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_夏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08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_夏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_夏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_夏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 理论学刊 第 期 总第 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夏 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摘 要后发优势是指由于落后的经济水平,后发国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赶超意识,这种意识会激励整个社会积极引进技术、投身经济建设。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后发国家都能将这一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需要强大的国家与社会能力,并非所有国家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后发国家同样可能面临后发劣势,从而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弯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与社会能力,成功将潜在的后发优势变为现实的发展动能。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

2、化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避免了后发国家可能面临的后发劣势。关键词后发优势;潜在优势;后发劣势;国家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诞生于 世纪 年代的现代化理论主要建立在西欧国家的工业化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率先步入工业社会,于是这些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所经历的过程被认为是现代化必经之路。经济发展阶段论、二元经济理论等经典现代化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西方先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观察和总结之上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化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经济建设却往往陷入困境。那么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是否能在发展中国家复制?后发国家的现代

3、化过程有哪些特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首先来自美国学者格申克龙,他认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与先发国家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并甄别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潜在优势。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强大的国家能力,将潜在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动能,同时避免了一系列后发劣势的现代化过程。这是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经验对现代化理论的重要贡献。现有文献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特征、领导力量、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将从格申克龙理论中的后发优势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后发优势的主要特征,最重要的是探讨中国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下充分利用这些后发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并在避免后发劣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快速赶超。一、后发优势、潜在优势与后发劣势后发优势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其名为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的论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数据库”(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夏 敏,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DOI:10.14110/-37-1059/d.2023.01.001文集中提出。格申克龙认为,当一个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发起工业化时,其工业化过程与先发国家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后发国家凭借后发优势()能够较为

5、快速地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发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科技成果,同时还能从先发国家曾经的失误中吸取教训,从而避免损失;其次,由于经济落后,后发国家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均具有不甘落后的意识,这种状态会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创新动力被极大激发,从而弥补先决条件的缺失。如果后发国家都存在发展优势的话,那么为什么有的后发国家能实现赶超而有的后发国家则停滞不前或者经历经济发展的起伏动荡呢?有两种解释路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问题。一种解释路径是阿伯拉莫维茨基于后发国家的追赶假说提出的。他区分了“潜在优势”与“现实优势”这两个概念,认为后发

6、国家所谓的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动能,而非理所当然的现实,要把这种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的优势,除了经济赶超的强烈愿望之外,还有两个关键性的因素。第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后发国家的社会能力,主要指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和良好的制度能力。人力资本和制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社会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公民,才能建立和巩固良好的政治、商业和法律制度,从而为经济赶超创造有利的条件。发展型国家的成功提示我们,强大的国家能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琳达维斯等在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历史性的分析中提出治理性相互依赖的概念,认为经济发展既需要强大的国家也需要强大的社会,只有国家和社会紧密配合,才能共同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

7、轨道。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中,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往往会对后发国家的经济环境产生深远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拉丁美洲的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在 世纪 年代的大萧条中受到沉重打击,从而被迫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中走向了进口替代战略。与此同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往往成为实现经济追赶的重要外部条件。美国也曾经是一个后发国家,其经济崛起的过程得益于优越的地缘环境,世界大战远离本土,国内能保持和平的环境,使其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另一种解释路径是美国学者列维提出的,他认为后发国家不仅存在后发优势而且存在后发劣势。后发劣势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后发国家快速

8、开启现代化会导致短期内的资本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后发国家需要经历与先发国家不同的资本积累形式。为了成功实现资本积累,政府的介入尤为重要,但是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投资和经济发展将导致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过多干预,从而为寻租活动和腐败行为留下空间。其次,后发国家往往非常重视先发国家取得的成就,然而如果一味沿袭先发国家的道路,忽略先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前提条件以及这些成就与社会其他因素的联系,赶超就很难成功。最后,后发国家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会伴随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而在与先发国家的对比中,民众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大,就越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不稳定因素。综合以上对后发优势理论的讨论可知,经济

9、落后产生的赶超心理和借鉴先发国家先进技术的机会,是摆在每个后发国家面前的机遇,也是格申克龙最初提出后发优势的基础。然而是否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避免这种优势变为劣势,是摆在每个后发国家面前的一道考题。利用好后发优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科理论学刊 年第 期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 页。,澳琳达维斯、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年版,第 页。:,教兴国、制度建设,提高社会能力,同时通过执政党治理水平提升,加

