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分封制:目的:拱卫王室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内容:人口、土地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二、 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三、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
2、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四、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一、 内容:1、皇帝制度表现: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 3、 郡县制(地方官制)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3、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消极影响: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易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四、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相同: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同: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关系诸侯王位世袭,有封地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影响诸侯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第三-四课:古
4、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不断加强一、中央1.秦朝:三公九卿制 2.西汉:中外朝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制初步形成4.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1.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5.宋朝:二府三司制 (设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6.元朝:中书一省制7.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成祖设内阁8.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二、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
5、. 西周:世卿世禄 2.秦朝:军功爵制 3.汉代:察举制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5.隋唐宋元:科举制 6.明朝:八股取士特点: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积极影响:为下层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三、 监察与谏议制度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汉:中央御史府,地方刺史明清: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谏议制度:隋唐:门下省 宋:谏院 明清:谏院机构被取消四、 地
6、方1.秦朝:郡县制2.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3.唐朝:节度使(发展成为藩镇割据)4.宋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5. 元朝: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五、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制度一、 古希腊城邦1.古希腊地理环境:沿海商业活动,造成了平等互利、宽松自由的环境2.城邦的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二
7、、 雅典城邦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3.表现: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4.评价:积极方面: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消极方面: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三、 古罗马法律1.罗马法的产生:十二铜表法罗马法产生的标志2.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
8、平等3.评价: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4.罗马法的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5.罗马法的评价:积极性: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局限性: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第八课:英国君主立宪制 (议会为权利中心)一、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1. 大宪章内容:以法律方式限制王权2.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1.内容:确立议会主权;限制王权2.意义: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
9、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第一次转移: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国王仍保留行政权。四、 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1721年责任内阁制1. 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或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第二次转移: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统而不治。五、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内容:英国选举权不断扩大,完善了君主立宪制。第三次转移:政治权利的由贵族到工业资产阶级再到公民六、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最高决策
10、和领导者。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四个创新: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代议制第九课: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总统为权利中心)一、1787年宪法1. 独立初国家结构:邦联制(松散性,政府软弱无力)2. 内容: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利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形式,相互制约。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3.特点: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宪法和选民负责。4.意义:积极性:17
11、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局限性:保留了黑奴制度,妇女没有选举权。二、维护联邦统一1.内容:通过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2.作用: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高无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3.两党制(资产阶级政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第十课:法国议会共和制 (总统为权利中心)一、走向共和1.过程:反复、曲折、艰难2.原因:封建专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3.178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特点:议会掌握立法权,参议院间接选举,众议院直接选举。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为国家元首,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
12、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二、德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为权利中心)1.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2.实质: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军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三、英德美法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皇帝总统总统产生方式世袭世袭选民选举议会选举权利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特点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皇帝位高权重专制主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总统议会相互牵制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都以法律形式确立政体都体现了分权制衡思想四、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代议制从法律和制度上否定了专制统治,实现了政治的民主
13、化、法律化、制度化,标志着西方政治由人治走向法治。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奋起第十二课:鸦片战争1840-1842一、 鸦片战争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英国妄图打开中国市场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内容: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所缴纳关税由双方商定。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丧失主权: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根本原因:进一步
14、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战败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范围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第十三课:太平天国运动背景:自然灾害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一、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革命性。小农经济产物具有落后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施,具
15、有空想性。二、治国方案资政新篇1859年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核心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评价:进步性: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未反映农民的要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第十四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而指定对外扩张政策。 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一、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性质: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
16、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3、 民族觉醒,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战败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二、 义和团运动1898-190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评价:【进步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
17、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根本原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十五课:辛亥革命1911背景:1.政治上: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专制统治危机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上: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武昌起义(1911):清王朝的统治在全国土崩瓦解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三权分立、责任
18、内阁制的组织原则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二、 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性质+ 社会史观:)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第十六课: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索:
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激化。过程:第一阶段的地点是北京,主体军为学生。第二阶段的地点是上海,主力军为工人,说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结果: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释放了被捕学生等。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3.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4.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与文化启蒙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十八、 十九课: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一、 马克思主义1. 理论基础:英法
20、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 1848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3. 影响: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二、 巴黎公社1. 特点:爆发具有偶然性2. 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3.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还达不到被推翻的程度,没有马克思主义和成熟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三、 二月革命1. 特点:没有领导的自发性武装起义2. 性质:资产
21、阶级民主革命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开启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时代4.四月提纲: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十月革命的纲领。5.七月流血事件:确立武装起义方针,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时代。6.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1924)1.1921年中共一大: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目标:提出的最高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192
22、2年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合作原因:中国人民面临共同的敌人,即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2.合作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共同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3.破裂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4.国共关系: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两党陷入十年内战时期。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工农武装割据时期)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
23、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4.西安事变: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四、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2.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开展的开始3. 合作方式:党外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4. 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武汉会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5. 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开辟
24、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6. 抗战胜利: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五、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1. 重庆谈判: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结果: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 蒋介石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都被粉碎。3. 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4.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5. 渡江战役:标志
25、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六、 辨识人民军队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工农革命军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抗美援朝时期人民志愿军第六单元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21日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时间:1954年9月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平反文
26、革前后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通过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保障。三、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4. 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二十四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 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
27、天下2. 起因: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3. 直接原因: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存在大国沙文主义。4.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5. 美苏冷战表现: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互委员会(目的:美国通过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军事上:美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6.影响:(积极影响)两国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消
28、极影响)美苏彼此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6. 特点:总体冷战,局部热战第二十五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 欧洲共同体:1.原因:欧洲发展经济的需要摆脱苏联威胁和美国控制欧洲有着共同文化传统和渊源2.影响: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多极化趋势出现。二、 日本1.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2.日本实行以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三、不结盟运动:1.原因:美苏对峙,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积极谋求维护国家利益的途径。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9、趋势出现世界经济格局:美、日、欧三足鼎立第二十六课:新中国外交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4.1954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同:都遭受过殖民主义侵略,面临着独立与发展的共同要求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5. 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深陷越南战争,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第二十七课:世界格局两级格局解体标志: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