挥,而有可能实现的学术信念和人文教条。道学文化则更加突出强调道德信念的目标和结论,比较忽略方法。本文作者研究不深,

27、略作评价一二,不对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指正。道学的思想先驱描绘了一个对社会、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信念境界,即,道德至上的信念社会。但是,道德学派,并没有具体教导人们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可能实现的信念目标。道法自然,具体怎麽样法自然?无为,如何无为? 道学思想家并不重视教导人们具体的方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这背後有很大的自由、随意发挥的空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为所欲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达到或基本达到了道德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都不违反无为而为的原理。作者感觉到,道学的信念观特徵,重在提出信念意识的结论,而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通过社会实践实现道德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道德学派和

28、孔孟学派同属基於人类社会信念意识探讨的学术范畴,但是前者的学术自由度大一些。除了儒、道两大学术体系之外,中国文化还有其它有影响力的学说。但总体而言,从学术研究的对象特徵来看,中国文化重人文、轻数理,在文化形成的鼎盛时期,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受科学观的影响少,受基於客观精神的信仰观的影响弱,所以比较早地形成了分化信仰和信念,文化与信念合流的趋势。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化信念的例证、 封建时期封建时代的中国,政治信念为主,道德信念、学术信念强烈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信念思维。忠、孝、仁、义、礼、修身、齐家,就是这一历史环境中文化信念的例子。那麽,文化真的能直接充当信念吗?就拿修身、齐家来说吧,是指锤炼个人

29、的品行修为,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承担养家餬口的义务和担负起兴家、兴业的重任。修身、齐家是由一种文化推出的教条,也是信念。你之所以恪守、深信、坚信这一教条,就是因为它是文化,没有别的更深刻原因。这一文化教条是有可能经过努力实现的一种美好的预期的境界。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人文教条,其实质,都是文化与信念高度融合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可能实现的美好境界。文化与信念高度融合,就是文化信念;这种深层的、完美的融汇,更加放射出智慧的光华,照亮中国历史。当然,在中国文化的信念体系中也有保守消极,很不人道的信念意识,需要作一些深入探讨,予以摈弃。总体上来看,由於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的地理优势,加之人民的勤劳、智慧、

30、勇敢和善良,为中华文化的起源时期,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并且很快形成了泱泱大国、儒雅大气的文化信念风范。、新文化运动与共产主义信念的融合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们推广白话文,引进西方的民主信念、法制信念和科学精神,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就是近代史一场具有空前伟大意义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文化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信念同西方正统的哲学理念的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二十世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借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及时地引入人类的文化导师马克思关於共产主义的信念学说,开创了一个以共产主义文化信念

31、作为精神追求目标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告别了那段科技落後、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开始驶入文化发展的快车道。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共产主义信念,是一个对全人类社会的有效预期,它既是社会学、更是文化学的现象和理论。西方社会的信仰文化特徵从起源上看,基督教的信仰文化,在古老的冲突中诞生。2000年前,在那样一个狭窄的地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在圣城耶路撒冷,到处是烽火狼烟;可以说那里是一片信仰的战场。我们从圣经上可以找到这种起源早期的关於信仰冲突方面的历史背景。信仰文化观已经发展了2000多年,但古老的冲突并没有因为2000多年来文化观的发展、变革,而有所消解的迹象。

32、至今,在那个地区,仍然弥漫着的恐怖主义行径,与这种信仰文化在文化学起源之初的冲突,有着很深层的联系。如果没有起源时的信仰冲突,人体自杀性的攻击是不可想像发生的。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中国的信念文化,是在一种相对比较富庶、宽松的古代文明的社会环境里降生,像是一个顺产的婴儿。如果,我们从时代的航班上远远地观看这段信仰发源的历史故事,远远地眺望那一幕幕的人群,那一堆堆信仰的火焰,那麽,作者认为,人类历史,既演绎了在神的信仰光辉照耀下,树立坚强,树立正义,树立真善美的精神支柱,同时,又演绎了在文化信念的支撑下,树立道德精神,依靠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建构起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在欧洲近

33、代史上,从文艺复兴之後,西方社会进入了信仰文化和哲学理念并驾齐驱的历史时期。但是,就社会公众的信仰意识来说,仍然是深深地打下了追求至高理念的信仰文化的烙印。应该肯定,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所取得的成就,是依托於一种先进的文化基础的。就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言,它非常伟大的一面,是迅速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能力,发展了人的实践创造力,造就一个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时代。如果分析这种文化的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冲突扩大化,文化扩张引起的同其它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尖锐化。以美国文化为例,它表现出很强的占有资源,占有物质财富、最大化的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慾望的特徵。本文姑且称之为物慾文

34、化,也被描述为雄性文化。从文化渊源来解释,这种追求物慾满足的极大化,同信仰文化具有的信仰观念上追求极大化(无限化、极端化)的倾向,是一脉相承的。信念文化则不同,在人们的信念世界中,只是将自己的信念目标定位为追求有限的预期值。从学理上来说,西方发达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既不是哲学造就的,也不是文化学造就的,而是人文精神偏重於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文化和发展制度文化所造就的。信念文化和信仰文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差别,就是文化可以充当信念,从而建构起一个以信念为主体的信念文化时代;然而,在信仰文化方面,可以建构起一个以信仰为主体的信仰文化时代,但是文化本身不能够充当信仰。也许,真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我们处

35、在一个文化征服的时代。那麽中国,作者认为,应该是属於一个信念文化的超级大国。五、信念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逻辑基础人文知识理论、科技理性与信念理论的结合,就是文化理论。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信条,是符合人性的、对社会人实用的观念、教条和信念。从教育学来看,文化也是社会成员知识化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哲学常识,大家都知道,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哲学的起源於爱智慧。到了近代,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知识的逻辑起点是先天综合判断。本文关於信念文化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即逻辑基础的问题。作者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爱人类。科学理性的发展,已经将爱智慧的课题解决掉了。人类智慧的进化,已经正在实现使得代表人类精神的社会文化,趋於全球化。人类精神的源动力,经历了数千年来哲人们关於爱智慧的教诲,经历了神明崇拜和英雄崇拜,经历了科技理性主义时代,正在转向为爱人类;正在归结於一个新的起点,归於人类之爱,文化之爱,信念之爱。信念观的研究,还需要包括对社会信念、对爱情信念、对知识信念、对劳动信念等等内容。本文已经谈论了很多关於信念的抽像层面的问题,还有更多没有谈及的深入课题。那麽现在,读者朋友有没有这样的一点感受-也许有一个信念文化的时代。信念的真谛在於,你愿意思考并相信这个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