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_郑纯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16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_郑纯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_郑纯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_郑纯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62022 年第 6 期湖南包装郑纯娜ZHENG Chun-naDiscursive Innovation,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and Aesthetic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ty:Reading Bie-modern:Art and Philosophy 1“别”的话语创新:从“元”“后”到“别”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哲学、美学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成就并不匹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尚有不足。中国的传统哲学(如 易经

2、、禅宗、儒学)给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启发,然而当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却步履蹒跚,缺乏针对本土社会的创新性思考。正是出于对当代中国经济与文化失衡的洞察,以及出于对当代中国原创学术思想欠发达现状的忧虑,中国学者王建疆提出了“别现代主义”(bie-modernism)理论,该理论立足于中国当代非线性的、共识性的、杂糅式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着力于超越虚无的现代,并以后现代之后的视野反观现代和前现代,从而对当代中国现状以及历史进程有更好的理论把握。别现代理论是对当下别现代社会形态的自我反思、自我超越,它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当下状况,其超越民族性的研究视阈更是引起了全球性的传播,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

3、背景、知识系统、价值观的国家和学者的激烈讨论,美国和欧盟的大学中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别现代研究中心。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韧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关煜撰写的 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正是以别现代理论为研究起点,分别从影视作品、建筑、当代艺术与视觉设计等不同艺术经验出发,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哲学对别现代进行阐释分析,拓展了别现代的研究边界,厘清了别现代的理论内涵,从独特的学术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别现代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全书涉足美学、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元的跨学科视角呈现出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涵盖性与可研究内容、领域的广泛性。本书关注中国美学、哲学、人文社科中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反思对西

4、方理论生搬硬套、强制阐释的现状,体现了别具匠心、别具一格的“别”精神,是为行别现代理论之道而成的重要行侠者。该书一经出版便吸引了更多学者了解“别现代”的中国式哲学,进一步完善了别现代的理论体系,其不仅可以为中国本土艺术增强理论自信,更有实际的现实意义,为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八五新潮”艺术运动中,新一代艺术家结束了对伤痕文艺、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在大量西方现代作品的引入之下脱离了写实主义转向自我表达、自我意识的呈现,要求重新审视人所处的世界,是一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在这场美术运动中,他们反思传统艺术,不断汲取西方当代艺术思想,其思想之前卫性给当时

5、艺术家极大的鼓舞与灵感,更新了创作的观念,也逐渐将中国艺术与世界潮流接轨。但是在这场运动中,艺术家们的作品被批评家、评论家以后现代理论进行阐释,这似乎自动排除了这些先锋艺术家中明显的中国前现代思想的烙印,难免被西方冠以“抄袭”“复制”的标签。这些艺术家虽然学习运用了大量的西方技法、思想观念,但是其自身由于受中国前现代思想的深深熏陶,西方艺术表征背后还是难以逃脱本土文化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就如罗中立在完成作品 父亲(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 200234)(School of Film-Television and Communi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

6、ty,Shanghai,200234)郑纯娜(1999),女,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2022-11-21作者简介:收稿日期: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提供了理论依据。该书详细阐释了“别”式哲学的方法与话语创新,从囧系列电影、奇葩建筑、中东电影、当代先锋艺术等具体实例中分析别现代与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系统解释别现代“跨越式停顿”“时间的空间化”等核心概念范畴,又结合传统修养学、易经思维、禅宗顿悟智慧阐释别现代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与自我超越,最后一章节以别现代国际艺术展为例,验证别现代作为“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理论资源为中国当代

7、艺术正名,从而逐渐撕去“抄袭”“模仿”西方当代艺术的标签。作者不仅通过理论思考分析现实,对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与洞察,又从理论回归当下中国艺术实践的建设与发展,帮助中国艺术家、学者们找回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极具现实针对性。图1 别现代:艺术与哲思郑纯娜: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DOI:10.19686/ki.issn1671-4997.2022.06.049湖南包装第 37 卷 2022 年 12 月1872“别”的审美阐释:新型美学现象的思想容器现代发展速度过快,让人们一面享受现代生活的福利,另一面又在怀念前现代的斑驳遗迹。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让城

