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张彤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330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张彤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张彤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张彤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研究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张 彤 彤1,张丽2(1.安庆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浙江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摘要:中国文学与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一脉相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目前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中国文学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当今文化传承与教育理念传承的双重契机下,中国文学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极其重要,其具体方式可以从教师的思政意识、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教学实践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关键词:中国文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2、-4730(2023)01-0124-05收稿日期:2021-05-14DOI:10.13757/34-1329/c.2023.01.020基金项目:安庆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0aqnukcszyjxm06)。作者简介:张彤彤,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丽,女,安徽安庆人,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是文化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的关键

3、方式,文学课程在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在教育界也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薪火绵延、提高育人质量是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当前重要的共识和举措。一、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的现状中国文学类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而课程意义上的思政建设则可谓正处于起步阶段。这种“起步”主要源于当前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的状态。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和研究进入全面深入态势,截至2021年6月6日,知网上以“课程”“思政建设”两大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相关论文4 879篇。从论文发表历时性特点来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且20012010年成果数量是此前十年的近十倍,而20112020年

4、的成果数量则是此前二十年的近百倍。最早的一篇成果于1996年发表在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该校教学工作检查报告1;此后十余年至2009年,每年相关论文的发表都是个位数;20102016年逐年上升,到2017年开始突破50篇大关后,每年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71篇,2018 年首次过百,达 162 篇;2019 年 877 篇,2020年则越过1 000,直达2 195篇。而2021年,至6月6号即已达1 371篇。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在当下学界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而中国历代文学优秀作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堪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对象。但就当前的研究

5、成果来看,关于中国文学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成果总体不够丰富,且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层面和“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截至2021年6月6日,就本科院校层面的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成果而言,以“文学”“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获得直接正面相关成果共计86篇,其中“大学语文”为主题的有45篇,占比高达52.33%,其他主题与古代文学相关者15篇,现当代文学相关者9篇,文化类者3篇,汉语言专业角度者2篇,文学概论者2篇,另有文学经典与欣赏、世界华文文学等主题。而以“文学”“思政建设”为关键词的检索结果仅20篇,其中“大学语文”相关者4篇,古代文学相2023年2月第42卷第1期安庆

6、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23Vol.42 No.1第42卷总第232期关者4篇,现当代文学2篇,文学经典类4篇,中学语文教材者2篇,另有学院建设、传统文化、文学评论共4篇。两份统计结果相加、除去重复,共得论文97篇,其中“大学语文”48篇,占比高达49.48%;古代文学相关16篇,占比16.49%;现当代文学相关8篇,文学经典与欣赏6篇,文化类4篇,专业学科建设4篇,中学语文教材2篇,文学概论与评论3篇,其他6篇。相较于近5 000篇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成果

7、,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确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方面,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内容与实践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教师方面,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中国文学类课程内容丰富博大、绵延千年,课程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学术成果浩瀚,精深繁多。中国文学类课程教师长期沉浸在这一环境中,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有相当熟悉和熟练的框架和范式,这种熟悉和熟练,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种惯性力量。重在知识的讲授层面,没有充分重视和激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功能。课程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每次课程中随时增补内容已是艰巨工程,而若要从思政建设的角度对课程进行重新整理和把握,则需要更大的

8、时间成本。教学内容与实践方面,中国文学类课程有着海量的知识和有限的课堂时间的矛盾、课程内容有着理论性大于实践性和知识性大于思考性的特点、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有着“这个我懂”的片面认知而不够重视、有时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羞于主动回答、传统教学方法保持巨大惯性等原因,虽然近年来智慧课堂在逐步推行,但是课程教学实践中演讲式教学状态仍然比较明显。考核体系方面,在课程考核体系方面,传统的评价体系偏重期末成绩、平时表现占比较少;而期末成绩以试卷考试为主,知识性“客观题”占比较大,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平时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认为期末背笔记就可以轻松拿到不错的成绩。但这种考核体系的弊端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

9、和学习,遑论对学习内容的转化与实践。这种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亟需改变,因为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二、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中国文学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一脉相承,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幅缩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结晶,也是中国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大基石。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文化和教育理念两方面传承的时代任务。(一)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从时代形势的角度来看,我们有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这是国际和自身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维度,我们正面临着国际性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随着世界形势的演进、国际日益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文

