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_张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47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_张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_张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_张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4 卷总第 252 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44.General.No.252)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No.2,2023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天津海河文化旅游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E220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 张妍,女,天津理工大学教师,从事非物质遗产传承与设计研究;钟蕾,女,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从事产品系统设计理论与教学研究。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张妍钟蕾(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摘要: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特征显著,是历史和文化交织的产物。从生活传承的原生之美中挖

2、掘黔东南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意再生。通过分析黔东南文化资源类型,总结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特征。探析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固态传承中的问题,总结原生活态传承方法,结合资源互补与交融式开发,进一步展开创意再生方式。以黔东南蜡染手工技艺为例,结合创意再生方式探究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的原生之美。关键词:黔东南;传统手工艺;生活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23)02-0100-07DOI编号:10.13965/ki.gzmzyj10026959.2023.02.016Beauty of Original-Life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3、Crafts in Southeast ofGuizhou ProvinceZHANG YanZHONG Lei(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Abstract:The creative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is excavated fromthe beauty of original life heritage.With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resour

4、ce types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the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the solid-stat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handicraft skills in the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are explored,the inheritance methods of the original life style are

5、summarized,and the creative regeneration mode by combining the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nd the blending development isfurther developed.The batik manual skill in the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is taken as an example,and the originalbeauty of the life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handcrafts is explored

6、,combined with creative regeneration methods.Key words:Traditional Crafts;Design;Inheritance一、引言传统手工技艺是依靠传统文化而来,伴随时代发展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起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随后逐渐提升至人类对审美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迫切需求直接抑制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部分手艺人为生活所迫放弃了传统手工技艺。当前,传统文化100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只有从传统手工技艺中挖掘到与时俱进的需求,才能从设计再生的角度展开设计创新,激发传统手工

7、技艺振兴,传承经典文化内涵1。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民族特征显著,是历史和文化交织的产物。其历史悠久、相传至今,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制作加工工艺,一般采用天然原料,装饰纹样具有一定的原生性和意蕴象征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经济价值。从传统手工艺的生活传承之美找寻多元化传承方式,焕发新貌并呈现于大众生活中,指引方向融合发展。二、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概况(一)以更新视角积淀活化传承黔东南地处亚热带,受湿润的季风气候影响,森林覆盖率较高,动植物种类繁多,原生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作为多民族聚集地,黔东南州拥有苗、侗、汉、水、布依、壮、土家、瑶等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

8、苗族和侗族。由于传统的农耕式生活方式,且物产资源相对稳定,黔东南地区居民少有大规模迁徙活动,因此积淀了浓厚的黔东南文化底蕴,包括传统手工艺、历史建筑、民俗信仰等。传统手工技艺是伴随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受当地特有的地形、气候等生态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特征和独特性,主要以人神、植物、石头等有形或无形物展开民间信仰活动,在传统手工艺品的装饰纹样上多有体现2。传统手工艺作为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下的产物,由于现代工业批量化生产的冲击以及乡村人员结构的老龄化等环境变化,从事手工艺的人群大多为留守老人,环境不便利性使工艺品缺少市场,因此面临无法维持生计的困局,手工艺人数量也

9、在减少,传统手工艺面临消亡的局面。目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民众对文化层面的精神诉求增加,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形成“旅游+非遗”的新业态,传统手工艺迎来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但市场快速发展,出现大量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不够、功能性欠缺等问题。因此,从黔东南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美学出发,以更新视角进行理论性梳理,结合资源互补与多元化传承方式,使其从固态化的传承发展转变为活态化传承,以创意产品等形式呈现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二)传统文化积淀下的艺术特征体现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艺术特征鲜明,取材、纹样、制作工具等都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具有一定的原生性。伴随历史文化的推演,

10、相对稳定的地域生态特征铸就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加之稳定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民间信仰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慢慢地从对祖先神灵的敬仰,逐渐扩展到了原住民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致使在传统手工技艺的表现中出现了一定的意蕴象征性。在不同的民族传统村落间,既有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些文化、历史的交织与交融,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族群性。1.原生取材捕捉自然黔东南的民族传统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推演,原住民以农耕为生,建筑大多绿植环绕,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伴随村落发展的历史,迎合生产生活的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通过口传心授、文字记载等方式世代传

