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在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_李自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693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在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_李自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在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_李自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在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_李自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风景园林教育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84摘要:植物营境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板块之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植物营境的传授、传播都有了较大拓展,高校教学也迎来新的挑战。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植物营境课程可以成为孕育风景园林“承上启下”新时代人才的媒介,和推动我国植物营境在新的时代传承传统智慧与推进自然、人文、社会可持续的途径。而具体的教育实践注重教学方向、内容、形式的深化调整与跨课程协作,思路包括基于传统智慧与在地资源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和关注本地社区居民需求,结合地方种植行为特点引导植物营境的参与式设计。整体课程引

2、导学生重视地域、回归地方、关心景观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实现对于风景园林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关键词:植物营境;风景园林教育;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1-0084-05收稿日期:2022-12-08修回日期:2023-01-09 Abstract:Design with pla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bility sec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ge

3、,the teaching of plant landscaping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which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eaching in colleges.By review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t can be further understood the plant landscaping could be a medium for br

4、eeding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which could help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wisdom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ure,humanity and society.Collabor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re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based on traditional wisdom and local r

5、esources,learning the participatory plant landscaping based on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planting behavior,are specific measures,which could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The overall course guides student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local climate change,plants observation,whole life cycl

6、e manag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lents.Key words:Plant landscaping;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在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Explor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Pl

7、ant Landscap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李自若 李晓雪 翁殊斐LI Zi-ruo,LI Xiao-xue,WENG Shu-fei1 新时代植物营境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1.1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植物营境是人类结合植物进行环境利用、改造的过程。其一方面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园艺技术、文化生活的交融,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人为创造的具有植物的环境,不断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方式等。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板块之一12。从孙筱祥先生“三境论”和王绍增先生关于“境”的诠释34中可以了解到,植物营境可以从生境、画境、意境

8、来讨论,境的存在以及境的营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关键的。结合植物、场所、时间、人的关系,植物营境需要融合生态、植物生理、经济,也需要融合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而它们综合地促成了人们在境层面的体验、体悟与共鸣5。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的营造者与使用者都有着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及审美趋向,境的体验、体悟与共鸣需要如何形成,也成为了植物营境的关键议题以及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1.2回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能力需求与培养方式近些年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健康、人口多元化,人居环境建设也需要更进一步结合可持续、社会共融等议题。植物及其相关的生态、生产、生活(文化记忆、自我疗愈等)在城市公共绿化、

9、社区种植、家庭园艺等方面都收获了更多关注。相应地,风景园林行业及从业者也在不断扩展,新的营境理念及营造技术也在快速迭*项目基金: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JG20017);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JG21117)DOI:10.12233/j.gdyl.2023.01.006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2023年第1期 Vol.45/21285代更新。关于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在植物营境能力上的培养,既要面对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议题,培养具备新理念、新技能的人才,更需要看到植物在人居环境中的角色改变,以植物营境的学习过程塑造能够正面未来不确定变化的人才,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

10、综合能力67。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过程发生了改变。多元的学习途径、网络平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新、更快、更直接的全球信息与技术,但碎片化的知识、技能、经验或审美的传递、传播,影响了学习者理解认知风景园林的方式及方向。加上疫情影响,教学活动更依赖网上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课程讲解的难度,特别是需要结合真实场景进行讲解、体验的实习、实践课程,在形式及内容上都需要进行调整。植物营境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场景也出现了大的改变。回应时代发展,植物营境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风景园林人才培养需要如何调整以及使用怎样的方式,成为了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回应并探索的关键问题之一。2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

11、专业的植物应用类课程设计与组织植物营境的相关能力培养,在华南农业大学具体表现为植物应用类课程教学与其他能力板块协同的综合能力培养。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应用类课程,包括了风景园林植物概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I、风景园林植物应用II、植物造景设计等课程,同时还涉及到设计类课程、历史与遗产类课程、生态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课程覆盖了本科4年课程及毕业设计。其中,为了增强学生植物认知与植物应用的能力,设计课程设置有专门的场地植物调研,植物应用课程教师会参与到设计课程的植物应用指导与评估中(图1)。系列课程的设置结合“善境”思想,期望可以培养学生从环境整体性角度思考如何兼顾生态、文化和美学诉求5,