10、化的国际传播高度自觉,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在热衷于新鲜事物的青年人中,这一挑战更应值得关注。而青年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坚守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国内维度,在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需求日益迫切。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也不是一天造就的。而足以幸运和自豪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四大文明古国一路走来,几度创造过举世无双的盛世辉煌和锦绣文化,吸引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欣羡

11、和学习。时光荏苒,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发展,至今仍熠熠生辉。以2020年的新冠疫情为例,在这段“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3。而这些人性光彩无不包含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之中,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远古绵延至今,在现代依然散发着浓郁的馨香;在朴雅的典籍卷册中流淌,在现代的书本和课堂上依然值得反复吟唱。如何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立德树人”,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张彤彤,张丽:中国文学类

12、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25 125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正是中国文学类课程自古以来的职责所在。(二)教育理念的时代传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作为“四书”之首的 大学 开宗明义,点明所谓“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高尚的道德,在于促使人的道德修养不断革新进步,为臻于至善的境界而努力。彼之“大学”与现代汉语中的“大学”同形异义,但是在教育的功能和预期成果方面却殊途同归。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大都成年,对他们的教育不再仅局限于知识上的丰富、智力上的开发,更是对其自身价值、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担当等方面体认的引导和

13、熏陶。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也引用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时还讲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5更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不仅如此,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了高等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2017年,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

14、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 62号)提出要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革8;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9。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社会巨变今非昔比,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整体上却并没有变。“大学之道”光耀千年,以文化人的方式在今天依然重要。可见,无论从国内与国际形势的角度,还是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角度,抑或是从教育的功能与意义角度,对中国文学类课程进行思政建设都是极其重要而必要的。三、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的策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势在必行,具有应然

15、性。针对当前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的实然状态,需努力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从教师、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考核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一)教师的思政意识如何快捷高效地即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和切入口在于教师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师有高度自觉的课程思政意识,即会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思政的切入点,可以在备课阶段增补相应的思政内容,或者在教学中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政认知和体悟。如讲到屈原、杜甫、辛弃疾这类有着浓厚爱国情操的文人和作品时,思政是比较容易开展的;而若讲到唐寅、王勃这类个性十足、仕途坎坷的文人及作品时,可以从其刻苦钻

16、研、自我提升的角度鼓励学生勤勉善学;讲到李煜、晏几道这类较为艺术化、私人化和主观化的文人及其作品时,则可以从理性与思辨、文化艺术素养的角度切入进行思政建设。文学作品和现象是相对固定的,但以何种视角去认识理解,却可以斟酌选择,无论是正面学习还是反面警醒,都可以作为教学对象,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政培育,而其触发点在于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二)思政内容的挖掘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中国文学类课程有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优势,主要体现在爱国情怀、家风铸就与传承、道德修养、珍惜光阴、实现人生价值、文化素养等方面。爱国情怀方面,从 诗经 的“黍离”“麦秀”开始,爱国主义精

17、神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屈原、诸葛亮、杜甫、范仲淹、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陈子龙等作家及其作品,传承和弘扬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忠报国、九死不悔的爱国基因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闪耀在历代文学作品之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家风铸就与传承方面,诫子书 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曾国藩家书 傅雷家书 等,提及修身养性之道、治学做人之方、立身处世之法诸多方面的问题,是各族先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宝贵的精神遗产。126第42卷总第232期道德修养方面,论语 道德经 孟子 庄子荀子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诸葛亮、杜甫、陶渊明、张若虚、柳宗元、苏轼、杨慎、王守仁、朱光

18、潜、朱自清、鲁迅等作家作品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着中华民族仁爱、宽厚、尚智、思辨、民本、勤奋、诚信、忠勇、正义、高洁傲岸等优秀品质。珍惜时光、实现人生价值方面,诗经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桃花扇,司马迁、曹操、曹植、王昌龄、高适、岑参、杜甫等作家作品,无不彰显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渴望。这对当下社会无疑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引领,同时以古代社会动荡中的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榜样,以古代封建社会人民的有限自由、女性弱势地位的悲苦命运为参照,提醒学生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不负韶华积极进取。文化素养方面则在中国历代文学中俯拾即是、类型众多,个人素质的锻炼与能力提升方

19、面,从孔子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到名士教科书的 世说新语,都体现古代文人士子的人生追求。仕途上建功立业、文学上著书立说、艺术上琴棋书画兼擅、生活上诗酒花鸟相伴,这些追求也流露和结晶于中国文学之中,因而也诞生了诸如司马相如、王羲之、嵇康、王维、苏轼、黄庭坚和 兰亭集序 祭侄文稿 寒食帖 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 等文艺兼擅的才子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此外,王勃、李白、苏轼、唐寅、朱彝尊等天之骄子向世人展示着世人眼中的天才背后的勤勉;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李煜、晏几道等作家作品,提醒人们要理性客观面对现实、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苏轼、李渔、张岱、袁枚等则共同从饮食角度体现中华民族的仁慈善良、富于

