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城市化的涵义二、城市化的类型三、城市化的指标第一节 城市化概述城市化概述 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涵义 (一)城市化的概念(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包括四个方面:(1)人口集中 (2)地域转化 (3)产业转型 (4)生活方式变革 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涵义 (二)城市化的起点(二)城市化的起点 对城市化的起点,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对城市化的起点,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运动,城市产生之日就是城市化开始之时;2.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三)城市化的前提(
2、三)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地域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前提条件不在城市内部,而是在城市外部。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二个前提。一、城市化的涵义一、城市化的涵义 (一)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一)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 这是根据城市化的方向进行的划分。1.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初期的主要趋势,它使城市中心密度升高,立体发展;2.扩散型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后期的主要形式,它导致城市外围平面扩大,地域变质。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 (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这是根据城市化
3、的空间结构进行的划分。1.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之势,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城市化。2.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区保持联系的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 (三)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三)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 该类型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来分的。1.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源于城市自身动力的城市化为自力型城市化;2.在城市和郊区,由于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使原来的农村地域急速进入城市状态,变成城市地域,这种被它力推动的城市化过程属它力型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 (四)景观
4、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四)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根据功能,可将城市化分为景观型和职能型。1.景观型城市化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它直接创造市区,因此也称为直接型城市化,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2.职能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发挥作用的过程,又称间接型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 (五)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五)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程度,可以分为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1.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化;2.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类型二、城市化的类型三、城市化的
5、指标三、城市化的指标 (一)主要指标法(一)主要指标法 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的水平。这种指标有两个:1.人口比例指标 2.土地使用状况指标 三、城市化的指标三、城市化的指标 (二)(二)复合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的方法,是测度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城市生长力系数法、查英测量法、城市度法、城市魅力度法、城市民力度法等。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一、城市化的世界性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6、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城市化的世界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二、城市化不平衡性二、城市化不平衡性 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发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3.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4.发达国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二)发展中国
7、家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经济动力不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 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变化规律是:1.发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缓慢;2.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3.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逐渐减慢。城市化全过程呈“S”形曲线运动。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动力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 1.工业化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
8、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2.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地;3.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冲击和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1.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及环境的要求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这促进了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大量资料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在其他条件大致
9、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NP较高。通过对城市化与人均GNP关系的考察,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50%左右。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人口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增长的两种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一)发达国家(一)发达国家 主要通过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市化。(二)发展中国家(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实现城市化。考察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
10、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以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交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1.把城市外部经济活动大量吸引到城市来;2.使原来分散的、简单的活动组合成严格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区域性经济系统。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 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三、特殊的城市化过程 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 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特征。集中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
11、大;它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内部市区包括中心地区(CBD)和中间市区。城心 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 城市是集中的产物,集中是城市区别于农村最突出的特点。但是高度集中也使城市患上了“城市病”。为了克服城市病,解决城
12、市问题,不少国家纷纷调整城市化策略,促使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到以分散为特征的阶段。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和逆城市化。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一)郊区化(一)郊区化(SuburbanizationSuburbanization)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化”。有三种类型:1.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 2.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展 3.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 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二)卫星城(二)卫星城 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
13、式。卫星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独立型独立型卫卫星城星城半独立型半独立型卫卫星城星城 附属型附属型阶阶段的段的卫卫星城星城 (三)逆城市化(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导致逆城市化的因素有:1.城市的推力 2.农村的拉力 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趋势,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它们各自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同的。如果人为地阻止城市的发展
14、或者不切实际地超越城市化的阶段,就要付出沉重代价。三、特殊城市化过程三、特殊城市化过程 1.反城市化反城市化 反城市化是国外学者根据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执行的城市政策提出的专有名词。2.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业化的速度。三、特殊城市化过程三、特殊城市化过程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三、我国城市化的原则 四、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第五节第五节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发展的过程。我们以世界城市化为背景,对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特征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原则、战略进行研究。从1949年中
15、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城市化已有50多年的历史。纵观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起步阶段(一)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195719491957年)年)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为5765万,城市化率为10.6%,到1957年城市人口达到9949万人,城市化率为15.4%,平均每年增长7%。这一时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爆发性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二)爆发性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 1958196019581960年年在所谓“以钢为纲”、
16、“全面跃进”、“全民大办工业”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爆发性地涌进城市,使城市超高速发展。三年内我国新设城市33座,城市人口以每年9.53的增长率增长,由1958年的15.4%猛升到19.7%.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三)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11965年,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失误,国家对工业进行调整,紧缩城市经济,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动员了2000多万城市人口返回农村,同时提高建镇标准,把城市数量由1961年的208座压缩到1965年的171座,城市化率由19.7%下降16.8%。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
17、程 (四)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四)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 19661976年,十年动乱使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遭受浩劫,国家无力解决50年代初期生育高峰时出生的大批青年的就业问题,上千万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及其家庭被下放到农村,大量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插队落户,这一切都加速了城市人口向农村的逆向运动,城市人口的机械迁出量大增,累计达3000多万人。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五)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五)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 1977年至今,中国的城市人口及其比重迅速增加。这主要表现在:1.降低了城镇建制标准,城镇数量迅猛上升;2.随着各
18、种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3.工业、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力。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动力特点(一)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政府发动型 我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这使得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而非经济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2.由于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流往城市。3.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村中积累城
19、市化、工业化所需的建设资金。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二)体制特点(二)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城乡双重性 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双重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城市农村”二元社会体制,形成了严重的城乡壁垒,使城乡经济的分割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1.表现为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2.表现为城乡双重交换体制。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三)结构特点(三)结构特点不协调型不协调型 1.我国城市数量太少。2.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3.我国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 4.从城市的功能结构看,我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
20、化”的特点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四)进程特点(四)进程特点波浪型波浪型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波动性大,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特征。主要原因有:1.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政府发动型,因此,政治的动荡和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状况。2.我国城市数量波动幅度大。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目前有5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大城市论。第二种观点是小城市论。第三种观点是中等城市论。第四种观点主张走“双轨制”的城市化道路。即大城市与小城市同步发展。第五种观点是乡村城市化,即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以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我国城市化的原
21、则三、我国城市化的原则 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2.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的原则;3.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4.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相统 一的原则;5.“据点”式发展和“网络”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我国城市化的原则三、我国城市化的原则 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发展战略主要有三种:一是梯度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应优先发展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带,继而是中部地带,最后发展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二是效益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的战略应该是优先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城市。三是规模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的战略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22、积极发展小城镇。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一)战略目标 根据我国国情及城市化的基础,参照世界城市化的经验,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改革传统的城乡关系体制,理顺城乡关系,打破城乡壁垒,建立人口自由流动的机制,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使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实现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二)注意事项(二)注意事项 1.城市化战略的阶段性 要实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战略目标,需要一个循 序渐进的过程。2.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 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是指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城市基础,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对策。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城市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4.城市化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5.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来说明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6.中国城市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思考题思考题 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