8、市建筑如同冰冷的石头,过去的人情味与烟火味消失殆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赶不上人适应的节奏,前现代与后现代交织并存的现状带来了别现代人们的矛盾心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怪诞、奇葩、猎奇的美学现象,刻意挑战人们审美,试图通过视觉上的冲击以及之后,即使留学归国后再受西方表现主义与后现代艺术的影响,画风整体的变化却依旧无法将注意力从农民文化本身转移,选题旨趣、关注焦点是烙印在骨子里难以被更改的,他的作品其实是前现代与现代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杂糅。“后”“元”以及“终结论”等理论都是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语境之中,将其搬运到中国社会并不能切实反映中国艺术,比如西方美学的悲剧、荒诞很难直接比较中国传统的意境、

9、中和、飘逸。西方社会的发展是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线性发展,而中国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处与并置于同一空间中,既和谐共谋又内在分裂,在内部形成多元并存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是无法单纯以西方理论来解释的。“后”的泛滥与喧嚣,“后”是否能解释当下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是否完全进入了西方所谓的后现代,这都有待探究,在后现代文化或后理论时代,我们对文化和艺术产品的阐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者王洪岳也发出如何走出“后学”阐释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泥沼的疑问1。当我们试图用“元”与“后”解释中国正在遭遇和发生的一切现象时,可能只有前半身进入,另一半还裸露在混沌之中,站不住脚的解释只能将其强塞硬套在蹩脚的

10、鞋子里,摇摇晃晃、恍恍惚惚地陷入“强制阐释”的困境之中。由于先锋艺术既具有前现代的思想,又受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影响,再加之以后现代拼接手法,将其简单归纳为后现代艺术作品实有不妥。王建疆深刻意识到了历史发展时空的并置,即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者的杂糅交错,形成了 3 种社会形态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和交汇2,提出了别现代理论。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正是指出这种从中国前现代汲取思想养分、为实现后现代目的的艺术,这是西方理论家无法理解的,也是西方思维和中国思维在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中国人完全以西方思维对作品进行“强制阐释”,只看表征、不谈原因或只论结果、不溯渊源的方式必然造成局部或全局的分裂,形成认识路径上的

11、混乱。而强制阐释的根本原因正是除了用西方理论来解释当下中国艺术外,没有适用的话语可以给出具有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理论话语滞后于艺术实践,本土话语缺位,而迫使当代艺术被扣上后现代这顶不合适的帽子。因此本书作者提出这些无法用西方理论命名却又在中国找不到理论支撑的集合,对于西方“后”“元”理论来说就是一个溢出,而别现代正是对这些无法被原有子集包容的“无名氏”,让他们不再是可以感知却不可言喻、存在却不可描述的状态。别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为中国艺术实践带来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作者认为它为在当代中国审美迷失下客观认识艺术作品错综复杂的美学结构提供了一个理论新角度3,它让当代艺术家对自身的创作更有自

12、信,更具学理支撑,以更加自由且具有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反映中国当代现状,从而摆脱西方视角下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形成自身的审美体系和话语框架。抓住人们内心的模糊感受和纠结心理达到某种商业盈利的目的。从艺术风格上审视这一系列的美学现象,它们表征大不相同,表现媒介以及形式各异,很容易陷入审美迷失中。本书作者为这类新型美学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审美阐释维度,即从“别”的视角出发探寻其背后的思想根基、美学溯源。中国在全球化浪潮的袭击下,传统社会形态在跨越式发展中迅速瓦解,现代化进程层层迭代,这带来了艺术作品、电影、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多种审美形态杂糅。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书中作者以徐峥的 港囧 系列电影、土耳其的 伊

13、斯坦布尔的幸福 电影为例,分析了电影情节中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审美纠葛,以及这些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人物在同一空间中进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将现实与艺术结合,把当代中国以及中东地区国家所面临与遭遇的“时间的空间化”通过电影媒介进行视觉化表达。作者也对那些对 港囧 持质疑态度的批评家们提出不同的见解,作者认为他们所质疑的元素的戏仿、拼贴、戏谑正是当今中国于西方所独有的现实环境,虽然中国电影创作在现代化进程中吸收了许多西方成熟的电影理论以及创作思路,看似存在抄袭之嫌,但是其创作的底层逻辑是前现代留下的信仰话语体系,又从现代的视角出发将那些未被完全取代的前现代思想取出呈现给观众,电影中