10、强国家能力建设,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与此同时成功避免了后发劣势,从而实现了经济和技术上的快速赶超。二、中国如何将潜在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每个后发国家都会产生赶超意识,这是后发优势的来源,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式现代化的赶超意识从 世纪清王朝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产生,于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中越来越强烈,但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强烈的赶超意识才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从而在改革开放后厚积薄发,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和社会面貌。将赶超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国家与社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

11、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赶超意识是潜在的后发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之源来自列宁,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需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燃料、铁、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的生产。”列宁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基础的思想来自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经济赶超和实现现代化关系着苏维埃的命

12、运,“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而 世纪 年代的苏联为了实现赶超,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将资源集中于重工业部门,发挥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短时间内将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具有强大重工业基础的工业国。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全社会落后赶超的急迫心态下,通过制度创新取得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刻也没有忘记经济赶超的历史使命。周恩来早在 年就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在 年的一次谈话中,周恩来再次强调:“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

13、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邓小平更是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到现代化的迫切性。年,邓小平在谈到四个现代化时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这种强烈的赶超意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强大动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赶超意识只是潜在的后发优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

14、力才得以全面提升,从而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使得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中国人的赶超梦变为真切现实。(二)历史机遇下的国家与社会能力提升是将潜在后发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的关键阿伯拉莫维茨曾经讨论过将潜在后发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的关键因素,认为社会能力和历史机遇缺一不可。发展型国家的理论发展对此进行了补充,提出治理式互赖,认为强大的国家和社会能力都是经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 页。列宁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邓小平文选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5、,年版,第 页。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关于国家能力,格申克龙也曾经指出,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越是后发展的国家,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越重要。后发国家往往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也缺少成熟的企业家精神,因此市场失灵的情况在后发国家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很多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是依靠国家力量来推动的。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大推进理论也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通过全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化的市场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打下基础。大规模投资需要迅速的资本积累,但后发国家市场狭窄、国内资本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获得急需的资金。为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

16、,后发国家或是引进外资或是接受国际组织的经济援助,而这些跨国资本在国内的分配和管理,国际组织经济援助的落实和监管,都需要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世纪 年代,随着东亚国家的崛起,特别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解释东亚奇迹的发展型国家理论横空出世。在甄别重点产业、扶持企业发展和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发展型国家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正是在强政府干预的指导思想下实现经济赶超的。发展型国家在克服后发国家资金缺乏、国内市场狭窄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发展型国家的政府会把资金向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倾斜,从而有助于集中资源发展支柱产业,然后通过支柱产业的带动

17、效应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发展型国家的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出口补贴、优惠贷款等,鼓励企业开发海外市场,克服了后发国家国内市场狭窄的先天不足。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由此国内的相关产业在规模经济的加持下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总之,无论是大推进理论倡导的全面工业化,还是发展型国家理论强调的扶持重点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强力干预,而后发国家的国家能力往往决定着能否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经济的赶超。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在这种经济落后的紧迫感中产生了强烈的赶超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前,这种赶超

18、的意愿由于缺乏强大的国家能力,因此只能一次次地经历失望和挫败。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具备了将潜在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动力的国家能力。强大的国家能力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开端,改变了近代以来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改变了过去在制造业领域高度依赖国外的情况。新中国初期的大规模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为我国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化基础,巩固了国家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步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牢牢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世纪 年代,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引进了一批奠定国民经济基础的大型建设项目。这一阶段的进口替代战略迅速改

19、变了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将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良好的开端是中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立足的根本,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安全状况,使得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在国家能力提升的同时,中国的社会能力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人力资本素质有了极大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全国 亿人口约不识字,到 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理论学刊 年第 期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 页。,():美查默斯约

20、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年版,第 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为、,这些指标已经达到同期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的各项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要坚持在改革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历史机遇和国际环境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着能否把潜在后发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世纪 年代中后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涨,企业利润率下降,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

21、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引进外资,融入国际市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美关系改善,美苏关系缓和,国际形势变得有利于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准确把握住国际大趋势,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将现代化建设作为我们党的重要目标。中国及时抓住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外流的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加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一波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历史机遇。综上所述,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是,落后使后发国家和社会产生经济赶超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了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要将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动力,需要较强的国家和社会能力以及有利的历史机遇和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的赶

