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一) 成语梳理
[理解下列成语]
1.《沁园春·长沙》
峥嵘岁月:不平凡、不寻常的日子。
风华正茂:风华,“风”,指风采、才华;“华”,时光,时间段;“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2.《大堰河——我的保姆》
天伦叙乐:天伦,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
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剑拔弩张:形容书法笔力遒劲,有气势;也形容形势紧张,有一触即发之势。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烛之武退秦师》
胜之不武:指不以正当的方式获胜,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4.《荆轲刺秦王》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切齿拊心:切齿,牙齿切磨;拊心,捶胸。形容痛恨到极点。
5.《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6.《记念刘和珍君》
黯然神伤:形容由于心情沮丧而面带感伤的神色。
殒身不恤:殒,死亡;恤,顾虑;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长歌当哭:长歌,放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也作“长歌代哭”。
百折不回: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7.《小狗包弟》
逆来顺受: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做反抗。
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叱咤风云:叱咤:发怒吆喝。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涕泗交流: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亦作“博闻强识”。
短小精悍:精悍,精明勇猛。指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勇猛。形容文章、戏剧篇幅等短而有力。
9.《包身工》
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三差二错:比喻偶然的差错。
三差五错:泛言差错,指意外的变故。
10.《飞向太空的航程》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成语
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
嫉恶如仇:也说“疾恶如仇”。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
肝肠寸断:形容非常悲痛哀伤。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功德无量:原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在用来称颂人做了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好事。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平分秋色:原指白天和晚上平分秋天的景色,后比喻双方各得一半或不相上下,又作“秋色平分”。
世外桃源:原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后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轻于鸿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得陇望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对接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里约奥运会羽毛球决赛,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又一次败在中国队拍下,黯然神伤的马来西亚球迷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②母亲的猝然离世,让他悲痛不已。长歌当哭,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深情地唱了一首《母亲》,表达对慈母的感恩之情。
③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
④谈起中国当代羽坛,林丹的大名无人不知,这位叱咤风云的羽坛宿将以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骄人的战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⑤他每读中西史书,于兴亡盛衰之感,则涕泗交流,奋斗、求新、求变,改革现状,成为陈天华一生不渝的追求。
⑥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伟壮观的气势吸引了中外宾客。游客一到西安,下车伊始就直奔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饱眼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B (②长歌当哭: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并非唱歌,属望文生义。④叱咤风云:叱咤,发怒吆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用在此处有些言过其实。⑥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刚到任,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用在此处望文生义。①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③逆来顺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做反抗。⑤涕泗交流: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渴望出名是时下不少年轻人普遍的心态,在他们看来,不名一文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而出名则意味着名利双收。
②虽然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了,但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佩。
③红薯、南瓜甚至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菜近来成了国人餐桌上的新宠,而曾几何时这些菜肴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怀瑾先生的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
⑤纪检工作人员的工作之难不在于案件的错综复杂,而在于如何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应对打招呼者的不情之请。
⑥中央八项规定实行后,各地高档餐饮娱乐行业遭遇寒流,曾经生意红火的店铺,如今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②④
2.A (①不名一文:指囊中羞涩一文钱都没有,并非指名声。此处望文生义。②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是贬义词。此处褒贬失当。⑤不情之请:指自己向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请求,为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词。此处谦敬失当。③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与句中“近来”相呼应。④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⑥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设置网捕雀。形容门庭冷落;来的客人很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上频频获奖,一些家长便不顾孩子的条件,非要让孩子进“奥数班”,数学家张教授不以为然。
②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③在今年以来国际金价跌跌不休的情况下,究竟还有多少中国投资者敢于火中取栗 ,投资黄金理财产品以期获得收益,这确实还是一个未知数。
④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⑤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的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
⑥在学校举行的高三学生“百日誓师”大会上,几位学习标兵侃侃而谈,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⑥
3.C (②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此处用错对象,应为“一蹴而就”。③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并非指敢于冒险。此处望文生义。⑤吟风弄月:指喜欢用风花雪月做题材来写作。贬义词。此处褒贬失当。①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④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⑥伲侃而谈: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首位台球世界冠军丁俊晖,13岁即获亚洲邀请赛季军,被称为“神童”“东方之星”,国内业界难有望其项背者。
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屡试不爽的真理,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这真理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③藏书的多寡与学问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大凡渊博的学者总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成语汗牛充栋就是形容藏书之多的。
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贸易额年年增长,两国的经济规模与实力已现鼎足之势。
⑤和谐社会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三六九等各行各业共同实现中国梦。
⑥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A.③④⑥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③
4.D (④鼎足之势:谓三方实力相当,而句中仅有两方。⑤三六九等:指有各种等级和很多差别,不等同于各行各业之意。⑥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并非指捐款,此处望文生义。①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语境。②屡试不爽:多次尝试没有差错。③汗牛充栋,指藏书多。)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俶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的夜色中。“人间天堂”果然________!