11、习3。传统手工技艺从取材、纹样、绘色到制作工具等都体现了浓郁的原生性。利用原生材料,包括苗族蜡染中的动、植物材料蓝靛、蜂蜡等;在银饰品加工中的原始银金属材料;在蚕锦绣中的蚕丝制品,无不体现出原生取材之美。在各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纹样和造型法则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和平衡性,纹饰单纯,易于表达,通过最直白、简约的图案表达文化内涵,避免繁琐、取舍得当。在纹样的排列中通过重复、渐变、散射等方式表达韵律之美;利用自然元素之间的合理排布,通过方位、空间、体量的统筹规划表达阴阳调和静动相生的平衡之美。以苗族、侗族为代表的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追求

12、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4。在设色方面,坚持朴实鲜明的特点,充分利用原生植物色彩,通过亮色间的鲜明对比捕捉大自然的色彩。2.蜡染技艺在承载历史中的实用价值实用性是黔东南传统手工艺最基本的特征,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出来并最终形成的技艺。黔东南当地居民的日常穿着、礼仪交往、婚育丧嫁、节庆祭典都和蜡染息息相张妍钟蕾: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101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关。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依靠蜡染的图案纹样与符号进行记载与传达,具有历史文化记载的功用5。蜡染的实用性还体现在标志族群文化,在苗族的婚姻、民间信仰

13、等方面,衣冠是明确区分民族和支系的重要标准,统一的风格样式和纹样主题,增强了民族群体性力量也方便了协同族群管理。可见以纹样为主的蜡染传统手工艺不仅作为装饰观赏,自始都是服务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满足功能实用性。3.民族文化的意蕴象征黔东南传统民族文化充满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通过对花鸟祥云等抽象提取为纹样,表达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传统手工匠人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包括银饰、蜡染、刺绣等载体,通过纹样的生动绘制,搭建人与心灵、人与神明、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纹样的诠释,记录了祖先的历史,例如:革家妇女的服装,贯首衣是铠甲,将裙子、绑带和腰带上通过特别绘制的蜡染图案,就犹如身披银盔银甲,记录祖先征战

14、的历史。将生活中美好的实物,通过几何变形、抽象植物、动物,经过进一步夸张、变形、肌理重造、联想等方式进行打破重组,创作出能够表达内心情感、想法和美好寓意的纹样,体现了强烈的意蕴象征性。同时,自然崇拜的古老民族中,人神共存的信仰不可避免,在黔东南的传统手工技艺中也具有浓厚的一笔,包括很多从神话传说中提取的积极的精神能量;从图腾信仰中祈求风调雨顺、子嗣繁衍、族群长久等。4.历史和文化交织下的族群特征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甚多,以相似的自然环境、地域风俗,联系着不同村落间的生活、生产,他们相互嵌入,交织着历史和文化。原住民在原生态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维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进一步发展

15、了提供人类正常生活的农业及传统手工业。虽然不同村落间存在文化的交叉,但是整个黔东南地区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众多民族,不同民族背景下,在建筑、节庆、歌舞、服饰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民俗文化差异。例如,雷山县城东北角上的麻料村,擅长银饰加工制作,特别是银锦工艺,尤其雕花、塑龙的工艺十分精湛,历史悠久。掌坳村的传统民居,特色鲜明,保存良好,其中斜坡吊脚楼依山傍水而筑,通风性好,适应当地雾多、雨多的天气和地形。各村落、民族间虽有文化差异,但从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来看,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第一,由于村落交通不便、物质相对贫乏,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儿童、妇女留守村落,劳动力短缺,造成了村落萧条

16、的恶性循环。第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困难,村民保护民俗文化意识比较薄弱。第三,传统民俗产品缺乏创新设计,消费市场局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基于黔东南地区历史发展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以“原生态、原生性”为基础提出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一困境,可在政府支持方面加大对民俗资源开发力度,将当地特色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等方式促进其健康有序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使之成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三、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意再生(一)固态传承中的问题黔东南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以手口相传、言传身教等相对滞后的模式进行传承发展,其传承方式相对固定,但是

17、目前村落中大多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学徒流动性较大,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更难以提及创新设计的问题。传统手工技艺的实际操作者多以留守在村落中的妇女、老人承担,面临现代化高校技能培训下的工艺传承人,实践经验、社会营销、分析社会需求等方面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够及时预期到社会流行趋势,造成产品传承发展相对缓慢。伴随科技发展,作为市场商品的器具、服饰、家具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链接现代审美需求,追求简约风格、多种样式、更新换代较快。而传统手工制品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耗力,成本较高,本土的人们不再把传统手工艺生产的产品当作生活所需。此外风格偏向传统,目标消费群体狭小,