22、超愿望从近代以来就很强烈,但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和社会能力的不断建设,才将这种赶超的强烈意愿变为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遇到比较有利的历史机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信息革命蓬勃发展,在这个逐渐开放的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成功地将潜在后发优势变为了现实的优势。三、中国是如何避免后发劣势的?后发国家不仅具有潜在后发优势,而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后发劣势,这也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失败的原因。美国学者列维提到三类发展劣势,包括政商勾结导致的腐败、照搬先发模式的水土不服以及跨越式发展

23、中导致的两极分化。回看中国的发展,在避免后发劣势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首先,越是后发国家越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规范,没有强有力的反腐机制,政府的经济干预就会滋生寻租的空间,导致政治腐败。“二战”后崛起的发展型国家虽然经济成就斐然,但是政治腐败始终伴随其发展过程。例如,美国学者康灿雄曾经就韩国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韩国发展型国家模式导致的紧密政商关系是腐败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商合作是后发国家追赶的优势,然而在没有完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又可能转化为劣势。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对腐败的惩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

24、作进一步完善,惩治腐败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型政商关系,将公职人员和企业家的关系概括为“清”和“亲”,其中“清”是指不能存在权钱交易,杜绝腐败的根源,而“亲”则是指政府部门应该关心企业家的合理诉求,让企业家没有后顾之忧,让市场的活力充分发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张力:新中国 年教育事业的辉煌历程,中国教育报 年 月 日。姜淑萍、吕春阳:在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年第 期。美康灿雄:裙带资本主义:韩国和菲律宾的腐败与发展,李巍、石岩、王寅译,上

25、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其次,先发国家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如果一味照搬先发国家的模式,不考虑先发国家取得这些成就的前提条件以及这些成就与社会其他因素的联系,那么后发国家的赶超往往很难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充分考虑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吸取其他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将先发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避免了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发展陷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平稳发展把稳了方向。很多先发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都曾经出现过环境污染以致于危及公民健康

26、的现象。例如英国伦敦就曾经是雾都,空气质量恶化,严重危害居民健康,在 世纪 年代出现光化学烟雾事件之后,政府才痛下决心治理空气污染。世纪 年代,日本曾经暴发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环境公害事件,造成很大的公众健康危机。由于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此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被一些后发国家认为是现代化需要付出的代价,从而忽视了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虽然经济优先的战略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地获得经济增长,但是环境破坏的代价会长期给民众的健康和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中国政府坚决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在发展和保护环境中寻找一个良好的

27、平衡点。党的二十大更是进一步强调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陷阱,为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很多先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曾经出现金融危机,先发国家正是在这些金融危机中意识到国家管理的必要性才逐渐建立健全规范的金融制度,从而奠定了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的基础。很多后发国家在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在 世纪 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又过快过早地开

28、放金融市场,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世纪 年代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就是由于陷入债务危机而进入所谓“失去的十年”,而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则将日本经济拖入长期紧缩,失去了与美国竞争的实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之下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开放模式,必然会给自己尚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无论是在 世纪 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还是在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正是有赖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战略定力,较好把握了金融开放的尺度,才使得中国避免了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化

29、解金融方面的风险时也强调,“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最后,后发国家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跨越式的发展。先发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后发国家可能几十年就可以走完。在社会急剧转型和经济加速分化的背景下,一部分人的利益可能受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从而使民众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大,越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不稳定因素。根据库兹涅茨对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之间呈现一种倒 型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会出现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而随着经济的进

30、一步发展,经济成果在更理论学刊 年第 期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年 月 日。广泛的人群中分享,那么又会出现收入差距缩小的现象。很多先发国家在现代化初期都曾经出现极端的两极分化。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如果也放任收入差距在现代化初期急剧上升,那么社会的稳定性将受到极大挑战,因为民众会将收入差距的程度与发达国家(此时已经处于收入差距缩小的阶段)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是将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的现代化。因此,

31、中国式现代化没有重复先发国家曾经走过的先两极分化、再缩小差距的道路,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调整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不断完善社会的再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从而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作为党和国家的目标,正式出现于党中央于 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年 月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共同富裕”被正式写入法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在党的领导下