20、同情心的人文精神;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则向我们展示了对自然、祖国河山和生活的热爱。中国文学类课程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也是秉承立德树人理念进行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三)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将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以及对课程思政内容挖掘的展示和运用阶段,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进行教学实践,可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进行统筹安排。中国文学类课程的知识量极其丰富,作家概况、创作风格、作品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流派的形成与流变、文坛风气与革新,文学史的演进与文史哲地理学科的交叉

21、互动这些海量的知识若以思政角度贯穿,则可以推动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向实践性、知识性向思考性转化,同时可以有的放矢地将知识恰当地分配在课上和课下。具体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影音的方式创造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具体作家作品的创作环境,以角色代入的方式换位思考、与古同游,既鲜活生动,又可促进思政建设的高效开展。如苏轼 赤壁赋,即以东坡当时的境遇为前身“剧本”,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对比东坡的所思所为,比较二者的差异;再以视频形式带领学生夜游赤壁,伴以怨慕泣诉的洞箫之音,仰望恒久皎洁的明月,俯察亘古东流的江水,回顾浮沉飘忽的仕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带着这种感触学习这篇文赋。其后,在课堂上着重强

22、调文章体现的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人格精神,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以苏轼的放旷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格精神为向导,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此,作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可作为学生的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预习,而在课上则着重对作家作品中的文化意蕴、艺术特质、人格精神,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又如,针对某些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或多种观点,而这类富有争论、悬而未决的内容正是高校课堂区别于中小学、也很容易出彩的地方。或者,两个旗鼓相当、不分伯仲又风格迥异的作家或作品的比较与品鉴,都是可以成为课堂讨论与辩论的话题。在讨论和辩论中,会逐渐提升认知、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会在双方

23、的相互交锋中了解自己认知和观点的薄弱之处。所学知识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习得走向思考。就互动方式而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条件也得到了大跨步式的发展。多媒体的普遍应用以及课堂派、学习通等教学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大大方便了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面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有些学生比较被动或腼腆,而这些教学工具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随机点名的随机性就会推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思考,而“投票”“选择”“简答”等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又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价值观的传导。这才是课程思张彤彤,张丽: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27 127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24、科学版)2023年第1期政的正确打开方式。除此之外,小组报告、文献比较与点评类作业、文本改写和仿写类作业,都不失为分解课堂教学压力、多元锻炼学生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习得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适当安排。(四)课程的考核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是践行课程思政建设、优化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配比例上,可以调高平时成绩的占比。在考核内容上,应留取相当比例的空间作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锻炼思想境界的考核。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则形式更为多样。对将学习内容有效转化的,如创新项目、学术性作品、

25、文学性作品等方面的成绩也应该适当划入考核范畴,并给予鼓励。如果只是追求知识上的积累则会流于中小学教学的模式和效果,而在看似定律般的知识中发现其多维度的复杂性,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看似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文化精神,将学习目的从追求冰冷简单的分数,转换到重在对自我能力的锻炼和精神品格的修养上,在看似“知道”的知识中发现更深邃深奥的道理、并将之代入实际生活,在古代文学中挖掘其中的民族精神和当代意义,在现当代文学中阐释其远古源头和时代内涵,抚今追昔、与古同游,怀古惜今、薪火相传,在先贤典籍中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加以传承,不忘根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正是人文科

26、学尤其是中国文学于我们当今这个高度重视理工类科学技术的时代的光辉意义,也正是高校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四、结语教育是国之大计,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是民族永恒的事业。文学经典是民族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时代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传承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文学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严谨而周密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师生的共同合力。而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目标中,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助力,从家庭到社会,从祖国的花朵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一座桥梁、却不是终点,是文化传承

27、的重要一环、而不是唯一场所。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教育与熏陶,又以一己之力在家庭中言传身教、在社会中发光发热,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参 考 文 献1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九九五年度教学工作检查报告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3):6-9.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3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二一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1-01-01(1)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7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8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的通知A/OL.(2017-12-05)2021-05-10.http:/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A/OL.(2020-06-01)2021-05-10.http:/ 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