18、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当传统手工艺开始不被人们所需时,那么面临的便是消亡。在生产与营销环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蜡染、银饰、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环节工序繁琐、工艺要求较高、周期较长,无形中增加了人工和时间成本。面对当今高频率、快节奏的时代102背景,消费者越来越认可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特殊意蕴,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贩通过减少生产环节、缩短染色时间、利用化学染料代替植物染料等不法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以次充好。市场供需失衡,利益主体在毫无产品设计的情况下,通过仿制、胡乱编排等方式将简单、粗糙的商品推向市场,迫使传统手工技艺失去原有的魅力。(二)原生活态传承方式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应在

19、保持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创新。第一,结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取向,在完整保留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进行产品的创新研发和改良设计。在产品创新方面结合现代器物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将苗族蜡染工艺和银饰加工运用在化妆品包装和家居摆件设计中作为点缀装饰,而非将蜡染花纹布样整体用在产品模型上。适量合理的融合设计,会让产品满足现代简约审美追求的同时,增加一些文化内涵与设计亮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6。第二,合理有效地保护传承人。通过国家荣誉的形式,以政府的主导支持并保护传承人的传统技艺,通过给予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给予合理有效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鼓励年

20、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第三,强化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让青年一代每日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亲身实践传统手工技艺,体会传统手工技艺的原始社会需求,从自然、生态角度捕捉传统手工技艺之美,将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的成长注入最深的社会意识中。(三)资源互补与交融式开发第一,从高校专业素质教育入手,将高校的人力资源与黔东南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互补。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发展不能只依靠留守在村落中的手艺人,要真正从社会中找到适合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的青年一代继承和发展在国家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进入课堂,是全面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7。高校应开设与之对

21、应的传统手工技艺创新美育课程,制定相应的传统手工技艺执行标准,在不违背传统文化原则的基础上展开设计创新,储备优秀的传承设计人才7。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开展“传承人”活动建立宣传和普及的效果,在积极探索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开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路径。通过地方政府的扶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创新的基础上给以就业和创业扶持,使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拥有良性发展条件。第二,黔东南传统非遗品牌化。建立黔东南文化资源品牌,利用民俗文化带动品牌文化,借助文化内涵的宣传,使品牌成为行业竞争的工具。通过活跃的经济活动带动黔东南地区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民俗产业的发展,并以“原

22、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原则进行市场定位。此外非遗传承人品牌化,不再是单一的身份,而是打造为品牌代言人,更加有真实互动性。第三,结合旅游体验式促进发展。传统手工艺与体验式经验呈现较大关联性,随着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的深入,人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途径更多,信息更加全面。利用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休闲等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打造黔东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展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互动式发展平台。在创意园区内,打造民俗文化博物馆,传统手工技艺体验作坊,使旅游者切身经历到传统手工产品的制作中,在亲身体验过生产技艺后,更加深入全面了解非遗文化,最终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将旅游体验带回家,实现

23、资源共享及利益互惠双赢,通过网络传播等带动周边旅游景区共同繁荣昌盛的目标得以实现。(四)多领域创意再生黔东南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再生是在集合文化艺术、情感内涵、功能使用等多方面要素背景下,结合现代高效、高速发展社会条件下的新探索,是对当下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生产表现出的新的渴望与追求。在市场营销、品牌注入的影响下,通过现代人们在审美需求的流行元素中,找到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契合点,通过造型、材料和功能的再设计,使黔东南传统手工产品进行创意再生,焕发新的活力。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意再生是在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的现代化、时尚化、创意设计,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工艺的适时创意改

24、良,成为具有一定文化附加值的文化商品。通过定制化、精细化、加工工艺的繁杂化提升产品,满足现代人追求精致、提升品位等张妍钟蕾: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103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审美需求的设计内涵。从而,使承载着数千年传统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创生再生的时代背景下,做到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意再生在现代人对产品高效、时尚、内涵等方面的精致要求背景下,需要传承人和设计师对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预知、预见性,在博古通今的文化知识结构积淀下,对承载传统文化的创新手工艺品进行设计原则的有效分析。第一,结合时尚元素。通过分析国际流

25、行趋势,从色彩、材料、语意传达、符号表现等方面进行创意再生,以时尚为核心,从生活中取材,用设计的形式表现,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巴黎国际时装展中国景泰蓝、陶瓷元素的应用,是对传统文化创意再生的具体表现。第二,规范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式,将传统文化内涵作为商品最重要的文化附加值,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切实的经济效益。面对现今兴起的中国风热潮,不少利欲熏心者借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批量生产制造质量低下、文化内涵粗陋的商品,这无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创意再生的摇篮,应该秉承优雅的文化内涵,将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开发出内涵丰厚的艺