12、营建具有南亚热带植被特色的、富于生命变化和生态可持续的植物景观8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部分课程开始制作线上课程,将过往大量的理论讲授内容转换为线上资源,方便传授。这在疫情时期提供了较好的网上课程资源,但可供教师再组织的线下课程或直播课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形式则需进行调整。在生态板块联动的基础上,进行更综合的人文素养培育,成为植物营境回应历史人文与生态可持续等议题,训练与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关键。植物营境同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地域设计营造实践的联动,则进一步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到了一起。其中,针对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教学的具体调整内容可以从“基

13、于传统智慧与地域资源重组教学”和“立足本土的植物营境参与式实验”2个方面进行总结。图1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系列课程与设计课程及其他专类板块的关系风景园林教育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862.1基于传统智慧与地域资源重组教学2.1.1建构综合性的地方植物资源及植物营境学习框架在生态与可持续的发展大背景下,植物营境的理念或行业技术都要进行拓展。“适地适树”作为植物营境概念里面的基础,也在新时代与“地域”“乡土”结合,形成对于生态多样性保护、在地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撑。乡土植物利用是二年级以上设计课程的植物配置,和高年级的生态修复或绿地规划课程中的重点。在历史教育板块,

14、历史专业教师对本土和传统岭南园林植物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因而教学中设有专门的岭南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讲解。传统园林艺术课程更进一步结合理论讲授和盆景、插花实操,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岭南植物生长特性及传统技艺中控制植物生长或利用植物营造的技术。与此同时,结合园林体验(声景、香景、光景)、专类园林植物的传统园林应用专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营境的多样性,了解传统植物选择、传统造园营境技术的内在逻辑1011。通过多层次的传统及本土植物造景艺术与技术内容的渗透,学生形成了对于传统植物造景及乡土植物景观的基本理解,为地域景观营造或生态保护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实践操作的经验。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代需求,教师通过

15、比对线上多校的植物应用类课程,选取合适的基础理论板块,引导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同步,线下课程更系统地从地方植物种类认知、利用方法,传统园林代表性植物应用方法及思路,专类园设计等板块深化植物营境介绍。特别是深入本土和真实生活中的植物造景技术,结合本地实例测绘、专类植物地域营造实践研究方法进行专业能力培养12。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可以更深入感知植物环境,掌握地方植物资源、传统植物营境智慧的基本学习方法,了解设计实践方法、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植物营境的综合能力(表1)。2.1.2以身边的植物开展审美及实践训练在过往的设计课程或植物造景课程开展中,校园常被作为学生观察认识植物的教学场地,如在风

16、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中倡导学生制作校园内的植物图鉴,深化植物学习。然而2020年春季受到疫情影响,学生主要居家上课。要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及认识地域植物资源,则需要教学结合新的课程场景进行调整。因此,课程也将地域思考与学生所处的社区结合,引导学生回归家乡或社区,认识地方植物资源与社区。其中,让学生进行家乡饮食、民俗生活、绿化植物或野外花草的分享,反而使其获得了比学校关注点教学形式课程分布情况乡土植物认知-植物营境应用理论授课(线上、线下),介绍华南地区乡土植物种类风景园林植物应用IIII植物造景设计/园林历史类课程课堂讨论、课程作业,植物观察认知风景园林植物应用III结合校园、城市综合性公园、专类

17、园(植物园、湿地公园)进行实地参观,案例研究风景园林植物应用IIII植物造景设计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物应用操作实践(盆景、插花、花圃设计)传统园林技艺/植物造景设计利用乡土植物进行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IIIV生态板块、遗产板块高年级课程毕业设计传统园林植物认知-植物营境应用理论授课(线上、线下),介绍传统岭南植物类型及特点园林历史类课程植物造景设计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分析历史园林及专类传统植物造景园林历史类课程植物造景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利用传统园林植物进行植物应用操作实践(盆景、插花、花圃设计)传统园林技艺/植物造景设计利用传统园林植物进行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I、IIIIV遗产板

18、块高年级课程毕业设计表1 针对地方性植物资源认知与营境应用的课程组织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2023年第1期 Vol.45/21287教学更丰富的地域植物认知。家长和邻居都可成为辅导学生了解地方植物的导师,参与地域植物认知过程。另一方面,线上直播课程的设置与已有的线上课程资源有区别。以直播的方式进行示范或者是结合互动问答环节进行答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结合自身社区及自身特点进入课程学习,培养其对更综合的在地植物资源整合以及植物营境途径的创造性思考。如盆景教学,2020年通过线上展示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去观察社区,了解社区土壤,利用家中或社区废物。学生们通