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成为________的人民公仆。
③安徽小伙官东此次当选“中国好人”,________。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故救援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无私无畏让出自己的装备,把生还的机会给予受困者。
A.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名不虚传
B.名不虚传 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C.名不虚传 实至名归 名副其实
D.实至名归 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5.B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名副其实:指名称或名声同实际一致。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老人住院指定女儿24小时陪护,财产却只给儿子,老人的做法引起网友热议,近八成网友认为老人在财产分配上应________,不偏不倚。
②对于伪造出生医学证明这类伪造假证的行为,我们决不能将它与其他一般造假行为________,必须充分认识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对其严惩不贷。
③作家阎连科认为村上春树不能和莫言________,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写作方式、对文学的认识和追求是不一样的。
A.一视同仁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B.相提并论 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C.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
D.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6.D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二) 文化知识
[教材内容]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宾客: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郡县: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也是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今陕西一带。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五音: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亚父:①尊敬仅次于对待父亲的人。②项羽尊谋士范增为“亚父”。
仲父:①古代称父亲的大弟。②齐桓公尊辅佐其创立霸业的管仲为“仲父”。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
[对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解说涉及相关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使之互相对应,这便是所谓的“分野”。古人笔下“星分翼轸”就与分野有关。
B.古人讲一年中的四季依次细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C.数九寒冬是汉族民间谚语,意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进入寒冬,每九天为“一九”,而以“一九”为最冷。
D.商朝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
2.下列解说涉及相关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古代众多的节日中第一个节日是“元旦”,也就是现在的正月初一。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织女节”。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对某些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的嘲讽之词。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在唐代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黔中道、浙江道、岭南道。
B.路,是宋代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C.省,最早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简称“省”。
D.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设有都督府与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路,宋代府隶属于道。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悉的例子。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二、填空题
1.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从句末备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①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霍去病就曾担任过( )。(A.骠骑将军 B.卫将军)
②汉代地位略次于将军的是校尉,各依执掌命名。例如掌骑士的称为( ),掌西域屯兵的称为( )。(A.戍己校尉 B.屯骑校尉)
③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县丞协理县政,( )掌管治安。(A.县尉 B.亭长)
④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汉代太守的属官有督邮、主簿等。督邮有监察属县官吏的权力。如小说《三国演义》就有( )鞭打督邮的情节。(A.刘备 B.张飞 C.关羽)
2.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从句末备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①隋唐时县以上行政单位是州或郡。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称为( )。(A.使君 B.县令)
②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简称为( )。(A.州君 B.知州)
③宋代没有太守,刺史也是虚衔。欧阳修知( )时写《醉翁亭记》提到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A.密州 B.滁州)
④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官阶品级和所担任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 )”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守”字,官阶低于职事官二品则加“( )”字。(A.试 B.行)
3.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从句末备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①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制度。汉高祖曾下求贤诏,汉文帝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是为了避( )的讳。(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②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所以晋李密在(《 》)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A.《陈情表》 B.《述理论》)
③唐朝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考生称考官为座主、恩门,考生对座主则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 )。(A.同年 B.同庚)
④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A.曲江会 B.曲江宴)
4.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从句末备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①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于乡试第二年春在礼部举行,考中者称为贡生;殿试是由( )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进士。(A.皇帝 B.宰相)
②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称为( ),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员,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状元之后是榜眼、探花。(A.乡员 B.解元)
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也就是( )。(A.母系氏族社会 B.父系氏族社会)
④随着子孙繁衍,同姓的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 ),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A.名 B.氏)
5.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内容的解说,从句末备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①周代贵族有姓氏,一般贫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 )的,姓是用来( )的,二者的作用不同。(A.“明贵贱” B.“别婚姻”)
②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有齐、楚、宋、越。齐国的开国之君是( )。(A.姜太公 B.周公旦)
③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如传说中的孟姜女就应该理解为( )。(A.孟家的大闺女 B.姜家的大闺女)
④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意义相同的,如( );有意义相反的如( )。(A.韩愈 B.屈原)
(三) 古文阅读
[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5.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8.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_
9.张良出,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
1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
12.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________
[实 词]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杂少量虚词例句供辨析)
1.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辞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
①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
3.封
①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
①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范增说项羽曰____________________
6.兵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得持尺兵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及召下兵____________________
7.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____________
8.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荆轲顾笑武阳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_
9.发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尽上指冠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轲既取图奉之,发图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轲自知事不就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使
①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前“使”,派遣;后“使”,使者。②前“使”,让;后“使”,使命。
12.度
①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①dù,常态,气度。②duó,估计。
13.故
①故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鲰生说我……故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________
14.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
15.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__
17.谢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哙拜谢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
19.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不胜杯杓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
①固不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起如厕____________________
[虚 词]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杂少量实词例句供辨析)
1.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代词,指代“那件事”。②代词,指代“行李”。③代词,自己的。④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4.之
①公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助词,相当于“的”。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动词,到。
5.而
①今急而求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连词,表顺承,才。②连词,表修饰,不译。③连词,表转折,却。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⑤连词,表递进,并且。⑥连词,表因果,因而。⑦连词,表转折,却。⑧连词,表承接,就,或不译。⑨连词,表修饰,不译。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用。③连词,表目的,来。④介词,把。
7.为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乃为装遣荆轲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乃令秦武阳为副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_
7.①动词,做。②动词,给予。③介词,表被动,被。④动词,对付,处理。⑤动词,准备。⑥动词,作为。⑦介词,为了。⑧动词,发出。
8.且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死且不避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连词,表并列,又,并且。②连词,表递进,况且。③连词,表让步,尚且。④副词,将要。
[古今异义]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古: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①年纪大、辈分高的人;②年高有德的人。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郎中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