26、术产品。如,洛可可的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将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符号化处理,结合产品造型,既保留了文化,又不失现代时尚感。第三,结合市场,确立品牌。在创意再生设计中应注意具有文化内涵韵味的品牌确立,创建与消费大众的文化、情感之间的认同感。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现代市场需求中,虽然传统手工艺品是尊重传统,保留文化的结果,但是,伴随着历史的推演,现今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历史和文化都是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活态流变性的,在结合现代市场的同时,建立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品牌,在品牌文化的引领下进行活态传承。第四,创意再生离不开新鲜的灵感和思路,青年人的无限想象为传统手工

27、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无限可能,是传统手工技艺活态传承的主力军。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让有限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走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中心,在专业教育的引领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再生,做到在青年一代中的有效活态传承发展。四、原生之美:以黔东南蜡染手工技艺为例(一)黔东南蜡染手工技艺发展概况1.蜡染手工技艺公元前3000年,利用植物进行染色的方法,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施展8。“蜡缬”,是利用蜡的物理特质,将提前绘制好的图样描绘在织物上,以防止染液浸入,从而形成与织物本色相同的纹样,在战国时期,长沙地区就曾出土一面染缬模样的被面。自唐代起,蜡染技术逐渐精进,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远销海

28、外。明清时期,蜡染艺术逐步走进百姓的生活,主要集中在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民间蜡染作坊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个体经营,自家养蚕取蜡,自制靛蓝染料,绘蜡染色。直至20世纪80 年代之后,由于现代纺织印染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印花产品的冲击,传统蜡染的品种日渐衰弱。2.黔东南丹寨县蜡染手工技艺传统蜡染手工艺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传统蜡染手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从历史遗传、文化消费等方面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变迁。但是,现今从事蜡染手工艺者大多数为中老年群体。由于从事者多为中老年群体,在审美上偏向传统,市场的蜡染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多为中老年用户,以传统文化

29、传承,传统工艺美所购买收藏。青年群体在对时尚因素和现今消费者需求的捕捉上会更加灵敏,但是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较少,工艺方面经验不足。此外青年人群作为社会消费的主力人群,现有的传统样式蜡染产品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有一定局限性。在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也促进了很多苗族产业的发展,成立具有苗族特色的蜡染合作社、有限公司等,基于苗族独特的文化风格发挥少数民族蜡染手工技艺,将传统蜡染文化与现代组织形式相结合,在文化宣传、文化服务、当地人民收入与就业情况方面都起到提升作用。然而,从苗族蜡染的市场发展与工艺制作方面来看蜡染技艺具有强大的经济开发力,但是现有产业化组织形式较少,仍以家庭式合作

30、社企业模式为主,缺乏专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科学管理与104有效规划,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也就无法达到规模影响力和产业竞争能力。3.黔东南蜡染手工技艺的原生之美原生之美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运用,表现在对生活、情感及艺术方面,其目的是表达民族和地区文化,让“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再现。通过淳朴的民族设计语言,将大自然的力量与曼妙通过自然本真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自然中获得自然呈现的载体织物,再利用自然植物中的色彩,诠释自然的纹样,展现了最具体的原生之美。蜡染技艺源于自然,呈现出原生的自然之美。在黔东南苗族蜡染纹样中,一部分是将自然原生物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通过线条,色块之间的抽象形变,循环,对称,找寻自然原生的影

31、子;另一部分是对“人化自然”的客观表达,记载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通过抽象的符号表达,形成联结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深层意识。蜡染中的冰纹效果是通过对绘制完图样的织物反复翻卷,使蜡面断裂,染液沿着缝隙浸透在织物上形成了类似于瓷釉“开片”的效果,如同人的指纹,无一相同,是对原生之美的特殊表达。(二)黔东南蜡染手工技艺的现代应用1.原生纹样与色彩应用蜡染常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现代家纺、家居产品、首饰中,大多都是作为辅助装饰设计。通过分析黔东南蜡染手工艺的艺术特征,其自身的纹样都选自有美好形象的内容进行创作,比如自然中的花草蝴蝶纹样,山川海水纹样,都体现着少数民族的轻松生活情