19、过收集适合室内环境的植物素材,创作了个人盆景或微景观。在线下课程中,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高年级选修板块的课程(传统园林艺术、环境教育与环境运营等)倡导学生以校园内的野草、枯枝落叶等素材进行创作。虽然是比较小尺度的造景活动,但是强调对于身边植物的观察和利用,让学生回到对于本土社区的关注,并鼓励其综合地理解植物生长条件,进行植物营境实践探索,较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及入门“境”的营造过程。2.1.3以二十四节气引导植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在过往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中,物候观察或者结合时令进行植物认知,是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动态变化,从时间维度理解风景园林营造的一种方法。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更

20、有助于提升其动态设计的思维。园林植物生长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节律,因此园林植物的教学与之相应,设置观察植物新芽生长的环节。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进一步结合二十四节气,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然、生活、文化重新联系到一起。在华南农业大学的植物类课程中,老师每2次课(约14天间隔)会带领学生根据节气进行1次讨论,内容包括植物特色、地方特色及地方种植文化。结合气候变化议题,老师还会结合不同年份的植物物候比较,说明植物生长及季节性景观的动态变化,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气候及植物景观的认知。与此同时,针对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物候观察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二十四节气下的植物生命变化和地方农事组织的规律

21、,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与运营。其中,结合农业院校特色,在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和高年级拓展板块选修课程中设置“可食用植物造景”或“可食用景观运营”的专题13。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结合二十四节气将植物选择、植物景观设计、植物环境维护管理与本土文化生活、农事工作、食农教育结合,更进一步地深化植物营境学习,引导地方性景观的创新设计与可持续运作策划。2.2立足本土的植物营境参与式实验2.2.1基于自发种植挖掘地域景观运营机制及公众参与潜力植物营境需要让学生了解境的多样性,更需要理解“营”的多样性。这种理解需要回归到环境营造的不同途径,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人工介入营造的不同过程。传统的风景园林或乡土景观,是

22、基于生产、生活方式,在持续的实践及漫长的历史迭代中形成的。近现代的风景园林行业,促进了人居环境建设,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的风景园林营造机制,植物营造机制的变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及公共空间环境更新进入新的阶段。风景园林专业者在社区环境的可持续管理中开始重视“自发种植”或“公众参与”。因而植物营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发展变化以及了解机制变化下的新议题,如“社区花园”“公众参与式设计”等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植物营境的发展脉络,在历史与遗产类、美学类课程中设置有关于乡土景观、风景园林遗产、传统山水美学的讲解,结合植物相关的营境思想、方法思

23、路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的理解。同时,自发种植作为非标准化、更在地、个体差异性强的类型,则成为植物造景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解力的学习内容。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创意营造、植物造景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中,学生们通过更深入地记录、整理,学习了解植物营境的本质问题;结合本地社区居民行为进行观察,重新理解本土生活特色,了解地方居民的种植偏好及营境特点。其中由于疫情影响,课程结合校园内及广州老旧街区,帮助学生关注与理解本地社区居民的自发种植,建立对本地社区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更基础、更系统的理解。实践训练方面,课程结合花圃设计组织学生与社区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社区种植,并对种植

24、养护进行持续关注,强化学生对于公众参与式风景园林营造逻辑的理解及实践。2.2.2引导学生成为传播者公众参与式设计,一方面要求了解公众需求,另一面需要帮助公众转换身份。公众既可以是使用者,亦可以是设计师、营造者、管理者等角色。因此,植物营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实际上也需要从学习者转变成更丰富多样的角色。学生不仅仅是植物营境技术的掌握者,更需要成为传播者。当学生成为传播者,会更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学习14。因此,华南农业大学的植物应用类教学,会结合公众参与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提出的挑战与契机,进行教学任务的设定。其中结合遗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可食用景观的造景技术等议题,将植物营境与环境教育结合,强