14、的“乱”何尝又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作者认为很多的别现代现象总是被简单地认为以后现代拼贴、戏谑、戏仿的手法进行创作,仅从表征理解却忽视了其深层的中国文化的背景对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种种现象的影响,而别现代正是试图从表征深挖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后现代手法遮蔽的别现代美学思想4。除了电影,作者还关注到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奇葩建筑,以别现代的视角对其进行审美阐释。后现代建筑讲究从传统的思想中找到精华之处、可取之处,激发创作灵感,实现差异化的有机改造,从而脱离现代主义建筑的同质化、统一化的无聊方盒子特征,是一种精神回归,后现代建筑并非是对传统建筑造型的完全搬运以及元素的拼贴,而是将传统观念在现代主义建

15、筑中通过隐喻等方式“更上一层楼”。而中国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奇葩建筑造型奇特、外观猎奇,或是为了彰显身份,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用现代材质建造却脱离了包豪斯“少既是多”的现代意识,用看似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手法却与其祛魅权威的本质大相径庭,在作者看来,“这种披着后现代的外衣实则受前现代中心主义思想影响和现代商业利益驱动的审美形态正是三者纠葛于一体的典型别现代美学特征”5。无论是电影、美术还是建筑,这些艺术作品在中国这一混时交织空间中都存在着某种审美迷失与本土理论的失语,作者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出发,通过创新性的别现代理论进行审美阐释,展开由表及里的哲学思辨。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来说,追求的是一种中和美,是不同

16、事物之间的平衡之美,别现代恰好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不平衡、意象的缺失,通过别现代理论解释中国本土现象,既继承了传统美学的思想潮流,又吻合了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启发我们从表征看本质,去伪存真,溯源现象背后的思想本质。正是作者提出别现代美学,为当代中国审美迷失下客观认识艺术作品错综复杂的美学结构提供了新的理论结构。别现代如同具备高度涵盖性的思想容器,对当下诸多艺术作品都有较强的解释力,各种美学现象、新型审美特征都可溯源至别现代美学,别现郑纯娜: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1882022 年第 6 期湖南包装4 “别”的美学实践:为中国当代艺术正名中国当代艺术长期以来存在

17、着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形态的特殊性无法直接套用西方话语权所制定的“当代艺术”概念,而西方当代艺术却曾一度引导和限定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造成中国艺术话语权的缺失与审美不自信的普遍心理9。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的艺术家们经历和吸收西方沉淀数百年的艺术理论及核心思想后,又加之以中国传统观念对他们扎根式的影响,现代与前现代思维的混杂让他们的价值观是破碎而杂乱的,艺术家们试图在这被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别现代”艺术创作时期,探索并呈现当时中国人所处的真实生存状态,突破纯粹的“学习”和模仿,找到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因此一大批的别现代主义作品被不断创作出来,被称为

18、“泼皮一代”的方力钧创作了大量的光头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与泼皮幽默的生存之感,当代艺术的“数字神话”张晓刚创作了大量的面具人、僵尸眼的符号,在去欧洲考察求学的历程中,一方面感受西方的现代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他不断探索于中国的当下,立足深根于中国人几千年的前现代思想,创造出一系列有关家庭、血缘的画作,其中大规模对中性肖像的后现代式的复制给人以沉默又熟悉的力量,这其中混杂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技法与思想在本书作者看来是典型的别现代主义风格。当这些作品不断涌向国际市场,身价被越炒越高的同时,质疑声也不断袭来,无论是方力钧的“光头”符号还是张晓刚的“僵尸眼”符号都呈现出了大量复制的印

19、记,他们陷入了符号的自我突破瓶颈。这批艺术家们被批评模仿抄袭西方的艺术家,被指责迎合西方的舆论消费审美,甚至被讽刺为“政治流氓艺术”。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些别现代作品被诟病的原因正是因为别现代的“时间空间化”特质与拿来主义导致的边界模糊化,作者不否认艺术家们可能陷入某种自我复制的恶性循环,但是恶意夸大的批评仍然无法抹去别现代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与根基,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核是无法从西方作品中剽窃的,别现代主义作品是当代艺术之中国制造。西方艺术由于线性发展产生了各种学派、主义,他们对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作品有理有据。而中国更注重艺术的传承。主义与美学理论的缺失导致不断被冠以剽窃、仿制等恶名。中国的