32、趣,对美的观察。其布局也大多呈现对称、环绕等极具规律的排布,活泼灵动又整齐规律。提取这些纹样作为设计中的装饰或者结构组成,在保持现代化产品设计的简洁美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融入。2.原生文化的数字化技术融合运用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手工艺制作过程,建立蜡染文化资源库,可以搜索到纹样、技术、色彩等完整的信息,让蜡染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9。结合当下人们的体验互动创新性需求,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线上蜡染技术的互动体验,并且通过用户在传统图案和纹样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实现“个性化”的设计,图案多变、形象具有可识别性,现代图案的设计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与体验需求,也为传统手工

33、艺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方式。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资源保护以及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艺术表现与多元化材料结合在功能使用上,蜡染技艺与现代高科技材料相融合,将蜡染纹样、染色方式应用于新型材料,利用新型材料的应用范围拓展蜡染技艺的适用范围,从而增加了蜡染产品的种类,间接延长了使用寿命。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艺术多元化融合,结合“苗绣”“水墨”“唐卡”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使新生蜡染艺术具有更生动、立体的表现手法。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展出的作品,将蜡染的载体从棉布替换为宣纸,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令人惊艳。4.搭载高校课程研究平台现

34、在很多高校的课程融入传统手工艺相关内容,并且积极展开非遗文化相关项目研究,在毕业设计作品展中不乏见到很多与蜡染相关的创意作品。黔东南蜡染技艺通过走入课程,延伸至创意设计,打破了传统手工艺的单一传承方式,也使得高校课程不再停留理论层面,通过对传统蜡染工艺的研究了解,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功能使用以及设计思路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加以现代化处理与手法融合,传统非遗文化得到系统化、深层次的研究。提升学生课程的丰富度,吸引了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立足于实践弘扬传统文化。(四)黔东南蜡染手工技艺的艺术价值蜡染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传统创作手法与制作经验的高质融合。发展

35、至今已经从生活实用内容转变为审美形式与特定文化,再去看蜡染传统手工艺,已经超越了手工技艺这一内容,而是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本土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而现在作为艺术元素符号呈现独有的文化价值。蜡染手工艺是黔东南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日常生产过程中的活动而形成的,纹样源于自然,取自生活,花鸟纹样、祥云高山纹样等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的美好描绘。工艺制作本身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以冰纹为例,是由于蜡布在张妍钟蕾:原生之美: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传承1052023 年第 2 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23 年 4 月版侵染过程中,蜡开裂而形成的裂纹,超出人为绘制的自然,精美巧妙,也呈现着不可预见性,有

36、着未知且神秘的审美价值。随着现在人们对技艺的掌握,以及新工艺的加入,开始借助人为来掌握冰裂纹的走势,再添加染色,形成别具风格的纹样特征。从文创产业角度出发,开发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附着于新时代的产物中。利用民族文化特色提炼产业化设计要素,从传承到发展,拓宽文化创意思路10。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使蜡染技艺结合到各知名品牌的设计中,通过品牌力量开启蜡染艺术的消费市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有着较高经济价值。五、结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使黔东南传统手工技艺的原生之美是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中凝聚而来的,民族特色显著意蕴象征性强、族群性明显。从设计再生的角度入手黔东南传统

37、手工技艺活态传承,在不断探索中挖掘文化内涵和意义。在产业中提升工匠精神,在市场中借助品牌力量,在教育中引导活态传承和创意再生,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1发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经济、社会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发展。传统工艺源于生活,“不仅是进行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更是塑造着人们共同的价值情感,与文化认同。”12从生活器具转变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使艺术功能融合于实用功能,回归于生活,落脚于原生之美。参考文献:1 何佳.基于“西兰卡普”艺术特征的非遗手作开发途径探析J.工业工程设计,2022,(2).2 郑伟,吴茂钊,杨春华.贵州少数民族嗜酸饮食习

38、俗的表现及其形成因素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3 李轶南.主持人语J.工业工程设计,2022,(2).4 姜莉芳,吴波.侗族民间节会文化意蕴及传承与弘扬工艺的思路的文化创意J.湖南社会科学,2020,(4).5 黄竹兰,杨颖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贵州民间蜡染工艺的传承路径思考J.民艺,2021,(5).6 张妍,罗京艳.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8,(18).7 张哲.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22,(10).8 雷宇.贵州蜡染工艺实践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10).9 罗京艳,鈡蕾.低碳视角下非遗产品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5,(10).10 程亚军,王焱.贵州苗族蜡染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21,(01).11 李永皇.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经济研究成果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21,(3).12 杨刚,祁茜.逻辑与路径: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基于南涧“跳菜”个案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2,(6).(责任编辑:卢丽娟)(责任校对:李筱竹潘光繁)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