25、调植物营境既要实现审美价值、食用价值,更需要实现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因此,学生通过思考相应使用对象在植物环风景园林教育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88境中的参与过程与参与方式,更深入思考植物营境的教育与社会价值,结合植物的选择和植物景观的设计、营造、管理过程,提出更细致的场地植物景观整体的运营策划。其中,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幼儿园场地,学生向幼儿教师学习了解植物环境的利用方式不仅仅停留于植物的观赏,更通过植物的观察认知、植物选择和种植、植物的维护丰收、植物的手工利用或食用的全生命过程,让幼儿们得到成长陪伴。学生们深入思考儿童参与植物营境,并从中收获知识、技能或树

26、立友好自然观的方式方法。过程中,学生们再次回顾与理解植物营境的本科学习步骤与方法,并且更进一步理解环境态度、知识、技能、行动与植物营境的关系,结合二十四节气对幼儿园植物进行场地运营策划及植物造景设计。而在高年级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则进一步结合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及自我发展的困扰,挖掘如何通过植物、植物营境的过程,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过程、自我与他人的社交关系以及专业领域的协作分工。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进一步解析可食用植物及其营境的过程,将风景园林设计和运营维护的基本原则、方法、逻辑以趣味性游戏的方式,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了解可食植物及体验可食植物景观营造与管理。与此同时,结合青年的游戏偏好,以经营类游戏的

27、方式带动大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生活的再认识,感受二十四节气下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变化。通过创新的媒介设计,学生们将植物与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重组成公众可以体验的学习工具。而作为大学的专业训练总结,植物造景的游戏设计过程既是学生自己对本专业植物营境学习过程的回顾与再解析,又进一步通过传递、传播植物营境的内涵、理念、方法的游戏,向更多低年级风景园林学生或公众进行了可食用景观营造运营科普。3 教学实践思路总结植物营境既是风景园林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板块,也提供了育人、育才的重要框架。植物认知、植物营境过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环境整体性角度思考如何兼顾生态、文化和美学诉求,营建具有南亚热带植被特

28、色的、富于生命变化和生态可持续的植物景观的能力,成为具有生命关爱、社会关爱的综合性人才。而在教学过程中,植物营境教育需要在多重课程中循序渐进、互补交融地支持人才培养。面对时代新议题、新挑战,通过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回顾,可以了解到植物营境既需要通过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获得对于传统智慧、在地资源的保护传承,也可以成为孕育风景园林“承上启下”的新时代人才的媒介。基于传统智慧与在地资源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关注本地社区居民需求,结合地方种植行为特点引导植物营境的参与式实验,可以作为风景园林教学回应时代新挑战、新议题的实践思路,有助于植物营境在新时代传承传统智慧与推进自然、人文、社会的可持

29、续。注:图片为作者自绘参考文献: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71-73.2邵峰,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72-74.3王绍增.论“境学”与“营境学”J.中国园林,2015,31(3):42-45.4古德泉.营境理论及其创作路线和方法J.广东园林,2018,40(1):8-11.5邱巧玲,古炎坤,古德泉.文化视角下的岭南园林植物景观营境J.广东园林,2018,40(5):8-11.6尹豪,董丽,郝培尧.加强课程间衔接,注重实践中教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

30、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13-816.7郝培尧,李冠衡,尹豪,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1):68-70.8翁殊斐,徐彬瑜,冯志坚.基于环境整体性的风景园林植物应用教学改革J.广东园林,2019,41(3):10-13.9翁殊斐,冯志坚,苏志尧.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整合与改革探索J.广东园林,2016,38(3):4-7.10李自若,李晓雪,李剑,等.环境与人的共育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生态营造及生态实践教育J.城市建筑,2018(36):6

31、6-69.11李自若,李晓雪,程晓山,等.口述史方法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7):117-121.12翁殊斐,冼丽铧,冯志坚.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园林植物应用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东园林,2020,42(6):63-66.13王晓帆,秦昊林,翁殊斐,等.PBL教学法在风景园林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应用”课程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1):105-108.14陈维维.审视与反思:戴尔“经验之塔”的发展演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9-14,27.作者简介:李自若/1985年生/女/江西九江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专业、地域景观、可食用景观、社区营造、教育环境李晓雪/1980年生/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510642)/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传统园林技艺、园林历史与理论(通信作者)翁殊斐/1969年生/女/广东潮州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植物应用/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