32、,中国积极探索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的活力和公有制的主体保障作用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带有本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释放了市场活力,逐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保证了经济成果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得到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来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避免重走先发国家贫富差距倒 型发展的老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向贫困开战,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成功地

33、在中国大地上消灭了绝对贫困,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们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让更多的人口享受到现代化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四、经济差距缩小之后,后发优势会消失吗?后发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那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中国式现代化还能具备后发优势所赋予我们的发展动能吗?很多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案例已经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领先状态会导致既得利益集团坐大,为维护自身的垄断利润,他们往往会阻碍新技术的采用,降低国家的科技创新能

34、力,逐渐导致领先国家丧失自身的优势地位。美国学者曼瑟尔奥尔森在国家的兴衰中曾经提出社会分利集团这一概念,指出社会分利集团是特殊利益集团,它们会降低社会效率或总收入,并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分利集团会降低社会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降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个国家如果充斥着大量的分利集团,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减缓。他认为英国在“一战”前的相对衰落主要就是由于存在强大的分利集团,这种制度僵化症降低了英国适应环境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 年 月 日。韩大元:世纪

35、 年代“共同富裕”理念形成及其演变,交大法学 年第 期。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在制造业领域落后于当时的两大后发国家 美国和德国。英国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就是因为在技术创新方面裹足不前,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美国和德国赶超,失去了世界领先地位。尽管有其他先发国家的案例提示我们,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容易陷入制度僵化,失去创新能力,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保障在于,它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的政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和目标。中国共产党有着不断革命的勇气,敢于打破既得利益集团,为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赶超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自我革命是以

36、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时代命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其目的就是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来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站在生产力发展的最前列,才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自我革命不断除旧迎新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与趋势,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到自我革命,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任何私利的政党,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7、。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整体性政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世界其他各国政党都是部分性政党,代表的是某个阶级、某个阶层、某个社会群体的利益。由于中国共

38、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在把握了生产力的最新动向之后,中国共产党就能够把创新的潜能转化为创新的行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也就不会因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而裹足不前。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主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科技创新被提到了最为醒目的位置,指出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抓手,要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有效推动现代化建设;提出应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集中全国的力量攻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机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

39、距在缩小,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经济落后产生的后发优势动能可能会减弱,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能力不会衰减,因为它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不断自我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国家层面统筹协调,而且在社会层面积极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华为、腾讯等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在诸多科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获得发展动能的重要保障。理论学刊 年第 期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 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40、,年版,第 页。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 年第 期。五、结语什么是后发优势?如果经济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后发优势,那为什么有的后发国家能实现经济赶超而有的后发国家却停滞不前?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后发优势实际上是由于经济落后产生的一种赶超意识,它能够激发起后发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情,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经济的赶超。虽然每个后发国家都具有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将其变为现实,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后发国家要具有较强的国家与社会能力;其次,有利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将潜在后发优势转换成现实优势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在将潜在后发优势转化

41、为现实发展动能的过程中,后发国家还应该尽量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后发劣势,比如政商勾结导致的腐败、照搬先发模式导致的水土不服以及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的民众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走上世界舞台,纷纷踏上各自的现代化之路。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了很大的差距,有的国家将潜在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了经济赶超,有的国家则由于缺乏转化的能力和条件,陷入发展的停滞。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经济赶超的典型案例,成功转化了潜在的后发优势,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和社会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所处的历史机遇和国际环境,将由于经济落后产生的赶超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这是对现代化

42、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将潜在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路径本质上属于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建设和提升国家与社会能力,同时高度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如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立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另一方面及时地抓住历史机遇,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后发劣势,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关键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能力和社会能力建设的设计师和执行者,在 世纪 年代就前瞻性地建设了门类相对

43、齐全的工业基础,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开端。年代末,全球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及时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了新的高度。除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还成功避免了可能的后发劣势。首先,提出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制度,为防治腐败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拒绝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避免了很多先发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成功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道路。最后,不同于很多先发国家走过的收入差距倒 型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过大的贫富差距,让全国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重演先发国家由于处于领先优势而逐渐僵化保守的老路,在勇于自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必将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创造新的辉煌。责任编辑:邓 帅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后发优势如何从潜在转化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