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
物 理 试 题 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 10 个小题,共 20 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每小题得 2 分。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
A.℃ B.kg C.m D.s
2. 小红利用分度值为 1mm 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cm、
3.60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5cm C.2.35cm D.2.358cm
3.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所有声音都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4.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情景中,“青山”的“走”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
A.江上的竹排 B.山上的树 C.河岸 D.地面
5.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 s-t 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 v-t 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都以 10m/s 匀速运动
D.甲、乙两车经过 5s 通过的路程都是 10m
6. 监测中东呼吸综合症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的这支未经用过的体温计去量病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8.5℃ B.38.0℃ C.37.5℃ D.37.0℃
7. 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空调的小汽车前挡风玻璃表面上,时有小水珠出现,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8.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铅笔好像断了 B.放大镜把字放大 C.山在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
9. 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哪个方向才能叉到鱼?( )
A.看到的鱼的前方 B.看到的鱼的方向 C.看到的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下方
第 9 题图 第 10 题图
10.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u 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6cm
B.当 u=12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 u=20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2cm 处移动到 24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有 5 个小题,共 20 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选对的每小题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选错或不选的得 0 分)
11.下列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B.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C.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将石油气液化后存储在钢瓶内,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1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B C D
1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远近不同,所成的像大小相同
B.人离平面镜远近不同,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相同
C.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D.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均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14.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
B 点的时间为 1.6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距离
B.AC 段的准确测量结果应记为 80.00cm
C.小车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 25cm/s
D.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会偏小
15.如表为“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A.海波属于晶体
B.加热到 6 分钟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C.加热到 9 分钟时,海波处于液态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是因为没有吸热第Ⅱ卷(非选择题)三、作图题(本题有 1 个小题,共 4 分)
16.(1)在图 1 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 S,作出一条从光源 S 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 A 点。
(2)在图 2 完成透镜的光路。
图 1 图 2
四、科普阅读题(本题有 1 个小题,共 4 分)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位于赤道上空一定高度上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的卫星,它与地球转动同步,故称地球同步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和广播电视等项业务。当某卫星地面站向卫星发射微波(电磁波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通讯信号后,由于微波能穿透电离层,因此卫星很容易收到信号,并把它放大后发回地面。于是,卫星所覆盖的地区的卫星地面站,就能接受到此信号。在赤道上空约为 36000km 的高度上布设 3 颗同步卫星,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
(1)地球同步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相对于地面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同步卫星通讯是利用 来传递信号的。
(3)从地面发送信号到同步卫星,再由同步卫星发回地面,所需要的最短时间约为多少?请你估算一下。
(4)地球同步卫星的用途有 (答出一种即可)。
五、实验题(本题有 4 个小题,共 35 分)
18.(8 分)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 ℃,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中,如果增大液体表面的气压,则液体的沸点将 (选填“升高”或“降低”),液体的内能将 (选填“增加”或“减少”)。
19.(10 分)下面是小华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
(1)实验室有厚为 0.2cm 的透明玻璃板 A 和厚为 0.5cm 的透明玻璃板 B。为了减小误差,他应该选用 玻璃板做实验(选填“A”或“B”)。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如图所示,把点燃的 a 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
将 a 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果在 a 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在白纸板上 (选填“能” 或“不能”)承接到 a 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a
第 18 题图 第 19 题图 第 20 题图
20.(9 分)下面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测量某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帮他完善实验过程。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至横梁水平平衡。
(2)把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金属块的质量 m 为 g。
(3)若把金属块放入装有 V1=20mL 水的量筒内,量筒的水面如乙所示,其示数
V2= mL。
(4)这种金属的密度表达式 ρ= (用 m、V1、V2表示),结合测量的数据,算得密度值为 kg/m3。
(5)如果做实验时,先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则这样测得金属块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21.(8 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1)某次实验如图所示,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 ,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 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小轩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 作用。由此可知,在远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
六、计算题(本题有 2 个小题,共 17 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计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2.(8 分)一列长 150m 的队伍全员匀速跑过 1000m 的大桥用了 198s。求:
(1)队伍前进的速度;
(2)队伍全部在大桥上跑步的时间。
23.(9 分)有一个小铜球,我们不知道这个铜球是否是空心的,学完密度的知识后,老师让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天平和杯子,测出了这个铜球的密度,并判断铜球是否空心。
步骤如下:将杯子装满水后,测得杯和水总质量为 300g,再测出小铜球的质量是 302.6g,将这个小铜球轻轻的放进装满水的杯子,小球浸没,溢出水后,擦干杯外侧壁的水,测得杯、剩余水及铜球的总质量为 562.6g;
(1)请计算出小球的密度;(ρ 铜=8.9×103kg/m3,ρ 水=1.0×103kg/m3)
(2)判断该铜球是否是空心球?(试用两种方法判断)
八年级物理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