20、艺术作品只能用较为戏谑通俗的词语进行形容描述,对此并没有合适的西方理论能够解释,由于西方理论扎根于西方社会而无法解释中国本土的现象,并且中国本土理论的缺失只会让作品处于一种游离、被忽视的状态,让艺术处于无法被解释、难以形容理解的尴尬境界。西方的当代艺术包括波普艺术、达达艺术、抽象表现艺术等诸多西方本土艺术流派,而中国当代艺术只能被冠以“厦门达达”或是“政治波普”,它们反映的是中国的现实,却总以西方的口吻去描述与定义,没有在更为深广的哲学层面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角度发出具有涵盖性、包容性的理论和名称。因此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提出正是为这些杂糅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元素与表征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

21、撑,让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实代的理论价值也为后续的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空间,带来更深刻的哲学启发。3“别”的哲学内涵:中式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按实定名,名之极也。”人们按照客观事物和客观实际来制定名词和概念。若客观事物和客观实际发生变化,名词和概念也相应发生改变6。当代中国学者热衷于借助西方理论来讨论中国现实,这些西方理论虽然成熟且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总归是建立在西方的历史进程之上的,与我国的国情并不相同,客观对象变化,那么其名词和概念也应当相应变化,名与实的关系应是应名“当”实,名必须与实相符合,只有这样的用名才是正确的。破“旧名”立“新名”而按实定名,别现代的话语创新是对邓析“循名责实”智慧的

22、传承。别现代理论的提出契合公孙龙的“以名正实”的思想,他在名实论 中指出:“其正者,正其实也,正其实者,正其名也。”意思是说要校正名实关系就要校正那个我们所要称谓的实际事物;而要校正我们所要称谓的实际事物就要校正它的名称、概念,使其名符合其实7。别现代主义作为“新名”,在名的层面上着重建立新的话语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话语创新,有助于缓解西方理论话语权独大的问题,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同时在“实”的层面上厘清了中国当下一种现代、前现代、后现代三位一体的杂糅状态,既保留了前现代的思想,又存在于现代化的经济与技术发展之中,同时还具有后现代拼贴、组合的特征。在作者看来别现代美学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23、一方面别现代主义汲取中国传统智慧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内在的改造,不依赖于他人,支持汲取西方的精华,反对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西方国家的理论成果,力求反思自身内部不平衡的矛盾,从而达到“中和”的现代化超越。可以说别现代是一种自省式的哲学思想,在作者看来,这正集合了老子和庄子的修道论思想,是一种自我调节审美、自我修养审美的美学形态,它不仅与中国古代禅宗“自信、自力、自悟”思想一脉相承,也发挥了与西方现代性追求人性自由、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的能动作用,是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都有所超越的境界美学8。另一方面别现代理论包括“别现代现实”与“别现代主义”两方面,两者既二元对立又互相统一,这与 周易 中阴阳

24、二爻的智慧不谋而合。别现代现实是对当下社会多元一体的“伪现代”的反映,别现代主义是为了揭露“伪现代”,批评“别现代”,为了积极建设真正的现代化寻找途径与思想。作者认为它们就像对立的两方同时存在,像阴阳太极图组成世界一个圆的整体,实存二律背反的关系。老子讲功成身隐,儒家讲急流勇退,禅宗讲言语道断,中国古代的处世哲学也为别现代理论的跨越式停顿带来了灵感。跨越式停顿与西方跨越式发展相区分,跨越式停顿对高速发展事物的主动中止,而非持续不断的直击奋发,这正是对“月满则亏”“日中则移”“水满则溢”的及时制止,跨越式停顿是对高速发展中的思维定势导致的隐藏危机的预防,是对自我发展方向的调整与修复,充分预示了“

25、物极必反、道穷则变”的道理。别现代理论无论是其命名还是自我审视、跨越式停顿的特征都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它扎根于中国土地,是完全可溯源的中国本土理论,别现代理论借助古人的智慧,又重新在当代语境中生根发芽,它赋予中国古代智慧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将中国的传统哲学放在更加宽广的理论空间与平台之上。它也启迪着中国学者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出发建立自身牢靠且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以更深厚的底蕴言说真正的中国。郑纯娜: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湖南包装第 37 卷 2022 年 12 月1895 结语综上可见,周韧与关煜所著 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一书试图以本土话语创新为出发点,

26、不断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得到启发与顿悟,通过别现代理论视阈反思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与艺术创作环境,是一本给人提供新视角、新思考的灵感之书。作者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力求中国原创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从发出“声音”(voice)向表达“言语”(speech)转变,从孱弱声音的被动发出者向掌握自主话语权的演讲者进行转变,用别现代理论阐释中国当代文艺和美学日益复杂和多元的态势,期待建立独创思想的自信与自主。作者认为别现代主义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无论是在艺术实践的推动还是艺术理论的发展中,必然会建立起中国本土的真实性与别样性相统一的别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美学践上能够继续前进,更是有了理论的自信,去创作更

27、多符合中国当代国情和社会状态的作品,以更多形式大胆地呈现真实的当今中国,突破自我符号的限制。为了得到更多艺术家们对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关注与支持,别现代通过为艺术命名,以策展、参展等形式,对作品的材料和风格进行探索,成功举办多场别现代主义艺术展,将别现代作品展与以往作品展进行一定的区分,从别样的视阈打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已陷入题材单一、风格雷同、远离艺术本真的误区,推动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对话、交流与融合10。别现代主义艺术展览成功地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和理论学者加入别现代主义艺术的研究队伍中去,作者在最后也期待策展活动和展览主题的阐释为别现代主义理论增添新的生长点,带来艺术的大发展。参考文献王 洪

28、岳.元 现 代 理 论 视 野 中 的 审 美 阐 释 J.求索,2018(2):181-186.王建疆.别现代的空间遭遇与时代跨越 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3):32-46+207.周韧.别:在“元”与“后”之间 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5):173-183+209.周韧.别现代:徐峥电影港囧的美学特征 J.南方文坛,2016(5):46-50.周韧.一种可疑的审美现代性:别现代视域下的“奇葩建筑”批判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0-96.邓析邓析子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杜文静.试论先秦名家的名实观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29、11):117-119.关煜.别现代理论对中国哲学的传承与创新 J.都市文化研究,2018(2):301-312.崔露什.从“别现代”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自信”:以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为例 J.都市文化研究,2017(2):392-404.牟 建 平.当 代 艺 术 且 慢 与 国 际“接 轨”J.艺 术 市场,2007(12):114-115.123 4 56 7 8 9 10 学派和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别现代自提出后得到了意料不到的快速传播,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别现代理论的研究探讨中。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虽然仍然只是别现代理论的初具雏形,并非十全十美,但它展示了别现代作为思想容器的普适性与

30、包容性,为后续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理论研究新视角、新内容与新方法,期待更多学者加入理论创新的研究与探索中去,共同搭建完善的中国理论框架。(上接第 189 页)还是设计驱动型产品公司,均无法明确给出类似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给出的 1:4 000 的输入产出比5。究其原因,一是认为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是由所有工种共同完成,设计是其中的一环无法独立出来单独核算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设计认知的不断加深,设计在各行各业会越来越深地介入,设计的产业价值也会不断地体现出来。三是设计除了经济价值以外,还体现在设计的方法论属性以及以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塑造、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企业管理。不同类型的设计师对设

31、计的经济价值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而言,“实践立场的设计与价值”包含了文化上最深刻的、商业上最有利可图的表达。主题、构思和概念形成的设计物、“产品-服务”综合方案有助于设计融于其他产业提高经济竞争力。设计师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设计作品在经济上做出贡献,并将他们的设计思维融入到商业思维中。将“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强调设计思维主导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包括更具话语权的设计部门、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设计为核心的品牌塑造及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企业管理,以此突显设计师的价值。作为设计活动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设计产业中最活跃的一环设计师在产业中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设计作品在各产业中体

32、现的价值,另一方面来自设计活动中的协同价值,也就是设计师工作的成果与过程直接影响着设计产业的活力。重视设计师参考文献孙虎,武月琴.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11.蒂姆 布朗.设计改变一切 M.侯婷,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12.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设计产业发展:关于“设计新六艺计划”的构想 J.山东社会科学,2014(6).87-92.胡鸿.中国服务设计发展报告: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中国设计产业研究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英国)约翰赫斯科特.设计,无处不在M.丁珏,译.译林出版社,2013.12345的研究,其意义不仅存在于设计学科与设计管理的理论体系层面,也存在于国家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实际应用层面。个体设计师与群体设计师的职业状况与价值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设计产业的发展状况,是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设计师的力量:中国设计师的产业价值 是一本立足于设计师本体、设计产业本体研究的著作,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它的研究价值不可低估。该著作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设计发展史,认识中国的设计师与设计作品,弥补当前设计史教材中中国设计不足的一面,同时延伸设计产业的理论深度,并提供新的教学资源,为未来中国设计产业的研究贡献文本资料。郑纯娜: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